引用本文: 陈晓霞. 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肺结核病患者行肺切除术的影响. 华西医学, 2015, 30(12): 2291-2294. doi: 10.7507/1002-0179.20150656 复制
肺结核病居感染性疾病的首位,大多数肺结核病患者可以通过内科治疗而治愈,只有少数患者因未获得及时或适当的抗结核治疗、或因耐多药、或广耐药需要外科手术治疗。外科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去除结核病变的肺组织或病灶,使抗结核治疗更有效,最终达到治愈目的。肺结核病的外科治疗方法最常用的是肺切除术,包括楔形切除、肺段切除、肺叶切除和全肺切除术,最常见的是肺叶切除术[1]。我们对肺结核病患者在围手术期进行了护理干预,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12月本科肺结核病需行肺切除术的患者共计36例,其中男23例,女13例;年龄17~64岁。36例患者均在气管置双腔管+静脉复合全身麻醉下手术,其中右肺全切除术6例,左肺全切除术6例,楔形切除术7例,肺叶切除术13例,肺段切除术1例,肺叶切除+肺段切除术3例。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先后顺序按单双数计数,单数为对照组,双数为干预组,两组各18例。
干预组男9例,女9例,年龄17~57岁,平均(37.3±10.4)岁;民族:汉族13例,藏族5例;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1例,高中及以下17例。用药方案:①强化期使用利福平(R)、吡嗪酰胺(Z)、链霉素(S)[或阿米卡星(Am)]、乙胺丁醇(E),加或不加左氧氟沙星(Lfx)[或氧氟沙星(Ofx)],1次/d,共3个月;继续期使用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加或不加左氧氟沙星(或氧氟沙星),1次/d,共6~9个月[此方案缩写为3RZS(Am)E±Lfx(Ofx)/6-9RZE±Lfx(Ofx)],本方案共6例。②强化期使用异烟肼(H)、吡嗪酰胺、乙胺丁醇、链霉素(或阿米卡星),加或不加左氧氟沙星(或氧氟沙星),1次/d,共3个月;继续期使用异烟肼、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加或不加左氧氟沙星(或氧氟沙星),1次/d,共9~15个月[此方案缩写为3HZES(Am)±Lfx(Ofx)/9-15HZE±Lfx(Ofx)],本方案共3例。③强化期使用异烟肼、吡嗪酰胺、乙胺丁醇、链霉素、对氨基水杨酸钠(PAS)[或丙硫异烟胺(Pto)],1次/d,共3个月;继续期使用异烟肼、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对氨基水杨酸钠(或丙硫异烟胺),1次/d,共6个月[此方案缩写为3HZES PAS(Pto)/6HZE PAS(Pto)],本方案共2例。④强化期使用利福平、吡嗪酰胺、左氧氟沙星(或氧氟沙星)、阿米卡星,加或不加乙胺丁醇,1次/d,共3个月;继续期使用利福平、吡嗪酰胺、左氧氟沙星(或氧氟沙星),加或不加乙胺丁醇,1次/d,共 9个月[此方案缩写为3RZ Lfx(Ofx)Am±E/9RZ Lfx(Ofx)±E],本方案共3例。⑤强化期使用异烟肼、吡嗪酰胺、左氧氟沙星[或氧氟沙星、莫西沙星(Mfx)]、阿米卡星,加或不加乙胺丁醇,1次/d,共3~6个月;继续期使用异烟肼、吡嗪酰胺、左氧氟沙星(或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加或不加乙胺丁醇,1次/d,共9个月[此方案缩写为3-6HZ Lfx(Ofx,Mfx)Am±E/9-15HZ Lfx(Ofx)±E],本方案共4例。
对照组男14例,女4例,年龄23~64岁,平均(38.5±10.3)岁;民族:汉族11例,藏族6例,彝族1例;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3例,高中及以下15例;用药方案:①3RZS (Am) E±Lfx (Ofx) /6-9RZE±Lfx (Ofx),本方案共4例;②3HZES(Am)±Lfx(Ofx)/9-15HZE±Lfx (Ofx),本方案共5例;③3HZES PAS (Pto) /6HZE PAS (Pto),本方案共1例;④3RZ Lfx(Ofx)Am±E/9RZ Lfx(Ofx)±E,本方案共5例;⑤3-6HZ Lfx(Ofx,Mfx)Am±E/9-15HZ Lfx(Ofx)±E,本方案共3例。两组在年龄、性别、民族、文化及用药方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按照常规治疗和护理,即术前常规进行抗结核治疗;指导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易消化的饮食;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教会患者腹式呼吸、咳嗽咳痰的方法。术后在常规氧气雾化吸入、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定时采用手法拍背排痰协助患者咳嗽咳痰,注意胸腔闭式引流管的通畅,防止扭曲、滑脱等,当患者主诉疼痛时,遵医嘱给予镇痛治疗。
1.2.2 干预组
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①建立肺切除术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小组。干预小组成员由2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和4名护士组成,小组成员均经过相关知识培训。设立组长1名,由组长全面负责安排及监督干预小组成员的护理工作。小组成员根据实际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和难题,定期与不定期举行小组讨论,根据实际情况培训相关专业知识,如观看高年资护师现场教学与患者的沟通方式等,组织低年资护士学习肺结核病的基础知识、肺切除术围手术期的护理重点、方法等,帮助低年资护士克服对肺结核病的恐惧等。
②术前干预[2-4]。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及有效的心理指导。采取一对一的方式,科学、系统、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结核病的认识,解除患者焦虑情绪、自卑、恐惧等心理;对于心理恐惧、情绪低落严重的患者,护士应运用同情、倾听等心理护理技巧与患者多进行沟通,采用访谈、询问、查阅病历等方法对患者的心理状况及相关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科学地解释并帮助患者减轻或解除不良心理;介绍手术医师的技术水平、手术成功的实例等以消除患者的恐惧、疑虑等心理。教会患者做好术前准备,向患者讲解手术的大概过程,指导并且督促患者进行呼吸功能训练,如深慢呼吸、缩唇呼吸、咳嗽训练、吹气球训练等呼吸功能训练,教会患者有效的咳嗽、咳痰练习方法,使患者在充分了解术后排痰重要性的基础上,真正掌握有效咳嗽,咳痰的方法,配合好术后排痰护理等。
③病房环境干预。减少噪音,保持病房环境安静、舒适、整洁;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准备带盖的痰杯,让患者将痰液吐在痰杯内,降低疾病的传播;室温保持在22~24℃,以利于患者休息。
④饮食护理干预。肺结核病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向患者讲解饮食治疗对术后恢复的重要性,指导患者进食含有丰富蛋白质、能量和维生素的均衡饮食,并且保持口腔清洁,保持愉快心情,保证充足睡眠,有利于促进食欲,从而保证营养素的供给。
⑤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护理[5-6]。确保引流管的通畅,无扭曲、阻塞、脱落及污染。定时挤压管壁清除管内积液。全肺切除术患者放置的引流管用止血钳夹闭,根据气管移位情况间断开放引流管以调节胸腔内压力,在咳嗽时禁止开放胸腔闭式引流管。肺叶切除术的患者要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告知患者在活动时注意勿牵拉引流管,防止引流管的扭曲、折叠、滑脱等。
⑥排痰护理[7-8]。及时有效地清除呼吸道内分泌物是确保手术治疗成功的重要措施,也是预防术后并发症的有效方法。随时了解患者咳嗽、咳痰情况,协助患者咳嗽、咳痰,及时为患者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以增加舒适感。术后护士定时采用常规手法拍背排痰,拍背时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杯状,利用腕力由下而上、由边缘至中央,以5次/s的频率,有节奏地反复叩击痰潴留肺段的相应胸壁,使黏痰分泌物松动,需要注意的是叩击不可在裸露的皮肤上进行,以不增加患者疼痛为限,拍叩不可在肋骨以下,脊柱或乳房上。可用双手紧贴在胸壁上以加强咳嗽效果,并在患者氧气雾化吸入治疗完成后立即给予采用手法拍背排痰。
⑦疼痛干预[9]。医护人员应体察和理解患者的心情,从每个具体环节来减轻患者的疼痛。如暗示减轻疼痛,让其听喜欢的音乐减轻疼痛,使用镇痛泵镇痛等。护士在为患者进行每项护理操作之前,先讲明操作的目的、方法、效果及可能出现的不适等,如护士在按压患者术侧胸壁协助咳痰前,先讲明按压术侧胸壁协助排痰法只可减轻切口疼痛,但咳嗽时还会感到疼痛,让患者在心理上做好充分准备,鼓励其用力咳痰,配合好排痰护理,加快康复速度。患者活动时告知患者注意勿牵拉引流管,以免引起或加重切口处疼痛。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发生例数的百分比、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患者满意度。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评价采用本院设计的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表,于出院前评定。问卷包括10个问题,每个问题按“满意”“较满意”“不满意”3级评分,总分100分;满意度调查≥95分为满意,91~95分为较满意,≤90分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的类型
干预组患者发生并发症1例(5.6%),为心律失常;对照组发生并发症7例(38.9%),分别是支气管残端瘘2例、结核播散2例、肺不张2例、胸腔内顽固性含气残腔1例。干预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41)。
2.2 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及费用的比较
干预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12~50 d,平均(22.1±7.8)d;对照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14~74 d,平均(35.3±18.7)d;干预组患者住院费用2.84万~9.44万元,平均(4.95±1.44)万元;对照组患者住院费用4.73万~12.58万元,平均(6.44±2.26)万元。干预组患者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 1。

2.3 两组患者满意度的比较
干预组患者的满意度(55.6%)高于对照组(16.7%),干预组患者不满意度(5.6%)低于对照组(33.3%)。两组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15,P=0.007)。见表 2。

3 讨论
3.1 围手术期护理干预促进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肺结核病患者最大的特点是疾病具有传染性。由于疾病的传染性,可能会受到来自家人和社会的歧视。入院后环境陌生,对医护人员技术的不了解,加上自身的医学知识缺乏,担心自己的病情和愈后,容易出现焦虑的心理[10]。因此需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及有效的心理指导,消除患者的恐惧、疑虑等心理,使患者消除不良情绪,取得患者对医护人员的充分信任,对手术治疗充满信心,尤其对术后康复充满信心,加强患者的心理应急能力,且让患者采取谈话、听音乐、数数、读书、看电视等方法分散注意力,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护理[11]。
3.2 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可以改善肺切除术患者疼痛,减少并发症
患者术后的疼痛不仅与手术部位、切口方式和镇静剂应用得恰当与否有关,而且与每个个体的疼痛阈值、耐受能力和对疼痛的经验有关。术后因疼痛可引起精神、食欲和睡眠差,畏惧疼痛,导致不能有效咳嗽、排痰,易发生并发症,甚至造成后遗症。因此,剧烈的术后疼痛不仅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与不适,还会引起机体强烈的应激反应。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可知,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受,使患者积极配合深呼吸、咳嗽排痰,促进肺部复张,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因此,控制术后疼痛不仅仅是减轻患者的痛苦,也是减轻机体的应激反应,提高患者围手术期的安全性和自身防御并发症的能力,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3.3 围手术期护理干预能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
本研究中,干预组患者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干预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可见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可以缓解患者的焦虑和紧张情绪;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循证护理,使患者知道医护人员对自己疾病的重视和关心,可以有效的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影响调节,增加患者对疾病治疗的信心,进而影响患者的生活态度,提高患者对术后疼痛的耐受力,保证充足的睡眠,从而促进机体功能尽快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肺结核病患者在内科治疗无效的情况下,需采取外科手术治疗,而手术治疗创伤大,术中安置胸腔闭式引流管的刺激,术后切口的疼痛等,易导致患者不敢深呼吸和咳嗽排痰,从而使肺功能恢复受到影响,易导致并发症发生。术前完善的评估可以帮助医护人员了解患者病史,身体状况及心理状况,手术及麻醉风险,采取积极的措施可以改善影响术后恢复的不良因素,如肺功能的训练、合并症的处理等;充分的沟通与指导也能于术前开始提高患者的依从性,让患者以最好的身心状态迎接手术,并能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术后护理涉及到病情观察、呼吸道管理、疼痛护理等多个方面。而呼吸道管理是肺切除术后最受关注的护理问题,气道排痰是气道管理中最基本的护理干预措施。除做好普通胸科手术的护理常规外,要更加重视患者主诉,了解其不适,尤其有无气促、咳痰困难等情况[12-15]。
综上所述,成立以高年资护士为主导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小组模式,以高年资护士作为患者的主管护士,采用责任制整体护理对患者进行各项护理干预措施[16],可以促进患者积极主动配合治疗,提高疼痛耐受力,做到及时排除呼吸道分泌物及正确的肺功能锻炼,促进肺部复张,对于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以及提高患者的满意度都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肺结核病居感染性疾病的首位,大多数肺结核病患者可以通过内科治疗而治愈,只有少数患者因未获得及时或适当的抗结核治疗、或因耐多药、或广耐药需要外科手术治疗。外科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去除结核病变的肺组织或病灶,使抗结核治疗更有效,最终达到治愈目的。肺结核病的外科治疗方法最常用的是肺切除术,包括楔形切除、肺段切除、肺叶切除和全肺切除术,最常见的是肺叶切除术[1]。我们对肺结核病患者在围手术期进行了护理干预,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12月本科肺结核病需行肺切除术的患者共计36例,其中男23例,女13例;年龄17~64岁。36例患者均在气管置双腔管+静脉复合全身麻醉下手术,其中右肺全切除术6例,左肺全切除术6例,楔形切除术7例,肺叶切除术13例,肺段切除术1例,肺叶切除+肺段切除术3例。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先后顺序按单双数计数,单数为对照组,双数为干预组,两组各18例。
干预组男9例,女9例,年龄17~57岁,平均(37.3±10.4)岁;民族:汉族13例,藏族5例;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1例,高中及以下17例。用药方案:①强化期使用利福平(R)、吡嗪酰胺(Z)、链霉素(S)[或阿米卡星(Am)]、乙胺丁醇(E),加或不加左氧氟沙星(Lfx)[或氧氟沙星(Ofx)],1次/d,共3个月;继续期使用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加或不加左氧氟沙星(或氧氟沙星),1次/d,共6~9个月[此方案缩写为3RZS(Am)E±Lfx(Ofx)/6-9RZE±Lfx(Ofx)],本方案共6例。②强化期使用异烟肼(H)、吡嗪酰胺、乙胺丁醇、链霉素(或阿米卡星),加或不加左氧氟沙星(或氧氟沙星),1次/d,共3个月;继续期使用异烟肼、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加或不加左氧氟沙星(或氧氟沙星),1次/d,共9~15个月[此方案缩写为3HZES(Am)±Lfx(Ofx)/9-15HZE±Lfx(Ofx)],本方案共3例。③强化期使用异烟肼、吡嗪酰胺、乙胺丁醇、链霉素、对氨基水杨酸钠(PAS)[或丙硫异烟胺(Pto)],1次/d,共3个月;继续期使用异烟肼、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对氨基水杨酸钠(或丙硫异烟胺),1次/d,共6个月[此方案缩写为3HZES PAS(Pto)/6HZE PAS(Pto)],本方案共2例。④强化期使用利福平、吡嗪酰胺、左氧氟沙星(或氧氟沙星)、阿米卡星,加或不加乙胺丁醇,1次/d,共3个月;继续期使用利福平、吡嗪酰胺、左氧氟沙星(或氧氟沙星),加或不加乙胺丁醇,1次/d,共 9个月[此方案缩写为3RZ Lfx(Ofx)Am±E/9RZ Lfx(Ofx)±E],本方案共3例。⑤强化期使用异烟肼、吡嗪酰胺、左氧氟沙星[或氧氟沙星、莫西沙星(Mfx)]、阿米卡星,加或不加乙胺丁醇,1次/d,共3~6个月;继续期使用异烟肼、吡嗪酰胺、左氧氟沙星(或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加或不加乙胺丁醇,1次/d,共9个月[此方案缩写为3-6HZ Lfx(Ofx,Mfx)Am±E/9-15HZ Lfx(Ofx)±E],本方案共4例。
对照组男14例,女4例,年龄23~64岁,平均(38.5±10.3)岁;民族:汉族11例,藏族6例,彝族1例;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3例,高中及以下15例;用药方案:①3RZS (Am) E±Lfx (Ofx) /6-9RZE±Lfx (Ofx),本方案共4例;②3HZES(Am)±Lfx(Ofx)/9-15HZE±Lfx (Ofx),本方案共5例;③3HZES PAS (Pto) /6HZE PAS (Pto),本方案共1例;④3RZ Lfx(Ofx)Am±E/9RZ Lfx(Ofx)±E,本方案共5例;⑤3-6HZ Lfx(Ofx,Mfx)Am±E/9-15HZ Lfx(Ofx)±E,本方案共3例。两组在年龄、性别、民族、文化及用药方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按照常规治疗和护理,即术前常规进行抗结核治疗;指导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易消化的饮食;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教会患者腹式呼吸、咳嗽咳痰的方法。术后在常规氧气雾化吸入、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定时采用手法拍背排痰协助患者咳嗽咳痰,注意胸腔闭式引流管的通畅,防止扭曲、滑脱等,当患者主诉疼痛时,遵医嘱给予镇痛治疗。
1.2.2 干预组
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①建立肺切除术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小组。干预小组成员由2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和4名护士组成,小组成员均经过相关知识培训。设立组长1名,由组长全面负责安排及监督干预小组成员的护理工作。小组成员根据实际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和难题,定期与不定期举行小组讨论,根据实际情况培训相关专业知识,如观看高年资护师现场教学与患者的沟通方式等,组织低年资护士学习肺结核病的基础知识、肺切除术围手术期的护理重点、方法等,帮助低年资护士克服对肺结核病的恐惧等。
②术前干预[2-4]。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及有效的心理指导。采取一对一的方式,科学、系统、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结核病的认识,解除患者焦虑情绪、自卑、恐惧等心理;对于心理恐惧、情绪低落严重的患者,护士应运用同情、倾听等心理护理技巧与患者多进行沟通,采用访谈、询问、查阅病历等方法对患者的心理状况及相关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科学地解释并帮助患者减轻或解除不良心理;介绍手术医师的技术水平、手术成功的实例等以消除患者的恐惧、疑虑等心理。教会患者做好术前准备,向患者讲解手术的大概过程,指导并且督促患者进行呼吸功能训练,如深慢呼吸、缩唇呼吸、咳嗽训练、吹气球训练等呼吸功能训练,教会患者有效的咳嗽、咳痰练习方法,使患者在充分了解术后排痰重要性的基础上,真正掌握有效咳嗽,咳痰的方法,配合好术后排痰护理等。
③病房环境干预。减少噪音,保持病房环境安静、舒适、整洁;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准备带盖的痰杯,让患者将痰液吐在痰杯内,降低疾病的传播;室温保持在22~24℃,以利于患者休息。
④饮食护理干预。肺结核病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向患者讲解饮食治疗对术后恢复的重要性,指导患者进食含有丰富蛋白质、能量和维生素的均衡饮食,并且保持口腔清洁,保持愉快心情,保证充足睡眠,有利于促进食欲,从而保证营养素的供给。
⑤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护理[5-6]。确保引流管的通畅,无扭曲、阻塞、脱落及污染。定时挤压管壁清除管内积液。全肺切除术患者放置的引流管用止血钳夹闭,根据气管移位情况间断开放引流管以调节胸腔内压力,在咳嗽时禁止开放胸腔闭式引流管。肺叶切除术的患者要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告知患者在活动时注意勿牵拉引流管,防止引流管的扭曲、折叠、滑脱等。
⑥排痰护理[7-8]。及时有效地清除呼吸道内分泌物是确保手术治疗成功的重要措施,也是预防术后并发症的有效方法。随时了解患者咳嗽、咳痰情况,协助患者咳嗽、咳痰,及时为患者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以增加舒适感。术后护士定时采用常规手法拍背排痰,拍背时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杯状,利用腕力由下而上、由边缘至中央,以5次/s的频率,有节奏地反复叩击痰潴留肺段的相应胸壁,使黏痰分泌物松动,需要注意的是叩击不可在裸露的皮肤上进行,以不增加患者疼痛为限,拍叩不可在肋骨以下,脊柱或乳房上。可用双手紧贴在胸壁上以加强咳嗽效果,并在患者氧气雾化吸入治疗完成后立即给予采用手法拍背排痰。
⑦疼痛干预[9]。医护人员应体察和理解患者的心情,从每个具体环节来减轻患者的疼痛。如暗示减轻疼痛,让其听喜欢的音乐减轻疼痛,使用镇痛泵镇痛等。护士在为患者进行每项护理操作之前,先讲明操作的目的、方法、效果及可能出现的不适等,如护士在按压患者术侧胸壁协助咳痰前,先讲明按压术侧胸壁协助排痰法只可减轻切口疼痛,但咳嗽时还会感到疼痛,让患者在心理上做好充分准备,鼓励其用力咳痰,配合好排痰护理,加快康复速度。患者活动时告知患者注意勿牵拉引流管,以免引起或加重切口处疼痛。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发生例数的百分比、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患者满意度。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评价采用本院设计的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表,于出院前评定。问卷包括10个问题,每个问题按“满意”“较满意”“不满意”3级评分,总分100分;满意度调查≥95分为满意,91~95分为较满意,≤90分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的类型
干预组患者发生并发症1例(5.6%),为心律失常;对照组发生并发症7例(38.9%),分别是支气管残端瘘2例、结核播散2例、肺不张2例、胸腔内顽固性含气残腔1例。干预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41)。
2.2 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及费用的比较
干预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12~50 d,平均(22.1±7.8)d;对照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14~74 d,平均(35.3±18.7)d;干预组患者住院费用2.84万~9.44万元,平均(4.95±1.44)万元;对照组患者住院费用4.73万~12.58万元,平均(6.44±2.26)万元。干预组患者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 1。

2.3 两组患者满意度的比较
干预组患者的满意度(55.6%)高于对照组(16.7%),干预组患者不满意度(5.6%)低于对照组(33.3%)。两组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15,P=0.007)。见表 2。

3 讨论
3.1 围手术期护理干预促进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肺结核病患者最大的特点是疾病具有传染性。由于疾病的传染性,可能会受到来自家人和社会的歧视。入院后环境陌生,对医护人员技术的不了解,加上自身的医学知识缺乏,担心自己的病情和愈后,容易出现焦虑的心理[10]。因此需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及有效的心理指导,消除患者的恐惧、疑虑等心理,使患者消除不良情绪,取得患者对医护人员的充分信任,对手术治疗充满信心,尤其对术后康复充满信心,加强患者的心理应急能力,且让患者采取谈话、听音乐、数数、读书、看电视等方法分散注意力,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护理[11]。
3.2 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可以改善肺切除术患者疼痛,减少并发症
患者术后的疼痛不仅与手术部位、切口方式和镇静剂应用得恰当与否有关,而且与每个个体的疼痛阈值、耐受能力和对疼痛的经验有关。术后因疼痛可引起精神、食欲和睡眠差,畏惧疼痛,导致不能有效咳嗽、排痰,易发生并发症,甚至造成后遗症。因此,剧烈的术后疼痛不仅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与不适,还会引起机体强烈的应激反应。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可知,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受,使患者积极配合深呼吸、咳嗽排痰,促进肺部复张,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因此,控制术后疼痛不仅仅是减轻患者的痛苦,也是减轻机体的应激反应,提高患者围手术期的安全性和自身防御并发症的能力,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3.3 围手术期护理干预能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
本研究中,干预组患者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干预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可见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可以缓解患者的焦虑和紧张情绪;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循证护理,使患者知道医护人员对自己疾病的重视和关心,可以有效的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影响调节,增加患者对疾病治疗的信心,进而影响患者的生活态度,提高患者对术后疼痛的耐受力,保证充足的睡眠,从而促进机体功能尽快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肺结核病患者在内科治疗无效的情况下,需采取外科手术治疗,而手术治疗创伤大,术中安置胸腔闭式引流管的刺激,术后切口的疼痛等,易导致患者不敢深呼吸和咳嗽排痰,从而使肺功能恢复受到影响,易导致并发症发生。术前完善的评估可以帮助医护人员了解患者病史,身体状况及心理状况,手术及麻醉风险,采取积极的措施可以改善影响术后恢复的不良因素,如肺功能的训练、合并症的处理等;充分的沟通与指导也能于术前开始提高患者的依从性,让患者以最好的身心状态迎接手术,并能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术后护理涉及到病情观察、呼吸道管理、疼痛护理等多个方面。而呼吸道管理是肺切除术后最受关注的护理问题,气道排痰是气道管理中最基本的护理干预措施。除做好普通胸科手术的护理常规外,要更加重视患者主诉,了解其不适,尤其有无气促、咳痰困难等情况[12-15]。
综上所述,成立以高年资护士为主导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小组模式,以高年资护士作为患者的主管护士,采用责任制整体护理对患者进行各项护理干预措施[16],可以促进患者积极主动配合治疗,提高疼痛耐受力,做到及时排除呼吸道分泌物及正确的肺功能锻炼,促进肺部复张,对于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以及提高患者的满意度都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