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万敏, 汪秀云. 心理干预对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化学疗法患者免疫功能及心理状态的影响. 华西医学, 2015, 30(12): 2299-2302. doi: 10.7507/1002-0179.20150658 复制
结直肠癌根治手术过程复杂,同时要遵循全直肠系膜切除的原则,术后进行常规化学疗法(化疗),易对患者身心造成双重伤害。化疗过程中,患者极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1-2],影响其预后效果。近年来有研究指出,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与免疫系统改变有关,表现为免疫抑制[3-4]。而机体的免疫抑制与肿瘤的生长、转移密切相关[5-6]。国内外对与情绪有关的免疫学研究处于起步阶段。2008年8月-2013年8月,我们采用心理干预方法对行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化疗患者的抑郁、焦虑情况进行干预疏导,并通过比较与试验验证患者抑郁、焦虑、免疫功能的改善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08年8月-2013年8月我科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为对象。纳入标准:① 经纤维结肠镜或直肠镜检查及病理检查确诊为结直肠癌;② 拟行结直肠癌根治术;③ 术后需化疗。排除标准:① 有明显肝肾功能损伤;② 合并免疫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③ 近2个月内使用免疫类相关类药物;④ 严重认知障碍;⑤ 并发急性肠梗阻或穿孔,保守治疗无法缓解,需急诊手术;⑥ 术前或术中发现腹腔或较远脏器出现癌转移。
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筛选出64例患者,其中男48例,女16例;年龄45~75岁,平均(56.4±4.3)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5例,初中15例,高中/中专24例,大专及以上10例;肠癌分期(Dukes)A/B期24例,C/D期40例;术前均经纤维结肠镜或直肠镜检查及病理检查确诊;34例拟行直肠癌根治术,30例拟行结肠癌根治术,术后均需化疗。
将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每组32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Dukes分期、情绪障碍程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 1。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持续化疗8周,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其研究方法患者知情同意。
1.2.1 对照组常规护理
为患者提供舒适温馨病房环境,保证患者充足的睡眠;根据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入院后辅助检查,对患者的一般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排除化疗的绝对禁忌证;详细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化疗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指导患者选用适宜的食物;对患者化疗后的相关不适予以处置。
1.2.2 干预组心理干预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开展心理干预:① 运用贝克认知疗法:即向患者详细介绍什么是结直肠癌;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手术过程、化疗方法,以及化疗对人体造成的不适;化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乐观情绪对心身健康的影响;让患者客观地认识结直肠癌,帮助患者克服恐惧心理。② 心理疏导:仔细倾听患者诉说,鼓励患者及时表达心理困惑,并针对性进行疏导;对于化疗过程中出现的恶心、脱发等不良反应,给予充分的解释并及时处理;积极与患者就化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沟通,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与勇气;关注患者因为病情反复而出现的消极情绪,及时进行心理关怀。③ 松弛想象训练:将患者置于安静舒适的环境中,通过音乐和视频等方式使之联想美好意境来放松身心,或通过冥想、瑜珈训练等方式将人的意识集中于自己的呼吸,而不去注意其他的想法,由此达到放松的目的,减轻患者的困惑、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每天早晚各进行1次。④ 加强家庭和社会支持:增加亲戚及子女的陪伴时间,同时鼓励同事和朋友加大探视次数,让患者充分感受的亲戚和朋友的理解和支持,安心接受治疗。
1.3 观察指标
1.3.1 观察量表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 在患者化疗前1 d和化疗8周后进行问卷调查,判定比较两组患者的精神焦虑、抑郁情况。问卷由专人统一解释发放,患者自行填写,现场回收,化疗前后分别发放、回收问卷各64份。SAS共20个条目,其中15项是用负性词陈述,按1~4顺序评分,另5项是用正性词陈述,按4~1顺序反向计分,SAS>50分表明有焦虑症状。SDS将20个项目的各个得分相加,即得粗分。标准分等于粗分乘以1.25后的整数部分。0.50以下者为无抑郁;0.50~0.59为轻微至轻度抑郁;0.60~0.69为中至重度;0.70以上为重度抑郁。SDS>53分表明有抑郁症状。
1.3.2 免疫功能
两组患者均于化疗前及化疗8周后,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供以下测定使用:①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及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② 采用单向免疫扩散法测定C反应蛋白(CRP),免疫球蛋白A、G、M(IgA、IgG、IgM);③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白细胞介素(IL)-6、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化疗前后焦虑和抑郁状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均伴有轻度焦虑及抑郁,组间SAS和SD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护理干预后,化疗后8周时干预组患者的焦虑及抑郁情况明显缓解,两组SAS和SDS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2 两组化疗前后免疫及炎症细胞因子指标比较
化疗前,两组患者各免疫因子指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8周后,干预组患者的NK细胞、CD3+、CD4+、CD4+/CD8+、CRP、IgG水平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D8+、IgA、IgM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4。


化疗8周后,干预组IL-6和TNF-α表达量较对照组下降,而IL-10表达量较对照组升高,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5。

3 讨论
近些年结直肠癌发病率与死亡率都呈明显上升趋势[7],其结直肠癌根治术是消化道肿瘤外科最成熟的手术方式之一,但术后化疗患者的焦虑与抑郁发病率较高,在20%~50%之间,远远超过正常人的发病率[8]。
研究显示,新诊断为乳腺癌的女性患者其剧烈的情绪变化,可以导致NK细胞和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减少,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急剧降低,严重影响其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9-10]。此外有报道称,剧烈的情绪改变导致的应激刺激可通过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紊乱引起免疫功能降低,从而促使肿瘤的发生或恶化[11-12]。还有研究表明,对新诊断为乳腺癌的女性患者进行为期10周的情绪管理,缓解其精神压力,可有效提升NK细胞的活性,促进IL-4和IL-10的表达增加,加快淋巴细胞增殖,压力缓解的效果越好,免疫功能改善越明显[13-14]。
本研究中,接受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均存在轻中度焦虑抑郁,化疗前两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下降。心理干预后,干预组的NK细胞、CD3+、CD4+、CD4+/CD8+、CRP、IgG、IL-10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而IL-6和TNF-α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说明心理干预能改善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的免疫功能。其原因可能为有效的心理干预,可极大程度地改善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减轻患者的应激反应,减轻免疫抑制。
综上所述,对结直肠癌术后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可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对提高患者免疫调节能力、改善患者生命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直肠癌根治手术过程复杂,同时要遵循全直肠系膜切除的原则,术后进行常规化学疗法(化疗),易对患者身心造成双重伤害。化疗过程中,患者极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1-2],影响其预后效果。近年来有研究指出,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与免疫系统改变有关,表现为免疫抑制[3-4]。而机体的免疫抑制与肿瘤的生长、转移密切相关[5-6]。国内外对与情绪有关的免疫学研究处于起步阶段。2008年8月-2013年8月,我们采用心理干预方法对行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化疗患者的抑郁、焦虑情况进行干预疏导,并通过比较与试验验证患者抑郁、焦虑、免疫功能的改善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08年8月-2013年8月我科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为对象。纳入标准:① 经纤维结肠镜或直肠镜检查及病理检查确诊为结直肠癌;② 拟行结直肠癌根治术;③ 术后需化疗。排除标准:① 有明显肝肾功能损伤;② 合并免疫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③ 近2个月内使用免疫类相关类药物;④ 严重认知障碍;⑤ 并发急性肠梗阻或穿孔,保守治疗无法缓解,需急诊手术;⑥ 术前或术中发现腹腔或较远脏器出现癌转移。
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筛选出64例患者,其中男48例,女16例;年龄45~75岁,平均(56.4±4.3)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5例,初中15例,高中/中专24例,大专及以上10例;肠癌分期(Dukes)A/B期24例,C/D期40例;术前均经纤维结肠镜或直肠镜检查及病理检查确诊;34例拟行直肠癌根治术,30例拟行结肠癌根治术,术后均需化疗。
将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每组32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Dukes分期、情绪障碍程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 1。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持续化疗8周,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其研究方法患者知情同意。
1.2.1 对照组常规护理
为患者提供舒适温馨病房环境,保证患者充足的睡眠;根据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入院后辅助检查,对患者的一般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排除化疗的绝对禁忌证;详细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化疗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指导患者选用适宜的食物;对患者化疗后的相关不适予以处置。
1.2.2 干预组心理干预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开展心理干预:① 运用贝克认知疗法:即向患者详细介绍什么是结直肠癌;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手术过程、化疗方法,以及化疗对人体造成的不适;化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乐观情绪对心身健康的影响;让患者客观地认识结直肠癌,帮助患者克服恐惧心理。② 心理疏导:仔细倾听患者诉说,鼓励患者及时表达心理困惑,并针对性进行疏导;对于化疗过程中出现的恶心、脱发等不良反应,给予充分的解释并及时处理;积极与患者就化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沟通,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与勇气;关注患者因为病情反复而出现的消极情绪,及时进行心理关怀。③ 松弛想象训练:将患者置于安静舒适的环境中,通过音乐和视频等方式使之联想美好意境来放松身心,或通过冥想、瑜珈训练等方式将人的意识集中于自己的呼吸,而不去注意其他的想法,由此达到放松的目的,减轻患者的困惑、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每天早晚各进行1次。④ 加强家庭和社会支持:增加亲戚及子女的陪伴时间,同时鼓励同事和朋友加大探视次数,让患者充分感受的亲戚和朋友的理解和支持,安心接受治疗。
1.3 观察指标
1.3.1 观察量表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 在患者化疗前1 d和化疗8周后进行问卷调查,判定比较两组患者的精神焦虑、抑郁情况。问卷由专人统一解释发放,患者自行填写,现场回收,化疗前后分别发放、回收问卷各64份。SAS共20个条目,其中15项是用负性词陈述,按1~4顺序评分,另5项是用正性词陈述,按4~1顺序反向计分,SAS>50分表明有焦虑症状。SDS将20个项目的各个得分相加,即得粗分。标准分等于粗分乘以1.25后的整数部分。0.50以下者为无抑郁;0.50~0.59为轻微至轻度抑郁;0.60~0.69为中至重度;0.70以上为重度抑郁。SDS>53分表明有抑郁症状。
1.3.2 免疫功能
两组患者均于化疗前及化疗8周后,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供以下测定使用:①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及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② 采用单向免疫扩散法测定C反应蛋白(CRP),免疫球蛋白A、G、M(IgA、IgG、IgM);③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白细胞介素(IL)-6、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化疗前后焦虑和抑郁状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均伴有轻度焦虑及抑郁,组间SAS和SD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护理干预后,化疗后8周时干预组患者的焦虑及抑郁情况明显缓解,两组SAS和SDS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2 两组化疗前后免疫及炎症细胞因子指标比较
化疗前,两组患者各免疫因子指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8周后,干预组患者的NK细胞、CD3+、CD4+、CD4+/CD8+、CRP、IgG水平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D8+、IgA、IgM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4。


化疗8周后,干预组IL-6和TNF-α表达量较对照组下降,而IL-10表达量较对照组升高,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5。

3 讨论
近些年结直肠癌发病率与死亡率都呈明显上升趋势[7],其结直肠癌根治术是消化道肿瘤外科最成熟的手术方式之一,但术后化疗患者的焦虑与抑郁发病率较高,在20%~50%之间,远远超过正常人的发病率[8]。
研究显示,新诊断为乳腺癌的女性患者其剧烈的情绪变化,可以导致NK细胞和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减少,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急剧降低,严重影响其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9-10]。此外有报道称,剧烈的情绪改变导致的应激刺激可通过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紊乱引起免疫功能降低,从而促使肿瘤的发生或恶化[11-12]。还有研究表明,对新诊断为乳腺癌的女性患者进行为期10周的情绪管理,缓解其精神压力,可有效提升NK细胞的活性,促进IL-4和IL-10的表达增加,加快淋巴细胞增殖,压力缓解的效果越好,免疫功能改善越明显[13-14]。
本研究中,接受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均存在轻中度焦虑抑郁,化疗前两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下降。心理干预后,干预组的NK细胞、CD3+、CD4+、CD4+/CD8+、CRP、IgG、IL-10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而IL-6和TNF-α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说明心理干预能改善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的免疫功能。其原因可能为有效的心理干预,可极大程度地改善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减轻患者的应激反应,减轻免疫抑制。
综上所述,对结直肠癌术后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可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对提高患者免疫调节能力、改善患者生命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