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黎英, 赵俐红. 碘对比剂渗漏患者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华西医学, 2015, 30(12): 2334-2336. doi: 10.7507/1002-0179.20150669 复制
CT增强扫描检查需要高压注射器快速静脉推注碘对比剂后方可进行扫描,极少数患者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碘对比剂渗漏,致使局部出现肿痛、发热、起水疱甚至溃烂等,给患者造成一定的痛苦,并易导致医疗纠纷及投诉等隐患。我院2014年1月-5月共完成增强CT扫描检查12 600例次,其中45例患者出现了碘对比剂渗漏,现将其渗漏发生原因及护理对策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1月-5月12 600例患者完成增强CT扫描检查,发生碘对比剂渗漏45例,其中男20例,女25例;年龄39~84岁,平均60岁;门诊患者22例,住院患者23例。患者均根据其检查部位、年龄、体质量、病情等实际情况,经外周静脉高压注入碘对比剂。24例行普通增强检查,常规采用22 G的留置针或头皮针,对比剂用药量在50~90 mL,高压流速在1.8~2.5 mL/s;21例行血管类增强检查,常规采用18/20 G的留置针或头皮针,用生理盐水和对比剂交替高压注射,常规生理盐水总量约50~60 mL,对比剂总量为50~100 mL,高压流速在5.0~6.0 mL/s。
使用的碘对比剂主要有有碘帕醇注射液(商品名:典比乐)、碘比醇注射液(商品名:三代显)、碘佛醇、碘普罗胺注射液(商品名:优维显)、碘海醇注射液(商品名:欧乃派克)。45例患者渗漏量、渗漏部位分布见表 1。

1.2 护理
1.2.1 心理护理
发生碘对比剂渗漏后,患者或家属往往会表现为不理解、恐慌和焦虑。此时,应及时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解释碘对比剂渗漏的发生原因、发生率以及对比剂渗漏后的组织反应、进展、预后等,解除患者心理压力。当渗漏发生时,科室应安排经验丰富、沟通技巧良好的护士与患者交谈,注意交谈技巧,同时观察患者及家属的接受程度,既不能盲目承担责任,又不能一味推卸责任,应充分把握好尺度,尽可能让患者及家属表示理解,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对于重度渗漏的患者或有潜在纠纷的患者应及时做好不良事件上报工作。
1.2.2 局部护理
渗漏处理方式一般按实际肿胀面积及渗漏药量不同酌情处理。对渗漏药液<10 mL的轻度渗漏者无需特殊处理,当日冷敷、次日热敷即可;对渗漏药液为10~30 mL的中度渗漏者,须立即拔针,适当挤压残留药物,并采用0.05%的地塞米松稀释液湿敷15~20 min,然后改用50%的硫酸镁溶液24 h内冷敷,24 h后采用温湿敷,同时交待患者抬高患肢[1-2];对渗漏药液>30 mL的重度渗漏者,需严格按照对比剂外渗处理流程进行处理。
1.2.3 健康指导及交接工作
对于病房来源的患者,放射科护士与病房护士要做好交接班工作,我科专门针对对比剂渗漏患者设计了病房联系卡,内容包括渗漏部位、渗漏量,局部皮肤护理方法、观察要点等,方便病房护士根据以上内容做好患者后续的观察和护理,减少并发症发生。对于门诊来源的患者,因回家后无医务人员指导等原因,放射科护士可教会患者及家属局部皮肤护理方法、观察方法,做好电话随访指导工作,告知及时就诊的指征。
1.2.4 事后随访指导
对发生对比剂渗漏患者,我们将其个人信息及渗漏情况登记在《对比剂渗漏登记本》上,由专人对其进行连续3 d的电话随访,及时了解患者后续状况并随访指导。
2 结果
1例行血管增强检查患者第2天出现水疱,经采用冰盐水冷敷3 d后,患者表皮小水疱自行吸收,未发生进一步的破溃、感染等;其余44例渗漏患者经及时处置护理后,渗漏部位均未发生破溃、感染等不良后果,仅1例重度渗漏患者行第2次检查。全体碘对比剂渗漏患者均完成增强CT扫描检查,且图像合格。
3 讨论
3.1 碘对比剂渗漏原因分析
3.1.1 患者自身客观因素
高龄、反复穿刺输液、长期行放射治疗(放疗)、化学疗法(化疗)、自身血管条件太差、水肿、肥胖、不配合的患者等均易导致对比剂渗漏[3]。本组渗漏患者中,年龄>60岁的患者占22例(48.9%),老年人因皮肤松弛,血管壁弹性较差,发生早期渗漏不易观察;长期行放疗、化疗患者15例,因血管细、弹性差、脆性大而导致渗漏;其余8例患者因配合不好,致穿刺部位钢针刺破血管、针头移位等而发生渗漏。
3.1.2 护理人员因素
护理人员责任心、医护技术也可成为引起对比剂渗漏的原因[4],而年资越低的护士发生护理缺陷的风险越大。我科护士工作时间<5年的有8名,占42.1%。年轻护士由于经验欠丰富、穿刺技术欠熟练、选择血管不当(关节、骨突处以及血管弹性差、脆性大)、高压流速设置太快、未做好充分评估工作、高压给药时观察时间不够、未能与渗漏高危患者进行有效沟通等,导致渗漏风险增高。故要求护士提高责任心,以预防为主。
3.1.3 穿刺针型的影响
本组渗漏患者中,13例采用蝶式头皮钢针穿刺,32例采用留置针穿刺。使用蝶式头皮钢针穿刺时容易发生对比剂的渗漏,因钢针针尖锐利、坚硬,或穿刺点偏差、固定不当,或患者躁动使针尖位置改变,而患者血管僵硬、脆性大导致针尖刺破血管。采用静脉留置针,可有效弥补头皮钢针所导致的渗漏缺陷[5]。对高龄、婴幼儿、意识障碍、行动不便、血管条件差及卧床、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穿刺时尽量选用留置套管针为好。
3.1.4 高压注射速率的影响
血管类增强检查高压流速为5.0~6.0 mL/s,使用20 mL生理盐水以6 mL/s预注射观察穿刺处。而普通类增强高压流速则为1.8~2.5 mL/s直接给入造影剂,注射速率的不同,直接影响对比剂的渗漏。本组渗漏患者中,血管类增强检查者渗漏率为0.71%(22/3 100),普通类增强扫描患者渗漏率为0.24%(23/9 500),血管类增强检查者的对比剂渗漏发生率略高于普通类增强检查者,与祝红线等[6]的研究结果一致,即注射速率增大,渗漏率有增高的趋势。
3.2 碘对比剂渗漏的预防
3.2.1 识别高危患者,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
正确评估患者生理与病理状态、血管结构与功能状态,是降低“输液渗漏”发生率的首要因素[7]。年龄、恶病质、长期行放化疗、水肿等是识别高危患者的重要因素。老年患者因血管活动度较大、弹性差、血管细硬等容易引起造影剂渗漏[3],对于老年患者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本组发生渗漏最多的部位是肘部,提示对肘部高压注射患者给药过程中应加强观察。
3.2.2 提高穿刺技术,尽量选择留置针
加强护士业务学习和操作技能训练,提高静脉穿刺技能和技术水平。穿刺时尽可能一次成功,如果反复穿刺,可造成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同时增加患者的痛苦。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尽量选用留置针,留置针对血管刺激性小,易固定,可有效减少静脉穿刺的次数,减轻对浅静脉的人为破坏[8],减少增强扫描时发生对比剂渗漏。长期放化疗、血管损伤患者,可使用患者已留置的可耐受高压注射的外周或中心静脉置管,这样既可节省费用,又可避免反复穿刺,既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也降低了渗漏风险。
3.2.3 加强技护患三者之间的沟通
护理和技术人员要强化责任心,加强与患者之间的良好沟通,以尽量减少对比剂渗漏的发生率。护士应协助技术员帮助患者摆好体位,妥善放置穿刺肢体,以避免扫描时检查床移动造成穿刺针头脱出。对于高龄患者,尤其是听力和沟通困难者及配合能力欠佳者,可由家属陪同检查。护士在充分评估患者血管的实际情况后,与技师进行充分沟通,在满足检查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注射流速。在高压注射给药前,护士向患者讲解对比剂渗漏可能造成穿刺局部的不适症状,使患者心理上有所准备;在给药过程中若患者出现不适要立即停止注射,以减少对比剂渗漏量。对个别自身静脉条件较差,精神紧张、焦虑的患者,应耐心做好检查说明及心理干预工作,解除其焦虑和担心,主动配合,以降低对比剂渗漏的发生[9]。
综上,碘对比剂渗漏是增强CT扫描检查的风险之一,虽然无法完全杜绝,但只要做好预防措施,则可最大程度地降低其发生率。碘对比剂渗漏发生后,护士应在第一时间进行积极、有效的处理,并向患者做好解释、安慰工作,消除患者及家属的紧张、焦虑情绪,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CT增强扫描检查需要高压注射器快速静脉推注碘对比剂后方可进行扫描,极少数患者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碘对比剂渗漏,致使局部出现肿痛、发热、起水疱甚至溃烂等,给患者造成一定的痛苦,并易导致医疗纠纷及投诉等隐患。我院2014年1月-5月共完成增强CT扫描检查12 600例次,其中45例患者出现了碘对比剂渗漏,现将其渗漏发生原因及护理对策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1月-5月12 600例患者完成增强CT扫描检查,发生碘对比剂渗漏45例,其中男20例,女25例;年龄39~84岁,平均60岁;门诊患者22例,住院患者23例。患者均根据其检查部位、年龄、体质量、病情等实际情况,经外周静脉高压注入碘对比剂。24例行普通增强检查,常规采用22 G的留置针或头皮针,对比剂用药量在50~90 mL,高压流速在1.8~2.5 mL/s;21例行血管类增强检查,常规采用18/20 G的留置针或头皮针,用生理盐水和对比剂交替高压注射,常规生理盐水总量约50~60 mL,对比剂总量为50~100 mL,高压流速在5.0~6.0 mL/s。
使用的碘对比剂主要有有碘帕醇注射液(商品名:典比乐)、碘比醇注射液(商品名:三代显)、碘佛醇、碘普罗胺注射液(商品名:优维显)、碘海醇注射液(商品名:欧乃派克)。45例患者渗漏量、渗漏部位分布见表 1。

1.2 护理
1.2.1 心理护理
发生碘对比剂渗漏后,患者或家属往往会表现为不理解、恐慌和焦虑。此时,应及时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解释碘对比剂渗漏的发生原因、发生率以及对比剂渗漏后的组织反应、进展、预后等,解除患者心理压力。当渗漏发生时,科室应安排经验丰富、沟通技巧良好的护士与患者交谈,注意交谈技巧,同时观察患者及家属的接受程度,既不能盲目承担责任,又不能一味推卸责任,应充分把握好尺度,尽可能让患者及家属表示理解,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对于重度渗漏的患者或有潜在纠纷的患者应及时做好不良事件上报工作。
1.2.2 局部护理
渗漏处理方式一般按实际肿胀面积及渗漏药量不同酌情处理。对渗漏药液<10 mL的轻度渗漏者无需特殊处理,当日冷敷、次日热敷即可;对渗漏药液为10~30 mL的中度渗漏者,须立即拔针,适当挤压残留药物,并采用0.05%的地塞米松稀释液湿敷15~20 min,然后改用50%的硫酸镁溶液24 h内冷敷,24 h后采用温湿敷,同时交待患者抬高患肢[1-2];对渗漏药液>30 mL的重度渗漏者,需严格按照对比剂外渗处理流程进行处理。
1.2.3 健康指导及交接工作
对于病房来源的患者,放射科护士与病房护士要做好交接班工作,我科专门针对对比剂渗漏患者设计了病房联系卡,内容包括渗漏部位、渗漏量,局部皮肤护理方法、观察要点等,方便病房护士根据以上内容做好患者后续的观察和护理,减少并发症发生。对于门诊来源的患者,因回家后无医务人员指导等原因,放射科护士可教会患者及家属局部皮肤护理方法、观察方法,做好电话随访指导工作,告知及时就诊的指征。
1.2.4 事后随访指导
对发生对比剂渗漏患者,我们将其个人信息及渗漏情况登记在《对比剂渗漏登记本》上,由专人对其进行连续3 d的电话随访,及时了解患者后续状况并随访指导。
2 结果
1例行血管增强检查患者第2天出现水疱,经采用冰盐水冷敷3 d后,患者表皮小水疱自行吸收,未发生进一步的破溃、感染等;其余44例渗漏患者经及时处置护理后,渗漏部位均未发生破溃、感染等不良后果,仅1例重度渗漏患者行第2次检查。全体碘对比剂渗漏患者均完成增强CT扫描检查,且图像合格。
3 讨论
3.1 碘对比剂渗漏原因分析
3.1.1 患者自身客观因素
高龄、反复穿刺输液、长期行放射治疗(放疗)、化学疗法(化疗)、自身血管条件太差、水肿、肥胖、不配合的患者等均易导致对比剂渗漏[3]。本组渗漏患者中,年龄>60岁的患者占22例(48.9%),老年人因皮肤松弛,血管壁弹性较差,发生早期渗漏不易观察;长期行放疗、化疗患者15例,因血管细、弹性差、脆性大而导致渗漏;其余8例患者因配合不好,致穿刺部位钢针刺破血管、针头移位等而发生渗漏。
3.1.2 护理人员因素
护理人员责任心、医护技术也可成为引起对比剂渗漏的原因[4],而年资越低的护士发生护理缺陷的风险越大。我科护士工作时间<5年的有8名,占42.1%。年轻护士由于经验欠丰富、穿刺技术欠熟练、选择血管不当(关节、骨突处以及血管弹性差、脆性大)、高压流速设置太快、未做好充分评估工作、高压给药时观察时间不够、未能与渗漏高危患者进行有效沟通等,导致渗漏风险增高。故要求护士提高责任心,以预防为主。
3.1.3 穿刺针型的影响
本组渗漏患者中,13例采用蝶式头皮钢针穿刺,32例采用留置针穿刺。使用蝶式头皮钢针穿刺时容易发生对比剂的渗漏,因钢针针尖锐利、坚硬,或穿刺点偏差、固定不当,或患者躁动使针尖位置改变,而患者血管僵硬、脆性大导致针尖刺破血管。采用静脉留置针,可有效弥补头皮钢针所导致的渗漏缺陷[5]。对高龄、婴幼儿、意识障碍、行动不便、血管条件差及卧床、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穿刺时尽量选用留置套管针为好。
3.1.4 高压注射速率的影响
血管类增强检查高压流速为5.0~6.0 mL/s,使用20 mL生理盐水以6 mL/s预注射观察穿刺处。而普通类增强高压流速则为1.8~2.5 mL/s直接给入造影剂,注射速率的不同,直接影响对比剂的渗漏。本组渗漏患者中,血管类增强检查者渗漏率为0.71%(22/3 100),普通类增强扫描患者渗漏率为0.24%(23/9 500),血管类增强检查者的对比剂渗漏发生率略高于普通类增强检查者,与祝红线等[6]的研究结果一致,即注射速率增大,渗漏率有增高的趋势。
3.2 碘对比剂渗漏的预防
3.2.1 识别高危患者,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
正确评估患者生理与病理状态、血管结构与功能状态,是降低“输液渗漏”发生率的首要因素[7]。年龄、恶病质、长期行放化疗、水肿等是识别高危患者的重要因素。老年患者因血管活动度较大、弹性差、血管细硬等容易引起造影剂渗漏[3],对于老年患者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本组发生渗漏最多的部位是肘部,提示对肘部高压注射患者给药过程中应加强观察。
3.2.2 提高穿刺技术,尽量选择留置针
加强护士业务学习和操作技能训练,提高静脉穿刺技能和技术水平。穿刺时尽可能一次成功,如果反复穿刺,可造成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同时增加患者的痛苦。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尽量选用留置针,留置针对血管刺激性小,易固定,可有效减少静脉穿刺的次数,减轻对浅静脉的人为破坏[8],减少增强扫描时发生对比剂渗漏。长期放化疗、血管损伤患者,可使用患者已留置的可耐受高压注射的外周或中心静脉置管,这样既可节省费用,又可避免反复穿刺,既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也降低了渗漏风险。
3.2.3 加强技护患三者之间的沟通
护理和技术人员要强化责任心,加强与患者之间的良好沟通,以尽量减少对比剂渗漏的发生率。护士应协助技术员帮助患者摆好体位,妥善放置穿刺肢体,以避免扫描时检查床移动造成穿刺针头脱出。对于高龄患者,尤其是听力和沟通困难者及配合能力欠佳者,可由家属陪同检查。护士在充分评估患者血管的实际情况后,与技师进行充分沟通,在满足检查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注射流速。在高压注射给药前,护士向患者讲解对比剂渗漏可能造成穿刺局部的不适症状,使患者心理上有所准备;在给药过程中若患者出现不适要立即停止注射,以减少对比剂渗漏量。对个别自身静脉条件较差,精神紧张、焦虑的患者,应耐心做好检查说明及心理干预工作,解除其焦虑和担心,主动配合,以降低对比剂渗漏的发生[9]。
综上,碘对比剂渗漏是增强CT扫描检查的风险之一,虽然无法完全杜绝,但只要做好预防措施,则可最大程度地降低其发生率。碘对比剂渗漏发生后,护士应在第一时间进行积极、有效的处理,并向患者做好解释、安慰工作,消除患者及家属的紧张、焦虑情绪,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