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作为21世纪威胁人类生存和健康的最主要因素,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仍缺乏特异的诊断方式及有效的治疗手段。“肿瘤干细胞理论”的提出为人们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而CD90作为“肿瘤干细胞”分选的表面标志物已在肝癌、肺癌、神经母细胞瘤等恶性肿瘤中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可能参与了细胞坏死、凋亡、转移、黏附等多种与肿瘤进展密切相关的过程。同时,CD90作为一种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分子,在成纤维细胞、造血干细胞、神经细胞等许多类型的细胞中均有表达,并对细胞与细胞间,细胞与间质间的反应起着调节作用。然而,CD90在肿瘤中的具体作用及相关机制,目前尚存在着争议。现就CD90在肿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作一综述。
引用本文: 赵爽, 景玉婷, 李为民. CD90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华西医学, 2015, 30(12): 2356-2359. doi: 10.7507/1002-0179.20150677 复制
恶性肿瘤已成为21世纪威胁人类生存和健康的最主要因素。在美国,每年有超过1 660 290例的新发肿瘤患者及580 350例肿瘤死亡患者,其中以前列腺癌、肺癌及乳腺癌为主;恶性肿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平均为68%左右,其中以胰腺癌最低,仅为6%,肺癌及肝胆系统肿瘤的生存率也仅为16%左右[1]。然而,肿瘤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仍缺乏特异性的诊断及有效的治疗方式。肿瘤中存在0.1%~2.0%的肿瘤干细胞,它们与肿瘤的形成、转移、复发及耐药密切相关。CD90是重要的肿瘤干细胞表面标志物,但其在肿瘤中的具体作用及其机制仍存在争议。现就CD90在肿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作一综述。
1 CD90的结构
CD90是免疫球蛋白超家族中的一员,相对分子质量为(25~37)×103,主要通过甘油二酯锚定于糖基磷脂酰肌醇的羧基端从而附着在细胞膜上。1964年,CD90最初在CH3/AKR品系小鼠中寻找抗白血病的异种抗血清时被发现,是一种θ抗原[2]。1969年,有研究表明其前体细胞是在胸腺里发育成熟的[3],故又改名为Thy-1。1980年,从人的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MOLT-3)里分离出CD90,表明了人类中CD90的存在[4]。之后研究证实,CD90在脊椎动物进化过程中是一直存在的,其基因编码序列位于11q22.3[5]。人类CD90基因编码的蛋白有2个糖基化位点,是膜蛋白里糖基化程度最高的蛋白之一,其相对分子质量中糖类含量约占30%左右[6]。
2 CD90对细胞的功能及作用
2.1 细胞的增殖
有研究发现在血液干细胞中,同样经过6 d的细胞因子处理后,CD90+的细胞群能进入细胞周期,而CD90-细胞群仍处于静止期,提示CD90能促进细胞增殖[7]。且CD90可以促进正常的肺泡发育[8]。从中枢神经细胞中分选出的CD44+CD90+细胞亚群,发现它们具有干细胞的性质,能形成神经球及血管管道[9]。亦有研究发现CD44+CD90+细胞亚群在小细胞肺癌中成球能力更强,并且具有上皮-间充质转化的特征[10]。而从胎肝细胞中分选出CD90+细胞群,发现其增殖能力强于CD90-细胞群,并且CD90会随着胎肝细胞的成熟逐渐减少[11]。在前列腺癌组织标本中,研究同样发现CD90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织,且在恶性管道及血管周围表达更高,说明CD90在肿瘤的生长及血管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2]。然而,另有学者研究表明,CD90能够抑制细胞的生长。有研究在重症联合免疫缺陷小鼠中皮下注射CD90高表达的卵巢癌细胞株,发现其成瘤大小及肿瘤的生长速度明显低于CD90不表达的细胞[13]。且在鼻咽癌细胞株(HONE1)中发现,激活CD90后,细胞体外增殖降低,周期停留在G0/G1期,裸鼠体内成瘤能力也降低,提示CD90对细胞增殖有着抑制作用[14]。故CD90对于细胞增殖的影响存在着争议,可能是与细胞或组织来源不同相关,也可能由于CD90促进肿瘤的生长,是通过目前未知的一些非增殖的途径来完成的。
2.2 细胞凋亡/细胞坏死
CD90单克隆抗体(单抗)通过作用于凋亡蛋白及细胞周期而导致的细胞凋亡。在小鼠的恶性T淋巴细胞瘤中,CD90单抗使得CD90聚集,caspases被激活,而抗凋亡的蛋白bcl-2及bcl-XL均下调,使得凋亡增加[15]。
此外,CD90导致的凋亡可能还涉及Src family kinase信号通路,在肾小球系膜细胞中,CD90通过上调三磷酸肌醇和蛋白酪氨酸激酶信号,以及增加细胞内钙离子来诱导凋亡产生[16]。然而,研究显示在其他肿瘤中CD90对凋亡的作用相反。在胃癌细胞株中,研究表明CD90高表达后,可上调SPARC蛋白的水平来抑制细胞的凋亡[17]。在肝癌细胞株hepG2中,CD90上调可以影响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从而促进增殖,抑制凋亡[18]。也有研究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CD90单抗所引起的肾小球系膜细胞死亡时发现,细胞并未出现染色质浓缩,核膜断裂及细胞器溶解等凋亡的特征性变化,反而从形态学上观察更像细胞坏死[19]。目前研究显示CD90对于凋亡/坏死有着重要的作用[16-19],说明CD90的表达情况可能与肿瘤进展相关,并且CD90能够调节凋亡/坏死相关信号通路及重要蛋白的功能。
2.3 CD90与细胞黏附、外渗及转移
研究表明,在神经元和内皮细胞表达的CD90可以和表达在神经元、白细胞或星形胶质细胞上的β2和β3整合素相互作用[20-21]。神经元上的CD90与星形胶质细胞上的β3整合素作用后,使得黏着斑激酶(FAK)桩蛋白和黏着斑蛋白向局部募集,FAK增加,导致细胞黏附增加[22]。亦有研究显示上皮细胞中的CD90能与黑色素瘤细胞中的整合素αvβ3作用,从而促进黑色素瘤细胞通过单层的内皮细胞进行移行,表明CD90可能与肿瘤细胞的血行转移相关[23]。同时CD90是人微血管内皮细胞活化的标志,参与了新生血管的形成[24]。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CD90的阳性率在2.4%~10.0%之间,且CD90高表达的患者明显有肿瘤家族史,更高的肿瘤侵袭性及淋巴结转移风险[25]。同时另有学者研究表明,在卵巢癌和鼻咽癌中,CD90能够上调血小板结合蛋白-1和纤维连接蛋白,从而抑制肿瘤血管的形成和转移[26]。目前,CD90参与黏附和转移机制尚不清楚,缺乏单个细胞内部CD90对黏附和转移作用的相关研究。
3 CD90与肿瘤关系
CD90在大多数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中均有表达,但是不同来源的细胞表达情况有所差异。CD90在新生小鼠及人类新生儿的脑中表达水平均低于成年时期,且其表达水平与脑的成熟度呈指数增长的关系[27]。但在人的淋巴系统中,CD90仅表达于一小部分胸腺皮质细胞,而成熟的T淋巴细胞里并无表达[28]。在肿瘤中,CD90已发现在卵巢癌、鼻咽癌、肝癌、前列腺癌、胃癌等组织和细胞中有不同程度的表达,且可能参与了肿瘤的发生与发展,尤其是对于肿瘤的复发耐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9]。
3.1 CD90与肺癌
研究显示,成纤维细胞中CD90的表达缺失可能与肺间质纤维化相关[30-31]。但CD90对于肺癌的作用研究结果却不一致。有研究对26例间皮瘤、28例肺腺癌和33例肺鳞癌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发现CD90以细胞质表达为主,并且在间皮瘤中阳性率明显高于肺癌组织,故认为CD90可作为鉴别诊断间皮瘤和肺癌较好的标志[32]。然而,有研究在对91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免疫组织化学研究时发现,CD90以细胞核表达为主,并且高表达CD90的肺癌患者有着不良的预后,故他们认为CD90在细胞核内异常高表达能作为肺癌诊断的标志物[33]。但也有研究表明CD90表达与N2期的鳞癌生存期无相关性[34]。另有学者发现CD90、CD326和CD133联合表达时可以提示肺癌患者的高转移风险及不良预后[35]。有研究在肺癌细胞株A549及H446中分选出CD90+的亚群,发现其有较强的裸鼠成瘤能力[36]。不同研究结果的不一致,可能与实验时选择的CD90抗体的不同有关,但具体的原因不清楚,需要深入研究。此外,由于肺癌干细胞的分离及培养的难度较高,目前关于CD90作为其标志物的可行性具有争议,且也缺乏关于CD90对于肺癌耐药性的相关研究。
3.2 CD90与肝癌
在肝癌中,CD90可以作为“肝癌干细胞”的标志物,并可以和其他表面标志物(如CD44、CD133等)一起检测。但不同研究结果显示CD90的表达存在着差异,可能是由于不同分化阶段的“肝癌干细胞”表达的表面标志物不相同,而且肿瘤所起源的“正常干细胞”激活时的信号通路也不相同。有研究发现CD90过表达与肝细胞癌患者的年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组织分期相关,并且高表达提示患者不良预后[37]。而从肝癌细胞株、肝癌患者组织及血液中均分选出CD90+细胞群,发现其比CD90-细胞群具有更强的成瘤能力,并能够无限增殖,提示其可能是“肝癌干细胞”[38-39]。他们进一步将CD90和CD44联合进行筛选,发现CD90+、CD44+细胞群的原位成瘤能力及远处转移能力均强于CD90-、CD44-细胞群。我国学者从肝癌细胞株中分离出CD90+、CD133+细胞亚群,发现其高表达Oct4和ABCG2,具有干细胞特性,并且有更强的化学疗法(化疗)耐药性,且与肿瘤的复发密切相关[40]。有研究对67例肝癌患者组织标本及肝癌细胞株JHH-6进行分析,结果表明CD90在组织中高表达,CD90+细胞群的增殖能力及成球能力强于CD90-细胞群。并且发现经多柔比星处理过的CD90+细胞株的多柔比星耐药基因ABCG2表达增高,说明的CD90和肝癌的耐药有关[41]。然而,另有学者研究却不一致,他们发现在肝癌细胞株SK-HEP-1和HLE中,干细胞球样细胞株中,CD44表达增高,CD90表达降低。并且成球的细胞对氟尿嘧啶、顺铂、卡铂、多柔比星、多西他赛、辛二酰苯胺异羟肟酸、伊立替康、舒尼替尼等化疗药物的耐药性较强,而对于索拉非尼耐药性不具有差异[42]。综上所述,CD90对“肝癌干细胞”的分选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与其他表面标志物的联合筛选,可能会提高“肝癌干细胞”分离的准确性。同时,CD90与肝癌治疗过程中的复发、耐药相关,有望成为治疗过程中疗效监测的生物学指标,至于其具体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究。
3.3 CD90与其他肿瘤
在众多肿瘤中,一些研究表明CD90对肿瘤有着促进的作用,CD90+的食管癌细胞亚群具有更强的转移和侵袭的能力[25]。在脑膜瘤中CD90高表达也提示高转移风险[43]。有研究将CD90基因敲除的小鼠上注射入黑色素瘤细胞,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肿瘤肺转移明显降低[24]。且在对90例前列腺癌患者的组织及尿液中研究发现,CD90高表达提示着前列腺癌相关的纤维化,并可作为其诊断标志[44]。但同时也有许多研究表明CD90有抑制肿瘤的作用。在母神经细胞瘤中,CD90缺失与患者不良预后相关[45]。杨国奋等[46]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76例卵巢癌患者标本检测,发现CD90低表达与肿瘤临床分期及远处转移相关。但在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细胞株中,研究者发现CD90的表达与肿瘤干细胞特性无明显相关性,不能作为其治疗及分选的表面标志物[47]。故CD90在肿瘤中的作用仍存在着争议,不同研究的矛盾性该如何去解释,都需要我们深入对CD90的结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等进一步研究。
4 结语
CD90调节着众多的细胞功能,能够激活多种信号通路,从而影响细胞间的内环境及影响细胞本身的增殖,分化和死亡等过程。大量研究使得CD90的结构、功能及作用日趋明确的同时又是争议不断。而且,CD90对于肿瘤的作用,以及相关机制的深入研究目前尚缺乏。此外,如何将CD90运用于临床上肿瘤的诊断、治疗等过程也需要学者的大量研究及证实。
恶性肿瘤已成为21世纪威胁人类生存和健康的最主要因素。在美国,每年有超过1 660 290例的新发肿瘤患者及580 350例肿瘤死亡患者,其中以前列腺癌、肺癌及乳腺癌为主;恶性肿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平均为68%左右,其中以胰腺癌最低,仅为6%,肺癌及肝胆系统肿瘤的生存率也仅为16%左右[1]。然而,肿瘤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仍缺乏特异性的诊断及有效的治疗方式。肿瘤中存在0.1%~2.0%的肿瘤干细胞,它们与肿瘤的形成、转移、复发及耐药密切相关。CD90是重要的肿瘤干细胞表面标志物,但其在肿瘤中的具体作用及其机制仍存在争议。现就CD90在肿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作一综述。
1 CD90的结构
CD90是免疫球蛋白超家族中的一员,相对分子质量为(25~37)×103,主要通过甘油二酯锚定于糖基磷脂酰肌醇的羧基端从而附着在细胞膜上。1964年,CD90最初在CH3/AKR品系小鼠中寻找抗白血病的异种抗血清时被发现,是一种θ抗原[2]。1969年,有研究表明其前体细胞是在胸腺里发育成熟的[3],故又改名为Thy-1。1980年,从人的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MOLT-3)里分离出CD90,表明了人类中CD90的存在[4]。之后研究证实,CD90在脊椎动物进化过程中是一直存在的,其基因编码序列位于11q22.3[5]。人类CD90基因编码的蛋白有2个糖基化位点,是膜蛋白里糖基化程度最高的蛋白之一,其相对分子质量中糖类含量约占30%左右[6]。
2 CD90对细胞的功能及作用
2.1 细胞的增殖
有研究发现在血液干细胞中,同样经过6 d的细胞因子处理后,CD90+的细胞群能进入细胞周期,而CD90-细胞群仍处于静止期,提示CD90能促进细胞增殖[7]。且CD90可以促进正常的肺泡发育[8]。从中枢神经细胞中分选出的CD44+CD90+细胞亚群,发现它们具有干细胞的性质,能形成神经球及血管管道[9]。亦有研究发现CD44+CD90+细胞亚群在小细胞肺癌中成球能力更强,并且具有上皮-间充质转化的特征[10]。而从胎肝细胞中分选出CD90+细胞群,发现其增殖能力强于CD90-细胞群,并且CD90会随着胎肝细胞的成熟逐渐减少[11]。在前列腺癌组织标本中,研究同样发现CD90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织,且在恶性管道及血管周围表达更高,说明CD90在肿瘤的生长及血管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2]。然而,另有学者研究表明,CD90能够抑制细胞的生长。有研究在重症联合免疫缺陷小鼠中皮下注射CD90高表达的卵巢癌细胞株,发现其成瘤大小及肿瘤的生长速度明显低于CD90不表达的细胞[13]。且在鼻咽癌细胞株(HONE1)中发现,激活CD90后,细胞体外增殖降低,周期停留在G0/G1期,裸鼠体内成瘤能力也降低,提示CD90对细胞增殖有着抑制作用[14]。故CD90对于细胞增殖的影响存在着争议,可能是与细胞或组织来源不同相关,也可能由于CD90促进肿瘤的生长,是通过目前未知的一些非增殖的途径来完成的。
2.2 细胞凋亡/细胞坏死
CD90单克隆抗体(单抗)通过作用于凋亡蛋白及细胞周期而导致的细胞凋亡。在小鼠的恶性T淋巴细胞瘤中,CD90单抗使得CD90聚集,caspases被激活,而抗凋亡的蛋白bcl-2及bcl-XL均下调,使得凋亡增加[15]。
此外,CD90导致的凋亡可能还涉及Src family kinase信号通路,在肾小球系膜细胞中,CD90通过上调三磷酸肌醇和蛋白酪氨酸激酶信号,以及增加细胞内钙离子来诱导凋亡产生[16]。然而,研究显示在其他肿瘤中CD90对凋亡的作用相反。在胃癌细胞株中,研究表明CD90高表达后,可上调SPARC蛋白的水平来抑制细胞的凋亡[17]。在肝癌细胞株hepG2中,CD90上调可以影响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从而促进增殖,抑制凋亡[18]。也有研究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CD90单抗所引起的肾小球系膜细胞死亡时发现,细胞并未出现染色质浓缩,核膜断裂及细胞器溶解等凋亡的特征性变化,反而从形态学上观察更像细胞坏死[19]。目前研究显示CD90对于凋亡/坏死有着重要的作用[16-19],说明CD90的表达情况可能与肿瘤进展相关,并且CD90能够调节凋亡/坏死相关信号通路及重要蛋白的功能。
2.3 CD90与细胞黏附、外渗及转移
研究表明,在神经元和内皮细胞表达的CD90可以和表达在神经元、白细胞或星形胶质细胞上的β2和β3整合素相互作用[20-21]。神经元上的CD90与星形胶质细胞上的β3整合素作用后,使得黏着斑激酶(FAK)桩蛋白和黏着斑蛋白向局部募集,FAK增加,导致细胞黏附增加[22]。亦有研究显示上皮细胞中的CD90能与黑色素瘤细胞中的整合素αvβ3作用,从而促进黑色素瘤细胞通过单层的内皮细胞进行移行,表明CD90可能与肿瘤细胞的血行转移相关[23]。同时CD90是人微血管内皮细胞活化的标志,参与了新生血管的形成[24]。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CD90的阳性率在2.4%~10.0%之间,且CD90高表达的患者明显有肿瘤家族史,更高的肿瘤侵袭性及淋巴结转移风险[25]。同时另有学者研究表明,在卵巢癌和鼻咽癌中,CD90能够上调血小板结合蛋白-1和纤维连接蛋白,从而抑制肿瘤血管的形成和转移[26]。目前,CD90参与黏附和转移机制尚不清楚,缺乏单个细胞内部CD90对黏附和转移作用的相关研究。
3 CD90与肿瘤关系
CD90在大多数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中均有表达,但是不同来源的细胞表达情况有所差异。CD90在新生小鼠及人类新生儿的脑中表达水平均低于成年时期,且其表达水平与脑的成熟度呈指数增长的关系[27]。但在人的淋巴系统中,CD90仅表达于一小部分胸腺皮质细胞,而成熟的T淋巴细胞里并无表达[28]。在肿瘤中,CD90已发现在卵巢癌、鼻咽癌、肝癌、前列腺癌、胃癌等组织和细胞中有不同程度的表达,且可能参与了肿瘤的发生与发展,尤其是对于肿瘤的复发耐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9]。
3.1 CD90与肺癌
研究显示,成纤维细胞中CD90的表达缺失可能与肺间质纤维化相关[30-31]。但CD90对于肺癌的作用研究结果却不一致。有研究对26例间皮瘤、28例肺腺癌和33例肺鳞癌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发现CD90以细胞质表达为主,并且在间皮瘤中阳性率明显高于肺癌组织,故认为CD90可作为鉴别诊断间皮瘤和肺癌较好的标志[32]。然而,有研究在对91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免疫组织化学研究时发现,CD90以细胞核表达为主,并且高表达CD90的肺癌患者有着不良的预后,故他们认为CD90在细胞核内异常高表达能作为肺癌诊断的标志物[33]。但也有研究表明CD90表达与N2期的鳞癌生存期无相关性[34]。另有学者发现CD90、CD326和CD133联合表达时可以提示肺癌患者的高转移风险及不良预后[35]。有研究在肺癌细胞株A549及H446中分选出CD90+的亚群,发现其有较强的裸鼠成瘤能力[36]。不同研究结果的不一致,可能与实验时选择的CD90抗体的不同有关,但具体的原因不清楚,需要深入研究。此外,由于肺癌干细胞的分离及培养的难度较高,目前关于CD90作为其标志物的可行性具有争议,且也缺乏关于CD90对于肺癌耐药性的相关研究。
3.2 CD90与肝癌
在肝癌中,CD90可以作为“肝癌干细胞”的标志物,并可以和其他表面标志物(如CD44、CD133等)一起检测。但不同研究结果显示CD90的表达存在着差异,可能是由于不同分化阶段的“肝癌干细胞”表达的表面标志物不相同,而且肿瘤所起源的“正常干细胞”激活时的信号通路也不相同。有研究发现CD90过表达与肝细胞癌患者的年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组织分期相关,并且高表达提示患者不良预后[37]。而从肝癌细胞株、肝癌患者组织及血液中均分选出CD90+细胞群,发现其比CD90-细胞群具有更强的成瘤能力,并能够无限增殖,提示其可能是“肝癌干细胞”[38-39]。他们进一步将CD90和CD44联合进行筛选,发现CD90+、CD44+细胞群的原位成瘤能力及远处转移能力均强于CD90-、CD44-细胞群。我国学者从肝癌细胞株中分离出CD90+、CD133+细胞亚群,发现其高表达Oct4和ABCG2,具有干细胞特性,并且有更强的化学疗法(化疗)耐药性,且与肿瘤的复发密切相关[40]。有研究对67例肝癌患者组织标本及肝癌细胞株JHH-6进行分析,结果表明CD90在组织中高表达,CD90+细胞群的增殖能力及成球能力强于CD90-细胞群。并且发现经多柔比星处理过的CD90+细胞株的多柔比星耐药基因ABCG2表达增高,说明的CD90和肝癌的耐药有关[41]。然而,另有学者研究却不一致,他们发现在肝癌细胞株SK-HEP-1和HLE中,干细胞球样细胞株中,CD44表达增高,CD90表达降低。并且成球的细胞对氟尿嘧啶、顺铂、卡铂、多柔比星、多西他赛、辛二酰苯胺异羟肟酸、伊立替康、舒尼替尼等化疗药物的耐药性较强,而对于索拉非尼耐药性不具有差异[42]。综上所述,CD90对“肝癌干细胞”的分选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与其他表面标志物的联合筛选,可能会提高“肝癌干细胞”分离的准确性。同时,CD90与肝癌治疗过程中的复发、耐药相关,有望成为治疗过程中疗效监测的生物学指标,至于其具体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究。
3.3 CD90与其他肿瘤
在众多肿瘤中,一些研究表明CD90对肿瘤有着促进的作用,CD90+的食管癌细胞亚群具有更强的转移和侵袭的能力[25]。在脑膜瘤中CD90高表达也提示高转移风险[43]。有研究将CD90基因敲除的小鼠上注射入黑色素瘤细胞,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肿瘤肺转移明显降低[24]。且在对90例前列腺癌患者的组织及尿液中研究发现,CD90高表达提示着前列腺癌相关的纤维化,并可作为其诊断标志[44]。但同时也有许多研究表明CD90有抑制肿瘤的作用。在母神经细胞瘤中,CD90缺失与患者不良预后相关[45]。杨国奋等[46]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76例卵巢癌患者标本检测,发现CD90低表达与肿瘤临床分期及远处转移相关。但在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细胞株中,研究者发现CD90的表达与肿瘤干细胞特性无明显相关性,不能作为其治疗及分选的表面标志物[47]。故CD90在肿瘤中的作用仍存在着争议,不同研究的矛盾性该如何去解释,都需要我们深入对CD90的结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等进一步研究。
4 结语
CD90调节着众多的细胞功能,能够激活多种信号通路,从而影响细胞间的内环境及影响细胞本身的增殖,分化和死亡等过程。大量研究使得CD90的结构、功能及作用日趋明确的同时又是争议不断。而且,CD90对于肿瘤的作用,以及相关机制的深入研究目前尚缺乏。此外,如何将CD90运用于临床上肿瘤的诊断、治疗等过程也需要学者的大量研究及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