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王一, 戴国钢, 黄雷, 刘剑伟, 周睿, 蔚浩, 王丰, 廖仕川. 腰椎退行性疾病矢状面失衡及结构因素研究. 华西医学, 2017, 32(4): 529-533. doi: 10.7507/1002-0179.201507157 复制
当前社会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发病率日益升高,且有低龄化、严重化的趋势,其治疗和预防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找出此类疾病发病的生物力学及结构因素特点,将大大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有利于指导预防和治疗。脊柱矢状面各参数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任一参数发生改变都将影响脊柱的形态以及脊柱和骨盆的关系[1],正常人群的矢状面参数在男女之间无明显差异[2]。在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矢状面参数可反映疾病的进展[3],Roussouly 等[4]及 Barrey 等[5]分别阐释了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改变及其在退变中的作用,提示我们从脊柱-骨盆这个整体去考虑具体的局部问题。
腰椎退行性疾病通常涵盖腰椎间盘突出症、退行性腰椎滑脱、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退行性脊柱侧凸等,在我们临床实践中,以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退行性滑脱最为常见,我们将腰椎间盘突出症分为破裂型突出和退变型突出,研究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矢状面参数和结构因素;以非特异性下腰痛者为对照组,试图说明腰椎矢状面失衡和结构因素与 3 种腰椎退行性疾病发病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全部观察病例来源于四川省骨科医院颈肩腰腿痛 2 科 2012 年 7 月—2015 年 5 月接诊患者,要求患者均为单一节段受累,病变节段为腰 4/5 或腰 5/骶 1,以排除多节段病变对研究的影响。将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按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单纯退变型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退行性滑脱和非特异性下腰痛分组,每组按就诊时间顺序纳入 40 例。
1.1.1 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6]、《外科学(下册)》[7]中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单纯退变型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退行性滑脱和非特异性下腰痛的诊断标准来筛选患者。
1.1.2 纳入标准 ① 年龄 18~70 岁;②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③ 意识清醒,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评价提示无痴呆,无精神障碍,能配合检查及治疗的住院或门诊患者;④ 单纯退变型、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滑脱者仅存在单个病变节段,且病变节段为腰 4/5 或腰 5/骶 1。
1.1.3 排除标准 ① 多发性腰椎间盘退变、发育性椎管狭窄、感染、骨折、骨质疏松、真性滑脱、严重侧弯、腰椎手术史、近 1 年内接受过腰部小针刀治疗或封闭治疗;② 合并有癌症、心、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疾病者;③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1.2 研究方法
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同意,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在确诊后补充齐腰椎 X 线片、CT、MRI 检查,由高级放射科医师独立对 X 线片、CT、MRI 资料进行分析,测量矢状面参数、评估等级。
1.2.1 标准 X 线片 患者取自然站立位,使用西门子 AristosFX-Plus DR 数字 X 线摄影系统行常规摄片。摄片体位为:腰椎前后位及侧位,包括胸 12 至股骨头。
1.2.2 CT 应用 Sensation Duo 多排螺旋 CT 扫描仪(德国西门子公司),行常规扫描。扫描条件:管电压 130 kV,管电流 220 mAs;矩阵 512× 512;视野 150。软组织窗(窗宽 350 Hu,床位 40 Hu)和骨窗(窗宽 2 500 Hu,床位 500 Hu)分别显示。
1.2.3 MRI 应用 Siemens 0.35 T MRI 扫描仪(德国西门子公司)。选用脊柱线圈,患者仰卧,腿伸直位。腰 3 水平位于线圈中心。视野 300 mm×250 mm,层厚 3.5 mm,层间距 0.35 mm。扫描序列包括:矢状面自旋回波 T1 加权像序列(T1 weighted image,T1WI):重复时间(repetition time,TR)535 ms,回波时间(eche delay time,TE)15 ms;矢状面自旋回波 T2 加权像序列(T2 weighted image,T2WI):TR 4 500 ms,TE 128 ms;短时间反转恢复序列:TR 6 300 ms,TE 15 ms,反转时间 160 ms;轴位自旋回波 T2WI:TR 4 500 ms,TE 101 ms。
1.3 观察内容
1.3.1 矢状参数测定 ① 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经骶 1 上终板中点作该终板的垂线,该垂线和骶 1 上终板的中点与股骨头中心连线的夹角;若双侧股骨头不重叠,取两股骨头中心连线的中点作为中心点。② 骶骨倾斜角(acral slope,SS):骶 1 上终板和水平线的夹角。③ 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ing,PT):骶 1 终板中点和股骨头中心连线与垂直线的夹角。④ 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骶 1 上终板和腰 1 上终板椎体终板线向后延长的夹角。
1.3.2 结构评价 采用 Pfirrmann 椎间盘退变分级系统[8]进行腰椎间盘退变分级评估,共分为 5 个等级,其中 1 级为正常,即椎间盘无退行性改变;2、3 级为椎间盘轻度退变;4、5 级为椎间盘重度退变。采用 Weishaupt 关节突关节退变分级系统[9]进行腰椎关节突关节退变评估,共分为 4 个等级,其中 0 级为正常,即关节突关节无退行性改变;1 级为关节突关节轻度退变;2 级为关节突关节中度退变;3 级为关节突关节重度退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9.0 软件进行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 SNK 法进行两两比较,检验水准α=0.05。等级资料用例数(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用 Kruskal-Wallis 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组间比较若有统计学意义则采用 Wilcoxon 秩和检验进行两两比较,同时采用χ2 检验进行率的比较,检验水准α’=0.05/6=0.008。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腰椎间盘破裂型突出组男 28 例,女 12 例;年龄 18~66 岁,平均 46 岁;腰 4/5 突出者 22 例,腰 5/骶 1 突出者 18 例。腰椎间盘退变型突出组男 19 例,女 21 例;年龄 32~80 岁,平均 52 岁;腰 4/5 突出者 19 例,腰 5/骶 1 突出者 21 例。腰椎退行性滑脱组男 26 例,女 14 例;年龄 47~69 岁,平均 54 岁;腰 4 滑脱者 19 例,腰 5 滑脱者 21 例。非特异性下腰痛组男 29 例,女 11 例;年龄 18~47 岁,平均 28 岁。
2.2 腰椎矢状参数
PI、LL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 PI 平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退变滑脱组、退变型突出组、非特异性下腰痛组、破裂型突出组;LL 平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退变滑脱组、非特异性下腰痛组、退变型突出组、破裂型突出组。SS、PT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3 腰椎结构评级
2.3.1 腰椎间盘退变分级评估 4 组间腰椎间盘退变等级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9.514,P<0.001)。两两比较结果显示,非特异性下腰痛组腰椎间盘退变程度最低,与其他 3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余 3 组间比较,无论退变率还是退变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3.2 腰椎关节突关节退变评估 4 组间腰椎关节突关节退变等级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49.496,P<0.001)。两两比较结果显示,非特异性下腰痛组腰椎关节突关节退变程度最低,与其他 3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余 3 组间关节突关节退变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破裂型突出组与退行性滑脱组关节突退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29,P=0.001)。见表 3。

3 讨论
两个椎体及中间的椎间盘构成一个脊柱运动单位,其中椎间盘及后方的关节突关节组成三关节复合体,直立状态下人体的力线总是通过三关节复合体,为人体的各种姿势提供支持、缓冲、限制等,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又反过来影响结构,异常负载可导致三关节复合体的提前退变,引起各种退行性疾病。
范国明等[10]的研究发现正常人的脊柱矢状面参数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但单一因素不足以成为退行性疾病的主导原因。从本研究结果来看,PI、LL 在不同的腰椎退行性疾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发病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PI 与体位无关,不因人体体位改变而改变[11],能够较好反映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关系[12]。在直立体位,人体通过腰椎前凸来适应骶骨向前的倾斜,如果 PI 加大,为保持平衡,LL 也会随之越大,下腰段的剪切力也越大,可导致退行性滑脱的发生甚至进展。Aono 等[13]连续 12 年随访发现 PI 较大的人群容易发生退行性滑脱,PI 较小的人群椎间盘退变的几率增加。刘辉等[14]认为小 PI 者椎间盘退变主要发生在腰 4/5 和腰 5/骶 1。Barrey 等[15]发现低于 45 岁的椎间盘源性疾病患者的 PI 低于正常人群,而腰椎退行性滑脱者的 PI 则大于正常人群。Endo 等[16]研究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LL 较正常人小。本研究结果显示,退变滑脱组 PI 最大,其次依次为退变型突出组、非特异性下腰痛组、破裂型突出组;破裂型突出组 LL 最小,其次依次为退变型突出组、非特异性下腰痛组、退变滑脱组;退行性滑脱组腰椎关节突关节退变程度较破裂型突出组严重。
本研究结果显示各组间 PI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 SS、PT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几何原理,PI=PT+SS。Upasani 等[17]和 Labelle 等[18]的研究显示 PI 和 PT、SS 均相关。Hanson 等[19]研究发现峡部裂伴腰椎滑脱者和正常人群 PT 无统计学差异。Mac-Thiong 等[11]的研究显示 PT 与 SS 无相关性。范国明等[10]将正常人群分为高 SS/低 PT 组和低 SS/高 PT 两组,两组间 PI 值基本一致,但 SS 和 PT 存在统计学差异。虽然从几何原理出发 PI=PT+SS,但 PT、SS 取决于多种骨盆因素,包括骶 1 上终板中点在矢状面的位置、股骨头中心和骶 1 上终板中点的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尚无研究显示它们之间有何种联系,所以 PI 有差异时 PT 和 SS 未显示出差异。
关节突关节结构中,上关节突关节面是主要承重结构,腰椎自上而下关节突关节面逐渐转向冠状位,下关节突对上关节突向前滑移起到了一定阻挡作用,这种转变减弱了腰曲造成的剪力[20],起到防止腰椎滑脱的作用。而关节突关节面由矢状位逐渐转向冠状位的过程中并未完全达到冠状位,而是呈从矢状位不同程度地接近冠状位,PI、LL 越大,腰曲造成的剪力越大,发生退行性滑脱的可能性升高。而同时,因为组成关节突关节的两个关节面在矢状面仍然有一定的活动度,PI、LL 越大,腰曲造成的剪力越大,关节突关节尤其是下关节突承受的压力越大,在关节突关节的活动过程中关节面的摩擦越剧烈,可引起并加速关节突关节退变[21]。PI、LL 越小,腰曲越小,脊柱在矢状面越接近垂直,脊柱前柱所承受的压力负荷越大,椎间盘承受的压力越大,发生突出尤其是破裂型突出的可能性越大。
本研究结果提示我们在临床治疗和运动干预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过程中,对于退行性腰椎滑脱者可通过加强腹肌力量练习以对抗腰肌,或者充分使腰肌放松,解除腰肌痉挛状态,达到减小 PI 的目的;而加强腰背肌力练习增大 LL 则可减轻脊柱前柱压力,防止腰椎间盘向后过度膨胀,降低腰椎间盘破裂突出的风险。这些干预手段的实际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腰椎间盘突出多发生在腰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而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疼痛则加剧腰局部力学失衡,增加腰椎间盘负荷,加速腰椎间盘退变,该过程多引起腰椎间盘退变型突出。从我们的研究结果来看,腰椎间盘退变型突出组患者 PI 排第 2 位,LL 排第 3 位,不能提示该组患者发展为腰椎间盘破裂型突出或者腰椎退行性滑脱的趋势孰大孰小,对其的运动干预究竟是以腰背肌为主还是以腹肌为主或者腰腹肌均需要锻炼有待进一步研究。
当前社会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发病率日益升高,且有低龄化、严重化的趋势,其治疗和预防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找出此类疾病发病的生物力学及结构因素特点,将大大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有利于指导预防和治疗。脊柱矢状面各参数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任一参数发生改变都将影响脊柱的形态以及脊柱和骨盆的关系[1],正常人群的矢状面参数在男女之间无明显差异[2]。在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矢状面参数可反映疾病的进展[3],Roussouly 等[4]及 Barrey 等[5]分别阐释了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改变及其在退变中的作用,提示我们从脊柱-骨盆这个整体去考虑具体的局部问题。
腰椎退行性疾病通常涵盖腰椎间盘突出症、退行性腰椎滑脱、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退行性脊柱侧凸等,在我们临床实践中,以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退行性滑脱最为常见,我们将腰椎间盘突出症分为破裂型突出和退变型突出,研究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矢状面参数和结构因素;以非特异性下腰痛者为对照组,试图说明腰椎矢状面失衡和结构因素与 3 种腰椎退行性疾病发病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全部观察病例来源于四川省骨科医院颈肩腰腿痛 2 科 2012 年 7 月—2015 年 5 月接诊患者,要求患者均为单一节段受累,病变节段为腰 4/5 或腰 5/骶 1,以排除多节段病变对研究的影响。将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按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单纯退变型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退行性滑脱和非特异性下腰痛分组,每组按就诊时间顺序纳入 40 例。
1.1.1 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6]、《外科学(下册)》[7]中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单纯退变型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退行性滑脱和非特异性下腰痛的诊断标准来筛选患者。
1.1.2 纳入标准 ① 年龄 18~70 岁;②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③ 意识清醒,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评价提示无痴呆,无精神障碍,能配合检查及治疗的住院或门诊患者;④ 单纯退变型、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滑脱者仅存在单个病变节段,且病变节段为腰 4/5 或腰 5/骶 1。
1.1.3 排除标准 ① 多发性腰椎间盘退变、发育性椎管狭窄、感染、骨折、骨质疏松、真性滑脱、严重侧弯、腰椎手术史、近 1 年内接受过腰部小针刀治疗或封闭治疗;② 合并有癌症、心、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疾病者;③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1.2 研究方法
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同意,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在确诊后补充齐腰椎 X 线片、CT、MRI 检查,由高级放射科医师独立对 X 线片、CT、MRI 资料进行分析,测量矢状面参数、评估等级。
1.2.1 标准 X 线片 患者取自然站立位,使用西门子 AristosFX-Plus DR 数字 X 线摄影系统行常规摄片。摄片体位为:腰椎前后位及侧位,包括胸 12 至股骨头。
1.2.2 CT 应用 Sensation Duo 多排螺旋 CT 扫描仪(德国西门子公司),行常规扫描。扫描条件:管电压 130 kV,管电流 220 mAs;矩阵 512× 512;视野 150。软组织窗(窗宽 350 Hu,床位 40 Hu)和骨窗(窗宽 2 500 Hu,床位 500 Hu)分别显示。
1.2.3 MRI 应用 Siemens 0.35 T MRI 扫描仪(德国西门子公司)。选用脊柱线圈,患者仰卧,腿伸直位。腰 3 水平位于线圈中心。视野 300 mm×250 mm,层厚 3.5 mm,层间距 0.35 mm。扫描序列包括:矢状面自旋回波 T1 加权像序列(T1 weighted image,T1WI):重复时间(repetition time,TR)535 ms,回波时间(eche delay time,TE)15 ms;矢状面自旋回波 T2 加权像序列(T2 weighted image,T2WI):TR 4 500 ms,TE 128 ms;短时间反转恢复序列:TR 6 300 ms,TE 15 ms,反转时间 160 ms;轴位自旋回波 T2WI:TR 4 500 ms,TE 101 ms。
1.3 观察内容
1.3.1 矢状参数测定 ① 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经骶 1 上终板中点作该终板的垂线,该垂线和骶 1 上终板的中点与股骨头中心连线的夹角;若双侧股骨头不重叠,取两股骨头中心连线的中点作为中心点。② 骶骨倾斜角(acral slope,SS):骶 1 上终板和水平线的夹角。③ 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ing,PT):骶 1 终板中点和股骨头中心连线与垂直线的夹角。④ 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骶 1 上终板和腰 1 上终板椎体终板线向后延长的夹角。
1.3.2 结构评价 采用 Pfirrmann 椎间盘退变分级系统[8]进行腰椎间盘退变分级评估,共分为 5 个等级,其中 1 级为正常,即椎间盘无退行性改变;2、3 级为椎间盘轻度退变;4、5 级为椎间盘重度退变。采用 Weishaupt 关节突关节退变分级系统[9]进行腰椎关节突关节退变评估,共分为 4 个等级,其中 0 级为正常,即关节突关节无退行性改变;1 级为关节突关节轻度退变;2 级为关节突关节中度退变;3 级为关节突关节重度退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9.0 软件进行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 SNK 法进行两两比较,检验水准α=0.05。等级资料用例数(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用 Kruskal-Wallis 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组间比较若有统计学意义则采用 Wilcoxon 秩和检验进行两两比较,同时采用χ2 检验进行率的比较,检验水准α’=0.05/6=0.008。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腰椎间盘破裂型突出组男 28 例,女 12 例;年龄 18~66 岁,平均 46 岁;腰 4/5 突出者 22 例,腰 5/骶 1 突出者 18 例。腰椎间盘退变型突出组男 19 例,女 21 例;年龄 32~80 岁,平均 52 岁;腰 4/5 突出者 19 例,腰 5/骶 1 突出者 21 例。腰椎退行性滑脱组男 26 例,女 14 例;年龄 47~69 岁,平均 54 岁;腰 4 滑脱者 19 例,腰 5 滑脱者 21 例。非特异性下腰痛组男 29 例,女 11 例;年龄 18~47 岁,平均 28 岁。
2.2 腰椎矢状参数
PI、LL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 PI 平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退变滑脱组、退变型突出组、非特异性下腰痛组、破裂型突出组;LL 平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退变滑脱组、非特异性下腰痛组、退变型突出组、破裂型突出组。SS、PT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3 腰椎结构评级
2.3.1 腰椎间盘退变分级评估 4 组间腰椎间盘退变等级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9.514,P<0.001)。两两比较结果显示,非特异性下腰痛组腰椎间盘退变程度最低,与其他 3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余 3 组间比较,无论退变率还是退变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3.2 腰椎关节突关节退变评估 4 组间腰椎关节突关节退变等级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49.496,P<0.001)。两两比较结果显示,非特异性下腰痛组腰椎关节突关节退变程度最低,与其他 3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余 3 组间关节突关节退变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破裂型突出组与退行性滑脱组关节突退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29,P=0.001)。见表 3。

3 讨论
两个椎体及中间的椎间盘构成一个脊柱运动单位,其中椎间盘及后方的关节突关节组成三关节复合体,直立状态下人体的力线总是通过三关节复合体,为人体的各种姿势提供支持、缓冲、限制等,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又反过来影响结构,异常负载可导致三关节复合体的提前退变,引起各种退行性疾病。
范国明等[10]的研究发现正常人的脊柱矢状面参数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但单一因素不足以成为退行性疾病的主导原因。从本研究结果来看,PI、LL 在不同的腰椎退行性疾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发病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PI 与体位无关,不因人体体位改变而改变[11],能够较好反映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关系[12]。在直立体位,人体通过腰椎前凸来适应骶骨向前的倾斜,如果 PI 加大,为保持平衡,LL 也会随之越大,下腰段的剪切力也越大,可导致退行性滑脱的发生甚至进展。Aono 等[13]连续 12 年随访发现 PI 较大的人群容易发生退行性滑脱,PI 较小的人群椎间盘退变的几率增加。刘辉等[14]认为小 PI 者椎间盘退变主要发生在腰 4/5 和腰 5/骶 1。Barrey 等[15]发现低于 45 岁的椎间盘源性疾病患者的 PI 低于正常人群,而腰椎退行性滑脱者的 PI 则大于正常人群。Endo 等[16]研究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LL 较正常人小。本研究结果显示,退变滑脱组 PI 最大,其次依次为退变型突出组、非特异性下腰痛组、破裂型突出组;破裂型突出组 LL 最小,其次依次为退变型突出组、非特异性下腰痛组、退变滑脱组;退行性滑脱组腰椎关节突关节退变程度较破裂型突出组严重。
本研究结果显示各组间 PI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 SS、PT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几何原理,PI=PT+SS。Upasani 等[17]和 Labelle 等[18]的研究显示 PI 和 PT、SS 均相关。Hanson 等[19]研究发现峡部裂伴腰椎滑脱者和正常人群 PT 无统计学差异。Mac-Thiong 等[11]的研究显示 PT 与 SS 无相关性。范国明等[10]将正常人群分为高 SS/低 PT 组和低 SS/高 PT 两组,两组间 PI 值基本一致,但 SS 和 PT 存在统计学差异。虽然从几何原理出发 PI=PT+SS,但 PT、SS 取决于多种骨盆因素,包括骶 1 上终板中点在矢状面的位置、股骨头中心和骶 1 上终板中点的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尚无研究显示它们之间有何种联系,所以 PI 有差异时 PT 和 SS 未显示出差异。
关节突关节结构中,上关节突关节面是主要承重结构,腰椎自上而下关节突关节面逐渐转向冠状位,下关节突对上关节突向前滑移起到了一定阻挡作用,这种转变减弱了腰曲造成的剪力[20],起到防止腰椎滑脱的作用。而关节突关节面由矢状位逐渐转向冠状位的过程中并未完全达到冠状位,而是呈从矢状位不同程度地接近冠状位,PI、LL 越大,腰曲造成的剪力越大,发生退行性滑脱的可能性升高。而同时,因为组成关节突关节的两个关节面在矢状面仍然有一定的活动度,PI、LL 越大,腰曲造成的剪力越大,关节突关节尤其是下关节突承受的压力越大,在关节突关节的活动过程中关节面的摩擦越剧烈,可引起并加速关节突关节退变[21]。PI、LL 越小,腰曲越小,脊柱在矢状面越接近垂直,脊柱前柱所承受的压力负荷越大,椎间盘承受的压力越大,发生突出尤其是破裂型突出的可能性越大。
本研究结果提示我们在临床治疗和运动干预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过程中,对于退行性腰椎滑脱者可通过加强腹肌力量练习以对抗腰肌,或者充分使腰肌放松,解除腰肌痉挛状态,达到减小 PI 的目的;而加强腰背肌力练习增大 LL 则可减轻脊柱前柱压力,防止腰椎间盘向后过度膨胀,降低腰椎间盘破裂突出的风险。这些干预手段的实际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腰椎间盘突出多发生在腰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而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疼痛则加剧腰局部力学失衡,增加腰椎间盘负荷,加速腰椎间盘退变,该过程多引起腰椎间盘退变型突出。从我们的研究结果来看,腰椎间盘退变型突出组患者 PI 排第 2 位,LL 排第 3 位,不能提示该组患者发展为腰椎间盘破裂型突出或者腰椎退行性滑脱的趋势孰大孰小,对其的运动干预究竟是以腰背肌为主还是以腹肌为主或者腰腹肌均需要锻炼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