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任琳莉. 睡眠卫生护理干预对肝硬化伴失眠患者睡眠的调节作用. 华西医学, 2017, 32(3): 434-438. doi: 10.7507/1002-0179.201508098 复制
在我国肝硬化是消化系统常见病,也是许多慢性肝脏疾病的终末阶段。文献表明,肝硬化患者即使在无肝性脑病或其他认知损害的情况下也经常出现睡眠障碍[1-2]。在一项基于问卷的队列研究中,35% 的非酒精性肝硬化患者有睡眠障碍[3]。在另一项研究中,47.7% 无明显肝性脑病症状的肝硬化患者主诉睡眠质量不满意[4]。更重要的是,已发现睡眠障碍能明显缩短慢性晚期肝脏疾病患者的生存时间,强调了这一合并症在肝硬化中的重要性[5-6]。失眠是睡眠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目前失眠的治疗药物以镇静催眠类为主,虽然疗效较好,但不良反应也较突出,常可导致嗜睡、乏力、精神萎靡等,长期服用对肝肾的损伤很大。因此,通过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改善肝硬化患者睡眠质量显得十分重要。睡眠卫生是多种生活方式和环境条件的集合,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睡眠质量与睡眠卫生有关,睡眠卫生干预对于失眠治疗是有效的[7]。本研究对消化内科肝功能 A 级肝硬化伴失眠患者给予睡眠卫生护理干预,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 2012 年 6 月—2015 年 1 月本院消化内科收治的肝功能 A 级肝硬化伴失眠患者。纳入标准:① 肝硬化诊断明确;② 肝功能 Child-Pugh 分级 A 级[8];③ 失眠定义为每晚睡眠时间<6 h,入睡时间>30 min,至少每周发生 3 次,并至少已达 1 个月;④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7 分。排除意识障碍、沟通障碍及有精神疾病者。
共纳入 118 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 2 组。干预组 66 例,其中男 40 例,女 26 例;年龄 32~72 岁,平均(44.2±7.6)岁;PSQI 评分(11.82±3.27)分。对照组 52 例,其中男 33 例,女 19 例;年龄 35~79 岁,平均(45.6±8.5)岁;PSQI 评分(12.23±3.81)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接受多烯磷脂酰胆碱(商品名:易必生)、苦黄(商品名:常熟雷允上)、甘草酸二胺(商品名:甘利欣)、还原型谷胱甘肽(商品名:绿汀诺)等保肝、退黄、降酶、解毒治疗。
1.2.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消化内科常规护理,包括:① 对病情以及心率、血压、脉搏等各项生命体征进行监测。② 实施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肝硬化相关知识,增加其对疾病的认知,并告知住院期间的注意事项,帮助其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③ 饮食护理:食物以易消化、高营养的软食、流食为主;鼓励患者多食用新鲜水果、蔬菜,多给予粗纤维食物促进排便,预防便秘诱发的消化道出血;避免大豆、南瓜、薯类等容易产生胀气的食物;禁止摄入粗糙、过冷、过热食物,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④ 心理疏导:与患者交流中耐心倾听其疑虑,对其进行鼓励与安抚,减少其焦虑、恐惧及抑郁等不良情绪。
干预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给予睡眠卫生护理措施。为保证睡眠卫生护理实施的质量,我们定期对全科护理人员进行睡眠卫生护理干预内容的培训,培训完成后对掌握情况进行考核,并且对纳入的患者每天采用自制的《睡眠卫生护理干预内容完成情况表》(表 1)对干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具体内容包括:① 重建睡眠节律:增强病房管理,减少陪护人员,制定探访时间,定时熄灯;制订合理的作息计划,白天严格控制患者的睡眠时间,必要时取消午睡,并指导患者进行适量散步等户外运动,保持运动和休息的平衡[9]。② 不使用扰乱睡眠的制品:睡前不喝浓茶、咖啡,勿进食难以消化的食物,不可大量饮水。③ 睡前避免参与兴奋性活动:睡前可用热水泡脚,可适当听听音乐放松心情,避免看令人情绪兴奋的电视、电影,避免过多娱乐、强烈运动使精神亢奋而难以入睡[10]。④ 避免在卧室进行除睡觉之外的其他活动:困倦时上床,不可躺在床上看书、看电视、闲聊、思考问题、玩手机等电子产品;如 15 min 内无法入睡,应离开卧室,有睡意再回到卧室[11]。⑤ 维持一个舒适的睡眠环境:调整好病房光线和温度,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被褥干净、舒适;对住院床位进行合理安排,将失眠患者与睡眠打鼾患者分开;尽可能将治疗和护理安排在白天;护士在值班过程中应穿软底鞋,轻轻走路、说话、开关门等[12]。⑥ 服药指导:对严重失眠患者遵医嘱适当使用助眠药物,睡眠好转后逐渐停用药物[13]。因药物有一定的起效时间,应在睡前提前服用助眠药物。若所用其他治疗药物影响患者睡眠质量,应建议患者避免晚上服药。

1.3 评价指标
① 分别在入院和出院时使用 PSQI 评估两组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14]。量表包括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质量、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 7 个因子。累计各因子成分得分为 PSQI 总分。总分范围为 0~21 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量表信度为 0.983,效度为 0.902[15]。
② 在出院时进行护理效果评定[16]。痊愈: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时间在 6 h 以上,睡眠深,无觉醒,醒后精神充沛;显效:睡眠明显好转,睡眠时间增加 3 h 以上,睡眠深度增加,偶有觉醒;有效:症状减轻,睡眠时间较前增加不足 3 h;无效;失眠无明显改善或反加重者。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 SPSS 17.0 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录入及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
研究过程中大多数患者最终未服用治疗失眠的药物,仅非常少的患者给予过,其中干预组给药 4 人次,对照组给药 5 人次,剂量均为 1 mg [艾司唑仑片(商品名:舒乐安定)],睡前服用。给药患者用药当晚睡眠状况皆有改善,无严重失眠患者。
2.2 两组患者睡眠质量比较
入院时,干预组患者 PSQI 总分为(11.82±3.27)分,对照组患者 PSQI 总分为(12.23±3.81)分,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94,P=0.267)。出院时,干预组患者 PSQI 总分为(4.28±1.18)分,对照组患者 PSQI 总分为(7.95±0.78)分,两组患者 PSQI 总分与入院时相比,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t=—12.698,P<0.001;对照组:t=—5.847,P<0.001),并且干预组患者 PSQI 总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50,P=0.006)。同时,入院时两组患者 PSQI 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助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等各因子成分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两组患者 PSQI 各因子成分评分与入院时相比均有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干预组患者 PSQI 各因子成分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3。


2.3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
干预组患者痊愈 23 例,显效 23 例,有效 15 例,无效 5 例;对照组痊愈 10 例,显效 13 例,有效 17 例,无效 12 例;干预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46,P<0.001)。
3 讨论
3.1 肝硬化患者睡眠障碍的可能原因
正常良好的睡眠能帮助个体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精力,而失眠会出现困倦、注意力不集中、对事物反应迟钝等精神不佳的状况。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前干预组和对照组 PSQI 总分均超过 11 分,提示肝硬化患者睡眠质量不容乐观。肝硬化患者失眠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① 病理性因素。肝硬化患者常有肝区隐痛,与肝肿大累及包膜有关,也可有因低钾血症、胃肠胀气、腹水和肝脾肿大所致腹胀,这些症状常可导致睡眠中断,进而很难再次入睡。同时,肝硬化患者的糖尿病发病率增加,表现为高血糖、糖耐量试验异常、高胰岛素血症和外周性胰岛素抵抗,有时控制饮食后很容易导致夜间饥饿,从而出现睡眠中断症状[3-4]。② 焦虑、抑郁因素。由于肝硬化是一种慢性疾病,病程长,预后差,患者在治疗效果不明显、担心医疗费用等情况下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消极负面情绪,从而导致失眠,而失眠后更容易焦虑,形成恶性循环[17]。③ 环境因素。住院环境陌生、邻床病友的翻身、护理人员的输液等操作影响患者睡眠,使得患者入睡后很容易醒来,且醒来后难以继续入睡。④ 药物因素。如有些患者在入院前曾经长时间靠安眠药入睡,安眠药虽然能帮助患者入睡,但长时间服用可能导致耐药性以及成瘾,在停药后出现失眠症状更加严重现象。
3.2 睡眠卫生护理干预对肝硬化患者睡眠的影响
睡眠卫生是治疗失眠的首要原则和基础,适用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失眠。根据睡眠疾病国际分类睡眠卫生分为 5 大类,包括睡眠节律不当(如作息时间不规律),使用扰乱睡眠的制品(如咖啡、香烟),睡前参与兴奋性活动,在卧室进行除睡觉之外的其他活动(如看电视、阅读),以及未能维持一个舒适的睡眠环境(如床垫不舒服或室温不适宜)[18]。对此我们制定了一套睡眠卫生护理措施,以尽量控制住院期间睡眠的干扰因素。
规律的睡眠节律对于维持符合人体自身内源性昼夜节律的睡眠—觉醒时间表是很重要的,能使个体在睡眠效率最高的时刻进入睡眠。因此,我们加强病房管理,严格制定探访时间,夜间按时熄灯,促进患者尽快入睡等,最大程地重建睡眠节律。并且通过改变医院病房环境,如夜间尽量减少治疗与护理安排,夜间值班时轻轻走路、说话、开关门等减少各种医源性、非医源性噪音等措施来促进患者睡眠。此外,我们不仅对患者讲授如何正确地使用助眠药物重建睡眠规律,还通过有计划地做好服药指导护理,减少药物对睡眠的干扰。如一些心血管药物、抗精神病药和皮质类固醇可以干扰睡眠[19],对此,我们建议患者避免晚上服药。
患者方面,通过睡前不使用扰乱睡眠的制品、避免参与兴奋性活动、避免在卧室进行除睡觉之外的其他活动等指导患者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本研究结果表明,干预后干预组睡眠质量比对照组改善显著,在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等 7 个方面的分值低于对照组;干预前后,干预组自身比较发现 7 个因子的得分改善降低,可见睡眠卫生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肝功能 A 级肝硬化伴失眠患者的睡眠状况,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有利于更大程度地提高睡眠质量。值得注意的是,在睡眠卫生护理干预过程中,还应向患者详细讲解正确的睡眠卫生知识,使其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健康的睡眠卫生行为,主动加以改正;并通过正确的引导,使患者认识到改善失眠的重要性,主动积极配合睡眠卫生护理。
然而,当失眠程度较重且睡眠卫生护理无效时,应考虑药物治疗。助眠药物的使用应遵循以下原则:了解患者的睡眠卫生情况以及以往助眠药物的使用情况判断患者是否有使用药物的指征,然后再选择合适的药物并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最重要的是需要帮助患者树立“按需使用”助眠药物的观念,即助眠药物并不是必须每晚服用,而是根据自己的感觉决定是否服药[20]。
综上所述,睡眠卫生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肝功能 A 级肝硬化伴失眠患者的睡眠状况,因此护理干预在失眠治疗中的作用应受到重视。
在我国肝硬化是消化系统常见病,也是许多慢性肝脏疾病的终末阶段。文献表明,肝硬化患者即使在无肝性脑病或其他认知损害的情况下也经常出现睡眠障碍[1-2]。在一项基于问卷的队列研究中,35% 的非酒精性肝硬化患者有睡眠障碍[3]。在另一项研究中,47.7% 无明显肝性脑病症状的肝硬化患者主诉睡眠质量不满意[4]。更重要的是,已发现睡眠障碍能明显缩短慢性晚期肝脏疾病患者的生存时间,强调了这一合并症在肝硬化中的重要性[5-6]。失眠是睡眠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目前失眠的治疗药物以镇静催眠类为主,虽然疗效较好,但不良反应也较突出,常可导致嗜睡、乏力、精神萎靡等,长期服用对肝肾的损伤很大。因此,通过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改善肝硬化患者睡眠质量显得十分重要。睡眠卫生是多种生活方式和环境条件的集合,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睡眠质量与睡眠卫生有关,睡眠卫生干预对于失眠治疗是有效的[7]。本研究对消化内科肝功能 A 级肝硬化伴失眠患者给予睡眠卫生护理干预,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 2012 年 6 月—2015 年 1 月本院消化内科收治的肝功能 A 级肝硬化伴失眠患者。纳入标准:① 肝硬化诊断明确;② 肝功能 Child-Pugh 分级 A 级[8];③ 失眠定义为每晚睡眠时间<6 h,入睡时间>30 min,至少每周发生 3 次,并至少已达 1 个月;④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7 分。排除意识障碍、沟通障碍及有精神疾病者。
共纳入 118 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 2 组。干预组 66 例,其中男 40 例,女 26 例;年龄 32~72 岁,平均(44.2±7.6)岁;PSQI 评分(11.82±3.27)分。对照组 52 例,其中男 33 例,女 19 例;年龄 35~79 岁,平均(45.6±8.5)岁;PSQI 评分(12.23±3.81)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接受多烯磷脂酰胆碱(商品名:易必生)、苦黄(商品名:常熟雷允上)、甘草酸二胺(商品名:甘利欣)、还原型谷胱甘肽(商品名:绿汀诺)等保肝、退黄、降酶、解毒治疗。
1.2.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消化内科常规护理,包括:① 对病情以及心率、血压、脉搏等各项生命体征进行监测。② 实施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肝硬化相关知识,增加其对疾病的认知,并告知住院期间的注意事项,帮助其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③ 饮食护理:食物以易消化、高营养的软食、流食为主;鼓励患者多食用新鲜水果、蔬菜,多给予粗纤维食物促进排便,预防便秘诱发的消化道出血;避免大豆、南瓜、薯类等容易产生胀气的食物;禁止摄入粗糙、过冷、过热食物,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④ 心理疏导:与患者交流中耐心倾听其疑虑,对其进行鼓励与安抚,减少其焦虑、恐惧及抑郁等不良情绪。
干预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给予睡眠卫生护理措施。为保证睡眠卫生护理实施的质量,我们定期对全科护理人员进行睡眠卫生护理干预内容的培训,培训完成后对掌握情况进行考核,并且对纳入的患者每天采用自制的《睡眠卫生护理干预内容完成情况表》(表 1)对干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具体内容包括:① 重建睡眠节律:增强病房管理,减少陪护人员,制定探访时间,定时熄灯;制订合理的作息计划,白天严格控制患者的睡眠时间,必要时取消午睡,并指导患者进行适量散步等户外运动,保持运动和休息的平衡[9]。② 不使用扰乱睡眠的制品:睡前不喝浓茶、咖啡,勿进食难以消化的食物,不可大量饮水。③ 睡前避免参与兴奋性活动:睡前可用热水泡脚,可适当听听音乐放松心情,避免看令人情绪兴奋的电视、电影,避免过多娱乐、强烈运动使精神亢奋而难以入睡[10]。④ 避免在卧室进行除睡觉之外的其他活动:困倦时上床,不可躺在床上看书、看电视、闲聊、思考问题、玩手机等电子产品;如 15 min 内无法入睡,应离开卧室,有睡意再回到卧室[11]。⑤ 维持一个舒适的睡眠环境:调整好病房光线和温度,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被褥干净、舒适;对住院床位进行合理安排,将失眠患者与睡眠打鼾患者分开;尽可能将治疗和护理安排在白天;护士在值班过程中应穿软底鞋,轻轻走路、说话、开关门等[12]。⑥ 服药指导:对严重失眠患者遵医嘱适当使用助眠药物,睡眠好转后逐渐停用药物[13]。因药物有一定的起效时间,应在睡前提前服用助眠药物。若所用其他治疗药物影响患者睡眠质量,应建议患者避免晚上服药。

1.3 评价指标
① 分别在入院和出院时使用 PSQI 评估两组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14]。量表包括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质量、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 7 个因子。累计各因子成分得分为 PSQI 总分。总分范围为 0~21 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量表信度为 0.983,效度为 0.902[15]。
② 在出院时进行护理效果评定[16]。痊愈: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时间在 6 h 以上,睡眠深,无觉醒,醒后精神充沛;显效:睡眠明显好转,睡眠时间增加 3 h 以上,睡眠深度增加,偶有觉醒;有效:症状减轻,睡眠时间较前增加不足 3 h;无效;失眠无明显改善或反加重者。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 SPSS 17.0 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录入及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
研究过程中大多数患者最终未服用治疗失眠的药物,仅非常少的患者给予过,其中干预组给药 4 人次,对照组给药 5 人次,剂量均为 1 mg [艾司唑仑片(商品名:舒乐安定)],睡前服用。给药患者用药当晚睡眠状况皆有改善,无严重失眠患者。
2.2 两组患者睡眠质量比较
入院时,干预组患者 PSQI 总分为(11.82±3.27)分,对照组患者 PSQI 总分为(12.23±3.81)分,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94,P=0.267)。出院时,干预组患者 PSQI 总分为(4.28±1.18)分,对照组患者 PSQI 总分为(7.95±0.78)分,两组患者 PSQI 总分与入院时相比,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t=—12.698,P<0.001;对照组:t=—5.847,P<0.001),并且干预组患者 PSQI 总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50,P=0.006)。同时,入院时两组患者 PSQI 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助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等各因子成分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两组患者 PSQI 各因子成分评分与入院时相比均有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干预组患者 PSQI 各因子成分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3。


2.3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
干预组患者痊愈 23 例,显效 23 例,有效 15 例,无效 5 例;对照组痊愈 10 例,显效 13 例,有效 17 例,无效 12 例;干预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46,P<0.001)。
3 讨论
3.1 肝硬化患者睡眠障碍的可能原因
正常良好的睡眠能帮助个体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精力,而失眠会出现困倦、注意力不集中、对事物反应迟钝等精神不佳的状况。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前干预组和对照组 PSQI 总分均超过 11 分,提示肝硬化患者睡眠质量不容乐观。肝硬化患者失眠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① 病理性因素。肝硬化患者常有肝区隐痛,与肝肿大累及包膜有关,也可有因低钾血症、胃肠胀气、腹水和肝脾肿大所致腹胀,这些症状常可导致睡眠中断,进而很难再次入睡。同时,肝硬化患者的糖尿病发病率增加,表现为高血糖、糖耐量试验异常、高胰岛素血症和外周性胰岛素抵抗,有时控制饮食后很容易导致夜间饥饿,从而出现睡眠中断症状[3-4]。② 焦虑、抑郁因素。由于肝硬化是一种慢性疾病,病程长,预后差,患者在治疗效果不明显、担心医疗费用等情况下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消极负面情绪,从而导致失眠,而失眠后更容易焦虑,形成恶性循环[17]。③ 环境因素。住院环境陌生、邻床病友的翻身、护理人员的输液等操作影响患者睡眠,使得患者入睡后很容易醒来,且醒来后难以继续入睡。④ 药物因素。如有些患者在入院前曾经长时间靠安眠药入睡,安眠药虽然能帮助患者入睡,但长时间服用可能导致耐药性以及成瘾,在停药后出现失眠症状更加严重现象。
3.2 睡眠卫生护理干预对肝硬化患者睡眠的影响
睡眠卫生是治疗失眠的首要原则和基础,适用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失眠。根据睡眠疾病国际分类睡眠卫生分为 5 大类,包括睡眠节律不当(如作息时间不规律),使用扰乱睡眠的制品(如咖啡、香烟),睡前参与兴奋性活动,在卧室进行除睡觉之外的其他活动(如看电视、阅读),以及未能维持一个舒适的睡眠环境(如床垫不舒服或室温不适宜)[18]。对此我们制定了一套睡眠卫生护理措施,以尽量控制住院期间睡眠的干扰因素。
规律的睡眠节律对于维持符合人体自身内源性昼夜节律的睡眠—觉醒时间表是很重要的,能使个体在睡眠效率最高的时刻进入睡眠。因此,我们加强病房管理,严格制定探访时间,夜间按时熄灯,促进患者尽快入睡等,最大程地重建睡眠节律。并且通过改变医院病房环境,如夜间尽量减少治疗与护理安排,夜间值班时轻轻走路、说话、开关门等减少各种医源性、非医源性噪音等措施来促进患者睡眠。此外,我们不仅对患者讲授如何正确地使用助眠药物重建睡眠规律,还通过有计划地做好服药指导护理,减少药物对睡眠的干扰。如一些心血管药物、抗精神病药和皮质类固醇可以干扰睡眠[19],对此,我们建议患者避免晚上服药。
患者方面,通过睡前不使用扰乱睡眠的制品、避免参与兴奋性活动、避免在卧室进行除睡觉之外的其他活动等指导患者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本研究结果表明,干预后干预组睡眠质量比对照组改善显著,在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等 7 个方面的分值低于对照组;干预前后,干预组自身比较发现 7 个因子的得分改善降低,可见睡眠卫生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肝功能 A 级肝硬化伴失眠患者的睡眠状况,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有利于更大程度地提高睡眠质量。值得注意的是,在睡眠卫生护理干预过程中,还应向患者详细讲解正确的睡眠卫生知识,使其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健康的睡眠卫生行为,主动加以改正;并通过正确的引导,使患者认识到改善失眠的重要性,主动积极配合睡眠卫生护理。
然而,当失眠程度较重且睡眠卫生护理无效时,应考虑药物治疗。助眠药物的使用应遵循以下原则:了解患者的睡眠卫生情况以及以往助眠药物的使用情况判断患者是否有使用药物的指征,然后再选择合适的药物并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最重要的是需要帮助患者树立“按需使用”助眠药物的观念,即助眠药物并不是必须每晚服用,而是根据自己的感觉决定是否服药[20]。
综上所述,睡眠卫生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肝功能 A 级肝硬化伴失眠患者的睡眠状况,因此护理干预在失眠治疗中的作用应受到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