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王露, 陈华全, 张政. 48 例重症药疹临床分析. 华西医学, 2017, 32(6): 871-874. doi: 10.7507/1002-0179.201510122 复制
药疹是药物通过口服、注射、吸入等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黏膜炎症反应,重症药疹主要包括 Stevens-Johnson 综合征(Stevens-Johnson syndrome,SJS)、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drug reaction with eosinophilia and systemic symptoms,DRESS)、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TEN)等,起病急,发展快,易并发各种并发症,病死率较高,属于危重皮肤病。现对我院皮肤科住院部 2010 年 1 月—2015 年 8 月收治的 48 例重症药疹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重症药疹的诱因、治疗及治疗结果,为更好地防治药疹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 2010 年 1 月—2015 年 8 月入住我院皮肤性病科治疗的重症药疹患者。SJS 诊断标准[1]:① 不规则的靶样皮疹;② 累及至少 2 处黏膜;③ 尼氏征阳性;④ 活体组织检查符合 SJS;⑤ 发热。TEN 诊断标准[2]:① 发热;② 在红斑基础上发生大疱;③ 皮疹发生在非曝光皮肤;④ 大疱或糜烂面积占总体表面积≥30%,或者累计 3 个独立的解剖区域≥30%;⑤ 剥脱的皮肤面积>300 mm2;⑥ 频繁累及黏膜;⑦ 皮疹发生 48 h 内出现触痛;⑧ 尼氏征阳性;⑨ 活体组织检查符合药物诱发 TEN。DRESS 采用的是 RegiSCAR 诊断标准[3],表现为急性发疹、发热,体温>38℃,2 处以上淋巴结肿,至少有 1 个内脏器官受累,血液学异常,如:淋巴细胞高于或者低于正常值,嗜酸性细胞增多,血小板低于正常值。纳入标准:①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 致敏药物明确。排除标准:① 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 致敏药物不详;③ 非首诊患者。
1.2 治疗方法
局部治疗:根据皮损形态给予相应外用药物治疗,少许糜烂、溃疡处给予 0.1% 依沙吖啶溶液或 3% 硼酸溶液等湿敷,渗液较多者给予聚维酮碘消毒、红外线灯照射,水疱较大者将疱液抽出。表皮剥脱面积较大处给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外用、凡士林油纱布覆盖保护创面,加强眼、口、生殖器黏膜的护理。重症药疹患者入院后,首先停用一切可疑致敏药物[4],并嘱患者多饮水,促进体内致敏药物排泄;早期、足量使用糖皮质激素静脉冲击治疗,病情控制后予以减量序贯口服,逐渐减量至停药。感染证据充分者,在排除可以致敏药物的前提下,根据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菌药物静脉滴注,部分肝功能损害患者辅以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不仅可以调节免疫功能,而且含有抗病毒的自然抗体可防止人类疱疹病毒6型再激活[5],国外曾报道单独使用免疫球蛋白成功治愈重症药疹的病例[6],因此,本研究中有并发症或有条件者积极给予免疫球蛋白。渗出明显、严重低蛋白血症者予以静脉滴注人血白蛋白,并进行保肝降酶、护肾补钾、降血压降血糖等对症支持治疗。糜烂面外用聚维酮碘清洁,并用纱布覆盖或依沙吖啶注射液湿敷,予以远程烧伤红外线 20 min,2 次/d 治疗创面,并注意口腔及眼部护理。房间内空气进行负离子消毒。
1.3 研究方法
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重症药疹类型(SJS、DRESS、TEN)、致敏药物种类、潜伏期、发热情况、入院后首次实验室检查相关资料(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嗜酸性细胞数、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尿素氮、肌酐)、治疗情况、预后转归等信息,分析重症药疹在德阳地区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特点。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符合正态分布运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 检验。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2.1 重症药疹患者发病基本情况
共纳入 48 例重症药疹患者,其中男 23 例,女 25 例;发病年龄 17~82 岁,平均(48.78±19.24)岁,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 41~60 岁。见表 1。

48 例患者中 5 例有药物过敏史,其中对阿莫西林过敏 2 例,对磺胺类药物过敏 2 例,对对乙酰氨基酚过敏 1 例。21 例有其他基础疾病,包括原发性高血压 9 例,糖尿病 8 例,癫痫 3 例,痛风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1 例,间质性肺炎 1 例,陈旧性肺结核、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病综合征、前列腺增生症、胃溃疡和胆囊结石各 1 例,其中合并 2 种及以上基础疾病者 7 例。SJS 28 例(58.3%),TEN 13 例(27.1%),DRESS 7 例(14.6%)。各型重症药疹的发病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2 可疑致敏药物种类和致敏情况
48 例重症药疹患者中,可疑致敏药物以抗菌药物最为常见, 共 12 例(25.0%);其次依次为解热镇痛药 11 例(22.9%)、抗痛风药 9 例(18.8%)、抗癫痫药物 8 例(16.7%)、中药制剂类 4 例(8.3%)、降血压药物 3 例(6.2%)、精制破伤风抗毒素 1 例(2.0%),见表 3。抗菌药物所致药疹以 SJS 为主;抗痛风药、抗癫痫药引发药疹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主要为 SJS 和 TEN。

2.3 一般临床情况
48 例患者中,在病程中出现发热 35 例(72.9%),白细胞数目异常(<4×109/L 或>10×109/L)22 例(45.8%),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异常(<45% 或>75%)25 例(52.1%),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0.5×109/L)19 例( 39.6%),谷丙转氨酶升高(>40 U/L)20 例(41.7%),谷草转氨酶升高(>40 U/L)23 例(47.9%),肌酐升高(>104 μmol/L)7 例(14.6%),尿素氮升高(>7.14 mmol/L)13 例(27.01%)。
2.4 治疗结果
48 例重症药疹患者在治疗中发生继发肺部感染5例,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 1 例,本身合并肺间质纤维化,血培养结果示白色念珠菌 1 例;糖皮质激素性糖尿病 4 例,糖皮质激素性高血压6 例,激素减量停药后随访,血压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皮肤糜烂面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 11 例;口腔糜烂面分泌物及黏膜白斑继发真菌感染 2 例,真菌培养为念珠菌。因 TEN 死亡 3 例,其中继发感染 1 例,呼吸循环衰竭 2 例;其余均好转出院。
3 讨论
3.1 药疹发生与患者年龄关系
本研究中,患者虽然在性别上无明显差异,但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重症药疹患者数越来越多,以 31~40 岁和 41~60 岁这两个年龄段的患者居多,分别为 13 例(27.1%)和18 例(37.5%)。这主要是由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对药物的吸收、代谢和排泄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不同。对于老年患者而言,由于其机体处于衰退期,很多脏器功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衰退,对多种药物的药效阈值都要比中青年患者要窄很多,对药物的敏感性以及对药物的耐受性都会变低,所以老年患者易发生重症药疹[7]。
3.2 致敏药物种类与皮损表现
本研究表明头孢类引起的重症药疹主要皮损为混合型表现,治疗不当或不及时,逐渐发展成重症药疹。抗惊厥、抗痛风药物或联合用药通常以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起病,发展快,病情重。既往文献报道,引发 DRESS 最为常见的药物是苯妥英钠、卡马西平和苯巴比妥类芳香族抗癫痫药物[8],本研究结果与其基本一致。皮疹类型与药物之间无特殊关系,但不排除样本量过小所致。所以研究各皮疹类型的潜伏期和致敏药物与皮疹的关系,可能对明确致敏药物有帮助,防止患者再次用药而导致药疹反复发生。
3.2.1 抗菌药物致敏情况 本研究结果表明致敏药物分类以头孢类药物为主,其次为解热镇痛类药物、抗痛风类药物、抗癫痫药物,与王国恩等[9]报道基本一致,考虑由于抗菌药物为常用药物,且多数抗菌药物为非处方药物,患者大多未经医生诊治自行购买服用,导致药疹发病率较高。抗菌药物是人类在预防、控制及治疗疾病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药物,但滥用抗菌药物而导致的药物不良反应每年造成我国约 8 万人死亡,用药前应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避免滥用药[10]。
3.2.2 别嘌呤醇致敏情况 本研究中抗痛风药物中别嘌呤醇所致重症药疹 7 例,在重症药疹的具体致敏药物中排首位,且别嘌呤醇容易导致 TEN,这与王莉等[11]报道一致,提示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日益增多,别嘌呤醇药物的使用率大大提高,故其所致药疹的患者越来越多,并且该药物导致药疹的潜伏期较长,临床医生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别嘌呤醇药疹病情重,病死率高,治疗上仍以大剂量糖皮质激素为主,宜早期、足量给药,维持较长时间,缓慢减量[12]。近年来对于药疹遗传学方面的研究有较大进展和发现,HLA-B 58:01 等位基因与别嘌呤醇引起的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系统症状的 DRESS 有强相关性[13]。通过基因筛查的手段协助分析患者对某种药物的遗传易感性,从而可以为患者排查致敏药物和指导安全用药提供理论基础。
3.2.3 降压药物及其他中药的致敏情况 本研究中降血压药物致敏患者 3 例(占 6.25%),其中 2 例由氨氯地平所致,且均引起 TEN,其中 1 例因继发感染死亡,既往文献中,氨氯地平所致 TEN 报道较少[14],应引起重视。本研究患者中卡马西平致敏患者比例较祝伦等[15]报道明显减少,可能因为既往对卡马西平过敏报道较多,各级临床医师足够重视,且近年抗癫痫新型药物研制不断发展,治疗癫痫可选择替代药物增多有关。此外,本研究中4例患者起病前曾使用中药制剂,但均不能提供准确药物名称,近年研究中的中药过敏报道逐渐增多,可能中药剂型的改变以及中西药复合剂型的增多,新型中成药的研发利用,临床使用量及使用率明显增加有关,这提醒临床医师要注意中药用药安全性。本研究中,中药制剂所致过敏病情较轻,病程较短,无明显系统损害。
3.3 重症药疹患者其他临床症状及治疗
重症药疹除累及皮肤黏膜,可侵犯多个器官,引起多系统机能紊乱。本研究中重症药疹患者水电解质失衡,血 Na+、K+、CI–、Ca2+ 等电解质紊乱,原因如下:① 重症药疹患者全身糜烂渗出明显,体液大量丢失;② 口腔黏膜及胃肠道受累,影响患者进水、进食,严重呕吐和腹泻时消化液的大量丢失;③ 大剂量激素的使用。
重症药疹是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症状重,并发症多,常危及患者生命。治疗上往往采用早期足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合理应用静脉注射用人血丙种球蛋白、积极治疗并发症等综合性疗法[16]。本组 48 例患者均首选糖皮质激素治疗,症状严重者则予以大剂量糖皮质激素。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通过独特型网络抑制自身抗体的产生,并结合活化的补体,阻止其与靶细胞结合,从而避免组织损伤和破坏,同时可提高患者对感染的抵抗力[17],可尽快控制症状,缩短病程,但因其费用昂贵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本研究中联合应用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的患者例数偏少,其确切疗效尚需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进一步观察。
综上,本文为回顾性研究,可能存在一定缺陷,如数据资料较少,部分资料不够完整,治疗方法的规范性和随访观察的一致性没有充分保证,治疗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论证水平不高等。因此我们需开展更多的前瞻性研究,从而预防重症药疹的发生。
药疹是药物通过口服、注射、吸入等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黏膜炎症反应,重症药疹主要包括 Stevens-Johnson 综合征(Stevens-Johnson syndrome,SJS)、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drug reaction with eosinophilia and systemic symptoms,DRESS)、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TEN)等,起病急,发展快,易并发各种并发症,病死率较高,属于危重皮肤病。现对我院皮肤科住院部 2010 年 1 月—2015 年 8 月收治的 48 例重症药疹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重症药疹的诱因、治疗及治疗结果,为更好地防治药疹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 2010 年 1 月—2015 年 8 月入住我院皮肤性病科治疗的重症药疹患者。SJS 诊断标准[1]:① 不规则的靶样皮疹;② 累及至少 2 处黏膜;③ 尼氏征阳性;④ 活体组织检查符合 SJS;⑤ 发热。TEN 诊断标准[2]:① 发热;② 在红斑基础上发生大疱;③ 皮疹发生在非曝光皮肤;④ 大疱或糜烂面积占总体表面积≥30%,或者累计 3 个独立的解剖区域≥30%;⑤ 剥脱的皮肤面积>300 mm2;⑥ 频繁累及黏膜;⑦ 皮疹发生 48 h 内出现触痛;⑧ 尼氏征阳性;⑨ 活体组织检查符合药物诱发 TEN。DRESS 采用的是 RegiSCAR 诊断标准[3],表现为急性发疹、发热,体温>38℃,2 处以上淋巴结肿,至少有 1 个内脏器官受累,血液学异常,如:淋巴细胞高于或者低于正常值,嗜酸性细胞增多,血小板低于正常值。纳入标准:①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 致敏药物明确。排除标准:① 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 致敏药物不详;③ 非首诊患者。
1.2 治疗方法
局部治疗:根据皮损形态给予相应外用药物治疗,少许糜烂、溃疡处给予 0.1% 依沙吖啶溶液或 3% 硼酸溶液等湿敷,渗液较多者给予聚维酮碘消毒、红外线灯照射,水疱较大者将疱液抽出。表皮剥脱面积较大处给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外用、凡士林油纱布覆盖保护创面,加强眼、口、生殖器黏膜的护理。重症药疹患者入院后,首先停用一切可疑致敏药物[4],并嘱患者多饮水,促进体内致敏药物排泄;早期、足量使用糖皮质激素静脉冲击治疗,病情控制后予以减量序贯口服,逐渐减量至停药。感染证据充分者,在排除可以致敏药物的前提下,根据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菌药物静脉滴注,部分肝功能损害患者辅以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不仅可以调节免疫功能,而且含有抗病毒的自然抗体可防止人类疱疹病毒6型再激活[5],国外曾报道单独使用免疫球蛋白成功治愈重症药疹的病例[6],因此,本研究中有并发症或有条件者积极给予免疫球蛋白。渗出明显、严重低蛋白血症者予以静脉滴注人血白蛋白,并进行保肝降酶、护肾补钾、降血压降血糖等对症支持治疗。糜烂面外用聚维酮碘清洁,并用纱布覆盖或依沙吖啶注射液湿敷,予以远程烧伤红外线 20 min,2 次/d 治疗创面,并注意口腔及眼部护理。房间内空气进行负离子消毒。
1.3 研究方法
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重症药疹类型(SJS、DRESS、TEN)、致敏药物种类、潜伏期、发热情况、入院后首次实验室检查相关资料(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嗜酸性细胞数、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尿素氮、肌酐)、治疗情况、预后转归等信息,分析重症药疹在德阳地区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特点。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符合正态分布运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 检验。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2.1 重症药疹患者发病基本情况
共纳入 48 例重症药疹患者,其中男 23 例,女 25 例;发病年龄 17~82 岁,平均(48.78±19.24)岁,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 41~60 岁。见表 1。

48 例患者中 5 例有药物过敏史,其中对阿莫西林过敏 2 例,对磺胺类药物过敏 2 例,对对乙酰氨基酚过敏 1 例。21 例有其他基础疾病,包括原发性高血压 9 例,糖尿病 8 例,癫痫 3 例,痛风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1 例,间质性肺炎 1 例,陈旧性肺结核、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病综合征、前列腺增生症、胃溃疡和胆囊结石各 1 例,其中合并 2 种及以上基础疾病者 7 例。SJS 28 例(58.3%),TEN 13 例(27.1%),DRESS 7 例(14.6%)。各型重症药疹的发病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2 可疑致敏药物种类和致敏情况
48 例重症药疹患者中,可疑致敏药物以抗菌药物最为常见, 共 12 例(25.0%);其次依次为解热镇痛药 11 例(22.9%)、抗痛风药 9 例(18.8%)、抗癫痫药物 8 例(16.7%)、中药制剂类 4 例(8.3%)、降血压药物 3 例(6.2%)、精制破伤风抗毒素 1 例(2.0%),见表 3。抗菌药物所致药疹以 SJS 为主;抗痛风药、抗癫痫药引发药疹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主要为 SJS 和 TEN。

2.3 一般临床情况
48 例患者中,在病程中出现发热 35 例(72.9%),白细胞数目异常(<4×109/L 或>10×109/L)22 例(45.8%),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异常(<45% 或>75%)25 例(52.1%),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0.5×109/L)19 例( 39.6%),谷丙转氨酶升高(>40 U/L)20 例(41.7%),谷草转氨酶升高(>40 U/L)23 例(47.9%),肌酐升高(>104 μmol/L)7 例(14.6%),尿素氮升高(>7.14 mmol/L)13 例(27.01%)。
2.4 治疗结果
48 例重症药疹患者在治疗中发生继发肺部感染5例,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 1 例,本身合并肺间质纤维化,血培养结果示白色念珠菌 1 例;糖皮质激素性糖尿病 4 例,糖皮质激素性高血压6 例,激素减量停药后随访,血压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皮肤糜烂面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 11 例;口腔糜烂面分泌物及黏膜白斑继发真菌感染 2 例,真菌培养为念珠菌。因 TEN 死亡 3 例,其中继发感染 1 例,呼吸循环衰竭 2 例;其余均好转出院。
3 讨论
3.1 药疹发生与患者年龄关系
本研究中,患者虽然在性别上无明显差异,但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重症药疹患者数越来越多,以 31~40 岁和 41~60 岁这两个年龄段的患者居多,分别为 13 例(27.1%)和18 例(37.5%)。这主要是由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对药物的吸收、代谢和排泄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不同。对于老年患者而言,由于其机体处于衰退期,很多脏器功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衰退,对多种药物的药效阈值都要比中青年患者要窄很多,对药物的敏感性以及对药物的耐受性都会变低,所以老年患者易发生重症药疹[7]。
3.2 致敏药物种类与皮损表现
本研究表明头孢类引起的重症药疹主要皮损为混合型表现,治疗不当或不及时,逐渐发展成重症药疹。抗惊厥、抗痛风药物或联合用药通常以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起病,发展快,病情重。既往文献报道,引发 DRESS 最为常见的药物是苯妥英钠、卡马西平和苯巴比妥类芳香族抗癫痫药物[8],本研究结果与其基本一致。皮疹类型与药物之间无特殊关系,但不排除样本量过小所致。所以研究各皮疹类型的潜伏期和致敏药物与皮疹的关系,可能对明确致敏药物有帮助,防止患者再次用药而导致药疹反复发生。
3.2.1 抗菌药物致敏情况 本研究结果表明致敏药物分类以头孢类药物为主,其次为解热镇痛类药物、抗痛风类药物、抗癫痫药物,与王国恩等[9]报道基本一致,考虑由于抗菌药物为常用药物,且多数抗菌药物为非处方药物,患者大多未经医生诊治自行购买服用,导致药疹发病率较高。抗菌药物是人类在预防、控制及治疗疾病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药物,但滥用抗菌药物而导致的药物不良反应每年造成我国约 8 万人死亡,用药前应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避免滥用药[10]。
3.2.2 别嘌呤醇致敏情况 本研究中抗痛风药物中别嘌呤醇所致重症药疹 7 例,在重症药疹的具体致敏药物中排首位,且别嘌呤醇容易导致 TEN,这与王莉等[11]报道一致,提示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日益增多,别嘌呤醇药物的使用率大大提高,故其所致药疹的患者越来越多,并且该药物导致药疹的潜伏期较长,临床医生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别嘌呤醇药疹病情重,病死率高,治疗上仍以大剂量糖皮质激素为主,宜早期、足量给药,维持较长时间,缓慢减量[12]。近年来对于药疹遗传学方面的研究有较大进展和发现,HLA-B 58:01 等位基因与别嘌呤醇引起的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系统症状的 DRESS 有强相关性[13]。通过基因筛查的手段协助分析患者对某种药物的遗传易感性,从而可以为患者排查致敏药物和指导安全用药提供理论基础。
3.2.3 降压药物及其他中药的致敏情况 本研究中降血压药物致敏患者 3 例(占 6.25%),其中 2 例由氨氯地平所致,且均引起 TEN,其中 1 例因继发感染死亡,既往文献中,氨氯地平所致 TEN 报道较少[14],应引起重视。本研究患者中卡马西平致敏患者比例较祝伦等[15]报道明显减少,可能因为既往对卡马西平过敏报道较多,各级临床医师足够重视,且近年抗癫痫新型药物研制不断发展,治疗癫痫可选择替代药物增多有关。此外,本研究中4例患者起病前曾使用中药制剂,但均不能提供准确药物名称,近年研究中的中药过敏报道逐渐增多,可能中药剂型的改变以及中西药复合剂型的增多,新型中成药的研发利用,临床使用量及使用率明显增加有关,这提醒临床医师要注意中药用药安全性。本研究中,中药制剂所致过敏病情较轻,病程较短,无明显系统损害。
3.3 重症药疹患者其他临床症状及治疗
重症药疹除累及皮肤黏膜,可侵犯多个器官,引起多系统机能紊乱。本研究中重症药疹患者水电解质失衡,血 Na+、K+、CI–、Ca2+ 等电解质紊乱,原因如下:① 重症药疹患者全身糜烂渗出明显,体液大量丢失;② 口腔黏膜及胃肠道受累,影响患者进水、进食,严重呕吐和腹泻时消化液的大量丢失;③ 大剂量激素的使用。
重症药疹是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症状重,并发症多,常危及患者生命。治疗上往往采用早期足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合理应用静脉注射用人血丙种球蛋白、积极治疗并发症等综合性疗法[16]。本组 48 例患者均首选糖皮质激素治疗,症状严重者则予以大剂量糖皮质激素。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通过独特型网络抑制自身抗体的产生,并结合活化的补体,阻止其与靶细胞结合,从而避免组织损伤和破坏,同时可提高患者对感染的抵抗力[17],可尽快控制症状,缩短病程,但因其费用昂贵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本研究中联合应用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的患者例数偏少,其确切疗效尚需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进一步观察。
综上,本文为回顾性研究,可能存在一定缺陷,如数据资料较少,部分资料不够完整,治疗方法的规范性和随访观察的一致性没有充分保证,治疗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论证水平不高等。因此我们需开展更多的前瞻性研究,从而预防重症药疹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