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手术患者数量每年呈递增的状态,医护人员工作量也随之增加。在麻醉复苏室,医护人员对患者安全比较重视,但常常会忽略噪音给患者及工作人员自身造成的影响,影响患者的满意度和医护质量,甚至造成医患纠纷。因此应强化医护人员对噪音危害的认识,发现噪音来源,根据科室情况找出防范及应对措施,进一步提升医护工作质量,加强麻醉复苏室的管理,提高患者满意度。
引用本文: 方琳洁, 殷小容. 噪音对麻醉复苏室患者的影响及护理现状. 华西医学, 2017, 32(7): 1120-1122. doi: 10.7507/1002-0179.201510206 复制
噪音是能引起人们心理和生理不适的一切声音,其强度常用分贝(decibel,dB)表示。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白天病房较理想的声音强度应控制在 35~45 dB,若超过 50~60 dB 则比较吵闹,影响患者的休息、治疗及病情好转[1]。麻醉复苏室是为全身麻醉(全麻)术后患者提供麻醉苏醒,对患者进行严密监测和观察,直至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安全转回病房的场所。麻醉复苏室不仅需要给患者提供一个相对清洁无菌的环境,避免患者创口感染,还应给予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避免噪音给患者带来不适。为增强医护人员对噪音危害的认识,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有利于患者复苏,现对麻醉复苏室噪音对患者的影响及护理现状作一综述。
1 噪音对麻醉复苏室患者的直接影响
1.1 生理方面的影响
1.1.1 心血管系统 噪音对心血管系统能产生不良影响,接触 70 dB 以上的噪音会导致血管收缩,心率和血压升高,还可触发心率失常,对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尤其不宜[2]。有文献指出,噪音暴露与血压升高和高血压的发生率呈正相关的关系[3-4]。
1.1.2 消化系统 噪音对全麻术后患者恶心、呕吐并发症的发生有显著的影响,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而控制噪音对降低全麻术后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有显著的效果[5]。根据临床观察发现,女性患者对噪音等外界环境刺激更具敏感性。
1.1.3 应激 噪音可导致人体内分泌系统的应激反应。人体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对 65 dB(1 000 Hz)低噪音就很敏感,可导致血清 17-羟皮质胆固醇水平升高 53%;90 dB(2 000 Hz)噪音持续 30 min,可使尿中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排泄量增加,并且在噪音停止后 30~90 min 排泄量仍然持续增加[6]。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受噪音的影响会导致人体内分泌失调[7]。相同噪音强度下术后应激反应强烈的患者,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会明显高于其他患者[8]。
1.1.4 睡眠 人类有近 1/3 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眠是人类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维持健康的一个重要条件。环境噪声会使人不能安眠或被惊醒,严重者会导致睡眠紊乱,睡眠的紊乱严重影响术后患者的康复[9]。且相对于健康人群,患者对噪声的干扰更为敏感。
1.1.5 听觉 噪音伤害耳朵感声器官(耳蜗)的感觉发细胞,一旦感觉发细胞受到伤害,则永远不会复原。有研究表明,持续暴露于> 85 dB 的噪音会对人的听力造成损害,若高强度噪音(>90 dB)长时间存在,可能使人发生听力丧失;若暴露于>110 dB 的噪音环境 1 min 可能导致永久性听力损害[10-11]。噪音对麻醉复苏患者听力的干扰还会影响医患之间的沟通。
1.1.6 复苏时间 噪音对患者带来的生理影响,会增加用药几率,延迟患者的复苏时间。
1.2 心理方面的影响
在高频率噪音的影响下,患者容易对大部分事物失去耐心,情绪易激动,表现出烦躁不安、焦虑和紧张的症状,噪音同时会加重患者对环境的恐惧感[12],从而降低患者的配合能力,给医护工作带来不便。
2 噪音对麻醉复苏室患者的间接影响
工作人员若长期受噪音的影响,同样会对神经系统、心脑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及内分泌系统造成严重影响;尤其易出现烦躁、失眠、听力减退和乏力等不良反应,从而降低工作效率甚至引起不良事件的发生[13-14]。
3 主要的噪音来源
3.1 患者及家属
3.1.1 患者 ① 手术创伤带来的疼痛、对环境和周围人员的陌生感、长时间禁食禁饮等因素,导致许多患儿,尤其是学龄前的患儿术后哭闹不止。患儿的哭闹是麻醉复苏室最严重的一种噪音。② 因手术创伤和麻醉药物作用消失引起的疼痛,导致患者术后躁动不安。术后伤口的疼痛是引起患者麻醉复苏期间躁动的最常见原因,患者会发出不同程度的呼喊声[15]。患者的呻吟声可达到 60~70 dB[16]。③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因麻醉药物在体内未完全代谢,在麻醉药物的影响下引起早期的认知功能障碍表现为患者意识不清,烦躁不安,甚至大吵大闹。环境因素是引发认知功能障碍的一项重要因素[17]。
3.1.2 家属 年龄<12 岁的患儿手术后,麻醉复苏室会通知一位家属来床旁陪伴,对患儿进行安抚,减轻患儿对陌生环境的恐惧。但是,与此同时也增加了麻醉复苏室人员的流动量和噪音的来源。
3.2 医疗设备
麻醉复苏室的医疗设备噪音主要来源于各种机械声的刺激。报警声是麻醉复苏室最常见的一种医疗设备噪音,其中心电监护仪报警是主要来源,误报警占所有错误报警的 99.4%(误报警指没有临床意义的心电监护仪报警)[18]。监护仪报警音为 60~78 dB,负压吸痰为 78 dB,电话铃响为 73 dB,各种物品的碰撞声为 80 dB[19],各种声音均已达到了噪音范畴,从而会给患者带来不良影响,影响患者的复苏。
3.3 工作人员
麻醉复苏室患者数量多,周转快。快节奏的工作情况下,为患者做的每一项护理操作、治疗以及和患者沟通过程中都会产生许多声响;有些医护人员对保持环境安静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会发出常与工作无关的闲聊声甚至嬉笑声约 60 dB,工作人员随身携带的手机铃声约为 60~80 dB[20],这些可控声音的存在加剧了环境的污染。
4 针对不同噪音来源采取的护理措施
4.1 患者及家属
4.1.1 患儿 患儿对疼痛的耐受力差,对于年龄太小不能诉说的患儿,往往他们表达疼痛的方式是哭闹,护理人员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查看,根据个体情况,让家属进行安抚,提供色彩亮丽的玩具分散其注意力或遵医嘱给予镇痛药;医护人员应在患儿到达复苏室的第一时间通知其家属,让家属陪伴患儿,以增加患儿的安全感;医护人员主动亲近患儿加以安慰,减轻患儿对医护人员的恐惧感;尽量将患儿安排在周围患者创伤不明显的位置,减轻周围环境带来的恐惧感;对于由于饥饿口渴而哭闹的患儿,自制安抚奶嘴,安抚患儿或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给予患儿少量饮水,有研究表明,全麻患儿术后早期少量饮水具有可行性,能缓解口渴,减少哭闹发生[21]。
4.1.2 患者 ① 对于因疼痛而发出不同程度呼喊声或呻吟声的患者,对患者进行保护性约束,保证患者安全。通知医生,根据患者病情,给予适当的止痛药,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抬高床头 30°,使膈肌下降,有利于患者的呼吸,缓解疼痛;分散患者注意力,减轻不适感,尽量使每一位患者在复苏期间达到无痛复苏。② 对于术后有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根据患者病情,给予烦躁患者适当镇静剂,做好约束保护措施;能配合清醒的患者,为其介绍环境和健康宣教,消除对陌生环境和报警音带来的恐惧感;必要时给予能配合患者使用耳塞隔音[22],降低因环境因素带来的不良反应。
4.1.3 家属 对于年龄<12 岁的患儿在有家属陪同时,教会父母正确有效地无声触摸陪伴患儿,父母的触摸可以提高患儿的痛阈,减轻手术带来的疼痛,让患儿平稳复苏,减轻全麻术后的并发症,是一项有效的非药物护理措施[23-24];告知家属应遵守麻醉复苏室家属陪护的相关规定,如说话轻,走路轻,不可以随便调节监护仪器,禁止在复苏室内打电话和同其他家属大声聊天等;对家属进行健康宣教,使其和医护人员相互协同,使患儿能安全、舒适地完成复苏,尽早返回病房。
4.2 医疗设备
根据患者的需要,调节仪器的报警声,关闭误报警,提高工作人员对正确报警的敏感性,包括能反映患者病情变化的报警或确定技术问题需要医务人员解决的提醒报警[25]。避免医护人员产生报警疲劳,报警疲劳是指面对大量的仪器报警,医护人员失去对仪器报警的敏感性,包括没有注意到报警或者干脆对报警置之不理[26];根据患者的病情适当调节各种监护仪器报警参数的高低值;每位医护人员可以根据自己对报警音的敏感性来调节适合自己的音量;医护人员在进行仪器操作的时候,动作应轻柔,避免不必要的碰撞;医疗器械应定期专人检修,杜绝仪器故障报警。
4.3 工作人员
每位医护人员做到操作轻、走路轻、说话轻(抢救患者呼救时除外),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声响,把手机铃声调为震动或静音状态;提高医护人员对噪音危害的认识,加强自我的防护意识,给患者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复苏环境,同时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5 结语
对于全麻术后麻醉复苏的患者,除了应严密观察其生命体征,保证患者安全复苏,还要加强落实优质护理服务。麻醉复苏室医护人员必须认识到噪音对患者生命体征的影响及噪音的危害性,加强对噪音危害的宣传,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为全麻术后患者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复苏环境,减少因噪音给患者带来的不良影响,从而使患者顺利完成复苏。
噪音是能引起人们心理和生理不适的一切声音,其强度常用分贝(decibel,dB)表示。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白天病房较理想的声音强度应控制在 35~45 dB,若超过 50~60 dB 则比较吵闹,影响患者的休息、治疗及病情好转[1]。麻醉复苏室是为全身麻醉(全麻)术后患者提供麻醉苏醒,对患者进行严密监测和观察,直至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安全转回病房的场所。麻醉复苏室不仅需要给患者提供一个相对清洁无菌的环境,避免患者创口感染,还应给予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避免噪音给患者带来不适。为增强医护人员对噪音危害的认识,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有利于患者复苏,现对麻醉复苏室噪音对患者的影响及护理现状作一综述。
1 噪音对麻醉复苏室患者的直接影响
1.1 生理方面的影响
1.1.1 心血管系统 噪音对心血管系统能产生不良影响,接触 70 dB 以上的噪音会导致血管收缩,心率和血压升高,还可触发心率失常,对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尤其不宜[2]。有文献指出,噪音暴露与血压升高和高血压的发生率呈正相关的关系[3-4]。
1.1.2 消化系统 噪音对全麻术后患者恶心、呕吐并发症的发生有显著的影响,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而控制噪音对降低全麻术后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有显著的效果[5]。根据临床观察发现,女性患者对噪音等外界环境刺激更具敏感性。
1.1.3 应激 噪音可导致人体内分泌系统的应激反应。人体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对 65 dB(1 000 Hz)低噪音就很敏感,可导致血清 17-羟皮质胆固醇水平升高 53%;90 dB(2 000 Hz)噪音持续 30 min,可使尿中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排泄量增加,并且在噪音停止后 30~90 min 排泄量仍然持续增加[6]。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受噪音的影响会导致人体内分泌失调[7]。相同噪音强度下术后应激反应强烈的患者,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会明显高于其他患者[8]。
1.1.4 睡眠 人类有近 1/3 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眠是人类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维持健康的一个重要条件。环境噪声会使人不能安眠或被惊醒,严重者会导致睡眠紊乱,睡眠的紊乱严重影响术后患者的康复[9]。且相对于健康人群,患者对噪声的干扰更为敏感。
1.1.5 听觉 噪音伤害耳朵感声器官(耳蜗)的感觉发细胞,一旦感觉发细胞受到伤害,则永远不会复原。有研究表明,持续暴露于> 85 dB 的噪音会对人的听力造成损害,若高强度噪音(>90 dB)长时间存在,可能使人发生听力丧失;若暴露于>110 dB 的噪音环境 1 min 可能导致永久性听力损害[10-11]。噪音对麻醉复苏患者听力的干扰还会影响医患之间的沟通。
1.1.6 复苏时间 噪音对患者带来的生理影响,会增加用药几率,延迟患者的复苏时间。
1.2 心理方面的影响
在高频率噪音的影响下,患者容易对大部分事物失去耐心,情绪易激动,表现出烦躁不安、焦虑和紧张的症状,噪音同时会加重患者对环境的恐惧感[12],从而降低患者的配合能力,给医护工作带来不便。
2 噪音对麻醉复苏室患者的间接影响
工作人员若长期受噪音的影响,同样会对神经系统、心脑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及内分泌系统造成严重影响;尤其易出现烦躁、失眠、听力减退和乏力等不良反应,从而降低工作效率甚至引起不良事件的发生[13-14]。
3 主要的噪音来源
3.1 患者及家属
3.1.1 患者 ① 手术创伤带来的疼痛、对环境和周围人员的陌生感、长时间禁食禁饮等因素,导致许多患儿,尤其是学龄前的患儿术后哭闹不止。患儿的哭闹是麻醉复苏室最严重的一种噪音。② 因手术创伤和麻醉药物作用消失引起的疼痛,导致患者术后躁动不安。术后伤口的疼痛是引起患者麻醉复苏期间躁动的最常见原因,患者会发出不同程度的呼喊声[15]。患者的呻吟声可达到 60~70 dB[16]。③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因麻醉药物在体内未完全代谢,在麻醉药物的影响下引起早期的认知功能障碍表现为患者意识不清,烦躁不安,甚至大吵大闹。环境因素是引发认知功能障碍的一项重要因素[17]。
3.1.2 家属 年龄<12 岁的患儿手术后,麻醉复苏室会通知一位家属来床旁陪伴,对患儿进行安抚,减轻患儿对陌生环境的恐惧。但是,与此同时也增加了麻醉复苏室人员的流动量和噪音的来源。
3.2 医疗设备
麻醉复苏室的医疗设备噪音主要来源于各种机械声的刺激。报警声是麻醉复苏室最常见的一种医疗设备噪音,其中心电监护仪报警是主要来源,误报警占所有错误报警的 99.4%(误报警指没有临床意义的心电监护仪报警)[18]。监护仪报警音为 60~78 dB,负压吸痰为 78 dB,电话铃响为 73 dB,各种物品的碰撞声为 80 dB[19],各种声音均已达到了噪音范畴,从而会给患者带来不良影响,影响患者的复苏。
3.3 工作人员
麻醉复苏室患者数量多,周转快。快节奏的工作情况下,为患者做的每一项护理操作、治疗以及和患者沟通过程中都会产生许多声响;有些医护人员对保持环境安静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会发出常与工作无关的闲聊声甚至嬉笑声约 60 dB,工作人员随身携带的手机铃声约为 60~80 dB[20],这些可控声音的存在加剧了环境的污染。
4 针对不同噪音来源采取的护理措施
4.1 患者及家属
4.1.1 患儿 患儿对疼痛的耐受力差,对于年龄太小不能诉说的患儿,往往他们表达疼痛的方式是哭闹,护理人员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查看,根据个体情况,让家属进行安抚,提供色彩亮丽的玩具分散其注意力或遵医嘱给予镇痛药;医护人员应在患儿到达复苏室的第一时间通知其家属,让家属陪伴患儿,以增加患儿的安全感;医护人员主动亲近患儿加以安慰,减轻患儿对医护人员的恐惧感;尽量将患儿安排在周围患者创伤不明显的位置,减轻周围环境带来的恐惧感;对于由于饥饿口渴而哭闹的患儿,自制安抚奶嘴,安抚患儿或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给予患儿少量饮水,有研究表明,全麻患儿术后早期少量饮水具有可行性,能缓解口渴,减少哭闹发生[21]。
4.1.2 患者 ① 对于因疼痛而发出不同程度呼喊声或呻吟声的患者,对患者进行保护性约束,保证患者安全。通知医生,根据患者病情,给予适当的止痛药,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抬高床头 30°,使膈肌下降,有利于患者的呼吸,缓解疼痛;分散患者注意力,减轻不适感,尽量使每一位患者在复苏期间达到无痛复苏。② 对于术后有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根据患者病情,给予烦躁患者适当镇静剂,做好约束保护措施;能配合清醒的患者,为其介绍环境和健康宣教,消除对陌生环境和报警音带来的恐惧感;必要时给予能配合患者使用耳塞隔音[22],降低因环境因素带来的不良反应。
4.1.3 家属 对于年龄<12 岁的患儿在有家属陪同时,教会父母正确有效地无声触摸陪伴患儿,父母的触摸可以提高患儿的痛阈,减轻手术带来的疼痛,让患儿平稳复苏,减轻全麻术后的并发症,是一项有效的非药物护理措施[23-24];告知家属应遵守麻醉复苏室家属陪护的相关规定,如说话轻,走路轻,不可以随便调节监护仪器,禁止在复苏室内打电话和同其他家属大声聊天等;对家属进行健康宣教,使其和医护人员相互协同,使患儿能安全、舒适地完成复苏,尽早返回病房。
4.2 医疗设备
根据患者的需要,调节仪器的报警声,关闭误报警,提高工作人员对正确报警的敏感性,包括能反映患者病情变化的报警或确定技术问题需要医务人员解决的提醒报警[25]。避免医护人员产生报警疲劳,报警疲劳是指面对大量的仪器报警,医护人员失去对仪器报警的敏感性,包括没有注意到报警或者干脆对报警置之不理[26];根据患者的病情适当调节各种监护仪器报警参数的高低值;每位医护人员可以根据自己对报警音的敏感性来调节适合自己的音量;医护人员在进行仪器操作的时候,动作应轻柔,避免不必要的碰撞;医疗器械应定期专人检修,杜绝仪器故障报警。
4.3 工作人员
每位医护人员做到操作轻、走路轻、说话轻(抢救患者呼救时除外),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声响,把手机铃声调为震动或静音状态;提高医护人员对噪音危害的认识,加强自我的防护意识,给患者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复苏环境,同时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5 结语
对于全麻术后麻醉复苏的患者,除了应严密观察其生命体征,保证患者安全复苏,还要加强落实优质护理服务。麻醉复苏室医护人员必须认识到噪音对患者生命体征的影响及噪音的危害性,加强对噪音危害的宣传,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为全麻术后患者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复苏环境,减少因噪音给患者带来的不良影响,从而使患者顺利完成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