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谭亚非, 龚姝. 腹腔镜全胰切除术合并 2 型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一例. 华西医学, 2017, 32(7): 1131-1132. doi: 10.7507/1002-0179.201511149 复制
病例介绍 患者,女,68 岁。因“腹痛 15 年”于 2014 年 5 月 22 日入院。入院前 1 周体检,CT 提示胰腺实质变薄,主胰管和副胰管明显扩张,其内壁不光整,考虑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慢性胰腺炎可能。血清肿瘤标志物 CA199 为 7.8 U/mL,CA125 为 8.44 U/mL,其他辅助检查结果无明显异常。患者糖尿病史 5 年,口服阿卡波糖片+格列美脲,自诉空腹血糖 7~10 mmol/L,三餐后 2 h 血糖控制在 10~13 mmol/L。经内科会诊控制血糖及完善术前相关检查于 2014 年 5 月 27 日行“腹腔镜全胰切除术+胆囊切除术”。术后给予止血、抗生素抗感染、保护胃黏膜等对症支持治疗。禁食期间给予静脉应用胰岛素降低血糖,维持血糖水平在 10 mmol/L。术后拔除胃管后,逐渐恢复经口进食,同时将静脉用短效普通胰岛素改为甘精胰岛素睡前皮下注射和门冬胰岛素餐前皮下注射来调节血糖,并每日测量患者空腹及三餐后 2 h 血糖。根据患者血糖结果调节睡前及三餐前胰岛素用量,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内。待患者恢复饮食后,同时补充胰酶制剂补充消化酶,促进消化。经过 10 d 的治疗及精心的责任制整体护理,患者未发生任何围手术期并发症,康复出院。
护理 ① 术前护理。A. 心理护理:本例患者对手术有较高的期望,但合并糖尿病让患者担心其对手术造成影响。术前如果患者的精神状况过于紧张,会加剧交感神经的兴奋,并导致血液中的儿茶酚胺抗胰岛素激素增多,因而更加难以控制其高血糖,会严重影响手术活动[1]。因此手术开始前需要耐心向患者分析各种手术操作方式、手术操作过程及各种与糖尿病有关的知识,将患者内心的疑虑打消,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配合治疗。
B. 血糖监测与控制:患者术前常规口服降糖药控制血糖,术前 3 d 改为皮下注射短效胰岛素,具体用量参照之前服用的降糖药物用量及患者的血糖水平而定,为患者讲解规范使用胰岛素及定时监测血糖的重要性及必要性,餐前行定量胰岛素皮下注射,制定饮食计划,每餐的食量不可波动太大,以保持血糖稳定;在患者床头建立胰岛素注射提示卡,实现定餐定时定量胰岛素注射。注射前须先询问患者有无心悸、大汗、头晕等低血糖症状,注射中保证剂量的准确性,注射后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患者有无低血糖表现,一旦发现需及时处理。监测患者空腹和餐后 2 h 血糖,根据血糖值调整胰岛素用量。如果患者血糖波动较大则需在每餐前半小时加测 1 次血糖,依照血糖值确定胰岛素注射剂量,保证空腹血糖在 5.6~7.0 mmol/L,餐后 2 h 血糖控制在 8.1~11.1 mmol/L。本患者血糖控制良好未再加测血糖。
② 术后护理。A. 病情观察:术后给予心电监护,持续鼻导管吸氧 3 L/min,向手术医生及麻醉医师详细了解术中情况,观察患者神志、面色、生命体征及尿量,观察腹部体征及伤口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术后给予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以保持呼吸通畅,防止口腔分泌物及呕吐物误吸。待患者全身麻醉清醒,生命体征平稳后改半坐卧位。术后鼓励患者早期床上活动,术后 3 d 视患者情况可下床活动,协助患者翻身拍背,必要时雾化吸入,以预防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B. 腹腔引流管观察及护理:全胰切除术创伤较大,术后患者易出现出血、胆瘘及腹腔感染,术后严密观察患者腹部体征,腹腔引流液的颜色、量及性质,并准确记录。保持腹腔引流管的通畅,妥善固定,避免弯曲、脱落[2]。每周更换引流袋 1 次,预防腹腔感染。本例患者术后未发生出血、胆瘘等并发症,于术后 7 d 顺利拔管。
C. 动态血糖监测及胰岛素的使用:全胰切除术后患者因失去胰腺内分泌功能,同时因手术创伤、麻醉和疼痛的原因,造成机体应激反应增高而使血糖升高,因此术后需对患者进行血糖监测,监测的次数依患者的血糖波动情况而定[3]。患者合并 2 型糖尿病且行全胰切除术,术后完全需外源性胰岛素补充,以避免术后出现高血糖及酮症酸中毒,因此,术后规范使用胰岛素及定时监测血糖更加重要及必要。术后早期完全肠外营养,将胰岛素依照比例加入肠外营养液中,滴注时保持速度均匀平稳,以避免发生血糖高低不定的情况。本例患者禁食期间每 2 小时监测血糖1次,最高血糖为 18.9 mmol/L,遵医嘱予短效胰岛素 50 U+生理盐水至 50 mL 静脉微泵泵入,根据血糖水平调整泵入胰岛素剂量,血糖控制在 9.0~10.0 mmol/L。患者肠道功能恢复后开始经口进食,制定饮食计划,规范每餐的食量及胰岛素使用剂量,改为测空腹及三餐后 2 h 血糖,根据血糖水平调整皮下注射胰岛素剂量,空腹血糖控制在 7~10 mmol/L,餐后 2 h 血糖控制在 10~13 mmol/L。本例患者术后 6 d 皮下注射胰岛素 8 U 后因进食未达到规定的量,患者随即出现心慌、大汗,测血糖为 2.4 mmol/L,予静脉滴注 10% 的葡萄糖溶液 250 mL 后症状缓解复测血糖 5.5 mmol/L。
D. 营养支持:患者术后使用肠外营养支持 5 d,向患者讲解肠外营养支持的必要性,做好置管区护理,监测体温,严格控制胰岛素的用量,仔细观察患者有无存在代谢并发症。患者胃管拔出开始进食后早期需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并按照糖尿病饮食原则对患者进行指导。患者禁食含糖食物,主食的量也要严格控制,饮食中补充适量的奶、鱼肉及瘦肉、豆制品等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每日每千克体质量约需蛋白质 1.0~1.5 g,脂肪的供应每日总量为 50~60 g。本患者控制每日主食量为 200~300 g。
讨论 腹腔镜下全胰切除术手术难度大,除了有传统全胰切除术的优点,彻底切除胰内多种病灶及清除胰腺周围淋巴结[4]、术后不再存在胰-空肠吻合,可完全避免胰瘘的产生外,还有腹腔镜手术切口小、恢复快的优点。肿瘤患者病情重,病程进展快,预后差,不管是腹腔镜还是传统全胰切除术后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极易出现各种并发症[5]。因此需术前对患者做好心理、血糖和饮食的护理,特别是对血糖的控制是十分重要的;术后加强监护,预防并发症的出现,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否则就有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失去最佳抢救机会。本例患者通过有效的血糖监测及术后腹部体征、各引流管情况的观察,很好地预防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顺利渡过了围手术期,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对患者临床治疗护理以及患者术后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对于胰腺癌行腹腔镜下全胰切除术合并 2 型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的综合护理干预,特别是对于患者术后血糖的及时监测和针对性的护理,有效预防了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
病例介绍 患者,女,68 岁。因“腹痛 15 年”于 2014 年 5 月 22 日入院。入院前 1 周体检,CT 提示胰腺实质变薄,主胰管和副胰管明显扩张,其内壁不光整,考虑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慢性胰腺炎可能。血清肿瘤标志物 CA199 为 7.8 U/mL,CA125 为 8.44 U/mL,其他辅助检查结果无明显异常。患者糖尿病史 5 年,口服阿卡波糖片+格列美脲,自诉空腹血糖 7~10 mmol/L,三餐后 2 h 血糖控制在 10~13 mmol/L。经内科会诊控制血糖及完善术前相关检查于 2014 年 5 月 27 日行“腹腔镜全胰切除术+胆囊切除术”。术后给予止血、抗生素抗感染、保护胃黏膜等对症支持治疗。禁食期间给予静脉应用胰岛素降低血糖,维持血糖水平在 10 mmol/L。术后拔除胃管后,逐渐恢复经口进食,同时将静脉用短效普通胰岛素改为甘精胰岛素睡前皮下注射和门冬胰岛素餐前皮下注射来调节血糖,并每日测量患者空腹及三餐后 2 h 血糖。根据患者血糖结果调节睡前及三餐前胰岛素用量,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内。待患者恢复饮食后,同时补充胰酶制剂补充消化酶,促进消化。经过 10 d 的治疗及精心的责任制整体护理,患者未发生任何围手术期并发症,康复出院。
护理 ① 术前护理。A. 心理护理:本例患者对手术有较高的期望,但合并糖尿病让患者担心其对手术造成影响。术前如果患者的精神状况过于紧张,会加剧交感神经的兴奋,并导致血液中的儿茶酚胺抗胰岛素激素增多,因而更加难以控制其高血糖,会严重影响手术活动[1]。因此手术开始前需要耐心向患者分析各种手术操作方式、手术操作过程及各种与糖尿病有关的知识,将患者内心的疑虑打消,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配合治疗。
B. 血糖监测与控制:患者术前常规口服降糖药控制血糖,术前 3 d 改为皮下注射短效胰岛素,具体用量参照之前服用的降糖药物用量及患者的血糖水平而定,为患者讲解规范使用胰岛素及定时监测血糖的重要性及必要性,餐前行定量胰岛素皮下注射,制定饮食计划,每餐的食量不可波动太大,以保持血糖稳定;在患者床头建立胰岛素注射提示卡,实现定餐定时定量胰岛素注射。注射前须先询问患者有无心悸、大汗、头晕等低血糖症状,注射中保证剂量的准确性,注射后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患者有无低血糖表现,一旦发现需及时处理。监测患者空腹和餐后 2 h 血糖,根据血糖值调整胰岛素用量。如果患者血糖波动较大则需在每餐前半小时加测 1 次血糖,依照血糖值确定胰岛素注射剂量,保证空腹血糖在 5.6~7.0 mmol/L,餐后 2 h 血糖控制在 8.1~11.1 mmol/L。本患者血糖控制良好未再加测血糖。
② 术后护理。A. 病情观察:术后给予心电监护,持续鼻导管吸氧 3 L/min,向手术医生及麻醉医师详细了解术中情况,观察患者神志、面色、生命体征及尿量,观察腹部体征及伤口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术后给予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以保持呼吸通畅,防止口腔分泌物及呕吐物误吸。待患者全身麻醉清醒,生命体征平稳后改半坐卧位。术后鼓励患者早期床上活动,术后 3 d 视患者情况可下床活动,协助患者翻身拍背,必要时雾化吸入,以预防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B. 腹腔引流管观察及护理:全胰切除术创伤较大,术后患者易出现出血、胆瘘及腹腔感染,术后严密观察患者腹部体征,腹腔引流液的颜色、量及性质,并准确记录。保持腹腔引流管的通畅,妥善固定,避免弯曲、脱落[2]。每周更换引流袋 1 次,预防腹腔感染。本例患者术后未发生出血、胆瘘等并发症,于术后 7 d 顺利拔管。
C. 动态血糖监测及胰岛素的使用:全胰切除术后患者因失去胰腺内分泌功能,同时因手术创伤、麻醉和疼痛的原因,造成机体应激反应增高而使血糖升高,因此术后需对患者进行血糖监测,监测的次数依患者的血糖波动情况而定[3]。患者合并 2 型糖尿病且行全胰切除术,术后完全需外源性胰岛素补充,以避免术后出现高血糖及酮症酸中毒,因此,术后规范使用胰岛素及定时监测血糖更加重要及必要。术后早期完全肠外营养,将胰岛素依照比例加入肠外营养液中,滴注时保持速度均匀平稳,以避免发生血糖高低不定的情况。本例患者禁食期间每 2 小时监测血糖1次,最高血糖为 18.9 mmol/L,遵医嘱予短效胰岛素 50 U+生理盐水至 50 mL 静脉微泵泵入,根据血糖水平调整泵入胰岛素剂量,血糖控制在 9.0~10.0 mmol/L。患者肠道功能恢复后开始经口进食,制定饮食计划,规范每餐的食量及胰岛素使用剂量,改为测空腹及三餐后 2 h 血糖,根据血糖水平调整皮下注射胰岛素剂量,空腹血糖控制在 7~10 mmol/L,餐后 2 h 血糖控制在 10~13 mmol/L。本例患者术后 6 d 皮下注射胰岛素 8 U 后因进食未达到规定的量,患者随即出现心慌、大汗,测血糖为 2.4 mmol/L,予静脉滴注 10% 的葡萄糖溶液 250 mL 后症状缓解复测血糖 5.5 mmol/L。
D. 营养支持:患者术后使用肠外营养支持 5 d,向患者讲解肠外营养支持的必要性,做好置管区护理,监测体温,严格控制胰岛素的用量,仔细观察患者有无存在代谢并发症。患者胃管拔出开始进食后早期需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并按照糖尿病饮食原则对患者进行指导。患者禁食含糖食物,主食的量也要严格控制,饮食中补充适量的奶、鱼肉及瘦肉、豆制品等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每日每千克体质量约需蛋白质 1.0~1.5 g,脂肪的供应每日总量为 50~60 g。本患者控制每日主食量为 200~300 g。
讨论 腹腔镜下全胰切除术手术难度大,除了有传统全胰切除术的优点,彻底切除胰内多种病灶及清除胰腺周围淋巴结[4]、术后不再存在胰-空肠吻合,可完全避免胰瘘的产生外,还有腹腔镜手术切口小、恢复快的优点。肿瘤患者病情重,病程进展快,预后差,不管是腹腔镜还是传统全胰切除术后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极易出现各种并发症[5]。因此需术前对患者做好心理、血糖和饮食的护理,特别是对血糖的控制是十分重要的;术后加强监护,预防并发症的出现,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否则就有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失去最佳抢救机会。本例患者通过有效的血糖监测及术后腹部体征、各引流管情况的观察,很好地预防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顺利渡过了围手术期,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对患者临床治疗护理以及患者术后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对于胰腺癌行腹腔镜下全胰切除术合并 2 型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的综合护理干预,特别是对于患者术后血糖的及时监测和针对性的护理,有效预防了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