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统的第二大恶性肿瘤,在各类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中病死率居于首位。黏蛋白(MUC)1是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的用于诊断早期卵巢癌的标志物之一。研究发现,MUC可以充当细胞表面受体和传感器,传递信号刺激细胞反应,如细胞增生、分化和凋亡,异常的MUC表达提示卵巢癌的发生和发展。MUC在卵巢上皮性肿瘤是潜在的肿瘤标志物,在卵巢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MUC1为一种膜结合型MUC,目前关于MUC1和卵巢癌的研究较多,现就MUC1与卵巢癌关系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引用本文: 徐敏, 陈杰. 黏蛋白1与卵巢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华西医学, 2016, 31(2): 384-387. doi: 10.7507/1002-0179.201600103 复制
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统的第二大恶性肿瘤,在各类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中病死率居于首位[1-2]。卵巢癌的研究难点集中于早期诊断。黏蛋白(MUC)是覆盖于多种组织上皮细胞表面、由上皮细胞合成及分泌的高度糖基化的分子。研究发现,MUC可以充当细胞表面受体和传感器,传递信号,刺激细胞反应如细胞增生、分化和凋亡,异常的MUC表达提示卵巢癌的发生和发展[3-4]。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血清CA125(基因为MUC16)缺乏特异性,用于卵巢癌的早期诊断存在明显不足[4-6]。MUC1是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的具有用于诊断早期卵巢癌潜能的标志物之一,其为膜结合型MUC,定位于1q21[7]。目前较多文献报道了MUC1在各种卵巢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可能的致癌机制,本文就MUC1与卵巢癌关系及MUC1在卵巢癌诊断、治疗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1 MUC基因类型
目前已发现的MUC共23种,分为两大类,分别是膜结合型和分泌型MUC。膜结合型MUC包括MUC1、MUC3A、MUC3B、MUC4、MUC10、MUC11、MUC12、MUC13、MUC14、MUC15、MUC16、MUC17、MUC18、MUC20、MUC21。分泌型MUC包括可形成凝胶的MUC(包括MUC2、MUC5AC、MUC5B、MUC6、MUC19)和不可形成凝胶的MUC(包括MUC7、MUC8、MUC9)[8]。MUC分子不但在维持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方面有重要意义,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等病理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 MUC1的结构与功能
MUC1是位于分泌型上皮细胞顶端的一种异二聚体复合蛋白,由多肽骨架和O-糖苷键连接的糖基侧链构成,其中糖基侧链占其重量的50%~90%。肽骨架富含苏氨酸、丝氨酸和脯氨酸残基。糖链多以O-糖苷键与肽骨架的苏氨酸、丝氨酸残基连接。肽骨架由跨膜段、胞内段和胞外段3部分组成。跨膜段和胞内段在不同种系间结构是高度保守的,可能与其组织表达的特异性有关;胞外段决定着MUC1特异性的空间结构和免疫原性。MUC1的胞内段(MUC1-CT)存在一高度守恒的序列,它在信号转换及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中扮演一个角色[9]。外周O-糖苷键含有1~20个单糖,由核心区、骨架区和外周区组成,这些区域决定了MUC1的生物化学特性和免疫功能。
3 MUC1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和MUC致癌机制
3.1 MUC1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
MUC1是重要的肿瘤相关抗原,目前已知其在多种肿瘤中存在异常表达,主要表现为:① 表达量改变,可达正常时的100倍及以上;② 细胞表面分布的改变,极性分布丧失,整个细胞表面均可表达;③ 结构改变,由于异常糖基化或不完全糖基化,而致核心寡糖的积聚与核心蛋白的暴露,出现新的糖链及肽表位。
在卵巢腺癌中既存在过表达也存在异常糖基化。有研究者报道,MUC1表达率随卵巢良性、交界性及恶性肿瘤的变化而逐渐增高,他们推测根据MUC1的异常表达情况有助于区分卵巢上皮性肿瘤的良恶性及判断其恶性程度,MUC1与卵巢癌的发生、发展有关[10-12]。刘颖等[11]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72例卵巢上皮性、浆液性和黏液性肿瘤组织和8例正常卵巢组织MUC1和及其同种型MUC1/Y进行检测,结果显示MUC1在卵巢癌中的表达率高于良性上皮性肿瘤和正常卵巢组织,MUC1/Y仅在卵巢癌中表达,他们认为这与卵巢癌的恶性程度高、组织分化差、癌瘤播散及淋巴结转移有关。另有文献报道,MUC1在多种类型的卵巢癌细胞表面高表达,且MUC1表达有差异,因此MUC1表达可能与卵巢癌的组织类型有关[13-14]。Catharina等[15]指出,低糖基化的MUC1表位在各组织型原发性卵巢腺癌中均表达,在多数的转移性病灶中表达,在可能的卵巢癌前病变中表达;而在卵巢癌正常组织中不表达。Chauhan等[16]还报道,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在一些早期和晚期卵巢肿瘤中MUC1、MUC4和MUC16过表达。但MUC1表达与预后的关系,因各研究报道差异很大,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3.2 MUC致癌机制
MUC异常表达而致卵巢癌发生的可能机制为:① 诱导分泌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并促进细胞生长和增生;② 免疫抑制作用;③ 侵犯基膜;④ 干扰细胞黏附分子功能;⑤ 阻止人自然杀伤细胞细胞毒反应并下调CD16激活[17-18]。
4 MUC1在卵巢癌中的诊断作用
MUC既有稳定细胞和保护上皮细胞作用,同时MUC的改变与癌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绝大多数腺癌和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MUC1异常糖基化,使MUC1表达失去极性,最终进入血液循环。MUC1异常糖基化在卵巢癌中比较多见,在卵巢癌的血清学诊断标志物中显示出一定的潜力。
MUC1在卵巢上皮癌浆液性、黏液性和透明细胞肿瘤组织中明显表达[19-20];且在卵巢癌和卵巢良性肿瘤中可检测出MUC1表达,而未在正常卵巢组织中发现MUC1表达,所以有学者认为其可作为有用的标志物用于卵巢癌的诊断和靶向治疗[11]。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抗MUC1单克隆抗体(C595),可以确定临床上怀疑有卵巢恶性肿瘤的患者及确定肿瘤的位置。
因肿瘤标志物抗原MUC1是新成像技术中提出的分子靶点,有研究者在使用MRI检测卵巢癌的研究中报道,结合有MUC1单克隆抗体C595的超顺磁氧化铁纳米探针在卵巢癌的检测中表现出高敏感性[21]。Feng等[13]研究发现MUC1高表达与癌症级别、组织学类型有关,MUC1在进展期卵巢癌中表达率高于其在早期卵巢癌中的表达,MUC1还可能影响卵巢癌转移能力、化学疗法(化疗)抵抗和细胞凋亡从而影响预后。所以,他们认为MUC1的表达对卵巢上皮性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及判断预后有指导作用。
MUC1与卵巢癌的分级、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生存率相关[22]。与卵巢良性疾病的血清MUC1水平比较,卵巢癌患者血清MUC1水平显著升高[15]。因此有学者认为可以利用MUC1单克隆抗体在疾病的临床症状出现以前,检测血清中MUC1的表达水平从而有效地预测疾病的发生[20]。
Chauhan等[16]研究认为当MUC4与MUC1、MUC16联合表达时,可用于卵巢癌的早期诊断。国内Zhang等[23]在研究上皮性卵巢癌对化疗敏感性实验中指出,MUC1和Lewis y抗原表达情况与卵巢癌患者的耐药性相关。Ricardo等[24]认为,检测卵巢癌组织中MUC糖基化水平可提高将MUC1和MUC16作为生物标志物诊断浆液性卵巢癌的特异性。
5 MUC1在卵巢癌治疗中的应用
MUC1可作为疫苗和靶目标产生免疫反应治疗肿瘤。制备针对MUC1单克隆抗体后,以单克隆抗体为载体,在抗体上标记各种放射性同位素,并将其应用于乳腺癌、卵巢癌等疾病的临床治疗,已取得了令人较满意的疗效。
MUC1在卵巢癌治疗中的研究对象多数为动物或细胞株。刘颖等[11]曾报道MUC1及其同种型MUC1/Y作为一种新型的肿瘤标志物,与卵巢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他们认为MUC1及其同种型MUC1/Y可作为癌症治疗的靶点。Janssen等[25]报道,在卵巢癌小鼠模型中,腹腔注射抗人乳脂肪球(HMFG)1单抗,可以明显抑制肿瘤生长和腹水形成,并延长小鼠的存活时间。HMFG为鼠源单克隆抗体,可以识别MUC1的细胞外区域。MUC1相关的Tn⁄STn抗体可以检测到肿瘤细胞,这些抗体可以被有效地应用于抗体介导的免疫治疗;另外,对抗体进行放射标记后,在体内肿瘤的检测和治疗方面将更加有效。Van Elssen等[17]研究认为,MUC1相关的Tn⁄STn表位的低糖基化被确定为是一种潜在的肿瘤相关抗原,这种抗原能被当做卵巢癌患者和卵巢癌癌前病变中免疫治疗和免疫诊断的靶点。
Dai等[26]研究了MUC1配体-miR-29b嵌合体在卵巢癌中的抗化疗耐药效应及其机制。MUC1配体-miR-29b嵌合体由MUC1 DNA配体和miR-29b 组成,又称为Chi-29b。Chi-29b是通过诱导人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PTEN)基因起始物低甲基化进而使PTEN表达增加而发挥抗化疗耐药效应。此研究认为Chi-29b可以作为卵巢癌治疗的有效物质,以及对化疗耐药的卵巢癌。后续研究证实 Chi-29b在卵巢癌中发挥逆转化疗耐药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肿瘤干细胞活性实现的[27]。以上研究结果为Chi-29b作为一种新的药物在卵巢癌的治疗提供了临床前证据。Liu等[28]也研究表明MUC1-配体-let-7i嵌合体在上皮性卵巢癌中能逆转OVCAR-3细胞对紫杉醇耐药性。let-7i是通过下调cyclinD1、cyclin D2、Dicer 1、PGRMC1表达及增加紫杉醇在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中的敏感性进而发挥抗化疗药物耐药作用。Mony等[29]在最近在表达MUC1小鼠卵巢癌模型中进行的研究表明,抗程序化死亡配体1(anti-PD-1))抗体可延长该小鼠的生存率,干扰小鼠的T细胞免疫而不扰乱其体液免疫,为表达MUC1卵巢癌的治疗提供思路。
Wang等[30]在体外培养的上皮性卵巢癌细胞的治疗中得出2个结论:① 单独应用抗MUC1单克隆抗体(C595)可以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杀死卵巢癌细胞,并且这种杀伤作用依赖于MUC1表达水平;② 与单独应用多烯紫杉醇比较,抗MUC1单克隆抗体(C595)与多烯紫杉醇联用可以增加疗效及诱导卵巢癌细胞凋亡。Wang等[31]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指出,在腹腔内注射的鼠卵巢癌模型中,抗MUC1单克隆抗体(C595)与多烯紫杉醇联用减轻鼠的肿瘤负荷、减少腹水、延长生存时间,他们认为这种联合治疗方式为进展期转移性上皮性卵巢癌提供了可能的治疗方案。
Welinder等[32]研究报道,MUC1的DNA疫苗能够激活小鼠体内的Th1细胞,诱导小鼠产生抗MUC1特异性抗体,进而对卵巢癌起到特异性抑制作用。所以,MUC1的DNA疫苗在卵巢癌的治疗中可能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但需要进一步的循证医学提供证据。
6 展望
MUC是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的用于诊断早期卵巢癌的标志物之一,其可以充当细胞表面受体和传感器,传递信号刺激细胞反应,如细胞增生、分化和凋亡,异常的MUC表达提示卵巢癌的发生和发展。因缺乏有效的检测手段,多数卵巢癌在诊断时已处于晚期,预后极差,致死率高;且卵巢癌治疗过程中易产生耐药性,治愈率受到限制。MUC1表达率随卵巢良性、交界性及恶性肿瘤的变化而逐渐增高,MUC1表达有助判断卵巢上皮性肿瘤的良恶性及恶性程度,其与卵巢癌的发生、发展有关;MUC1表达可能与卵巢癌的组织类型有关;MUC1在进展期卵巢癌中表达率高于其在早期卵巢癌中的表达,提示MUC1表达与卵巢癌的分级、FIGO分期、生存率相关。MUC1作为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异常表达的肿瘤生物学标志物,对于卵巢上皮癌的早期诊断、手术范围的确定、病情的监测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由于MUC1独特的分子结构以及在肿瘤细胞表面分布的改变,其被看作是一种肿瘤主动免疫治疗的理想靶抗原,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因此,MUC1作为潜在的诊断早期卵巢癌的肿瘤标志物,对卵巢癌的诊断与治疗具有一定意义。MUC1的分析与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MUC1有望成为卵巢癌靶向治疗的新靶点。
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统的第二大恶性肿瘤,在各类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中病死率居于首位[1-2]。卵巢癌的研究难点集中于早期诊断。黏蛋白(MUC)是覆盖于多种组织上皮细胞表面、由上皮细胞合成及分泌的高度糖基化的分子。研究发现,MUC可以充当细胞表面受体和传感器,传递信号,刺激细胞反应如细胞增生、分化和凋亡,异常的MUC表达提示卵巢癌的发生和发展[3-4]。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血清CA125(基因为MUC16)缺乏特异性,用于卵巢癌的早期诊断存在明显不足[4-6]。MUC1是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的具有用于诊断早期卵巢癌潜能的标志物之一,其为膜结合型MUC,定位于1q21[7]。目前较多文献报道了MUC1在各种卵巢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可能的致癌机制,本文就MUC1与卵巢癌关系及MUC1在卵巢癌诊断、治疗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1 MUC基因类型
目前已发现的MUC共23种,分为两大类,分别是膜结合型和分泌型MUC。膜结合型MUC包括MUC1、MUC3A、MUC3B、MUC4、MUC10、MUC11、MUC12、MUC13、MUC14、MUC15、MUC16、MUC17、MUC18、MUC20、MUC21。分泌型MUC包括可形成凝胶的MUC(包括MUC2、MUC5AC、MUC5B、MUC6、MUC19)和不可形成凝胶的MUC(包括MUC7、MUC8、MUC9)[8]。MUC分子不但在维持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方面有重要意义,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等病理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 MUC1的结构与功能
MUC1是位于分泌型上皮细胞顶端的一种异二聚体复合蛋白,由多肽骨架和O-糖苷键连接的糖基侧链构成,其中糖基侧链占其重量的50%~90%。肽骨架富含苏氨酸、丝氨酸和脯氨酸残基。糖链多以O-糖苷键与肽骨架的苏氨酸、丝氨酸残基连接。肽骨架由跨膜段、胞内段和胞外段3部分组成。跨膜段和胞内段在不同种系间结构是高度保守的,可能与其组织表达的特异性有关;胞外段决定着MUC1特异性的空间结构和免疫原性。MUC1的胞内段(MUC1-CT)存在一高度守恒的序列,它在信号转换及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中扮演一个角色[9]。外周O-糖苷键含有1~20个单糖,由核心区、骨架区和外周区组成,这些区域决定了MUC1的生物化学特性和免疫功能。
3 MUC1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和MUC致癌机制
3.1 MUC1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
MUC1是重要的肿瘤相关抗原,目前已知其在多种肿瘤中存在异常表达,主要表现为:① 表达量改变,可达正常时的100倍及以上;② 细胞表面分布的改变,极性分布丧失,整个细胞表面均可表达;③ 结构改变,由于异常糖基化或不完全糖基化,而致核心寡糖的积聚与核心蛋白的暴露,出现新的糖链及肽表位。
在卵巢腺癌中既存在过表达也存在异常糖基化。有研究者报道,MUC1表达率随卵巢良性、交界性及恶性肿瘤的变化而逐渐增高,他们推测根据MUC1的异常表达情况有助于区分卵巢上皮性肿瘤的良恶性及判断其恶性程度,MUC1与卵巢癌的发生、发展有关[10-12]。刘颖等[11]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72例卵巢上皮性、浆液性和黏液性肿瘤组织和8例正常卵巢组织MUC1和及其同种型MUC1/Y进行检测,结果显示MUC1在卵巢癌中的表达率高于良性上皮性肿瘤和正常卵巢组织,MUC1/Y仅在卵巢癌中表达,他们认为这与卵巢癌的恶性程度高、组织分化差、癌瘤播散及淋巴结转移有关。另有文献报道,MUC1在多种类型的卵巢癌细胞表面高表达,且MUC1表达有差异,因此MUC1表达可能与卵巢癌的组织类型有关[13-14]。Catharina等[15]指出,低糖基化的MUC1表位在各组织型原发性卵巢腺癌中均表达,在多数的转移性病灶中表达,在可能的卵巢癌前病变中表达;而在卵巢癌正常组织中不表达。Chauhan等[16]还报道,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在一些早期和晚期卵巢肿瘤中MUC1、MUC4和MUC16过表达。但MUC1表达与预后的关系,因各研究报道差异很大,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3.2 MUC致癌机制
MUC异常表达而致卵巢癌发生的可能机制为:① 诱导分泌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并促进细胞生长和增生;② 免疫抑制作用;③ 侵犯基膜;④ 干扰细胞黏附分子功能;⑤ 阻止人自然杀伤细胞细胞毒反应并下调CD16激活[17-18]。
4 MUC1在卵巢癌中的诊断作用
MUC既有稳定细胞和保护上皮细胞作用,同时MUC的改变与癌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绝大多数腺癌和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MUC1异常糖基化,使MUC1表达失去极性,最终进入血液循环。MUC1异常糖基化在卵巢癌中比较多见,在卵巢癌的血清学诊断标志物中显示出一定的潜力。
MUC1在卵巢上皮癌浆液性、黏液性和透明细胞肿瘤组织中明显表达[19-20];且在卵巢癌和卵巢良性肿瘤中可检测出MUC1表达,而未在正常卵巢组织中发现MUC1表达,所以有学者认为其可作为有用的标志物用于卵巢癌的诊断和靶向治疗[11]。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抗MUC1单克隆抗体(C595),可以确定临床上怀疑有卵巢恶性肿瘤的患者及确定肿瘤的位置。
因肿瘤标志物抗原MUC1是新成像技术中提出的分子靶点,有研究者在使用MRI检测卵巢癌的研究中报道,结合有MUC1单克隆抗体C595的超顺磁氧化铁纳米探针在卵巢癌的检测中表现出高敏感性[21]。Feng等[13]研究发现MUC1高表达与癌症级别、组织学类型有关,MUC1在进展期卵巢癌中表达率高于其在早期卵巢癌中的表达,MUC1还可能影响卵巢癌转移能力、化学疗法(化疗)抵抗和细胞凋亡从而影响预后。所以,他们认为MUC1的表达对卵巢上皮性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及判断预后有指导作用。
MUC1与卵巢癌的分级、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生存率相关[22]。与卵巢良性疾病的血清MUC1水平比较,卵巢癌患者血清MUC1水平显著升高[15]。因此有学者认为可以利用MUC1单克隆抗体在疾病的临床症状出现以前,检测血清中MUC1的表达水平从而有效地预测疾病的发生[20]。
Chauhan等[16]研究认为当MUC4与MUC1、MUC16联合表达时,可用于卵巢癌的早期诊断。国内Zhang等[23]在研究上皮性卵巢癌对化疗敏感性实验中指出,MUC1和Lewis y抗原表达情况与卵巢癌患者的耐药性相关。Ricardo等[24]认为,检测卵巢癌组织中MUC糖基化水平可提高将MUC1和MUC16作为生物标志物诊断浆液性卵巢癌的特异性。
5 MUC1在卵巢癌治疗中的应用
MUC1可作为疫苗和靶目标产生免疫反应治疗肿瘤。制备针对MUC1单克隆抗体后,以单克隆抗体为载体,在抗体上标记各种放射性同位素,并将其应用于乳腺癌、卵巢癌等疾病的临床治疗,已取得了令人较满意的疗效。
MUC1在卵巢癌治疗中的研究对象多数为动物或细胞株。刘颖等[11]曾报道MUC1及其同种型MUC1/Y作为一种新型的肿瘤标志物,与卵巢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他们认为MUC1及其同种型MUC1/Y可作为癌症治疗的靶点。Janssen等[25]报道,在卵巢癌小鼠模型中,腹腔注射抗人乳脂肪球(HMFG)1单抗,可以明显抑制肿瘤生长和腹水形成,并延长小鼠的存活时间。HMFG为鼠源单克隆抗体,可以识别MUC1的细胞外区域。MUC1相关的Tn⁄STn抗体可以检测到肿瘤细胞,这些抗体可以被有效地应用于抗体介导的免疫治疗;另外,对抗体进行放射标记后,在体内肿瘤的检测和治疗方面将更加有效。Van Elssen等[17]研究认为,MUC1相关的Tn⁄STn表位的低糖基化被确定为是一种潜在的肿瘤相关抗原,这种抗原能被当做卵巢癌患者和卵巢癌癌前病变中免疫治疗和免疫诊断的靶点。
Dai等[26]研究了MUC1配体-miR-29b嵌合体在卵巢癌中的抗化疗耐药效应及其机制。MUC1配体-miR-29b嵌合体由MUC1 DNA配体和miR-29b 组成,又称为Chi-29b。Chi-29b是通过诱导人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PTEN)基因起始物低甲基化进而使PTEN表达增加而发挥抗化疗耐药效应。此研究认为Chi-29b可以作为卵巢癌治疗的有效物质,以及对化疗耐药的卵巢癌。后续研究证实 Chi-29b在卵巢癌中发挥逆转化疗耐药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肿瘤干细胞活性实现的[27]。以上研究结果为Chi-29b作为一种新的药物在卵巢癌的治疗提供了临床前证据。Liu等[28]也研究表明MUC1-配体-let-7i嵌合体在上皮性卵巢癌中能逆转OVCAR-3细胞对紫杉醇耐药性。let-7i是通过下调cyclinD1、cyclin D2、Dicer 1、PGRMC1表达及增加紫杉醇在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中的敏感性进而发挥抗化疗药物耐药作用。Mony等[29]在最近在表达MUC1小鼠卵巢癌模型中进行的研究表明,抗程序化死亡配体1(anti-PD-1))抗体可延长该小鼠的生存率,干扰小鼠的T细胞免疫而不扰乱其体液免疫,为表达MUC1卵巢癌的治疗提供思路。
Wang等[30]在体外培养的上皮性卵巢癌细胞的治疗中得出2个结论:① 单独应用抗MUC1单克隆抗体(C595)可以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杀死卵巢癌细胞,并且这种杀伤作用依赖于MUC1表达水平;② 与单独应用多烯紫杉醇比较,抗MUC1单克隆抗体(C595)与多烯紫杉醇联用可以增加疗效及诱导卵巢癌细胞凋亡。Wang等[31]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指出,在腹腔内注射的鼠卵巢癌模型中,抗MUC1单克隆抗体(C595)与多烯紫杉醇联用减轻鼠的肿瘤负荷、减少腹水、延长生存时间,他们认为这种联合治疗方式为进展期转移性上皮性卵巢癌提供了可能的治疗方案。
Welinder等[32]研究报道,MUC1的DNA疫苗能够激活小鼠体内的Th1细胞,诱导小鼠产生抗MUC1特异性抗体,进而对卵巢癌起到特异性抑制作用。所以,MUC1的DNA疫苗在卵巢癌的治疗中可能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但需要进一步的循证医学提供证据。
6 展望
MUC是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的用于诊断早期卵巢癌的标志物之一,其可以充当细胞表面受体和传感器,传递信号刺激细胞反应,如细胞增生、分化和凋亡,异常的MUC表达提示卵巢癌的发生和发展。因缺乏有效的检测手段,多数卵巢癌在诊断时已处于晚期,预后极差,致死率高;且卵巢癌治疗过程中易产生耐药性,治愈率受到限制。MUC1表达率随卵巢良性、交界性及恶性肿瘤的变化而逐渐增高,MUC1表达有助判断卵巢上皮性肿瘤的良恶性及恶性程度,其与卵巢癌的发生、发展有关;MUC1表达可能与卵巢癌的组织类型有关;MUC1在进展期卵巢癌中表达率高于其在早期卵巢癌中的表达,提示MUC1表达与卵巢癌的分级、FIGO分期、生存率相关。MUC1作为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异常表达的肿瘤生物学标志物,对于卵巢上皮癌的早期诊断、手术范围的确定、病情的监测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由于MUC1独特的分子结构以及在肿瘤细胞表面分布的改变,其被看作是一种肿瘤主动免疫治疗的理想靶抗原,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因此,MUC1作为潜在的诊断早期卵巢癌的肿瘤标志物,对卵巢癌的诊断与治疗具有一定意义。MUC1的分析与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MUC1有望成为卵巢癌靶向治疗的新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