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乔甫, 宗志勇, 尹维佳. 回顾历史,立足基础,精准感控. 华西医学, 2016, 31(3): 401-402. doi: 10.7507/1002-0179.201600110 复制
2016年是我国正式开展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30周年。回顾30年来我国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基础到深入、从经验性管理到循证管理的过程。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者通过不懈努力,使我国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逐步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道路。我们在加强消毒、隔离等基础医院感染管理措施的同时,也在积极引入新技术、新方法,并且取得了很多的成绩。虽然我们的基础还很薄弱,工作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全国的医院感染管理同道一直在努力地加强自身建设,以严谨、求实、服务的态度服务于临床,服务于患者,在医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力争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精准感控之路。
1 我国感染管理发展简史
1986年原卫生部成立了全国医院感染监测协调小组,建立了分布于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由103所医院参加的医院感染监控系统,使每年有80万住院患者处于医院感染监控之下[1],这标志着我国开始有组织地开展医院感染管理工作。1994年和1999年,我国原卫生部组织了2次全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抽查,并于2000年正式下发了《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使我国的感控工作有章可循[2]。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飞速发展,进步显著,但是在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疫情中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3]。随后,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越来越受到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基层医院及医务人员的参与和重视。2006年,在我国有组织开展医院感染管理工作20周年之际,原卫生部颁布了《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并成立了卫生部医院感染控制标准专业委员会,目前已立项的医院感染控制标准有38项,已发布8项,包括《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等标准,虽然存在循证证据不足、标准的范畴不明确、标准立项的规划性不强、贯彻标准的力度有待提高等问题[4],但是这些标准的发布无疑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逐步开始标准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均可以参考行业标准落实本院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2013年,我国成立了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院管理研究所医院感染质量管理与控制中心,同年10月,中国医院协会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委员会正式实施了“医院感染预与控制能力建设”项目[5],这些标志着我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2 夯实基础感控,保障医疗安全
30年来,国内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通过开展目标监测、采取循证干预措施,逐步降低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等医院感染;各种新技术不断用于感染防控工作,如将过氧化氢等温等离子灭菌技术用于微创、腔镜等不耐热不耐湿手术器械的灭菌[6],将DiversiLab系统用于快速诊断医院感染菌的亲缘关系[7]。同时,不断与国际接轨,开展新的监测项目,比如血液透析事件[8]、呼吸机相关事件[9-10]等的监测,这些发展使医院感染管理脱离了形式化的诟病。另外,关于医院感染防控的科学研究也不断充实起来,截至2016年2月25日,在中国知网上使用“医院感染”作为关键词,可以检索到39 154篇文献,其中不乏高质量的文献,比如引用次数>30次的文献就有658篇,占论文总数的1.67%,使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成为有技术含量的事情。
但是,近年来医院感染暴发事件仍时有发生[11-12],诸如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埃博拉病毒感染、中东呼吸综合征、寨卡病毒感染等各种新发和再发传染病纷沓而来,要求医院感染管理在推广新技术、落实新措施、开展科学研究的同时,也要注重清洁消毒、隔离、标准预防、手卫生等基础感控措施。然而,由于各医疗机构医院感染防控水平参差不齐,这些基础感控措施落实的并不理想。以手卫生为例,2006年韩黎等[13]发表的论文显示,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后的洗手率为56.5%,而接触患者前及接触物品后仅35%。即使到2012年上海66所医院的调查显示,护士和医师的手卫生依从性分别为62.3%和50.5%,而营养师等其他人员和医技人员仅25.0%和16.8%[14]。在无生命物体表面进行规范的清洁、消毒方面,张宏英等[15]的对新疆地区4所全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试点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ICU)调查显示,医务人员掌握各种仪器规范化清洁消毒知识的比例从27.5%~70.5%不等,监护仪规范消毒的依从性最好,达79.5%,而支气管镜、冰毯机、肠内营养泵消毒依从性最差,分别为31.0%、45.5%和45.0%。当然,为了改变清洁依从性差的问题,更好地评估环境表面清洁的依从性,感控工作者已将三磷酸腺苷检测技术使用到日常的监测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张友平等[16]通过干预将清洁的依从性从39.17%提高至72.03%,使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床单位终末消毒后多重耐药菌的阳性率从干预前的4.12%下降至1.08%,多重耐药菌的每千住院日分离率也呈下降趋势。
另外,隔离措施的依从性也不容乐观,一项对我国6个地区46所医院59个ICU的调查显示[17],对于需要隔离的多重耐药菌患者,简单的隔离措施如悬挂隔离标识很容易做到(95.99%),而真正的隔离措施落实较差,如能单间隔离和集中隔离的仅34.59%,接触时穿隔离衣的也仅74.9%,依从性相对较低。由此可见,感控工作者在推动新技术在感控上运用的同时,也要加大环境清洁、手卫生、消毒隔离等基础感控措施的力度。
3 抓住机遇,精准感控
中国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已经度过了30个年头,伴随着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可能引起医学诊疗模式重大变革的精准医学的提出及其发展[18],感控工作取得了许多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机遇和挑战。在新形势下,如何让感控工作能深入临床一线,关注重点,切实为临床工作服务,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是感控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或许,我们可以基于医疗流行病学、基于循证医学、基于微生物学、基于分子诊断学,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感控道路,一条精准化的感控之路。
2016年是我国正式开展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30周年。回顾30年来我国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基础到深入、从经验性管理到循证管理的过程。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者通过不懈努力,使我国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逐步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道路。我们在加强消毒、隔离等基础医院感染管理措施的同时,也在积极引入新技术、新方法,并且取得了很多的成绩。虽然我们的基础还很薄弱,工作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全国的医院感染管理同道一直在努力地加强自身建设,以严谨、求实、服务的态度服务于临床,服务于患者,在医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力争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精准感控之路。
1 我国感染管理发展简史
1986年原卫生部成立了全国医院感染监测协调小组,建立了分布于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由103所医院参加的医院感染监控系统,使每年有80万住院患者处于医院感染监控之下[1],这标志着我国开始有组织地开展医院感染管理工作。1994年和1999年,我国原卫生部组织了2次全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抽查,并于2000年正式下发了《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使我国的感控工作有章可循[2]。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飞速发展,进步显著,但是在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疫情中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3]。随后,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越来越受到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基层医院及医务人员的参与和重视。2006年,在我国有组织开展医院感染管理工作20周年之际,原卫生部颁布了《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并成立了卫生部医院感染控制标准专业委员会,目前已立项的医院感染控制标准有38项,已发布8项,包括《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等标准,虽然存在循证证据不足、标准的范畴不明确、标准立项的规划性不强、贯彻标准的力度有待提高等问题[4],但是这些标准的发布无疑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逐步开始标准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均可以参考行业标准落实本院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2013年,我国成立了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院管理研究所医院感染质量管理与控制中心,同年10月,中国医院协会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委员会正式实施了“医院感染预与控制能力建设”项目[5],这些标志着我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2 夯实基础感控,保障医疗安全
30年来,国内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通过开展目标监测、采取循证干预措施,逐步降低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等医院感染;各种新技术不断用于感染防控工作,如将过氧化氢等温等离子灭菌技术用于微创、腔镜等不耐热不耐湿手术器械的灭菌[6],将DiversiLab系统用于快速诊断医院感染菌的亲缘关系[7]。同时,不断与国际接轨,开展新的监测项目,比如血液透析事件[8]、呼吸机相关事件[9-10]等的监测,这些发展使医院感染管理脱离了形式化的诟病。另外,关于医院感染防控的科学研究也不断充实起来,截至2016年2月25日,在中国知网上使用“医院感染”作为关键词,可以检索到39 154篇文献,其中不乏高质量的文献,比如引用次数>30次的文献就有658篇,占论文总数的1.67%,使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成为有技术含量的事情。
但是,近年来医院感染暴发事件仍时有发生[11-12],诸如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埃博拉病毒感染、中东呼吸综合征、寨卡病毒感染等各种新发和再发传染病纷沓而来,要求医院感染管理在推广新技术、落实新措施、开展科学研究的同时,也要注重清洁消毒、隔离、标准预防、手卫生等基础感控措施。然而,由于各医疗机构医院感染防控水平参差不齐,这些基础感控措施落实的并不理想。以手卫生为例,2006年韩黎等[13]发表的论文显示,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后的洗手率为56.5%,而接触患者前及接触物品后仅35%。即使到2012年上海66所医院的调查显示,护士和医师的手卫生依从性分别为62.3%和50.5%,而营养师等其他人员和医技人员仅25.0%和16.8%[14]。在无生命物体表面进行规范的清洁、消毒方面,张宏英等[15]的对新疆地区4所全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试点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ICU)调查显示,医务人员掌握各种仪器规范化清洁消毒知识的比例从27.5%~70.5%不等,监护仪规范消毒的依从性最好,达79.5%,而支气管镜、冰毯机、肠内营养泵消毒依从性最差,分别为31.0%、45.5%和45.0%。当然,为了改变清洁依从性差的问题,更好地评估环境表面清洁的依从性,感控工作者已将三磷酸腺苷检测技术使用到日常的监测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张友平等[16]通过干预将清洁的依从性从39.17%提高至72.03%,使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床单位终末消毒后多重耐药菌的阳性率从干预前的4.12%下降至1.08%,多重耐药菌的每千住院日分离率也呈下降趋势。
另外,隔离措施的依从性也不容乐观,一项对我国6个地区46所医院59个ICU的调查显示[17],对于需要隔离的多重耐药菌患者,简单的隔离措施如悬挂隔离标识很容易做到(95.99%),而真正的隔离措施落实较差,如能单间隔离和集中隔离的仅34.59%,接触时穿隔离衣的也仅74.9%,依从性相对较低。由此可见,感控工作者在推动新技术在感控上运用的同时,也要加大环境清洁、手卫生、消毒隔离等基础感控措施的力度。
3 抓住机遇,精准感控
中国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已经度过了30个年头,伴随着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可能引起医学诊疗模式重大变革的精准医学的提出及其发展[18],感控工作取得了许多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机遇和挑战。在新形势下,如何让感控工作能深入临床一线,关注重点,切实为临床工作服务,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是感控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或许,我们可以基于医疗流行病学、基于循证医学、基于微生物学、基于分子诊断学,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感控道路,一条精准化的感控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