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朱仕超, 宗志勇, 乔甫, 张慧, 李婧闻, 蔡琳, 尹维佳. 新版定义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目标性监测. 华西医学, 2016, 31(3): 418-421. doi: 10.7507/1002-0179.201600114 复制
重症监护病房(ICU)是医院感染的重灾区,其医院感染类型以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最为常见。VAP有着较高的发生率,但由于国内尚无关于VAP的统一、完善的定义和判断标准,也尚无专门的规范和指南,现行的各种定义和判断标准较主观、不全面,造成VAP的判断相当混乱,由此获得的VAP感染数据可靠性、准确性和可比性也差。因此也造成国内外报道的数据差异颇大,国内的VAP例次感染率为9%~70%不等[1-5],国外报道则多为患者日感染率,在0‰~5‰不等[6]。同时,VAP也有着严重的后果:延长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医疗资源消耗,降低患者预后,增加死亡概率等。由于各自使用的VAP定义各一,VAP患者的死亡概率变化也较大,在15%~70%不等,最高可达76%[7-8]。可见VAP在医院感染中是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环节,但由于缺乏统一的定义,相关数据质量也亟待提高。本研究通过采用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国家医疗安全网(CDC-NHSN)2013年版的《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VAP) Event》(VAP事件指南)中新版定义的VAP[9]进行目标监测,了解其适用性、感染率、危险因素和对预后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4年1月-12月入住我院(三级甲等医院)综合ICU的所有年龄≥18岁的机械通气患者。
1.2 研究方法
1.2.1 目标性监测
采用前瞻性目标监测的方法,参考美国CDC-NHSN 2013年版的《VAP事件指南》制定VAP目标性监测登记表[9],从患者接受机械通气开始进行追踪,并持续至患者出院或转出ICU 48 h后。
1.2.2 监测定义
采用美国CDC-NHSN 2013年版的《VAP事件指南》中的VAP新版定义和判断标准[9]。该版本VAP定义为: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患者在接受机械通气2 d后发生的肺炎,且发生肺炎当天或之前1天患者接受了机械通气,机械通气开始当天为第1天(天为日历日,即00:00-24:00,不足24 h仍记为1 d)。该定义包含2层意思:① 机械通气未停:肺炎发生在机械通气的第3天及以后;② 机械通气已停:肺炎发生在停止机械通气当天或者第2天,且满足已使用机械通气>2 d。
1.2.3 判断标准
VAP须首先满足肺炎的诊断,成人及12岁以上少儿肺炎诊断标准[10]如下,同时满足以下3条可以判断为临床诊断的肺炎:① 至少行 2次胸部X线片检查(对无潜在心肺基础疾病的患者,可行1次胸X线片检查),并至少符合以下1项:A. 新出现或进行性发展且持续存在的肺部浸润阴影;B. 实变;C. 空洞形成。② 至少符合以下1项: A. 发热(体温>38℃),且无其他明确原因;B.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2×109/L或<4×109/L;C. 年龄≥70岁的老年人,无其他明确原因而出现神志改变。③ 至少符合以下2项:A. 新出现的脓痰,或者痰的性状发生变化,或者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或者需要吸痰次数增多;B. 新出现的咳嗽、呼吸困难或呼吸频率加快,或原有的咳嗽、呼吸困难或呼吸急促加重;C. 肺部啰音或支气管呼吸音;D. 气体交换情况恶化,氧需求量增加或需要机械通气支持。在临床判断的肺炎基础上有细菌、真菌或病毒等实验室证据者,可判断为有相应实验室证据的肺炎。另外还有12岁以下小儿的VAP判断标准,但本研究为成人ICU,故不再列举。
1.3 评价指标
包括VAP的例次感染率、患者日感染率、人口统计学指标、有无基础疾病、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评分)、合并其他医院感染以及预后指标(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出ICU时死亡概率)等。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单因素分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的单因素分组比较采用χ2检验。VAP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得到比值比(OR)及其95%置信区间(CI);VAP对预后指标的影响分析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得到偏回归系数(β)、OR及其95%CI。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基本资料
研究期间本ICU共收治住院患者1 301例,共监测机械通气患者885例,使用呼吸机7 986患者日,发生VAP 31例次,VAP例次感染率为3.5%,患者日感染率为3.9‰。VAP患者中男21例,女10例;年龄22~91岁,平均(63.8±18.0)岁。
2.2 分组比较结果
885例监测患者按是否发生VAP分为2组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VAP组和非VAP组患者在性别、基础疾病和出ICU时死亡概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VAP组较非VAP组平均年龄更大,APACHEⅡ评分更高,住ICU时间更长,机械通气时间更长,且更易合并其他部位的医院感染,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3 VAP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以性别、年龄、APACHE Ⅱ评分、有无基础疾病和是否合并其他部位医院感染为因子建模分析VAP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25,95%CI(1.004,1.047),P=0.025]、合并其他部位医院感染[OR=4.874,95%CI(2.162,10.989),P<0.001]是VAP的独立危险因素。性别、APACHE Ⅱ评分和有无基础疾病则不是VAP影响因素(P>0.05)。见表 2。

2.4 VAP对预后指标的影响
以性别、年龄、APACHE Ⅱ评分、是否合并其他部位医院感染、有无基础疾病和VAP为因子建模分别分析VAP对3个预后指标(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出ICU时死亡概率)的影响,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VAP是住ICU时间[β=19.978,95%CI(13.660,26.295),P<0.001]、机械通气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β=21.935,95%CI(17.984,25.886),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VAP不是出ICU时死亡概率的危险因素[OR=1.344,95%CI(0.551,3.277),P=0.515]。
3 讨论
3.1 新版VAP定义的优缺点
该定义更为清楚、全面,可操作性强,建议采纳为VAP的标准定义,进行统一规范。其判断标准也有不少优点:① 分了年龄段,涵盖较以往标准更全面;② 其判断首先基于胸部X线片检查结果,在此基础上有临床症状才判断为VAP,相对以临床症状为先决条件较为客观;③ 临床症状并也不只有简单的咳嗽、痰黏稠、湿啰音,更为详细、多样、具体,且为4选2,更全面,可减小主观因素和病历质量的影响。
但该标准也有一定局限性:① 对胸部X线片的质量和数量要求高,尤其是有心肺基础疾病者需要 2次胸部X线片,而接受机械通气患者常有心肺基础疾病,且我国很多医院受患者经济条件和医生习惯的影响,行胸部X线片检查的依从性往往不高(欧美发达国家经济条件较好、医生送检依从性较高,因此更为适合这一标准),因此胸部X线片的变化可能因未做该项检查而延迟发现甚至被遗漏,进而造成VAP的判断遗漏,使获得的VAP数据低于实际情况;② 临床表现方面仍然是多项主观性较强的指标,如痰的性状发生变化、或者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等;③ 项目较多,标准较复杂,尤其是实验室证据,监测较难掌握。
3.2 新版定义VAP在我院发生率较低
本研究获得的VAP例次感染率为3.5%,明显低于国内的9%~70%[1-5],患者日感染率为3.9‰,接近国外的数据(0‰~5‰)[6]。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该定义本身的局限性,尽管我院ICU临床医生胸部X线片检查依从性较好,但限于患者经济因素,也无法做到欧美发达国家几乎1次/d的程度,故也难免会有遗漏;另一方面是我院综合ICU经过几年的目标性监测和防控措施的实施,VAP得到较好的控制,感染率逐年降低(2011年-2013年依次为14.34‰、7.84‰和6.84‰)。
3.3 新版定义VAP的危险因素
关于VAP的危险因素研究多种多样,结果各一。这可能也与各自采用的VAP定义不同、多因素分析建模不同有关。本研究建模的因子较少,只有年龄、合并其他部位医院感染是VAP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年龄越大,机体抵抗力、免疫力都越低,当病原菌通过呼吸机进入呼吸道后患者发生VAP的风险就越高,这与余威英等[10]、陈仁辉等[11]的研究一致。而合并其他部位医院感染者,一方面其病情更重,病原菌已在其他部位转变为致病菌,一旦通过呼吸机管路进入患者肺部,也会增加患者发生VAP的风险;另一方面会增加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导致耐药性增加,进而也可能导致患者发生VAP的风险增加。关于合并其他部位医院感染这一因素的研究较少,有研究定义该因素为肺外感染[12],也为VAP的独立危险因素。
3.4 新版定义的VAP对预后指标的影响
单因素分组比较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的结果都显示,该版本的VAP对预后指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延长住ICU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这跟多数研究的结果一致[13-15]。但本研究中VAP并没有增加患者出ICU时的死亡概率,这与不少研究结果相反[16-17]。原因可能在于:一是采用的VAP定义和判断标准不同;二是包括本研究在内,多数研究都未做死亡归因分析,患者的死亡是否确定是由VAP引起,是直接相关还是间接相关,这些都不明确,因此获得的结果也不一致。但死亡归因分析较难,也缺乏相对统一的方法和标准。不过这正提示了我们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制定适合VAP的死亡归因分析方法和标准,以进一步明确VAP对患者死亡概率的影响,明确VAP的后果。
综上,新版定义的VAP判断标准对放射学检查要求高,因而在我国通过ICU目标性监测获得的感染率可能低于实际水平,故可能在发展中国家适用性受到限制。其对预后指标的影响也主要体现在延长住ICU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上。
重症监护病房(ICU)是医院感染的重灾区,其医院感染类型以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最为常见。VAP有着较高的发生率,但由于国内尚无关于VAP的统一、完善的定义和判断标准,也尚无专门的规范和指南,现行的各种定义和判断标准较主观、不全面,造成VAP的判断相当混乱,由此获得的VAP感染数据可靠性、准确性和可比性也差。因此也造成国内外报道的数据差异颇大,国内的VAP例次感染率为9%~70%不等[1-5],国外报道则多为患者日感染率,在0‰~5‰不等[6]。同时,VAP也有着严重的后果:延长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医疗资源消耗,降低患者预后,增加死亡概率等。由于各自使用的VAP定义各一,VAP患者的死亡概率变化也较大,在15%~70%不等,最高可达76%[7-8]。可见VAP在医院感染中是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环节,但由于缺乏统一的定义,相关数据质量也亟待提高。本研究通过采用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国家医疗安全网(CDC-NHSN)2013年版的《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VAP) Event》(VAP事件指南)中新版定义的VAP[9]进行目标监测,了解其适用性、感染率、危险因素和对预后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4年1月-12月入住我院(三级甲等医院)综合ICU的所有年龄≥18岁的机械通气患者。
1.2 研究方法
1.2.1 目标性监测
采用前瞻性目标监测的方法,参考美国CDC-NHSN 2013年版的《VAP事件指南》制定VAP目标性监测登记表[9],从患者接受机械通气开始进行追踪,并持续至患者出院或转出ICU 48 h后。
1.2.2 监测定义
采用美国CDC-NHSN 2013年版的《VAP事件指南》中的VAP新版定义和判断标准[9]。该版本VAP定义为: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患者在接受机械通气2 d后发生的肺炎,且发生肺炎当天或之前1天患者接受了机械通气,机械通气开始当天为第1天(天为日历日,即00:00-24:00,不足24 h仍记为1 d)。该定义包含2层意思:① 机械通气未停:肺炎发生在机械通气的第3天及以后;② 机械通气已停:肺炎发生在停止机械通气当天或者第2天,且满足已使用机械通气>2 d。
1.2.3 判断标准
VAP须首先满足肺炎的诊断,成人及12岁以上少儿肺炎诊断标准[10]如下,同时满足以下3条可以判断为临床诊断的肺炎:① 至少行 2次胸部X线片检查(对无潜在心肺基础疾病的患者,可行1次胸X线片检查),并至少符合以下1项:A. 新出现或进行性发展且持续存在的肺部浸润阴影;B. 实变;C. 空洞形成。② 至少符合以下1项: A. 发热(体温>38℃),且无其他明确原因;B.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2×109/L或<4×109/L;C. 年龄≥70岁的老年人,无其他明确原因而出现神志改变。③ 至少符合以下2项:A. 新出现的脓痰,或者痰的性状发生变化,或者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或者需要吸痰次数增多;B. 新出现的咳嗽、呼吸困难或呼吸频率加快,或原有的咳嗽、呼吸困难或呼吸急促加重;C. 肺部啰音或支气管呼吸音;D. 气体交换情况恶化,氧需求量增加或需要机械通气支持。在临床判断的肺炎基础上有细菌、真菌或病毒等实验室证据者,可判断为有相应实验室证据的肺炎。另外还有12岁以下小儿的VAP判断标准,但本研究为成人ICU,故不再列举。
1.3 评价指标
包括VAP的例次感染率、患者日感染率、人口统计学指标、有无基础疾病、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评分)、合并其他医院感染以及预后指标(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出ICU时死亡概率)等。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单因素分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的单因素分组比较采用χ2检验。VAP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得到比值比(OR)及其95%置信区间(CI);VAP对预后指标的影响分析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得到偏回归系数(β)、OR及其95%CI。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基本资料
研究期间本ICU共收治住院患者1 301例,共监测机械通气患者885例,使用呼吸机7 986患者日,发生VAP 31例次,VAP例次感染率为3.5%,患者日感染率为3.9‰。VAP患者中男21例,女10例;年龄22~91岁,平均(63.8±18.0)岁。
2.2 分组比较结果
885例监测患者按是否发生VAP分为2组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VAP组和非VAP组患者在性别、基础疾病和出ICU时死亡概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VAP组较非VAP组平均年龄更大,APACHEⅡ评分更高,住ICU时间更长,机械通气时间更长,且更易合并其他部位的医院感染,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3 VAP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以性别、年龄、APACHE Ⅱ评分、有无基础疾病和是否合并其他部位医院感染为因子建模分析VAP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25,95%CI(1.004,1.047),P=0.025]、合并其他部位医院感染[OR=4.874,95%CI(2.162,10.989),P<0.001]是VAP的独立危险因素。性别、APACHE Ⅱ评分和有无基础疾病则不是VAP影响因素(P>0.05)。见表 2。

2.4 VAP对预后指标的影响
以性别、年龄、APACHE Ⅱ评分、是否合并其他部位医院感染、有无基础疾病和VAP为因子建模分别分析VAP对3个预后指标(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出ICU时死亡概率)的影响,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VAP是住ICU时间[β=19.978,95%CI(13.660,26.295),P<0.001]、机械通气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β=21.935,95%CI(17.984,25.886),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VAP不是出ICU时死亡概率的危险因素[OR=1.344,95%CI(0.551,3.277),P=0.515]。
3 讨论
3.1 新版VAP定义的优缺点
该定义更为清楚、全面,可操作性强,建议采纳为VAP的标准定义,进行统一规范。其判断标准也有不少优点:① 分了年龄段,涵盖较以往标准更全面;② 其判断首先基于胸部X线片检查结果,在此基础上有临床症状才判断为VAP,相对以临床症状为先决条件较为客观;③ 临床症状并也不只有简单的咳嗽、痰黏稠、湿啰音,更为详细、多样、具体,且为4选2,更全面,可减小主观因素和病历质量的影响。
但该标准也有一定局限性:① 对胸部X线片的质量和数量要求高,尤其是有心肺基础疾病者需要 2次胸部X线片,而接受机械通气患者常有心肺基础疾病,且我国很多医院受患者经济条件和医生习惯的影响,行胸部X线片检查的依从性往往不高(欧美发达国家经济条件较好、医生送检依从性较高,因此更为适合这一标准),因此胸部X线片的变化可能因未做该项检查而延迟发现甚至被遗漏,进而造成VAP的判断遗漏,使获得的VAP数据低于实际情况;② 临床表现方面仍然是多项主观性较强的指标,如痰的性状发生变化、或者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等;③ 项目较多,标准较复杂,尤其是实验室证据,监测较难掌握。
3.2 新版定义VAP在我院发生率较低
本研究获得的VAP例次感染率为3.5%,明显低于国内的9%~70%[1-5],患者日感染率为3.9‰,接近国外的数据(0‰~5‰)[6]。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该定义本身的局限性,尽管我院ICU临床医生胸部X线片检查依从性较好,但限于患者经济因素,也无法做到欧美发达国家几乎1次/d的程度,故也难免会有遗漏;另一方面是我院综合ICU经过几年的目标性监测和防控措施的实施,VAP得到较好的控制,感染率逐年降低(2011年-2013年依次为14.34‰、7.84‰和6.84‰)。
3.3 新版定义VAP的危险因素
关于VAP的危险因素研究多种多样,结果各一。这可能也与各自采用的VAP定义不同、多因素分析建模不同有关。本研究建模的因子较少,只有年龄、合并其他部位医院感染是VAP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年龄越大,机体抵抗力、免疫力都越低,当病原菌通过呼吸机进入呼吸道后患者发生VAP的风险就越高,这与余威英等[10]、陈仁辉等[11]的研究一致。而合并其他部位医院感染者,一方面其病情更重,病原菌已在其他部位转变为致病菌,一旦通过呼吸机管路进入患者肺部,也会增加患者发生VAP的风险;另一方面会增加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导致耐药性增加,进而也可能导致患者发生VAP的风险增加。关于合并其他部位医院感染这一因素的研究较少,有研究定义该因素为肺外感染[12],也为VAP的独立危险因素。
3.4 新版定义的VAP对预后指标的影响
单因素分组比较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的结果都显示,该版本的VAP对预后指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延长住ICU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这跟多数研究的结果一致[13-15]。但本研究中VAP并没有增加患者出ICU时的死亡概率,这与不少研究结果相反[16-17]。原因可能在于:一是采用的VAP定义和判断标准不同;二是包括本研究在内,多数研究都未做死亡归因分析,患者的死亡是否确定是由VAP引起,是直接相关还是间接相关,这些都不明确,因此获得的结果也不一致。但死亡归因分析较难,也缺乏相对统一的方法和标准。不过这正提示了我们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制定适合VAP的死亡归因分析方法和标准,以进一步明确VAP对患者死亡概率的影响,明确VAP的后果。
综上,新版定义的VAP判断标准对放射学检查要求高,因而在我国通过ICU目标性监测获得的感染率可能低于实际水平,故可能在发展中国家适用性受到限制。其对预后指标的影响也主要体现在延长住ICU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