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尹维佳, 黄静, 康霞, 朱仕超, 宋锦平, 蒋丽. PDCA循环在医疗废物规范化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华西医学, 2016, 31(3): 436-439. doi: 10.7507/1002-0179.201600118 复制
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1]。医疗废物中含大量病原微生物,其含量是普通生活垃圾的几十、几百甚至上千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严重的危害性[2-3],因此在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医疗机构产生的医疗废物排在第1位[4]。若处理不当,不但医务人员面临感染风险,造成医源性感染,而且可导致环境污染,引发疾病流行[5]。为了加强我院的医疗废物管理工作,从2012年7月起我院运用PDCA循环对医疗废物进行了规范化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全院各临床医技科室、承担我院保洁工作的保洁公司。
1.2 方法
1.2.1 专项调研发现问题
为了解我院医疗废物管理的现状,2012年6月进行了全院医疗废物的专项检查,发现医疗废物的分类以及收集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① 混装现象严重,外包装及粉剂类小药瓶本不应该归为医疗废物均被算为医疗废物,因此导致日均医疗废物总量大,全院医疗废物5.5 t/d,某些科室的医疗废物总量>100 kg/d;② 锐器盒仍按原要求贴标签并每2天更换;③ 门诊公共区域垃圾桶为医疗废物桶,无生活垃圾桶,所有生活垃圾均按医疗废物处理,造成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混装;④ 全院标识混乱,各科室各自使用本科室打印的标识,存在大小、格式、颜色不统一的问题,起不到提醒和警示的作用;⑤ 近50%医务人员不了解医疗废物的分类及处置流程等。
1.2.2 原因分析
根因分析是一种系统化的问题处理过程,包括确定和分析问题原因,找出问题解决方法,并制定问题预防措施[6]。我院采用根因分析法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详尽的分析,发现医务人员医疗废物意识差、管理制度及措施不细、培训不到位、未明确界定医疗废物的分类、临床操作困难、没有醒目的流程等原因是造成医疗废物分类、收集等出现问题的原因。
1.2.3 制定并落实整改措施
采取院科两级督导的方式,促进持续质量改进。
① 修改制度。医院感染管理科联合护理部对全院使用后的物品进行清理,并制定《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制度中首先明确了各部门(科室)的职责;其次,根据各种使用后物品的性质不同将其归为医疗废物、生活垃圾以及可回收利用的物品,将各种物品的外包装和粉剂类小药瓶分别归为生活垃圾和可回收利用的物品;第三,明确了当盛装的医疗废物容器达到3/4满时进行封口收集;第四,将门诊及体检中心公共区域的垃圾全部归为生活垃圾。
② 多方征求意见。制度制定后征求护理部、保洁公司、设备物资部、临床科室意见,并多次召开协调会,达成共识后形成《医疗废物管理制度(修订版)》。
③ 全院统一制作医疗废物标识。标识上标明各类医疗用品的分类,并辅以各种废物的照片,既起到警示提醒作用,又达到全院统一。
④ 加强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医疗废物规范化管理意识。采取多种形式(包括电视晨会、晨交班、印发小册子、宣传栏等形式)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同时对其掌握相关知识的情况进行考试,逐渐树立医疗废物规范化管理人人有责的理念。
⑤ 经过2个阶段的试点,再行全院推广。为检验新《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从2012年8月起先后在14个科室进行2个阶段的试点工作,根据试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再次对医疗废物制度进行修订:如医务人员用后的口罩帽子不管是否被污染都属于感染性废物等。试点工作取得成功后2013年8月起在全院推行新《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对全院的医疗废物进行规范化管理。
⑥ 实行院科两级督导检查,促进质量持续改进。为保证新《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的落实和执行,要求临床科室每月进行自查,医院每半年进行1次交叉检查,包括现场询问医务人员对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现场查看医疗废物的处置情况,计算正确率并及时反馈检查给科室,以此促进持续质量改进。同时每月对医疗废物暂存点的全院收集总量进行统计,计算平均每日全院医疗废物总量。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获得医务人员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医疗废物的处置情况等信息。采用Epidata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及质量控制,统计分析由SPSS 21.0软件完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两个变量相关性的比较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医疗废物相关知识知晓率提升,医疗废物处置逐渐规范
2012年-2014年医务人员对医疗废物相关知识的知晓率逐年上升,分别为55.59%、62.89%、94.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0.871,P<0.001);2012年-2014年各临床科室医疗废物处置的正确率逐年上升,分别为69.83%、87.29%、94.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7.449,P<0.001)。见表 1。

2.2 日均医疗废物量降低
2012年-2014年我院日均医疗废物量呈现下降趋势,从2012年7月的5 616.9 kg下降到2014年12月的2 800 kg,每日平均减少2 816.9 kg,减少幅度为50.2%;医疗废物总量从2012年的1 913 t下降到2014年的1 092 t,2014年全年共减少821 t,较2012年下降了42.9%,见图 1。对日均住院患者数及日均医疗废物量采用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平均每日住院患者数增高的情况下,日均医疗废物量仍在降低(rs=-0.590,P<0.001)。

3 讨论
医疗废物管理是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规范的医疗废物管理可防止疾病传播、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7]。有些医院因未做好医疗废物管理工作,使医疗废物成为感染源头,最终对社会环境造成了危害[8]。PDCA循环是一套在其他管理领域应用非常普遍的管理工具,遵循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总结(action)的一套工作程序[9],使管理项目得到持续质量改进。PDCA循环的特点是大环套小环互相促进且呈螺旋式上升,它注重的是细节量化环节监控全程互动[10]。
2012年7月,我院医院感染管理科在进行医疗废物专项检查中发现本院医疗废物的分类、管理、收集、储存等存在诸多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分类不规范致产生量大,达到平均5.5 t/d。此问题引起了我科的高度重视,即联合护理部采取了PDCA循环对医疗废物进行规范化管理。
首先我们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提出了整改的措施,重新修订了《医疗废物管理制度》(plan),根据临床使用后的物品受污染程度不同明确了其属于医疗废物、生活垃圾还是可回收利用物品,并设计制作了全院统一的医疗废物标识,使全院员工(包括保洁公司在院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处理医疗废物更直观和便捷,从而使医疗废物分类更规范,避免工作的随意与无序性[11]。然后进行了全员培训做到人人知晓,经过了2个阶段试点后于2013年8月全面铺开(do)。同时,医院每半年组织全院临床科室感染防控护士对各科室落实新《医疗废物管理制度》进行交叉检查(check),检查后及时分析资料发现问题提出整改建议进入下一轮循环(action)。
本研究数据显示,通过运用PDCA循环,医务人员对医疗废物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持续升高,2012年、2013年、2014年分别为55.59%、62.89%、94.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0.871,P<0.001);各临床科室医疗废物处置的正确率2012年、2013年、2014年的分别为69.83%、87.29%、94.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7.449,P<0.001)。说明经过不断进行PDCA循环管理可以促进医务人员学习并掌握医疗废物的相关知识,增强医务人员规范处置医疗废物的意识从而提高对医疗废物处置的正确率。国内其他医疗机构应用PDCA循环对医疗废物进行管理也取得良好成效[12-14]。由于新《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将所有一次性用品外包装归入了生活垃圾、把使用青霉素等粉剂类药瓶归入了可回收利用的物品,并要求科室严格执行,在日均住院患者数增加的情况下,我院平均每日医疗废物量仍有下降(rs=-0.590,P<0.001)。
综上所述,我院运用PDCA循环对医疗废物管理后,无论医务人员医疗废物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医疗废物的处置正确率还是医疗废物的总量都有明显的改进,以此实现了我院医疗废物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该项工作的开展,不但减少了院内收集医疗废物的人力资源成本,更是体现了我院的社会责任,为保护环境贡献了绵薄之力。
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1]。医疗废物中含大量病原微生物,其含量是普通生活垃圾的几十、几百甚至上千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严重的危害性[2-3],因此在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医疗机构产生的医疗废物排在第1位[4]。若处理不当,不但医务人员面临感染风险,造成医源性感染,而且可导致环境污染,引发疾病流行[5]。为了加强我院的医疗废物管理工作,从2012年7月起我院运用PDCA循环对医疗废物进行了规范化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全院各临床医技科室、承担我院保洁工作的保洁公司。
1.2 方法
1.2.1 专项调研发现问题
为了解我院医疗废物管理的现状,2012年6月进行了全院医疗废物的专项检查,发现医疗废物的分类以及收集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① 混装现象严重,外包装及粉剂类小药瓶本不应该归为医疗废物均被算为医疗废物,因此导致日均医疗废物总量大,全院医疗废物5.5 t/d,某些科室的医疗废物总量>100 kg/d;② 锐器盒仍按原要求贴标签并每2天更换;③ 门诊公共区域垃圾桶为医疗废物桶,无生活垃圾桶,所有生活垃圾均按医疗废物处理,造成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混装;④ 全院标识混乱,各科室各自使用本科室打印的标识,存在大小、格式、颜色不统一的问题,起不到提醒和警示的作用;⑤ 近50%医务人员不了解医疗废物的分类及处置流程等。
1.2.2 原因分析
根因分析是一种系统化的问题处理过程,包括确定和分析问题原因,找出问题解决方法,并制定问题预防措施[6]。我院采用根因分析法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详尽的分析,发现医务人员医疗废物意识差、管理制度及措施不细、培训不到位、未明确界定医疗废物的分类、临床操作困难、没有醒目的流程等原因是造成医疗废物分类、收集等出现问题的原因。
1.2.3 制定并落实整改措施
采取院科两级督导的方式,促进持续质量改进。
① 修改制度。医院感染管理科联合护理部对全院使用后的物品进行清理,并制定《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制度中首先明确了各部门(科室)的职责;其次,根据各种使用后物品的性质不同将其归为医疗废物、生活垃圾以及可回收利用的物品,将各种物品的外包装和粉剂类小药瓶分别归为生活垃圾和可回收利用的物品;第三,明确了当盛装的医疗废物容器达到3/4满时进行封口收集;第四,将门诊及体检中心公共区域的垃圾全部归为生活垃圾。
② 多方征求意见。制度制定后征求护理部、保洁公司、设备物资部、临床科室意见,并多次召开协调会,达成共识后形成《医疗废物管理制度(修订版)》。
③ 全院统一制作医疗废物标识。标识上标明各类医疗用品的分类,并辅以各种废物的照片,既起到警示提醒作用,又达到全院统一。
④ 加强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医疗废物规范化管理意识。采取多种形式(包括电视晨会、晨交班、印发小册子、宣传栏等形式)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同时对其掌握相关知识的情况进行考试,逐渐树立医疗废物规范化管理人人有责的理念。
⑤ 经过2个阶段的试点,再行全院推广。为检验新《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从2012年8月起先后在14个科室进行2个阶段的试点工作,根据试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再次对医疗废物制度进行修订:如医务人员用后的口罩帽子不管是否被污染都属于感染性废物等。试点工作取得成功后2013年8月起在全院推行新《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对全院的医疗废物进行规范化管理。
⑥ 实行院科两级督导检查,促进质量持续改进。为保证新《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的落实和执行,要求临床科室每月进行自查,医院每半年进行1次交叉检查,包括现场询问医务人员对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现场查看医疗废物的处置情况,计算正确率并及时反馈检查给科室,以此促进持续质量改进。同时每月对医疗废物暂存点的全院收集总量进行统计,计算平均每日全院医疗废物总量。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获得医务人员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医疗废物的处置情况等信息。采用Epidata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及质量控制,统计分析由SPSS 21.0软件完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两个变量相关性的比较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医疗废物相关知识知晓率提升,医疗废物处置逐渐规范
2012年-2014年医务人员对医疗废物相关知识的知晓率逐年上升,分别为55.59%、62.89%、94.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0.871,P<0.001);2012年-2014年各临床科室医疗废物处置的正确率逐年上升,分别为69.83%、87.29%、94.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7.449,P<0.001)。见表 1。

2.2 日均医疗废物量降低
2012年-2014年我院日均医疗废物量呈现下降趋势,从2012年7月的5 616.9 kg下降到2014年12月的2 800 kg,每日平均减少2 816.9 kg,减少幅度为50.2%;医疗废物总量从2012年的1 913 t下降到2014年的1 092 t,2014年全年共减少821 t,较2012年下降了42.9%,见图 1。对日均住院患者数及日均医疗废物量采用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平均每日住院患者数增高的情况下,日均医疗废物量仍在降低(rs=-0.590,P<0.001)。

3 讨论
医疗废物管理是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规范的医疗废物管理可防止疾病传播、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7]。有些医院因未做好医疗废物管理工作,使医疗废物成为感染源头,最终对社会环境造成了危害[8]。PDCA循环是一套在其他管理领域应用非常普遍的管理工具,遵循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总结(action)的一套工作程序[9],使管理项目得到持续质量改进。PDCA循环的特点是大环套小环互相促进且呈螺旋式上升,它注重的是细节量化环节监控全程互动[10]。
2012年7月,我院医院感染管理科在进行医疗废物专项检查中发现本院医疗废物的分类、管理、收集、储存等存在诸多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分类不规范致产生量大,达到平均5.5 t/d。此问题引起了我科的高度重视,即联合护理部采取了PDCA循环对医疗废物进行规范化管理。
首先我们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提出了整改的措施,重新修订了《医疗废物管理制度》(plan),根据临床使用后的物品受污染程度不同明确了其属于医疗废物、生活垃圾还是可回收利用物品,并设计制作了全院统一的医疗废物标识,使全院员工(包括保洁公司在院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处理医疗废物更直观和便捷,从而使医疗废物分类更规范,避免工作的随意与无序性[11]。然后进行了全员培训做到人人知晓,经过了2个阶段试点后于2013年8月全面铺开(do)。同时,医院每半年组织全院临床科室感染防控护士对各科室落实新《医疗废物管理制度》进行交叉检查(check),检查后及时分析资料发现问题提出整改建议进入下一轮循环(action)。
本研究数据显示,通过运用PDCA循环,医务人员对医疗废物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持续升高,2012年、2013年、2014年分别为55.59%、62.89%、94.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0.871,P<0.001);各临床科室医疗废物处置的正确率2012年、2013年、2014年的分别为69.83%、87.29%、94.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7.449,P<0.001)。说明经过不断进行PDCA循环管理可以促进医务人员学习并掌握医疗废物的相关知识,增强医务人员规范处置医疗废物的意识从而提高对医疗废物处置的正确率。国内其他医疗机构应用PDCA循环对医疗废物进行管理也取得良好成效[12-14]。由于新《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将所有一次性用品外包装归入了生活垃圾、把使用青霉素等粉剂类药瓶归入了可回收利用的物品,并要求科室严格执行,在日均住院患者数增加的情况下,我院平均每日医疗废物量仍有下降(rs=-0.590,P<0.001)。
综上所述,我院运用PDCA循环对医疗废物管理后,无论医务人员医疗废物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医疗废物的处置正确率还是医疗废物的总量都有明显的改进,以此实现了我院医疗废物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该项工作的开展,不但减少了院内收集医疗废物的人力资源成本,更是体现了我院的社会责任,为保护环境贡献了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