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赵婧伶, 唐佳, 黄晓琴, 孙大治, 赵富美, 李冬雪, 秦淑玉, 秦学珍. 外科洗手及手消毒规范性操作调查分析与对策. 华西医学, 2016, 31(3): 440-443. doi: 10.7507/1002-0179.201600119 复制
手术切口感染是常见的医院感染。外科洗手及手消毒是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手消毒剂具有持续抗菌活性[1-2],利用手消毒剂完全清除参加手术的医务人员的手部细菌,防止细菌从医务人员手上转移到手术部位,从而达到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目的,所以外科洗手及手消毒是避免和防止术后感染的重要环节[3]。为了进一步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强化外科洗手及手消毒规范操作,2014年7月-9月对我院医院感染管理科联合住院部手术室对外科洗手及手消毒监控录像进行了抽查,现将抽查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4年7月-9月住院部手术室洗手槽4个监控点现场,医护人员进行外科洗手及手消毒的监控录像。
1.2 调查方法
针对医护人员采用单盲的方法[4],利用简单随机抽样的调查方式对住院部手术室医护人员外科洗手及手消毒的高清监控录像进行回放调查,将完成外科洗手及手消毒的人员纳入本调查。按自行设计的《外科洗手及手消毒质量考核评价标准》查看100人。由资深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及长期在住院部手术室的工作人员共同查看视频中洗手及手消毒过程,逐个逐项严格打分,留取资料100份。
1.3 评判标准
将2009年原卫生部《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中外科洗手及手消毒的原则、方法、要求及注意事项等内容[1],形成外科洗手、外科手消毒、再次手消毒3个部分规范性操作要点,纳入《外科洗手及手消毒质量考核评价标准》的设计。采用自行设计的《外科洗手及手消毒质量考核评价标准》进行考核评价(表 1)。考核评价总分为100分,分值按外科洗手及手消毒规范性操作的难易度及重复度而设置,故外科洗手部分的分值最高。总分≥60分为及格,70~79分为良,80~100分为优。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3.0软件统计。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计算绝对数及相对数,合格率的比较用χ2检验,两两比较检验水准α=0.017。
2 结果
2.1 调查成绩
根据自行设计的《外科洗手及手消毒质量考核评价标准》进行考评打分,在调查的100人中,其成绩平均值为(79.46±12.87)分。总体合格率91%,其中优53人(53%),良20人(20%)。见表 2。

2.2 不同类别人员合格率
考评人员与本科室护士及外科手术医生均熟悉,手术室护士所戴的花帽子是辨认护理人员的又一特征性标识,高清监控录像的清晰度为考评人员提供了良好服务,能够清晰辨认出相关人员。医学生及进修生合格率低于护士及医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见表 3。

2.3 外科洗手及手消毒存在的主要问题
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方法错误、步骤遗漏、时间不够、污染、冲水方法错误、顺序不对、干手方法错误、范围不够。此类问题可能在整个洗手及手消毒的 3个环节及每个步骤中反复出现。见表 4。

3 讨论
手是传播细菌、病毒、微生物的主要载体,手术人员的手和手臂携带的细菌是引起手术切口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5-6]。临床实践证实洗手具有预防感染的效果[7]。因此,术前外科洗手及手消毒是防控医院感染最简单、最有效、最简便和最经济的方法,是预防手术切口感染、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8-9],而规范性操作是外科洗手及手消毒高质量效果的有力保障,故对外科洗手及手消毒应高度重视。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观看视频录像的方式评价手术人员术前洗手情况,避免了管理人员现场查看所带来的“霍桑效应”[10],能准确反映手术人员术前外科洗手及手消毒操作的真实情况,为医院感染管理及手卫生管理提供了进一步改进的依据。同时,由于手术室的特殊性,管理人员不方便每时每刻随时进出手术室,而高清监控录像的回放调查,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通过查看高清监控录像,一方面可减少管理人员进出手术室次数,保障严格控制进出手术室人员制度的落实;另一方面能加大监管督查和考核力度,从而更深入、细致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本次调查合格率达到91%,其中优占53%,不及格占9%。从人员辨识度看:护理人员有29人,全部达优,说明护理人员在平时的学习、工作及操作中,手卫生制度及外科洗手及手消毒的规范性操作达到相关要求并落实到位。不及格人员中,多为较陌生面孔的学生或个别进修人员,这一问题的发现,为医院感染管理提供了采取针对性强化管理的依据。
从洗手及消毒的环节来看,在第1环节外科洗手中存在的错误最多,主要问题是:方法错误、步骤遗漏、时间不够、冲水方法不对、顺序错误。而方法错误发生频次最高,主要是搓揉时未按照六步洗手法的手法来进行洗手,该类人员大多为新进临床实习医学生、进修生等工作人员。在第2环节外科手消毒中,时间不够发生最多,达40人,人员多为手术医生。究其原因:主要为手术患者多,工作繁忙,或因急诊手术,时间紧迫等因素有关。第3环节再次外科手消毒中,未做者达到20人,人员同样多为手术医生。同样存在着上述原因,同时可能对再次手消毒的意识不强或忽视了该环节,说明应加强手消毒规范性操作培训内容,并重视第2环节及第3环节手消毒,尤其切莫忽视第3环节手消毒,即再次手消毒。
针对调查结果反映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对策:① 获取领导支持:将本次调查情况汇报分管院长、医务处、护理部、医疗质量管理科等相关领导及职能部门,最大限度地获取支持,并召开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会议,讨论解决对策。② 强化外科洗手及手消毒规范性操作培训:医院感染管理科、手术室及外科各科室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形式,针对不同人员类别,根据存在问题频次及原因分析等,制定操作培训计划及重点强化培训内容,进行培训考核。将实习学生、进修生等纳入岗前培训,院内工作人员纳入“三基”培训,均进行规范性操作考核。③ 加大监管督查力度并纳入医疗质量考核:定期和不定期进行外科洗手及手消毒规范性操作高清监控录像督查考核,将结果纳入医疗质量考核,定期公示,采取奖罚措施,与责任科室绩效挂钩。Pittet等[11]强调针对医务人员洗手和手消毒情况进行培训、管理、监测、并将结果反馈医务人员,可以达到持续、全面、有效改进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规范性的效果。④ 定期监测:每季度对参加手术的医生、护士、进修生、医学生等人员进行外科洗手及消毒后的手进行抽查采样[12],以了解相关人员手部带菌菌落数量,对不合格者,应查找原因并加强培训,再次采样监测,结果合格后方可上台配合手术[13]。将被抽查人员手的培养结果及带菌情况、各个科室医院感染的情况等信息,定期发布反馈全院。
总之,外科洗手及手消毒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而规范性操作是外科洗手及手消毒高质量效果的有力保障。只有使医务人员从真正意义上认识手术部位感染及医院感染的危害,让医务人员自觉、正确执行外科洗手及手消毒规范操作,才能让这项既简单又有效的控制手术部位感染措施得到落实[14],从而有效预防手术部位感染,降低医院感染率,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
手术切口感染是常见的医院感染。外科洗手及手消毒是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手消毒剂具有持续抗菌活性[1-2],利用手消毒剂完全清除参加手术的医务人员的手部细菌,防止细菌从医务人员手上转移到手术部位,从而达到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目的,所以外科洗手及手消毒是避免和防止术后感染的重要环节[3]。为了进一步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强化外科洗手及手消毒规范操作,2014年7月-9月对我院医院感染管理科联合住院部手术室对外科洗手及手消毒监控录像进行了抽查,现将抽查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4年7月-9月住院部手术室洗手槽4个监控点现场,医护人员进行外科洗手及手消毒的监控录像。
1.2 调查方法
针对医护人员采用单盲的方法[4],利用简单随机抽样的调查方式对住院部手术室医护人员外科洗手及手消毒的高清监控录像进行回放调查,将完成外科洗手及手消毒的人员纳入本调查。按自行设计的《外科洗手及手消毒质量考核评价标准》查看100人。由资深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及长期在住院部手术室的工作人员共同查看视频中洗手及手消毒过程,逐个逐项严格打分,留取资料100份。
1.3 评判标准
将2009年原卫生部《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中外科洗手及手消毒的原则、方法、要求及注意事项等内容[1],形成外科洗手、外科手消毒、再次手消毒3个部分规范性操作要点,纳入《外科洗手及手消毒质量考核评价标准》的设计。采用自行设计的《外科洗手及手消毒质量考核评价标准》进行考核评价(表 1)。考核评价总分为100分,分值按外科洗手及手消毒规范性操作的难易度及重复度而设置,故外科洗手部分的分值最高。总分≥60分为及格,70~79分为良,80~100分为优。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3.0软件统计。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计算绝对数及相对数,合格率的比较用χ2检验,两两比较检验水准α=0.017。
2 结果
2.1 调查成绩
根据自行设计的《外科洗手及手消毒质量考核评价标准》进行考评打分,在调查的100人中,其成绩平均值为(79.46±12.87)分。总体合格率91%,其中优53人(53%),良20人(20%)。见表 2。

2.2 不同类别人员合格率
考评人员与本科室护士及外科手术医生均熟悉,手术室护士所戴的花帽子是辨认护理人员的又一特征性标识,高清监控录像的清晰度为考评人员提供了良好服务,能够清晰辨认出相关人员。医学生及进修生合格率低于护士及医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见表 3。

2.3 外科洗手及手消毒存在的主要问题
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方法错误、步骤遗漏、时间不够、污染、冲水方法错误、顺序不对、干手方法错误、范围不够。此类问题可能在整个洗手及手消毒的 3个环节及每个步骤中反复出现。见表 4。

3 讨论
手是传播细菌、病毒、微生物的主要载体,手术人员的手和手臂携带的细菌是引起手术切口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5-6]。临床实践证实洗手具有预防感染的效果[7]。因此,术前外科洗手及手消毒是防控医院感染最简单、最有效、最简便和最经济的方法,是预防手术切口感染、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8-9],而规范性操作是外科洗手及手消毒高质量效果的有力保障,故对外科洗手及手消毒应高度重视。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观看视频录像的方式评价手术人员术前洗手情况,避免了管理人员现场查看所带来的“霍桑效应”[10],能准确反映手术人员术前外科洗手及手消毒操作的真实情况,为医院感染管理及手卫生管理提供了进一步改进的依据。同时,由于手术室的特殊性,管理人员不方便每时每刻随时进出手术室,而高清监控录像的回放调查,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通过查看高清监控录像,一方面可减少管理人员进出手术室次数,保障严格控制进出手术室人员制度的落实;另一方面能加大监管督查和考核力度,从而更深入、细致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本次调查合格率达到91%,其中优占53%,不及格占9%。从人员辨识度看:护理人员有29人,全部达优,说明护理人员在平时的学习、工作及操作中,手卫生制度及外科洗手及手消毒的规范性操作达到相关要求并落实到位。不及格人员中,多为较陌生面孔的学生或个别进修人员,这一问题的发现,为医院感染管理提供了采取针对性强化管理的依据。
从洗手及消毒的环节来看,在第1环节外科洗手中存在的错误最多,主要问题是:方法错误、步骤遗漏、时间不够、冲水方法不对、顺序错误。而方法错误发生频次最高,主要是搓揉时未按照六步洗手法的手法来进行洗手,该类人员大多为新进临床实习医学生、进修生等工作人员。在第2环节外科手消毒中,时间不够发生最多,达40人,人员多为手术医生。究其原因:主要为手术患者多,工作繁忙,或因急诊手术,时间紧迫等因素有关。第3环节再次外科手消毒中,未做者达到20人,人员同样多为手术医生。同样存在着上述原因,同时可能对再次手消毒的意识不强或忽视了该环节,说明应加强手消毒规范性操作培训内容,并重视第2环节及第3环节手消毒,尤其切莫忽视第3环节手消毒,即再次手消毒。
针对调查结果反映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对策:① 获取领导支持:将本次调查情况汇报分管院长、医务处、护理部、医疗质量管理科等相关领导及职能部门,最大限度地获取支持,并召开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会议,讨论解决对策。② 强化外科洗手及手消毒规范性操作培训:医院感染管理科、手术室及外科各科室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形式,针对不同人员类别,根据存在问题频次及原因分析等,制定操作培训计划及重点强化培训内容,进行培训考核。将实习学生、进修生等纳入岗前培训,院内工作人员纳入“三基”培训,均进行规范性操作考核。③ 加大监管督查力度并纳入医疗质量考核:定期和不定期进行外科洗手及手消毒规范性操作高清监控录像督查考核,将结果纳入医疗质量考核,定期公示,采取奖罚措施,与责任科室绩效挂钩。Pittet等[11]强调针对医务人员洗手和手消毒情况进行培训、管理、监测、并将结果反馈医务人员,可以达到持续、全面、有效改进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规范性的效果。④ 定期监测:每季度对参加手术的医生、护士、进修生、医学生等人员进行外科洗手及消毒后的手进行抽查采样[12],以了解相关人员手部带菌菌落数量,对不合格者,应查找原因并加强培训,再次采样监测,结果合格后方可上台配合手术[13]。将被抽查人员手的培养结果及带菌情况、各个科室医院感染的情况等信息,定期发布反馈全院。
总之,外科洗手及手消毒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而规范性操作是外科洗手及手消毒高质量效果的有力保障。只有使医务人员从真正意义上认识手术部位感染及医院感染的危害,让医务人员自觉、正确执行外科洗手及手消毒规范操作,才能让这项既简单又有效的控制手术部位感染措施得到落实[14],从而有效预防手术部位感染,降低医院感染率,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