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王辰, 陈红. 护理本科生入学初期适应状况的调查分析. 华西医学, 2016, 31(3): 574-578. doi: 10.7507/1002-0179.201600153 复制
大学阶段是个体在身心、知识各方面承上启下的转折期,是个体完全走向社会、独立承担社会重任的准备期[1],也是个体自我意识形成、自我同一性确立及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2]。有研究指出,高校大学生处于教育衔接阶段和环境变化的时期,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会存在很多隐患[3]。美国大学入学考试的组织机构(ACT)统计发现:学生在大学一年级的学习生活情况(特别是新生适应期的情况)对其大学4年的学习、工作成就及以后的差异分化的贡献率占了整体的53%[4]。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大学阶段中,大学一年级是学生心理问题的高发期,适应性状况与新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并且影响到了学生的身心状况[5]。而且对大学各方面适应状况的好坏,不仅影响其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还会影响其成年后的工作和生活[2]。因此大学一年级是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关键阶段。本研究旨在探讨护理本科生(护生)入学初期的大学适应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以期为护生提高大学适应能力及开展大学生的适应性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11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以某综合性大学护理系2014级大一护生作为调查对象,在其入学的第3个月进行测查。纳入标准:①全日制在校护生;②理解能力正常,无精神疾病;③了解调查目的,并自愿参与调查。排除标准:明确诊断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共发放问卷75份,回收问卷75份,回收率100%,其中无效问卷(答案重复或呈现明显规律超过80%、漏答内容超过20%者)2份,有效问卷73份,有效率97.3%。研究对象基本情况见表 1。

1.2 研究方法
1.2.1 研究工具
本研究调查大学生适应情况采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6](CCSAS)进行问卷调查。该量表采用5级计分制计分,包括:“不同意”“不太同意”“不确定”“比较同意”“同意”,正向题计为1~5分,反向题计为5~1分,总分范围60~300分,分数越高,说明适应现状越好。
1.2.2 调查方法
调查经过四川大学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取得被调查人知情同意后,研究者以无记名的方式向符合标准的护生发放调查表并详细讲解填写方法,保证研究对象在发放者监督下自愿填写,要求在15~25 min独自完成,当场检查完整性并回收,如有漏缺立即请填写者补充。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录入、管理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并进行组间多重比较分析。计数资料采取频数、百分比进行描述。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护生大学适应性的总体情况
护生的大学适应性总分、各维度单项均分与总均分具体见表 2。本研究大学适应性总分[(206.88±31.02)分]高于全国大学生常模[(183.60±27.43)分][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13,P<0.001),但是与北京化工大学的常模[8]相比较结果显示,其总分低于北京化工大学学生大学适应性总分[(216.73±31.30)分],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12,P<0.01)。

2.2 不同类型护生CCSAS量表评分比较
不同性别护生CCSAS量表评分比较,在择业适应维度得分方面女生高于男生,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方面如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校园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满意度及适应性总分方面,男生与女生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护生适应性总分及7个维度的得分在民族、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选择本专业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父母相处融洽程度方面,与父母相处融洽程度好的护生其总分、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和满意度维度得分高于与父母相处融洽程度一般或差的护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4。

对本专业信心程度方面CCSAS量表总分与各维度得分进行方差分析,并进行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对本专业信心程度高的学生总分与各维度得分高于信心程度中等的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与信心程度低的学生相比,虽然总分与各维度得分均较高,但是只在学习适应、择业适应、满意度、总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信心程度中等的学生与低信心程度者相比较,仅在择业适应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 5。

3 讨论
3.1 护生大学适应现状分析
从总体来看,被调查的护生的大学适应水平高于全国大学生常模,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大学适应状况良好,这一研究结果与文献报道结果[9-11]一致,但是与北京化工大学调查结果[8]相比较而言,本研究调查的对象的大学适应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情绪适应是评估大学生所存在的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情况及其调适能力,从量表各维度的单项均分来看,情绪适应维度单项均分最高,说明护生情绪适应状况较好,其情绪的调适能力较强。可能是由于护生刚考入大学,终于可以卸下高中时期那种迫切想考入大学的思想包袱,暂时脱离那个时期的高压环境,并且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怀着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开始自己的大学生活,因此情绪适应方面项目平均分较高。满意度维度单项均分最低,说明护理专业本科新生对目前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的满意程度不高,这与文献报道结果[11-12]一致。可能由于其独特的学科性质,在生活学习方面既有一般大学生需要面对的问题,同时还需要面对具有医学学科特色的问题,比如学习任务重,课程安排紧,专业知识多,学科要求高等[13]。这样导致业余活动时间相对较少,影响新入学的护生对学习、生活的满意度。因而应该充分认识新生的适应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比如可以通过课堂教学重点加强对新生大学生活与学习的指导,帮助新生制定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与技巧、提高学习效率,做到事半功倍、节省时间。与此同时,应该鼓励其参加校园社团活动,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3.2 不同类型护生大学适应状况分析
本研究调查中,护生大学适应状况在择业适应方面,男生得分低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往的研究表明很多护生第一志愿并不是护理专业,而是通过专业调剂调到护理专业,使得他们对护理专业产生抵触情绪,而且由于对本专业的认识不足,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造成其对护理专业的各种疑惑与心理困扰,难以制定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而影响其择业适应方面评分[14]。尤其长期以来,护士被认为是女性的职业,这一观念在我国尤其根深蒂固[15],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和社会偏见的影响,男生更是从心理上很难接受这项工作[16]。新生入学后,男生在护理专业中为弱势群体,虽然已倍受关心和重视,对自身角色有一定认同,但是本人并未意识到男性从事护理行业的优势所在,导致男生对本专业有偏见,专业思想容易波动,专业归属感不强等问题出现[17],从而造成在择业适应维度性别方面的差异。
与父母相处融洽程度不同的学生,其总分、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和满意度维度得分,融洽程度好者要高于融洽程度一般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可能由于其与父母相处融洽程度好,使得子女与父母之间好似朋友的关系,彼此之间可以在平等的气氛中进行交流,子女如果在大学刚入学期间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毫无顾忌地向父母询问,父母会对他们的问题作出积极的反馈与评价,并且引导自己的子女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有研究指出,父母对护生的关怀和适当的指导有利于其健康成长,能促进护生心理的健康发展[18],因而有利于提升其大学适应能力,促进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与生活。
本调查结果显示,对本专业信心程度高的学生在总分与各维度得分高于信心程度中等的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往的研究指出,有相当一部分护生觉得护理工作辛苦、社会地位低和前途渺茫[19],对护理专业信心程度较低。由此可见强化入校新生的专业价值观是很有必要的,护理专业价值观是护士对护理行业认识、情感及以此形成对护理专业比较持久的心理反应倾向,并直接指导护生的行为[20]。可通过开展入学教育、专业相关问题的答疑、有奖知识竞答活动、职业发展前景相关专题讲座等形式的活动,增强入校新生对本专业全面、理性的认识;同时,通过讲述本专业的知名人物的事迹,以此产生“榜样的力量”,来增强学生对护理专业的认同感与信心程度,为其指明职业生涯发展的方向,从而促进其对大学生活的适应性。亦有研究提示,社会上存在的对护理专业的偏见可导致学生对护理专业的满意度降低,从而失去对护理专业的信心[21]。因此,应该加强社会的正面积极宣传,开展医疗实践活动,来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消除社会上对于护理专业的偏见,让人们正确认识护理专业,理解并尊重护理工作人员,从而营造一种认可度高的社会环境,有助于树立学生专业信心,加强专业认同感,减少心理压力,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适应学校环境,能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与生活。
综上所述,新入学护生大学适应现状有待改善。建议根据护生大学适应问题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的适应性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或者学院方面应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丰富大学适应相关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注重提高学生的大学适应能力,并广泛开展针对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做到有的放矢。与此同时,还可利用其他有效资源如家庭成员的支持合作,为达到尽快适应大学学习与生活这一目标而服务。
大学阶段是个体在身心、知识各方面承上启下的转折期,是个体完全走向社会、独立承担社会重任的准备期[1],也是个体自我意识形成、自我同一性确立及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2]。有研究指出,高校大学生处于教育衔接阶段和环境变化的时期,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会存在很多隐患[3]。美国大学入学考试的组织机构(ACT)统计发现:学生在大学一年级的学习生活情况(特别是新生适应期的情况)对其大学4年的学习、工作成就及以后的差异分化的贡献率占了整体的53%[4]。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大学阶段中,大学一年级是学生心理问题的高发期,适应性状况与新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并且影响到了学生的身心状况[5]。而且对大学各方面适应状况的好坏,不仅影响其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还会影响其成年后的工作和生活[2]。因此大学一年级是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关键阶段。本研究旨在探讨护理本科生(护生)入学初期的大学适应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以期为护生提高大学适应能力及开展大学生的适应性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11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以某综合性大学护理系2014级大一护生作为调查对象,在其入学的第3个月进行测查。纳入标准:①全日制在校护生;②理解能力正常,无精神疾病;③了解调查目的,并自愿参与调查。排除标准:明确诊断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共发放问卷75份,回收问卷75份,回收率100%,其中无效问卷(答案重复或呈现明显规律超过80%、漏答内容超过20%者)2份,有效问卷73份,有效率97.3%。研究对象基本情况见表 1。

1.2 研究方法
1.2.1 研究工具
本研究调查大学生适应情况采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6](CCSAS)进行问卷调查。该量表采用5级计分制计分,包括:“不同意”“不太同意”“不确定”“比较同意”“同意”,正向题计为1~5分,反向题计为5~1分,总分范围60~300分,分数越高,说明适应现状越好。
1.2.2 调查方法
调查经过四川大学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取得被调查人知情同意后,研究者以无记名的方式向符合标准的护生发放调查表并详细讲解填写方法,保证研究对象在发放者监督下自愿填写,要求在15~25 min独自完成,当场检查完整性并回收,如有漏缺立即请填写者补充。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录入、管理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并进行组间多重比较分析。计数资料采取频数、百分比进行描述。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护生大学适应性的总体情况
护生的大学适应性总分、各维度单项均分与总均分具体见表 2。本研究大学适应性总分[(206.88±31.02)分]高于全国大学生常模[(183.60±27.43)分][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13,P<0.001),但是与北京化工大学的常模[8]相比较结果显示,其总分低于北京化工大学学生大学适应性总分[(216.73±31.30)分],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12,P<0.01)。

2.2 不同类型护生CCSAS量表评分比较
不同性别护生CCSAS量表评分比较,在择业适应维度得分方面女生高于男生,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方面如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校园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满意度及适应性总分方面,男生与女生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护生适应性总分及7个维度的得分在民族、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选择本专业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父母相处融洽程度方面,与父母相处融洽程度好的护生其总分、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和满意度维度得分高于与父母相处融洽程度一般或差的护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4。

对本专业信心程度方面CCSAS量表总分与各维度得分进行方差分析,并进行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对本专业信心程度高的学生总分与各维度得分高于信心程度中等的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与信心程度低的学生相比,虽然总分与各维度得分均较高,但是只在学习适应、择业适应、满意度、总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信心程度中等的学生与低信心程度者相比较,仅在择业适应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 5。

3 讨论
3.1 护生大学适应现状分析
从总体来看,被调查的护生的大学适应水平高于全国大学生常模,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大学适应状况良好,这一研究结果与文献报道结果[9-11]一致,但是与北京化工大学调查结果[8]相比较而言,本研究调查的对象的大学适应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情绪适应是评估大学生所存在的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情况及其调适能力,从量表各维度的单项均分来看,情绪适应维度单项均分最高,说明护生情绪适应状况较好,其情绪的调适能力较强。可能是由于护生刚考入大学,终于可以卸下高中时期那种迫切想考入大学的思想包袱,暂时脱离那个时期的高压环境,并且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怀着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开始自己的大学生活,因此情绪适应方面项目平均分较高。满意度维度单项均分最低,说明护理专业本科新生对目前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的满意程度不高,这与文献报道结果[11-12]一致。可能由于其独特的学科性质,在生活学习方面既有一般大学生需要面对的问题,同时还需要面对具有医学学科特色的问题,比如学习任务重,课程安排紧,专业知识多,学科要求高等[13]。这样导致业余活动时间相对较少,影响新入学的护生对学习、生活的满意度。因而应该充分认识新生的适应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比如可以通过课堂教学重点加强对新生大学生活与学习的指导,帮助新生制定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与技巧、提高学习效率,做到事半功倍、节省时间。与此同时,应该鼓励其参加校园社团活动,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3.2 不同类型护生大学适应状况分析
本研究调查中,护生大学适应状况在择业适应方面,男生得分低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往的研究表明很多护生第一志愿并不是护理专业,而是通过专业调剂调到护理专业,使得他们对护理专业产生抵触情绪,而且由于对本专业的认识不足,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造成其对护理专业的各种疑惑与心理困扰,难以制定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而影响其择业适应方面评分[14]。尤其长期以来,护士被认为是女性的职业,这一观念在我国尤其根深蒂固[15],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和社会偏见的影响,男生更是从心理上很难接受这项工作[16]。新生入学后,男生在护理专业中为弱势群体,虽然已倍受关心和重视,对自身角色有一定认同,但是本人并未意识到男性从事护理行业的优势所在,导致男生对本专业有偏见,专业思想容易波动,专业归属感不强等问题出现[17],从而造成在择业适应维度性别方面的差异。
与父母相处融洽程度不同的学生,其总分、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和满意度维度得分,融洽程度好者要高于融洽程度一般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可能由于其与父母相处融洽程度好,使得子女与父母之间好似朋友的关系,彼此之间可以在平等的气氛中进行交流,子女如果在大学刚入学期间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毫无顾忌地向父母询问,父母会对他们的问题作出积极的反馈与评价,并且引导自己的子女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有研究指出,父母对护生的关怀和适当的指导有利于其健康成长,能促进护生心理的健康发展[18],因而有利于提升其大学适应能力,促进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与生活。
本调查结果显示,对本专业信心程度高的学生在总分与各维度得分高于信心程度中等的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往的研究指出,有相当一部分护生觉得护理工作辛苦、社会地位低和前途渺茫[19],对护理专业信心程度较低。由此可见强化入校新生的专业价值观是很有必要的,护理专业价值观是护士对护理行业认识、情感及以此形成对护理专业比较持久的心理反应倾向,并直接指导护生的行为[20]。可通过开展入学教育、专业相关问题的答疑、有奖知识竞答活动、职业发展前景相关专题讲座等形式的活动,增强入校新生对本专业全面、理性的认识;同时,通过讲述本专业的知名人物的事迹,以此产生“榜样的力量”,来增强学生对护理专业的认同感与信心程度,为其指明职业生涯发展的方向,从而促进其对大学生活的适应性。亦有研究提示,社会上存在的对护理专业的偏见可导致学生对护理专业的满意度降低,从而失去对护理专业的信心[21]。因此,应该加强社会的正面积极宣传,开展医疗实践活动,来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消除社会上对于护理专业的偏见,让人们正确认识护理专业,理解并尊重护理工作人员,从而营造一种认可度高的社会环境,有助于树立学生专业信心,加强专业认同感,减少心理压力,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适应学校环境,能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与生活。
综上所述,新入学护生大学适应现状有待改善。建议根据护生大学适应问题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的适应性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或者学院方面应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丰富大学适应相关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注重提高学生的大学适应能力,并广泛开展针对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做到有的放矢。与此同时,还可利用其他有效资源如家庭成员的支持合作,为达到尽快适应大学学习与生活这一目标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