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董青生, 刘刚, 苗维纳. 罕见腹型荨麻疹伴高淀粉酶血症一例分析. 华西医学, 2016, 31(3): 598-599. doi: 10.7507/1002-0179.201600161 复制
1 病例介绍
患者 女,20岁,学生。因“全身起红斑、风团伴瘙痒4 d,加重伴腹痛1 d”于2011年8月21日收治入院。4 d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前臂出现数片红斑、风团,自觉瘙痒,此后皮疹反复发作,皮疹逐渐增多,发展至面部、躯干和四肢,部分皮疹可自行消退。患者未行治疗,1 d前进食火锅后,皮疹、瘙痒加重,伴腹痛,遂入院就诊。患者既往体健,家族史和个人史无特殊。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急性痛苦面容,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咽部无充血,扁桃体不大。腹平软,全腹轻压痛,无反跳痛,无肌紧张,墨菲(Murphy)征阴性,肝脾肋下未扣及,双肾区无叩击痛,心肺及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体格检查:颜面可见边界不清水肿性红斑,躯干、四肢可见弥漫性大小不一、境界欠清的片状水肿性斑片和风团,局部融合成大片,其间可见明显抓痕,皮肤划痕征(+)。主要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7.8×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0.75×109/L,淋巴细胞计数0.17×109/L,嗜酸性粒细胞计数0. 8×109/L,血红蛋白150 g/L,血小板计数172×109/L。尿妊娠试验阴性。大小便常规正常。生物化学检查示:淀粉酶(EPS速率法)910 U/L,余正常。免疫检查示:免疫球蛋白E 780 ng/mL,C反应蛋白95 mg/L,抗核抗体(ANA)及抗dsDNA阴性。心电图、腹部X线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均未见异常。经与急性胰腺炎、胆囊炎及异位妊娠鉴别,入院后考虑为腹型荨麻疹。
予以限食、补液、抗组胺[西替利嗪片(商品名:仙特敏)10 mg,1次/d]、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葡萄糖酸钙20 mL+维生素C 3.0 g,静脉滴注,1次/d)、抗炎(喜炎平250 mg,静脉滴注,1次/d)、抗感染(阿奇霉素0.25 g,静脉滴注,1次/d)等治疗5 d后,患者血清淀粉酶恢复正常,腹痛消失,全身皮疹基本消退出院。
2 讨论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反应性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产生的局限性水肿反应性疾病,多数属于Ⅰ型超敏反应,少数属Ⅱ型或Ⅲ型,常伴有血液嗜酸粒细胞及免疫球蛋白E增高。临床表现为风团样的皮疹伴剧烈瘙痒。腹型荨麻疹是荨麻疹的一种特殊类型,由于发病时消化道症状突出,类似急腹症,临床上较易引起误诊。由于病变除可累及皮肤真皮浅层外,还可累及消化道黏膜及部分浆膜,故常以胃肠道症状为首发表现。其机制一般认为与过敏原刺激肠壁肥大细胞释放各种炎症介质,引起受累黏膜血管通透性增加,黏液腺分泌增加,肠壁风团形成有关[1],花生四烯酸、白三烯及组织胺、5-羟色胺、缓激肽等炎性物质还可使肠道局部平滑肌收缩、痉挛,引发腹痛等消化道症状[2]。
高淀粉酶血症是实验室诊断急性胰腺炎主要生化指标,但在发病早期,胰腺血管有栓塞以及某些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时,由于胰腺组织的严重破坏,则可不增高。有时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肺炎、腮腺炎、过敏性肠炎、溃疡病穿孔以及肠道和胆道感染情况下,淀粉酶也可增高。因此,血清淀粉酶增高时,还需要结合病史、症状与体征,排除非胰腺疾病所引起的淀粉酶增高,才能诊断为急性胰腺炎。
本例患者全身起水肿性红斑、风团,瘙痒明显,伴腹痛,血液嗜酸粒细胞及免疫球蛋白E增高,入院检查血清淀粉酶浓度显著增高(910 U/L),但经体格检查体示:无反跳痛,无肌紧张,Murphy征阴性;尿妊娠试验和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腹部X线平片无异常,排除急性阑尾炎、异位妊娠、胰腺器质性病变,经与消化科、检验科会诊后诊断为腹型荨麻疹,经5 d抗过敏治疗,痊愈出院。查阅文献,腹型荨麻疹伴随高淀粉酶血症者罕见,未见荨麻疹引起高淀粉酶血症机制的报道,本例引起高淀粉酶血症的原因可能与肠壁肥大细胞释放大量化学介质,引起胰腺水肿,胰液大量分泌有关,由于消化壁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致含有大量胰淀粉酶的胰液渗入毛细血管,引发高淀粉酶血症。
腹型荨麻疹临床需与急腹症相鉴别[3],尤其是伴有淀粉酶升高时,特别要与急性胰腺炎相鉴别。后者是由多种病因导致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后引起胰腺组织自我消化,引起水肿、出血甚至坏死的炎症反应。常由胆石症、感染、大量饮酒和暴饮暴食引起。临床以急性上腹痛、恶心、呕吐、发热和血胰酶增高等为特点。且通常血中白细胞总数和嗜中性粒细胞增高。而本病不涉及到胰腺的自我消化、坏死,可资鉴别。此外,早期胃镜对本病的诊断有较大的帮助,若见胃肠道黏膜呈斑片状充血、风团样皮疹,对诊断腹型荨麻疹有意义[4]。
综上,临床上见典型荨麻疹表现,同时伴有腹痛的患者,首先应考虑腹型荨麻疹,同时要与急腹症鉴别,尤其是患者出现高淀粉酶血症时,除了考虑急性胰腺炎外,还要考虑到在腹型荨麻疹中,胰腺过敏水肿亦可能导致高淀粉酶血症。
1 病例介绍
患者 女,20岁,学生。因“全身起红斑、风团伴瘙痒4 d,加重伴腹痛1 d”于2011年8月21日收治入院。4 d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前臂出现数片红斑、风团,自觉瘙痒,此后皮疹反复发作,皮疹逐渐增多,发展至面部、躯干和四肢,部分皮疹可自行消退。患者未行治疗,1 d前进食火锅后,皮疹、瘙痒加重,伴腹痛,遂入院就诊。患者既往体健,家族史和个人史无特殊。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急性痛苦面容,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咽部无充血,扁桃体不大。腹平软,全腹轻压痛,无反跳痛,无肌紧张,墨菲(Murphy)征阴性,肝脾肋下未扣及,双肾区无叩击痛,心肺及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体格检查:颜面可见边界不清水肿性红斑,躯干、四肢可见弥漫性大小不一、境界欠清的片状水肿性斑片和风团,局部融合成大片,其间可见明显抓痕,皮肤划痕征(+)。主要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7.8×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0.75×109/L,淋巴细胞计数0.17×109/L,嗜酸性粒细胞计数0. 8×109/L,血红蛋白150 g/L,血小板计数172×109/L。尿妊娠试验阴性。大小便常规正常。生物化学检查示:淀粉酶(EPS速率法)910 U/L,余正常。免疫检查示:免疫球蛋白E 780 ng/mL,C反应蛋白95 mg/L,抗核抗体(ANA)及抗dsDNA阴性。心电图、腹部X线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均未见异常。经与急性胰腺炎、胆囊炎及异位妊娠鉴别,入院后考虑为腹型荨麻疹。
予以限食、补液、抗组胺[西替利嗪片(商品名:仙特敏)10 mg,1次/d]、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葡萄糖酸钙20 mL+维生素C 3.0 g,静脉滴注,1次/d)、抗炎(喜炎平250 mg,静脉滴注,1次/d)、抗感染(阿奇霉素0.25 g,静脉滴注,1次/d)等治疗5 d后,患者血清淀粉酶恢复正常,腹痛消失,全身皮疹基本消退出院。
2 讨论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反应性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产生的局限性水肿反应性疾病,多数属于Ⅰ型超敏反应,少数属Ⅱ型或Ⅲ型,常伴有血液嗜酸粒细胞及免疫球蛋白E增高。临床表现为风团样的皮疹伴剧烈瘙痒。腹型荨麻疹是荨麻疹的一种特殊类型,由于发病时消化道症状突出,类似急腹症,临床上较易引起误诊。由于病变除可累及皮肤真皮浅层外,还可累及消化道黏膜及部分浆膜,故常以胃肠道症状为首发表现。其机制一般认为与过敏原刺激肠壁肥大细胞释放各种炎症介质,引起受累黏膜血管通透性增加,黏液腺分泌增加,肠壁风团形成有关[1],花生四烯酸、白三烯及组织胺、5-羟色胺、缓激肽等炎性物质还可使肠道局部平滑肌收缩、痉挛,引发腹痛等消化道症状[2]。
高淀粉酶血症是实验室诊断急性胰腺炎主要生化指标,但在发病早期,胰腺血管有栓塞以及某些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时,由于胰腺组织的严重破坏,则可不增高。有时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肺炎、腮腺炎、过敏性肠炎、溃疡病穿孔以及肠道和胆道感染情况下,淀粉酶也可增高。因此,血清淀粉酶增高时,还需要结合病史、症状与体征,排除非胰腺疾病所引起的淀粉酶增高,才能诊断为急性胰腺炎。
本例患者全身起水肿性红斑、风团,瘙痒明显,伴腹痛,血液嗜酸粒细胞及免疫球蛋白E增高,入院检查血清淀粉酶浓度显著增高(910 U/L),但经体格检查体示:无反跳痛,无肌紧张,Murphy征阴性;尿妊娠试验和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腹部X线平片无异常,排除急性阑尾炎、异位妊娠、胰腺器质性病变,经与消化科、检验科会诊后诊断为腹型荨麻疹,经5 d抗过敏治疗,痊愈出院。查阅文献,腹型荨麻疹伴随高淀粉酶血症者罕见,未见荨麻疹引起高淀粉酶血症机制的报道,本例引起高淀粉酶血症的原因可能与肠壁肥大细胞释放大量化学介质,引起胰腺水肿,胰液大量分泌有关,由于消化壁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致含有大量胰淀粉酶的胰液渗入毛细血管,引发高淀粉酶血症。
腹型荨麻疹临床需与急腹症相鉴别[3],尤其是伴有淀粉酶升高时,特别要与急性胰腺炎相鉴别。后者是由多种病因导致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后引起胰腺组织自我消化,引起水肿、出血甚至坏死的炎症反应。常由胆石症、感染、大量饮酒和暴饮暴食引起。临床以急性上腹痛、恶心、呕吐、发热和血胰酶增高等为特点。且通常血中白细胞总数和嗜中性粒细胞增高。而本病不涉及到胰腺的自我消化、坏死,可资鉴别。此外,早期胃镜对本病的诊断有较大的帮助,若见胃肠道黏膜呈斑片状充血、风团样皮疹,对诊断腹型荨麻疹有意义[4]。
综上,临床上见典型荨麻疹表现,同时伴有腹痛的患者,首先应考虑腹型荨麻疹,同时要与急腹症鉴别,尤其是患者出现高淀粉酶血症时,除了考虑急性胰腺炎外,还要考虑到在腹型荨麻疹中,胰腺过敏水肿亦可能导致高淀粉酶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