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梁媛, 于凤梅, 石磊, 黎亚利, 胡雯. 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住院老年患者膳食营养状况的评价. 华西医学, 2016, 31(1): 75-78. doi: 10.7507/1002-0179.20160019 复制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膳食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加上人口老龄化,以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等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病)已成为影响老年人群健康状况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1]。理想膳食模式(DDP)是一种膳食营养评价新方法[2-3],由联合国粮农组织亚太地区食物与营养网络专家委员会于1988年首次提出,是以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值为标准、以营养素为基础对膳食质量进行评价。本研究用DDP评分法对181例社区慢病住院老年患者的膳食营养状况进行评价,并提出较合理的膳食模式。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按住院顺序依次选取2014年1月- 9月在成都市温江区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的老年患者。纳入标准:① 年龄≥60周岁;② 患有慢性疾病。排除标准:① 在2014年1月-9月期间去世的老年患者;② 存在精神障碍的老年患者。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调查方法
① 一般情况调查:按成都市温江区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顺序,由经专门培训的该社区医师详细询问病史,按统一标准表格详细记录病史。高血压、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等慢性疾病的诊断依据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诊断标准。② 膳食情况调查:采用3 d、24 h膳食回顾法,详细询问并记录每位慢病老年患者全日主食、肉类、鱼虾类、蛋类、奶及奶制品、豆类、蔬菜、水果及食用油的摄入量。
1.2.2 DDP评分法
以理想膳食模式我国建议方案[4]为标准,根据我国食物成分表[5],分别计算每人各类食物供能百分比。分别将各类食物供能百分比的均数乘以其相应的营养估价比率,得出实际分值。然后用实际分值与DDP最大允许值进行比较,如果实际分值超过最大允许值则以最大允许值计分。处理后分值之和即为DDP评分值。
1.2.3 观察指标
该社区慢病老年患者以年龄段分组,分为60岁组(60~69岁)、70岁组(70~79岁)以及80岁组(≥80岁)3组。被调查对象均为患有慢病的老年患者,以年龄分组可以更直观地分析老年患者的膳食营养状况。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进行数据录入和初步处理,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共调查了181例社区慢病住院老年患者,平均年龄(71.58±8.59)岁,失访率为1.1%,失访原因为在调查期间有2例男性慢病老年患者去世。179例患者中男72例(39.8%),平均年龄(70.42±7.85)岁;女107例(59.1%),平均年龄(71.89±8.33)岁。60岁组96例,其中男39例,女57例;70岁组64例,其中男21例,女43例;80岁组19例,其中男12例,女7例。
2.2 食物摄入情况
本次调查住院老年患者中男性的主食、肉类和食用油摄入量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鱼虾类、奶及奶制品等食物摄入量男女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3 DDP评分情况
此次调查的社区慢病住院老年患者的膳食DDP分值为91.47分,比较接近理想分值100分。从食物种类具体分布情况来看,动物性食品和食用油的实际得分均超过最大允许值,动物性食品中肉类的DDP实际分值为34.33分,食用油的DDP实际得分为12.01分;豆类的DDP得分较高,主食、鱼虾类、蛋类、蔬菜及水果DDP分值均较低。见表 2。

2.4 不同性别及年龄老年患者膳食DDP实际得分的比较
动物性食品(肉类、鱼虾类、奶类及蛋类)DDP实际得分总体较高,其中肉类DDP实际得分较高,男女性肉类DDP实际得分别为38.11分和31.72分,不同年龄段的老年患者肉类DDP实际得分情况相似,但鱼虾类DDP实际分值均较低。不同性别及年龄段的慢病老年患者食用油DDP实际分值均超过最大允许值。豆类DDP实际分值较为理想,而主食、蛋类、蔬菜、水果DDP实际分值均较低。见表 3、4。


3 讨论
DDP表中的供能百分比理想值是根据亚太地区各国食物消费模式及膳食推荐值等有关数据确定的各类食物的合理供能比[2],建议方案是在亚太地区方案基础上,结合中国居民膳食情况作了部分修改。此次调查采用DDP的建议方案为标准。实际值为慢病住院老年患者膳食供能百分比的均数。DDP的理想评分为100分,接近100分表示膳食质量良好,<70分表明膳食质量较差[5]。
通过调查发现,慢病老年患者的膳食DDP得分为91.47分,DDP得分总体较高,膳食质量较好。其中豆类的DDP得分为9.72分,接近理想分值10分。大豆优质蛋白含量高,所含脂肪(不饱和脂肪酸)的营养价值较高,是老年人及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的一种很优质的食物。
从食物种类分布来看,慢病住院老年患者的膳食结构并不合理,其中谷薯类摄入量不足,动物性食物摄入量较高,与全国食物营养监测结果一致[6]。① 动物性食品DDP实际得分超过最大允许值(40分),其中肉类的摄入量中绝大部分为畜肉,禽肉所占比例较小,鱼虾类得分较低。研究表明在鸡肉的蛋白质中富含全部必需氨基酸,其含量与蛋、乳类中的氨基酸谱式极为相似,是优质蛋白质的来源[7]。另外,鱼虾类味道鲜美,营养价值极高,是动物性食物的首选,其优点如下:蛋白质含量较高,生物学价值仅次于鸡蛋,特别适合儿童和老年人食用;脂肪含量较低,且其脂肪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在海鱼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70%~80%,其中二十二碳六烯酸、二十碳五烯酸含量达10.8%~37.1%;水产品中维生素含量与畜禽肉类相当,但矿物质含量高于畜禽肉类,这可能与它们长期生活在富含矿物质的海水里有关。② 主食DDP得分为22.07分,低于最大允许值(35分),摄入情况不太理想。居民的营养转型是伴随着国家的经济转型而出现的,其特点是膳食结构趋向更高的能量密度,另一个趋势是碳水化合物和膳食纤维摄入减少及蔬菜水果摄入减少[8]。然而碳水化合物的不足将影响脂肪正常代谢、B族维生素的吸收、增加蛋白质的消耗和降低肝糖原的贮存[9]。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表明,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可以避免欧美等发达国家高能量、高脂肪和低膳食纤维膳食模式的缺陷,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有益。③ 本次调查显示,蔬菜、水果DDP得分较低,而蔬菜、水果是膳食维生素和无机盐的主要来源,还含有丰富的纤维素、果胶和有机酸等。富含蔬菜、水果的膳食对保持老年人群的身体健康和肠道正常功能,降低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脑卒中、肿瘤、糖尿病、肥胖、白内障、老年性黄斑等慢性疾病的风险具有重要作用[10]。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60岁以上城乡居民蔬菜摄入量逐渐下降;水果摄入量也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其摄入量仅达到推荐量的30%,加上老年人群普遍牙齿不好,消化道功能降低,摄取的蔬菜水果少,容易发生微量营养素缺乏[11]。
国内有关膳食调查的研究较多。国凯等[12]的研究表明,与长寿地区相比,非长寿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群主要膳食模式中缺少蔬菜水果和薯类食物,对畜禽肉类等动物性食物较为偏重,与本次研究结果类似。1982年-2012年湖南省城市居民膳食结构变化趋势调查结果显示,湖南省居民膳食结构依然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其中谷薯类的消费下降最为明显,蛋类、奶及奶制品摄入量不足,水果类的摄入大幅度增加,而食用油及盐的摄入量仍然偏高[13]。贵州省老年人主要膳食摄入状况调查发现,老年人的谷薯类食物摄入量基本适宜,水产品、豆类、水果等摄入量明显不足,食用油及盐摄入量偏高[14]。
老年人群各组织器官的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对体力消耗增加的适应力和对营养素短缺的贮备功能降低[15],特别是其消化吸收功能有着不同程度的减退,咀嚼功能和胃肠蠕动减弱,同时,老年人群日常食用鱼虾类、禽肉及瘦肉较少,肥肉摄取较多,容易发生营养不足或高血脂,然而老年人群的代谢功能减弱,基础代谢降低,运动量也相应减少,能量消耗不如年轻时多,易发生肥胖、血脂异常、动脉硬化等疾病[10]。动物性食物一般能量密度大,胆固醇含量较高,所含脂肪较多,对老年人群而言摄入量不宜过多,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合理选择。因此,在食物选择方面更应注意保持我国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传统膳食结构特点,保证食物多样化,粗细搭配,烹制食物时宜松软可口,易于吸收,尽量不偏食不挑食,同时要注重同类食物互换的原则,以保证均衡营养,预防慢性疾病。本次调查表明,针对成都市某社区慢病住院老年患者而言,应该减少畜肉类等动物性食品的摄入,适当地增加如谷类等主食、蛋类、蔬菜、水果的摄入,保证膳食总能量的平衡。
此外,DDP作为一种评价膳食营养水平的方法,其优越性在于:① 方法简便实用;② 能评价膳食总体;③ 实用对象广泛[16]。DDP不是以营养学家熟悉的营养素为基础进行评价的,而是以公众熟知的食物类别为基础进行评价,因此更容易被非专业人员理解和掌握,并可为临床营养师制定食谱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膳食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加上人口老龄化,以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等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病)已成为影响老年人群健康状况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1]。理想膳食模式(DDP)是一种膳食营养评价新方法[2-3],由联合国粮农组织亚太地区食物与营养网络专家委员会于1988年首次提出,是以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值为标准、以营养素为基础对膳食质量进行评价。本研究用DDP评分法对181例社区慢病住院老年患者的膳食营养状况进行评价,并提出较合理的膳食模式。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按住院顺序依次选取2014年1月- 9月在成都市温江区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的老年患者。纳入标准:① 年龄≥60周岁;② 患有慢性疾病。排除标准:① 在2014年1月-9月期间去世的老年患者;② 存在精神障碍的老年患者。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调查方法
① 一般情况调查:按成都市温江区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顺序,由经专门培训的该社区医师详细询问病史,按统一标准表格详细记录病史。高血压、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等慢性疾病的诊断依据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诊断标准。② 膳食情况调查:采用3 d、24 h膳食回顾法,详细询问并记录每位慢病老年患者全日主食、肉类、鱼虾类、蛋类、奶及奶制品、豆类、蔬菜、水果及食用油的摄入量。
1.2.2 DDP评分法
以理想膳食模式我国建议方案[4]为标准,根据我国食物成分表[5],分别计算每人各类食物供能百分比。分别将各类食物供能百分比的均数乘以其相应的营养估价比率,得出实际分值。然后用实际分值与DDP最大允许值进行比较,如果实际分值超过最大允许值则以最大允许值计分。处理后分值之和即为DDP评分值。
1.2.3 观察指标
该社区慢病老年患者以年龄段分组,分为60岁组(60~69岁)、70岁组(70~79岁)以及80岁组(≥80岁)3组。被调查对象均为患有慢病的老年患者,以年龄分组可以更直观地分析老年患者的膳食营养状况。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进行数据录入和初步处理,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共调查了181例社区慢病住院老年患者,平均年龄(71.58±8.59)岁,失访率为1.1%,失访原因为在调查期间有2例男性慢病老年患者去世。179例患者中男72例(39.8%),平均年龄(70.42±7.85)岁;女107例(59.1%),平均年龄(71.89±8.33)岁。60岁组96例,其中男39例,女57例;70岁组64例,其中男21例,女43例;80岁组19例,其中男12例,女7例。
2.2 食物摄入情况
本次调查住院老年患者中男性的主食、肉类和食用油摄入量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鱼虾类、奶及奶制品等食物摄入量男女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3 DDP评分情况
此次调查的社区慢病住院老年患者的膳食DDP分值为91.47分,比较接近理想分值100分。从食物种类具体分布情况来看,动物性食品和食用油的实际得分均超过最大允许值,动物性食品中肉类的DDP实际分值为34.33分,食用油的DDP实际得分为12.01分;豆类的DDP得分较高,主食、鱼虾类、蛋类、蔬菜及水果DDP分值均较低。见表 2。

2.4 不同性别及年龄老年患者膳食DDP实际得分的比较
动物性食品(肉类、鱼虾类、奶类及蛋类)DDP实际得分总体较高,其中肉类DDP实际得分较高,男女性肉类DDP实际得分别为38.11分和31.72分,不同年龄段的老年患者肉类DDP实际得分情况相似,但鱼虾类DDP实际分值均较低。不同性别及年龄段的慢病老年患者食用油DDP实际分值均超过最大允许值。豆类DDP实际分值较为理想,而主食、蛋类、蔬菜、水果DDP实际分值均较低。见表 3、4。


3 讨论
DDP表中的供能百分比理想值是根据亚太地区各国食物消费模式及膳食推荐值等有关数据确定的各类食物的合理供能比[2],建议方案是在亚太地区方案基础上,结合中国居民膳食情况作了部分修改。此次调查采用DDP的建议方案为标准。实际值为慢病住院老年患者膳食供能百分比的均数。DDP的理想评分为100分,接近100分表示膳食质量良好,<70分表明膳食质量较差[5]。
通过调查发现,慢病老年患者的膳食DDP得分为91.47分,DDP得分总体较高,膳食质量较好。其中豆类的DDP得分为9.72分,接近理想分值10分。大豆优质蛋白含量高,所含脂肪(不饱和脂肪酸)的营养价值较高,是老年人及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的一种很优质的食物。
从食物种类分布来看,慢病住院老年患者的膳食结构并不合理,其中谷薯类摄入量不足,动物性食物摄入量较高,与全国食物营养监测结果一致[6]。① 动物性食品DDP实际得分超过最大允许值(40分),其中肉类的摄入量中绝大部分为畜肉,禽肉所占比例较小,鱼虾类得分较低。研究表明在鸡肉的蛋白质中富含全部必需氨基酸,其含量与蛋、乳类中的氨基酸谱式极为相似,是优质蛋白质的来源[7]。另外,鱼虾类味道鲜美,营养价值极高,是动物性食物的首选,其优点如下:蛋白质含量较高,生物学价值仅次于鸡蛋,特别适合儿童和老年人食用;脂肪含量较低,且其脂肪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在海鱼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70%~80%,其中二十二碳六烯酸、二十碳五烯酸含量达10.8%~37.1%;水产品中维生素含量与畜禽肉类相当,但矿物质含量高于畜禽肉类,这可能与它们长期生活在富含矿物质的海水里有关。② 主食DDP得分为22.07分,低于最大允许值(35分),摄入情况不太理想。居民的营养转型是伴随着国家的经济转型而出现的,其特点是膳食结构趋向更高的能量密度,另一个趋势是碳水化合物和膳食纤维摄入减少及蔬菜水果摄入减少[8]。然而碳水化合物的不足将影响脂肪正常代谢、B族维生素的吸收、增加蛋白质的消耗和降低肝糖原的贮存[9]。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表明,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可以避免欧美等发达国家高能量、高脂肪和低膳食纤维膳食模式的缺陷,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有益。③ 本次调查显示,蔬菜、水果DDP得分较低,而蔬菜、水果是膳食维生素和无机盐的主要来源,还含有丰富的纤维素、果胶和有机酸等。富含蔬菜、水果的膳食对保持老年人群的身体健康和肠道正常功能,降低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脑卒中、肿瘤、糖尿病、肥胖、白内障、老年性黄斑等慢性疾病的风险具有重要作用[10]。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60岁以上城乡居民蔬菜摄入量逐渐下降;水果摄入量也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其摄入量仅达到推荐量的30%,加上老年人群普遍牙齿不好,消化道功能降低,摄取的蔬菜水果少,容易发生微量营养素缺乏[11]。
国内有关膳食调查的研究较多。国凯等[12]的研究表明,与长寿地区相比,非长寿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群主要膳食模式中缺少蔬菜水果和薯类食物,对畜禽肉类等动物性食物较为偏重,与本次研究结果类似。1982年-2012年湖南省城市居民膳食结构变化趋势调查结果显示,湖南省居民膳食结构依然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其中谷薯类的消费下降最为明显,蛋类、奶及奶制品摄入量不足,水果类的摄入大幅度增加,而食用油及盐的摄入量仍然偏高[13]。贵州省老年人主要膳食摄入状况调查发现,老年人的谷薯类食物摄入量基本适宜,水产品、豆类、水果等摄入量明显不足,食用油及盐摄入量偏高[14]。
老年人群各组织器官的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对体力消耗增加的适应力和对营养素短缺的贮备功能降低[15],特别是其消化吸收功能有着不同程度的减退,咀嚼功能和胃肠蠕动减弱,同时,老年人群日常食用鱼虾类、禽肉及瘦肉较少,肥肉摄取较多,容易发生营养不足或高血脂,然而老年人群的代谢功能减弱,基础代谢降低,运动量也相应减少,能量消耗不如年轻时多,易发生肥胖、血脂异常、动脉硬化等疾病[10]。动物性食物一般能量密度大,胆固醇含量较高,所含脂肪较多,对老年人群而言摄入量不宜过多,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合理选择。因此,在食物选择方面更应注意保持我国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传统膳食结构特点,保证食物多样化,粗细搭配,烹制食物时宜松软可口,易于吸收,尽量不偏食不挑食,同时要注重同类食物互换的原则,以保证均衡营养,预防慢性疾病。本次调查表明,针对成都市某社区慢病住院老年患者而言,应该减少畜肉类等动物性食品的摄入,适当地增加如谷类等主食、蛋类、蔬菜、水果的摄入,保证膳食总能量的平衡。
此外,DDP作为一种评价膳食营养水平的方法,其优越性在于:① 方法简便实用;② 能评价膳食总体;③ 实用对象广泛[16]。DDP不是以营养学家熟悉的营养素为基础进行评价的,而是以公众熟知的食物类别为基础进行评价,因此更容易被非专业人员理解和掌握,并可为临床营养师制定食谱提供有价值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