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岳速萍, 陈陈颖, 洪玲, 耿婷, 李海民, 张倬秋, 李水英, 张树森, 邓红. 社区中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性别差异. 华西医学, 2016, 31(4): 697-699. doi: 10.7507/1002-0179.201600190 复制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重型精神疾病,常有感知、思维、行为等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其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而不同个体间其表现具有个体差异[1]。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性别差异一直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国外已有大量学者对精神分裂症在临床和生物学方面的性别差异作了研究,并提出不同性别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起病年龄、病程及遗传因素等方面存在差异[2-4]。为探讨国内不同性别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是否存在差异,我们对社区中37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成都市青羊区残疾人联合会登记在册的精神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 10 版(LCD-10)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排除标准:① 不符合ICD-10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② 各种严重的躯体疾病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中风、肿瘤、癫痫、脑损伤史等。
1.2 研究方法
于2014年6月-8月由研究者发放自制调查表,患者自行填写,其内容包括一般信息、发病年龄、家族史、性格特征等。填写过程中,患者有不能理解的项目,研究者可给予解释。每次调查完毕,研究者均进行核查确认,排除资料不全或无效资料。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 3.1对所有数据进行双份输入,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双向无序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分别对不同性别患者首发年龄、住院次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全部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比较
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372例,其中男195例,女177例;家族史:男性患者中家族史为阳性者与女性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前性格: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教育年限: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婚姻状况:男性患者中已婚者少于女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离婚与丧偶方面男女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临床特征比较
男性患者的平均年龄、发病类型及病程与女性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的首次发病年龄较女性患者小,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的住院次数少于女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服药依从性中完全依从者和部分依从者比率均少于女性患者(P<0.05),但不依从者中男女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3 影响服药依从性的相关因素
服药依从性与性别、婚姻状况、年龄及病程有关(P<0.05),与家族史、病前性格、发作类型无关(P>0.05)。见表 3。

3 讨论
早在1984年Loranger等[5]就发现了精神分裂症多在青壮年发病,且发病年龄存在性别差异,随后一些研究表明男性患者发病早于女性[6-7],这与本文研究结果一致。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仍在研究中,目前包括雌激素相关的神经保护作用[8]、性染色体相关的遗传[9]、男性出生时更多产道损伤[10]等。但也有学者对不同性别发病年龄是否存在性别差异提出了异议,Seeman[11]的研究则并未发现精神分裂症发病年龄之间的差异。研究结果的不同可能与各研究样本量不一,研究对象间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地域因素等有关。而在阳性家族史、病前性格、受教育状况、年龄、发作类型和病程方面,本研究结果提示无显著的性别差异,这与Naqvi等[12]的研究结果一致。
本研究发现女性患者的已婚率(35.59%)显著高于男性患者(24.62%),男性患者未婚率(58.97%)显著高于女性患者(45.76%),这与Lindamer等[13]的研究结果一致,但在离婚与丧偶情况方面,两者无明显差别。造成差异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① 传统的择偶习俗倾向于男性对女性的择偶要求比女性对男性的要求要低;② 男性发病年龄较女性偏早,但结婚年龄较女性偏晚,男性发病后不易找到配偶;③ 男女患者的临床症状存在差异,导致女性更易与照顾者建立持久亲密的关系[11]。
在服药依从性方面,本研究发现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更依从,与王宁等[14]及林建荣等[15]的研究一致。服药依从性一直是影响精神分裂症治疗效果及疾病复发的重要因素,也是临床研究的重点之一。已婚、未婚、丧偶患者服药依从性均好于离异者,可能与前者家庭支持好,服药有人监督有关。年长者服药依从性更好,可能与年长者更能认识治疗不依从带来的后果有关[16]。病程长者服药依从性好于病程短者,可能与前者经历病情反复,对疾病本身及其治疗认识更深刻有关。提示临床上应加强对患者疾病知识的普及,强调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同时关注患者的家庭支持。
在住院次数方面,本研究结果显示女性患者平均住院次数多于男性,与陶然等[17]的研究不一致,可能与样本量及研究对象人口学背景不同有关。目前,造成精神分裂症性别差异的具体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这些差异提示我们在临床上,针对不同性别的患者应在预防、治疗及康复措施的制定上有所区别。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重型精神疾病,常有感知、思维、行为等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其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而不同个体间其表现具有个体差异[1]。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性别差异一直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国外已有大量学者对精神分裂症在临床和生物学方面的性别差异作了研究,并提出不同性别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起病年龄、病程及遗传因素等方面存在差异[2-4]。为探讨国内不同性别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是否存在差异,我们对社区中37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成都市青羊区残疾人联合会登记在册的精神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 10 版(LCD-10)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排除标准:① 不符合ICD-10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② 各种严重的躯体疾病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中风、肿瘤、癫痫、脑损伤史等。
1.2 研究方法
于2014年6月-8月由研究者发放自制调查表,患者自行填写,其内容包括一般信息、发病年龄、家族史、性格特征等。填写过程中,患者有不能理解的项目,研究者可给予解释。每次调查完毕,研究者均进行核查确认,排除资料不全或无效资料。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 3.1对所有数据进行双份输入,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双向无序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分别对不同性别患者首发年龄、住院次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全部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比较
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372例,其中男195例,女177例;家族史:男性患者中家族史为阳性者与女性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前性格: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教育年限: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婚姻状况:男性患者中已婚者少于女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离婚与丧偶方面男女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临床特征比较
男性患者的平均年龄、发病类型及病程与女性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的首次发病年龄较女性患者小,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的住院次数少于女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服药依从性中完全依从者和部分依从者比率均少于女性患者(P<0.05),但不依从者中男女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3 影响服药依从性的相关因素
服药依从性与性别、婚姻状况、年龄及病程有关(P<0.05),与家族史、病前性格、发作类型无关(P>0.05)。见表 3。

3 讨论
早在1984年Loranger等[5]就发现了精神分裂症多在青壮年发病,且发病年龄存在性别差异,随后一些研究表明男性患者发病早于女性[6-7],这与本文研究结果一致。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仍在研究中,目前包括雌激素相关的神经保护作用[8]、性染色体相关的遗传[9]、男性出生时更多产道损伤[10]等。但也有学者对不同性别发病年龄是否存在性别差异提出了异议,Seeman[11]的研究则并未发现精神分裂症发病年龄之间的差异。研究结果的不同可能与各研究样本量不一,研究对象间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地域因素等有关。而在阳性家族史、病前性格、受教育状况、年龄、发作类型和病程方面,本研究结果提示无显著的性别差异,这与Naqvi等[12]的研究结果一致。
本研究发现女性患者的已婚率(35.59%)显著高于男性患者(24.62%),男性患者未婚率(58.97%)显著高于女性患者(45.76%),这与Lindamer等[13]的研究结果一致,但在离婚与丧偶情况方面,两者无明显差别。造成差异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① 传统的择偶习俗倾向于男性对女性的择偶要求比女性对男性的要求要低;② 男性发病年龄较女性偏早,但结婚年龄较女性偏晚,男性发病后不易找到配偶;③ 男女患者的临床症状存在差异,导致女性更易与照顾者建立持久亲密的关系[11]。
在服药依从性方面,本研究发现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更依从,与王宁等[14]及林建荣等[15]的研究一致。服药依从性一直是影响精神分裂症治疗效果及疾病复发的重要因素,也是临床研究的重点之一。已婚、未婚、丧偶患者服药依从性均好于离异者,可能与前者家庭支持好,服药有人监督有关。年长者服药依从性更好,可能与年长者更能认识治疗不依从带来的后果有关[16]。病程长者服药依从性好于病程短者,可能与前者经历病情反复,对疾病本身及其治疗认识更深刻有关。提示临床上应加强对患者疾病知识的普及,强调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同时关注患者的家庭支持。
在住院次数方面,本研究结果显示女性患者平均住院次数多于男性,与陶然等[17]的研究不一致,可能与样本量及研究对象人口学背景不同有关。目前,造成精神分裂症性别差异的具体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这些差异提示我们在临床上,针对不同性别的患者应在预防、治疗及康复措施的制定上有所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