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熊敏, 邹利群, 朱姝姮, 张跃. 三种胃管固定方法在急诊洗胃中的应用. 华西医学, 2016, 31(4): 753-755. doi: 10.7507/1002-0179.201600205 复制
洗胃是经口服物中毒抢救的重要措施之一[1]。如何妥善地留置并固定胃管成为洗胃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也关系到洗胃的有效性。但是,由于中毒患者的不配合,以及洗胃过程中患者的痛苦体验,胃管常常出现移位甚至滑脱的情况,导致洗胃失败。为了保障洗胃的顺利及有效完成,减轻患者痛苦,我们总结了3种胃管固定方法在临床洗胃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4年8月收治自服药物中毒、需要急诊洗胃的患者300例中,男118例,女182例;年龄18~80岁,平均35岁。其中,有机磷农药中毒123例,药物中毒86例,灭鼠药中毒5例,菊酯类除草剂中毒61例,其他中毒25例,均为自服。上述患者均应用全自动洗胃机洗胃。利用随机抽签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各100例。3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中毒至洗胃时间、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在洗胃前,均按照医院关于有创操作的知情同意相关规定,将洗胃中的所有操作向患者及家属进行了知情告知并获得同意。
1.2 胃管固定方法
3组患者均经口安置胃管,留置胃管成功后,采用不同方法固定胃管。A组:注射器固定胃管。使用5 mL一次性注射器,去掉乳突后,置于患者上下门齿之间,用胶布将胃管固定于注射器上,并固定于患者的面颊部。B组:一次性口垫固定胃管。将胃管穿过一次性口垫中间孔,用胶布固定口垫及胃管,并将其固定在患者面颊部。C组:气管导管固定器固定胃管。将胃管穿过气管导管固定器,并将气管导管固定器置于患者上下切牙之间,妥善固定气管导管固定器。胃管固定妥善后,接全自动洗胃机洗胃。
1.3 观察指标
记录洗胃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口腔内(口腔黏膜、牙、舌、唇)相关损伤、胃管脱落、胃管咬闭、误吸,以及留置胃管时间、洗胃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洗胃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比较
在口腔内相关损伤、胃管脱落、咬闭方面,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误吸方面,A组与B、C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留置胃管时间及洗胃时间比较
在留置胃管时间上,3组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洗胃时间上,A组洗胃时间短于B组和C组,同时,B组洗胃时间短于C组,3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3 讨论
3.1 防止口腔损伤
在洗胃的过程中,患者的焦躁情绪、胃管的刺激、洗胃时的呕吐等等均会引起患者的不配合,从而用力咬胃管及固定器、拉扯胃管,造成口腔黏膜、唇、牙、舌等损伤。注射器固定法容易出现固定不妥,造成口腔黏膜、唇、牙、舌等损伤;一次性口垫常用于胃镜检查,它自带凹槽,可以固定在患者的门齿上。但用于洗胃的胃管,易被患者咬变形,造成口腔、牙损伤;气管导管固定器也设计了凹槽,并可以固定在患者的上下切齿之间,同时还考虑了患者麻醉苏醒时对固定器的咬合,固定器相对较硬,避免变形对口腔、牙齿的损伤。本研究中C组患者使用气管导管固定器固定胃管,较其他两组患者的口腔相关器官损伤减少。
3.2 防止胃管滑脱、咬闭
因患者不配合,洗胃中造成胃管长度改变、移位、滑脱[2],或胃管被患者咬闭。注射器固定方法仅靠胶布将胃管及注射器固定在患者面颊部,固定效果有限,更容易发生胃管的移位、滑脱,胃管患者咬闭。一次性口垫及气管导管固定器均有牙齿凹槽,可以固定在上下切牙之间,更有利于胃管的固定,同时还可以防止昏迷患者舌后坠[3]。但是一次性口垫较软,容易被患者咬变形,致胃管被咬闭。本研究显示,一次性口垫和注射器固定法都容易出现滑脱或者胃管咬闭,发生率高于气管导管固定器。
3.3 防止误吸
传统的固定方式将注射器和胃管捆绑后置入口腔,减小了口腔内的空间,不利于呕吐物的排出,从而导致误吸的增加。一次性口垫和气管导管固定器,存在中间孔,可以选择将胃管从中间孔穿过,减少了置入口腔的物品,有利于呕吐物排出,同时为负压吸引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3.4 洗胃时间
由于3种胃管固定方法对留置胃管的操作无明显影响,故此方面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在洗胃时间方面,本组研究显示气管导管固定器固定的洗胃时间明显小于其他2种,一次性口垫的洗胃时间又小于注射器固定的洗胃时间。这可能与3种固定方法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有关。不良反应发生率越高,洗胃时需要处理相关不良反应的时间就越多,从而导致洗胃时间的延长。如胃管固定不牢,需要一手固定胃管,或者胃管被咬瘪,均会造成洗胃时间延长[4]。因此妥善的固定方式对于提高洗胃的操作效率及安全性有重要意义。
3.5 费用
从价格方面分析,目前临床上常见的3种胃管固定器中,气管导管固定器的价格较另外2种均稍高,但是从气管导管固定器在洗胃过程中减少相关损伤,提高洗胃安全性的角度考虑,它可能为患者带来的潜在益处,仍然值得推荐。另外,针对洗胃中胃管脱落的问题,临床上也进行了多种新的胃管固定方法的改进,例如新型棉带胃管固定法[5];多种新型胃管固定器的发明和临床应用,例如:自锁式胃管固定器、新型胃管固定器[6];以及新的牙垫用于胃管固定,例如:松木牙垫用于胃管固定[7]。
综上所述,留置胃管及洗胃是急诊科常见护理操作技术,也是口服中毒患者抢救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由于大部分的中毒患者不能主动配合洗胃治疗,同时,洗胃管较粗,洗胃对患者的咽喉部刺激明显,往往造成患者的恶心、呕吐等不适[8],进而出现“抵抗”,导致胃管滑脱、咬闭、口腔内相关器官损伤,甚至呕吐物的误吸,堵塞呼吸道[9]等,降低抢救成功率。因此,妥善安全地固定胃管是洗胃成功的关键环节之一[10]。在急诊洗胃胃管固定常见的3种方法中,气管导管固定器固定法可以明显减少洗胃的不良反应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同时缩短洗胃时间,增加中毒抢救的成功率,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急诊洗胃胃管固定方法。
洗胃是经口服物中毒抢救的重要措施之一[1]。如何妥善地留置并固定胃管成为洗胃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也关系到洗胃的有效性。但是,由于中毒患者的不配合,以及洗胃过程中患者的痛苦体验,胃管常常出现移位甚至滑脱的情况,导致洗胃失败。为了保障洗胃的顺利及有效完成,减轻患者痛苦,我们总结了3种胃管固定方法在临床洗胃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4年8月收治自服药物中毒、需要急诊洗胃的患者300例中,男118例,女182例;年龄18~80岁,平均35岁。其中,有机磷农药中毒123例,药物中毒86例,灭鼠药中毒5例,菊酯类除草剂中毒61例,其他中毒25例,均为自服。上述患者均应用全自动洗胃机洗胃。利用随机抽签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各100例。3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中毒至洗胃时间、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在洗胃前,均按照医院关于有创操作的知情同意相关规定,将洗胃中的所有操作向患者及家属进行了知情告知并获得同意。
1.2 胃管固定方法
3组患者均经口安置胃管,留置胃管成功后,采用不同方法固定胃管。A组:注射器固定胃管。使用5 mL一次性注射器,去掉乳突后,置于患者上下门齿之间,用胶布将胃管固定于注射器上,并固定于患者的面颊部。B组:一次性口垫固定胃管。将胃管穿过一次性口垫中间孔,用胶布固定口垫及胃管,并将其固定在患者面颊部。C组:气管导管固定器固定胃管。将胃管穿过气管导管固定器,并将气管导管固定器置于患者上下切牙之间,妥善固定气管导管固定器。胃管固定妥善后,接全自动洗胃机洗胃。
1.3 观察指标
记录洗胃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口腔内(口腔黏膜、牙、舌、唇)相关损伤、胃管脱落、胃管咬闭、误吸,以及留置胃管时间、洗胃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洗胃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比较
在口腔内相关损伤、胃管脱落、咬闭方面,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误吸方面,A组与B、C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留置胃管时间及洗胃时间比较
在留置胃管时间上,3组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洗胃时间上,A组洗胃时间短于B组和C组,同时,B组洗胃时间短于C组,3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3 讨论
3.1 防止口腔损伤
在洗胃的过程中,患者的焦躁情绪、胃管的刺激、洗胃时的呕吐等等均会引起患者的不配合,从而用力咬胃管及固定器、拉扯胃管,造成口腔黏膜、唇、牙、舌等损伤。注射器固定法容易出现固定不妥,造成口腔黏膜、唇、牙、舌等损伤;一次性口垫常用于胃镜检查,它自带凹槽,可以固定在患者的门齿上。但用于洗胃的胃管,易被患者咬变形,造成口腔、牙损伤;气管导管固定器也设计了凹槽,并可以固定在患者的上下切齿之间,同时还考虑了患者麻醉苏醒时对固定器的咬合,固定器相对较硬,避免变形对口腔、牙齿的损伤。本研究中C组患者使用气管导管固定器固定胃管,较其他两组患者的口腔相关器官损伤减少。
3.2 防止胃管滑脱、咬闭
因患者不配合,洗胃中造成胃管长度改变、移位、滑脱[2],或胃管被患者咬闭。注射器固定方法仅靠胶布将胃管及注射器固定在患者面颊部,固定效果有限,更容易发生胃管的移位、滑脱,胃管患者咬闭。一次性口垫及气管导管固定器均有牙齿凹槽,可以固定在上下切牙之间,更有利于胃管的固定,同时还可以防止昏迷患者舌后坠[3]。但是一次性口垫较软,容易被患者咬变形,致胃管被咬闭。本研究显示,一次性口垫和注射器固定法都容易出现滑脱或者胃管咬闭,发生率高于气管导管固定器。
3.3 防止误吸
传统的固定方式将注射器和胃管捆绑后置入口腔,减小了口腔内的空间,不利于呕吐物的排出,从而导致误吸的增加。一次性口垫和气管导管固定器,存在中间孔,可以选择将胃管从中间孔穿过,减少了置入口腔的物品,有利于呕吐物排出,同时为负压吸引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3.4 洗胃时间
由于3种胃管固定方法对留置胃管的操作无明显影响,故此方面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在洗胃时间方面,本组研究显示气管导管固定器固定的洗胃时间明显小于其他2种,一次性口垫的洗胃时间又小于注射器固定的洗胃时间。这可能与3种固定方法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有关。不良反应发生率越高,洗胃时需要处理相关不良反应的时间就越多,从而导致洗胃时间的延长。如胃管固定不牢,需要一手固定胃管,或者胃管被咬瘪,均会造成洗胃时间延长[4]。因此妥善的固定方式对于提高洗胃的操作效率及安全性有重要意义。
3.5 费用
从价格方面分析,目前临床上常见的3种胃管固定器中,气管导管固定器的价格较另外2种均稍高,但是从气管导管固定器在洗胃过程中减少相关损伤,提高洗胃安全性的角度考虑,它可能为患者带来的潜在益处,仍然值得推荐。另外,针对洗胃中胃管脱落的问题,临床上也进行了多种新的胃管固定方法的改进,例如新型棉带胃管固定法[5];多种新型胃管固定器的发明和临床应用,例如:自锁式胃管固定器、新型胃管固定器[6];以及新的牙垫用于胃管固定,例如:松木牙垫用于胃管固定[7]。
综上所述,留置胃管及洗胃是急诊科常见护理操作技术,也是口服中毒患者抢救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由于大部分的中毒患者不能主动配合洗胃治疗,同时,洗胃管较粗,洗胃对患者的咽喉部刺激明显,往往造成患者的恶心、呕吐等不适[8],进而出现“抵抗”,导致胃管滑脱、咬闭、口腔内相关器官损伤,甚至呕吐物的误吸,堵塞呼吸道[9]等,降低抢救成功率。因此,妥善安全地固定胃管是洗胃成功的关键环节之一[10]。在急诊洗胃胃管固定常见的3种方法中,气管导管固定器固定法可以明显减少洗胃的不良反应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同时缩短洗胃时间,增加中毒抢救的成功率,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急诊洗胃胃管固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