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何义芬, 徐禹, 杜爱平, 田永明. 信息化管理在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华西医学, 2016, 31(4): 762-764. doi: 10.7507/1002-0179.201600208 复制
近年来,信息化管理在护理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1]。信息化管理能减少护士工作中大量重复的工作,为护士节省了更多时间,让护士真正回归到患者的护理工作中去,为患者提供更高效、便捷的优质护理[2]。本文对比分析采用信息化管理前(2012年1月-12月)与采用信息化管理后(2013年1月-12月)护理服务质量的变化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2年1月-12月在我科住院的1 35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859例,女495例;年龄16~89岁,平均(54.6±15.6)岁。将2013年1月—12月在我科住院的1 44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904例,女540例;年龄19~93岁,平均(58.9±16.2)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采用信息化管理前
2012年1月-12月(采用信息化管理前)优质护理工作开展情况主要包括:① 建立完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② 健全护理管理制度;③ 加强护理工作考核激励;④ 实行责任分工,细化工作。
1.2.2 采用信息化管理后
2013年1月-12月(采用信息化管理后)是在采取优质护理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化管理:① 以医院信息系统(HIS)为支撑平台,以掌上电脑(PDA)及移动推车的查房系统为硬件平台,采集患者生命体征数据及患者的病情变化信息,并在床旁现场录入HIS系统,采用无纸化信息记录,并使用电子签名。② 护士可使用PDA对患者的腕带进行扫描读取信息或使用移动查房系统收集信息。对采集的信息及时进行保存,节省了大量时间,使护士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服务于患者,增加对患者的护理时间。③ 在医院安装患者自主查询服务终端,患者所有服务项目均可显示,满足患者及家属随时查询,使其了解整个治疗费用,增加了治疗费用的透明度,并节约了大量的纸张和人力。
1.3 观察指标
采用信息化管理前后的观察指标包括基础护理操作合格率、护理文书书写合格率、专科及专项技术操作合格率,以及患者对住院病房满意度、护理服务技术满意度、护理服务态度满意度、健康宣传教育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采用信息化管理前后护理质量的变化情况
采用信息化管理后基础护理操作合格率、护理文书书写合格率、专科及专项技术操作合格率均较采用信息化管理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采用信息化管理前后患者满意度变化情况
采用信息化管理后患者对住院病房、护理服务技术、护理服务态度、健康宣传教育等满意度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3 讨论
信息技术与医疗活动完整结合是现代医学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信息化管理在护理工作的应用和完善是当前护理改革的需要。信息化管理能有效提高护理工作效率、降低护理资源浪费,对护理工作质量的提高有较大的促进作用。随着计算机互联网应用不断扩大,国内护理人员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对护理工作进行管理,解决了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信息化管理后,各项护理质量控制合格率均有所提高,提示采用信息化管理后对护理质量的提高有较大地促进作用。采用信息化管理前,日常护理文书占据了护理人员的绝大多数时间。文献报道,文书书写包括护理病程记录,体温单的绘制、书写交班报告及入院评估记录等,占日常护理作业总时间的13.64%[3-6]。而通过护理信息化管理后,全面推行电子病历,护士在护理文书上的书写时间大大减少,出现书写错误也可以及时更正,避免了以往的一旦出现错误,整页均需要重新书写。因此,护士则有更多的时间专注于改进护理操作及提高护理质量。
本调查结果显示,采用信息化管理后,各项满意度均较采用信息化管理前有较大提高。这也与护士在采用信息化管理后,有更多地时间与患者沟通,能更好、更及时地掌握患者的情况,能随时通过电子系统了解到患者的各项检查报告及病情变化情况,有利于护士更为准确地制定护理及治疗措施,真正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落实基础护理的内涵。因此,患者对护理工作的各项满意度均有较大提高,这也提示护理信息化的推进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提升。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信息化管理后优质护理工作效率明显提高,提示我们采用信息化管理能有效促进优质护理工作的效率。采用信息化管理后,使护士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服务于患者,注意观察患者病情的变化,完成常规护理和专科护理。研究结果与国内相关文献报道[7-8]一致。另外,研究结果也显示,采用信息化管理后优质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提高,提示我们采用信息化管理模式适应当前护理工作的需要,患者满意度高。采用信息化管理,能完整记录整个护理过程的每一项服务,保证了对患者的每一项服务均能有效的执行,避免出现遗漏项目。王艳红等[9]的报道与我们的研究结果一致。在进行信息化管理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由于部分护士缺乏计算机网络知识,需要对这些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其计算机相关知识。另外,在使用信息化系统过程中应该保护好患者的隐私,这些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解决。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对医疗服务需求的日益增加,人们对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也逐步提高。护理信息化建设是护理工作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经之路,也是护理学科发展的方向[10-11]。我们通过推进信息化管理的改革,推行了优质、高效、低耗的护理服务流程,实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流程的运行,保证了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真正实现了将时间还给护士,满足了护理工作的需求。
近年来,信息化管理在护理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1]。信息化管理能减少护士工作中大量重复的工作,为护士节省了更多时间,让护士真正回归到患者的护理工作中去,为患者提供更高效、便捷的优质护理[2]。本文对比分析采用信息化管理前(2012年1月-12月)与采用信息化管理后(2013年1月-12月)护理服务质量的变化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2年1月-12月在我科住院的1 35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859例,女495例;年龄16~89岁,平均(54.6±15.6)岁。将2013年1月—12月在我科住院的1 44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904例,女540例;年龄19~93岁,平均(58.9±16.2)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采用信息化管理前
2012年1月-12月(采用信息化管理前)优质护理工作开展情况主要包括:① 建立完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② 健全护理管理制度;③ 加强护理工作考核激励;④ 实行责任分工,细化工作。
1.2.2 采用信息化管理后
2013年1月-12月(采用信息化管理后)是在采取优质护理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化管理:① 以医院信息系统(HIS)为支撑平台,以掌上电脑(PDA)及移动推车的查房系统为硬件平台,采集患者生命体征数据及患者的病情变化信息,并在床旁现场录入HIS系统,采用无纸化信息记录,并使用电子签名。② 护士可使用PDA对患者的腕带进行扫描读取信息或使用移动查房系统收集信息。对采集的信息及时进行保存,节省了大量时间,使护士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服务于患者,增加对患者的护理时间。③ 在医院安装患者自主查询服务终端,患者所有服务项目均可显示,满足患者及家属随时查询,使其了解整个治疗费用,增加了治疗费用的透明度,并节约了大量的纸张和人力。
1.3 观察指标
采用信息化管理前后的观察指标包括基础护理操作合格率、护理文书书写合格率、专科及专项技术操作合格率,以及患者对住院病房满意度、护理服务技术满意度、护理服务态度满意度、健康宣传教育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采用信息化管理前后护理质量的变化情况
采用信息化管理后基础护理操作合格率、护理文书书写合格率、专科及专项技术操作合格率均较采用信息化管理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采用信息化管理前后患者满意度变化情况
采用信息化管理后患者对住院病房、护理服务技术、护理服务态度、健康宣传教育等满意度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3 讨论
信息技术与医疗活动完整结合是现代医学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信息化管理在护理工作的应用和完善是当前护理改革的需要。信息化管理能有效提高护理工作效率、降低护理资源浪费,对护理工作质量的提高有较大的促进作用。随着计算机互联网应用不断扩大,国内护理人员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对护理工作进行管理,解决了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信息化管理后,各项护理质量控制合格率均有所提高,提示采用信息化管理后对护理质量的提高有较大地促进作用。采用信息化管理前,日常护理文书占据了护理人员的绝大多数时间。文献报道,文书书写包括护理病程记录,体温单的绘制、书写交班报告及入院评估记录等,占日常护理作业总时间的13.64%[3-6]。而通过护理信息化管理后,全面推行电子病历,护士在护理文书上的书写时间大大减少,出现书写错误也可以及时更正,避免了以往的一旦出现错误,整页均需要重新书写。因此,护士则有更多的时间专注于改进护理操作及提高护理质量。
本调查结果显示,采用信息化管理后,各项满意度均较采用信息化管理前有较大提高。这也与护士在采用信息化管理后,有更多地时间与患者沟通,能更好、更及时地掌握患者的情况,能随时通过电子系统了解到患者的各项检查报告及病情变化情况,有利于护士更为准确地制定护理及治疗措施,真正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落实基础护理的内涵。因此,患者对护理工作的各项满意度均有较大提高,这也提示护理信息化的推进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提升。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信息化管理后优质护理工作效率明显提高,提示我们采用信息化管理能有效促进优质护理工作的效率。采用信息化管理后,使护士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服务于患者,注意观察患者病情的变化,完成常规护理和专科护理。研究结果与国内相关文献报道[7-8]一致。另外,研究结果也显示,采用信息化管理后优质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提高,提示我们采用信息化管理模式适应当前护理工作的需要,患者满意度高。采用信息化管理,能完整记录整个护理过程的每一项服务,保证了对患者的每一项服务均能有效的执行,避免出现遗漏项目。王艳红等[9]的报道与我们的研究结果一致。在进行信息化管理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由于部分护士缺乏计算机网络知识,需要对这些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其计算机相关知识。另外,在使用信息化系统过程中应该保护好患者的隐私,这些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解决。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对医疗服务需求的日益增加,人们对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也逐步提高。护理信息化建设是护理工作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经之路,也是护理学科发展的方向[10-11]。我们通过推进信息化管理的改革,推行了优质、高效、低耗的护理服务流程,实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流程的运行,保证了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真正实现了将时间还给护士,满足了护理工作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