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赖华, 李水英, 毛春燕, 张秀英, 张倬秋. 不同治疗依从性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病性症状和家属情感表达的调查. 华西医学, 2016, 31(5): 936-939. doi: 10.7507/1002-0179.201600252 复制
精神分裂症急性期患者常表现出明显的思维、行为紊乱,给家属带来沉重的压力,压力可能影响家属对患者的态度和行为,常表现为过度的紧张、担心,对患者过度的包办、指责、冷淡或过度的敌视。徐敏洁等[1]对北京地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情感表达调查显示,46.8%的家属存在高情感表达,有情感过分参与和高度赞扬的女性明显多于男性。林敏等[2]研究发现,通过家庭干预可以改善家属的情感表达。由于精神分裂症是慢性迁延性疾病,复发率高,需长期治疗。目前治疗方式主要为长期口服给予抗精神病药物[3],据国内研究统计,精神分裂症的复发病例中,55% ~ 76%的直接原因为停用药物[4],因此,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与疾病的预后和转归密切相关。影响治疗依从性的因素较多,国内外学者对依从性的研究也较多,重点集中在研究恢复期和慢性精神分裂症服药依从性[5-7]。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家属情感表达与治疗依从性的相关性,为临床护理中提高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的方式选择2014年6月-9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60例患者。纳入标准:① 年龄18 ~ 60岁;② 符合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10次修订本)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③ 在知情同意的原则下自愿参加研究;④ 调查家属是患者的第一监护人(配偶、父母、子女)。排除标准(包括患者和家属):① 对问卷不能理解、语言交流困难;② 合并严重躯体疾病;③ 合并其他慢性疾病;④ 不愿参与调查者。
1.2 调查工具
1.2.1 一般情况调查表
自制问卷调查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病程、住院次数、文化程度、被调查家属与患者的关系等。
1.2.2 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
采用BPRS调查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严重程度。该量表系他评量表,由评定人员依据症状和临床经验进行评分,评定的时间范围为评定前1周的情况。该量表采用1 ~ 7分的7级评分法,总分越高,精神症状越重,一般为5个因子分:焦虑抑郁,活力缺乏,思维障碍,激活性,敌对猜疑[8]。该量表联合检查一致性为0.78 ~ 0.97,检查-再检查的单项评定一致为-0.11 ~ 0.77。其总分与临床严重度的等级相关性为-0.84,与临床疗效判断的相关性为0.60,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是精神科临床常用的评定量表[8]。该量表的调查由精神科医生在患者入院后第7天完成。
1.2.3 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
采用TAS了解被评者有无述情障碍(又称“情感难言症”或“情感表达不能”)的情况,该量表系自评量表,包含因子Ⅰ:描述情感的能力;因子Ⅱ:认识、区别情绪和躯体感受的能力;因子Ⅲ:缺乏幻想;因子Ⅳ:外向型思维缺乏透露内在的态度、感受愿望和欲念的能力等 4个因子[8]。按程度采用1 ~ 5级评分,共26题,其中有11道题为反向计分[8]。结果解释以合计分数与常模比较,较常模分数[8]高者表示有情感表达障碍,得分越高表示障碍越严重。男女常模分数不同,统计时分性别对照。量表在入院后1周内由陪伴患者的家属自行完成。
1.2.4 自制治疗依从性量表
该量表经专家指导将依从性分为依从性好和依从性差两类。依从性好指患者在住院期间能主动接受治疗并按时服药或被动接受治疗(包括偶尔有藏药、拒服,但劝说下配合服药者);依从性差指住院期间经常拒服、藏药,劝说不能改正,需强制治疗或更换其他治疗措施者。患者入院后1周对治疗主动和被动配合者均列为依从性好,患者入院后1周中有1次及以上需强迫治疗或更换治疗方法者列为依从性差。调查内容包括1周内患者每次服药、静脉输液、肌肉注射等的治疗配合情况,由每班护士进行记录。
1.3 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数据用Excel录入计算机,用SPSS 13.0统计软件和Stata 10.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一般线性回归模型采用Enter逐步回归法。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患者与家属的一般人口学资料
60例患者中男23例,女37例;年龄18 ~ 56岁,平均(26.9±11.3)岁;婚姻状况:已婚20例,未婚39例,离异1例;病程1个月 ~ 24年,中位病程19个月;住院次数:1次32例,2次20例,3次4例,≥4次4例,平均住院次数1.6次;学历:小学7例,初中19例,高中13例,大学21例。患者家属:配偶12人,父母39人,子女9人。
2.2 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情况
患者依从性好者41例,占68%;依从性差者19例,占32%。
2.3 家属情感表达比较
患者家属有明显的情感表达障碍,且不同性别之间的家属情感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4 不同依从性患者家属情感表达比较
不同依从性患者家属情感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有情感表达障碍。见表 2。

2.5 不同依从性患者的BPRS得分的比较
不同依从性患者在BPRS总分、激活因子、敌对与猜疑因子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从性差的患者BPRS总分、激活因子、敌对与猜疑因子的得分明显高于依从性好的患者;而焦虑抑郁、缺乏活力、思维障碍因子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2.6 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多因素回归分析
观察性别、年龄、病程、住院次数、婚姻、学历、精神症状、情感表达等因素与依从性的关系,采用一般线性回归模型的Enter逐步回归法,发现:仅精神病性症状可纳入模型(P=0.015),且症状越重,依从性越差。见表 4。

3 讨论
3.1 急性期患者治疗依从性
依从性是指患者对医生所下医嘱及相关指导的服从和遵守程度,并产生相应的有效作用[9]。服药依从性一直是影响精神分裂症治疗效果及疾病复发的重要因素,也是临床研究的重点之一[10]。本研究中,患者依从性好者41例(68%),有19例(占32%)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差,需要改变治疗方案,与相关文献报道[11-13]不一致,可能与本次研究选择的入组对象为开放式的、家属基本能管理的急性期患者,而文献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恢复期和长期住院的慢性患者有关。
3.2 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有情感表达障碍
情感表达是指家属对患病家庭成员总体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表达,本次调查的患者家属存在情感表达障碍,高于常模(P<0.05),与本次调查的是患者的主要照料者(配偶、父母、子女),由于急性期的患者症状及住院影响打乱了家庭日常生活状态,对家庭产生应激有关。患者及家属不正确的情感表达可能影响家属对患者的态度,甚至影响患者的康复和家属的生理、心理健康[14],因此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同时不能忽视家属的健康教育及心理干预[15],告知精神疾病的相关知识,正确认识维持药物治疗的重要性,指导如何处理各种危机行为,鼓励正确的情感表达,与患者相处的技巧,有效的沟通,教会家属如何帮助自己减压,寻求帮助等,从而提高他们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减轻心理紧张程度,减少焦虑抑郁情绪。
3.3 精神病性症状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
本次调查中,不同治疗依从性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精神病性症状越重治疗依从性越差(P<0.05),即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影响治疗依从性,精神病性症状得到及时有效控制,患者依从性越好,与相关文献报道[16-18]一致。因此,对急性期的患者,应强调症状的观察,及时处理,同时,在治疗时加强监护,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在临床护理过程中针对急性期患者,采用疾病认知训练和药物自我处理程式训练,改善患者的自知力和提高药物的自我管理能力,从而改善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改善其社会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病性症状是影响治疗依从性的重要因素,只有精神病性症状得到及时有效控制,才能提高依从性,改善社会功能;且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有明显的情感表达障碍,应及时干预。本次研究中,家属情感表达对患者的依从性无影响,可能与纳入样本量小、且选择患者为开放式管理的患者及家属有关,在下一步研究中将扩大样本量。
精神分裂症急性期患者常表现出明显的思维、行为紊乱,给家属带来沉重的压力,压力可能影响家属对患者的态度和行为,常表现为过度的紧张、担心,对患者过度的包办、指责、冷淡或过度的敌视。徐敏洁等[1]对北京地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情感表达调查显示,46.8%的家属存在高情感表达,有情感过分参与和高度赞扬的女性明显多于男性。林敏等[2]研究发现,通过家庭干预可以改善家属的情感表达。由于精神分裂症是慢性迁延性疾病,复发率高,需长期治疗。目前治疗方式主要为长期口服给予抗精神病药物[3],据国内研究统计,精神分裂症的复发病例中,55% ~ 76%的直接原因为停用药物[4],因此,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与疾病的预后和转归密切相关。影响治疗依从性的因素较多,国内外学者对依从性的研究也较多,重点集中在研究恢复期和慢性精神分裂症服药依从性[5-7]。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家属情感表达与治疗依从性的相关性,为临床护理中提高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的方式选择2014年6月-9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60例患者。纳入标准:① 年龄18 ~ 60岁;② 符合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10次修订本)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③ 在知情同意的原则下自愿参加研究;④ 调查家属是患者的第一监护人(配偶、父母、子女)。排除标准(包括患者和家属):① 对问卷不能理解、语言交流困难;② 合并严重躯体疾病;③ 合并其他慢性疾病;④ 不愿参与调查者。
1.2 调查工具
1.2.1 一般情况调查表
自制问卷调查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病程、住院次数、文化程度、被调查家属与患者的关系等。
1.2.2 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
采用BPRS调查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严重程度。该量表系他评量表,由评定人员依据症状和临床经验进行评分,评定的时间范围为评定前1周的情况。该量表采用1 ~ 7分的7级评分法,总分越高,精神症状越重,一般为5个因子分:焦虑抑郁,活力缺乏,思维障碍,激活性,敌对猜疑[8]。该量表联合检查一致性为0.78 ~ 0.97,检查-再检查的单项评定一致为-0.11 ~ 0.77。其总分与临床严重度的等级相关性为-0.84,与临床疗效判断的相关性为0.60,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是精神科临床常用的评定量表[8]。该量表的调查由精神科医生在患者入院后第7天完成。
1.2.3 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
采用TAS了解被评者有无述情障碍(又称“情感难言症”或“情感表达不能”)的情况,该量表系自评量表,包含因子Ⅰ:描述情感的能力;因子Ⅱ:认识、区别情绪和躯体感受的能力;因子Ⅲ:缺乏幻想;因子Ⅳ:外向型思维缺乏透露内在的态度、感受愿望和欲念的能力等 4个因子[8]。按程度采用1 ~ 5级评分,共26题,其中有11道题为反向计分[8]。结果解释以合计分数与常模比较,较常模分数[8]高者表示有情感表达障碍,得分越高表示障碍越严重。男女常模分数不同,统计时分性别对照。量表在入院后1周内由陪伴患者的家属自行完成。
1.2.4 自制治疗依从性量表
该量表经专家指导将依从性分为依从性好和依从性差两类。依从性好指患者在住院期间能主动接受治疗并按时服药或被动接受治疗(包括偶尔有藏药、拒服,但劝说下配合服药者);依从性差指住院期间经常拒服、藏药,劝说不能改正,需强制治疗或更换其他治疗措施者。患者入院后1周对治疗主动和被动配合者均列为依从性好,患者入院后1周中有1次及以上需强迫治疗或更换治疗方法者列为依从性差。调查内容包括1周内患者每次服药、静脉输液、肌肉注射等的治疗配合情况,由每班护士进行记录。
1.3 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数据用Excel录入计算机,用SPSS 13.0统计软件和Stata 10.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一般线性回归模型采用Enter逐步回归法。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患者与家属的一般人口学资料
60例患者中男23例,女37例;年龄18 ~ 56岁,平均(26.9±11.3)岁;婚姻状况:已婚20例,未婚39例,离异1例;病程1个月 ~ 24年,中位病程19个月;住院次数:1次32例,2次20例,3次4例,≥4次4例,平均住院次数1.6次;学历:小学7例,初中19例,高中13例,大学21例。患者家属:配偶12人,父母39人,子女9人。
2.2 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情况
患者依从性好者41例,占68%;依从性差者19例,占32%。
2.3 家属情感表达比较
患者家属有明显的情感表达障碍,且不同性别之间的家属情感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4 不同依从性患者家属情感表达比较
不同依从性患者家属情感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有情感表达障碍。见表 2。

2.5 不同依从性患者的BPRS得分的比较
不同依从性患者在BPRS总分、激活因子、敌对与猜疑因子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从性差的患者BPRS总分、激活因子、敌对与猜疑因子的得分明显高于依从性好的患者;而焦虑抑郁、缺乏活力、思维障碍因子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2.6 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多因素回归分析
观察性别、年龄、病程、住院次数、婚姻、学历、精神症状、情感表达等因素与依从性的关系,采用一般线性回归模型的Enter逐步回归法,发现:仅精神病性症状可纳入模型(P=0.015),且症状越重,依从性越差。见表 4。

3 讨论
3.1 急性期患者治疗依从性
依从性是指患者对医生所下医嘱及相关指导的服从和遵守程度,并产生相应的有效作用[9]。服药依从性一直是影响精神分裂症治疗效果及疾病复发的重要因素,也是临床研究的重点之一[10]。本研究中,患者依从性好者41例(68%),有19例(占32%)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差,需要改变治疗方案,与相关文献报道[11-13]不一致,可能与本次研究选择的入组对象为开放式的、家属基本能管理的急性期患者,而文献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恢复期和长期住院的慢性患者有关。
3.2 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有情感表达障碍
情感表达是指家属对患病家庭成员总体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表达,本次调查的患者家属存在情感表达障碍,高于常模(P<0.05),与本次调查的是患者的主要照料者(配偶、父母、子女),由于急性期的患者症状及住院影响打乱了家庭日常生活状态,对家庭产生应激有关。患者及家属不正确的情感表达可能影响家属对患者的态度,甚至影响患者的康复和家属的生理、心理健康[14],因此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同时不能忽视家属的健康教育及心理干预[15],告知精神疾病的相关知识,正确认识维持药物治疗的重要性,指导如何处理各种危机行为,鼓励正确的情感表达,与患者相处的技巧,有效的沟通,教会家属如何帮助自己减压,寻求帮助等,从而提高他们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减轻心理紧张程度,减少焦虑抑郁情绪。
3.3 精神病性症状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
本次调查中,不同治疗依从性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精神病性症状越重治疗依从性越差(P<0.05),即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影响治疗依从性,精神病性症状得到及时有效控制,患者依从性越好,与相关文献报道[16-18]一致。因此,对急性期的患者,应强调症状的观察,及时处理,同时,在治疗时加强监护,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在临床护理过程中针对急性期患者,采用疾病认知训练和药物自我处理程式训练,改善患者的自知力和提高药物的自我管理能力,从而改善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改善其社会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病性症状是影响治疗依从性的重要因素,只有精神病性症状得到及时有效控制,才能提高依从性,改善社会功能;且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有明显的情感表达障碍,应及时干预。本次研究中,家属情感表达对患者的依从性无影响,可能与纳入样本量小、且选择患者为开放式管理的患者及家属有关,在下一步研究中将扩大样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