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神经电刺激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治疗方法,属于低频电刺激疗法。它通过表面电极对皮肤的神经纤维产生温和的电流,刺激周围神经末梢来提供感觉输入,以产生治疗效果。它具有操作简单、使用风险低、成本较低、易于被患者接受等优点,而且经过指导后,患者可以在家中进行自我治疗。在既往的临床运用中,经皮神经电刺激常用于治疗疼痛。但是,近些年通过不断地临床探索发现经皮神经电刺激在脑卒中后功能障碍康复治疗中表现了一定效果,可用于改善患者脑卒中后的运动、感觉、肩痛、偏侧忽略、吞咽障碍、尿失禁等问题。相关文献综述较少,现将近年来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有利于临床实施。
引用本文: 都天慧, 屈云. 经皮神经电刺激在脑卒中后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华西医学, 2016, 31(6): 1133-1136. doi: 10.7507/1002-0179.201600307 复制
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属于低频电刺激疗法,通过表面电极对皮肤的神经纤维产生温和的电流,刺激周围神经末梢来提供感觉输入,以产生治疗效果。临床上通常有2种类型:低频TENS,频率通常<10 Hz;高频TENS,频率>50 Hz[1]。低强度(感觉强度)的刺激可以产生拍打或麻刺感,高强度(运动强度)的刺激可以产生局部肌肉明显收缩。既往TENS常用于缓解腰痛、关节炎等慢性疼痛或手术后等急性疼痛[2]。而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发现TENS的用途不仅仅限于治疗疼痛,还可应用于脑卒中后患者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中,可用于改善患者运动、感觉、肩痛、偏侧忽略、吞咽障碍、尿失禁等问题。本文对近年来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利于临床实施。
1 TENS对脑卒中后运动功能的作用
既往研究证实人体的运动功能改善和运动技能提高均需要通过感觉器官的刺激和强化。通过躯体感觉器官的电刺激,产生感觉神经末梢冲动会沿着周围神经分布扩散,并引起相应皮质区域的兴奋,从而导致大脑产生塑性改变[3-4]。有研究选取脑卒中后至少1年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将电极置于4个穴位处(足三里、太冲、阳陵泉、昆仑),TENS电刺激60 min,刺激强度为2倍感觉阈[5]。配合相关性训练4周后发现踝跖屈痉挛减少,踝背屈、跖屈肌力增加,步速提高,站起走计时测试时间缩短,随访4周疗效可维持,甚至对于脑卒中后7年的患者疗效也确切[6]。袜套样TENS配合日常生活训练也会提高脑卒中后患者的踝跖屈肌力、步速和平衡功能[7]。临床上,TENS电刺激配合任务导向性训练有助于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如有研究对亚急性期患者采用TENS电刺激及相关训练后,通过Wolf运动功能测试量表检测疗效显著[8]。而对慢性期患者以2~3倍感觉阈电刺激肱三头肌、腕伸肌,并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4周后上肢活动功能也有提高[9]。故TENS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可以有效提高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比单独使用TENS或任务导向性训练的效果更好。
痉挛是阻碍脑卒中后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的并发症之一,TENS(1.7~50.0 Hz)是临床推荐的用于缓解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的重要疗法[10]。临床研究中常直接TENS刺激痉挛肌,刺激选用的强度轻缓,以不引起肌肉收缩为度。缓解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时,TENS电刺激频率则采用20 Hz或100 Hz。有研究采用20 Hz的TENS电刺激,刺激脑卒中后下肢痉挛试验组患者的腓肠肌肌肉肌腱接头处,20 min/d,刺激强度不产生肌肉收缩,安慰剂对照组的刺激强度为零[11]。1个月后,经改良Ashworth量表评估显示试验组下肢痉挛减轻,Fmax/Mmax比值减少,H反射潜伏期延长,H反射恢复曲线向下移位,且10 m步行时间减少;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而有研究采用频率为100 Hz的TENS电刺激,以2~3倍感觉阈刺激试验组的腓肠肌肌腹1 h,结果显示试验组痉挛减轻,但疗效维持时间不超过1 d[12]。疗效短暂可能由于在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乙酰胆碱被消耗,而脊髓上未产生变化。但该试验仅进行了1次电刺激,不能说明电刺激是否有累积效果,以及长期使用的疗效如何。此外,亦有研究采用100 Hz的TENS电刺激下肢穴位,试验组及无电流的安慰剂对照组是将表面电极置于患侧下肢4个穴位处(足三里、太冲、阳陵泉、昆仑),另一组只接受一般的康复治疗[13]。他们选取了62例脑卒中后约9 d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3组,经过60 min/次、5次/周、连续3周的电刺激后,与其他两组相比,试验组踝跖屈痉挛减轻,背屈肌力增加并伴随拮抗肌协同收缩减少,随访5周后电刺激组仍有优势。虽然研究者们关于电极位置、电刺激频率、强度等方面的选择不同,但以上结果都表明TENS对于减轻脑卒中后患者的踝跖屈肌痉挛有一定效果,可是最佳治疗参数仍需探索。而且有关电刺激对上肢痉挛作用的研究较少,仍需进一步研究。
2 TENS对脑卒中后感觉功能的作用
超过60%的脑卒中患者有感觉障碍[14],感觉障碍会降低患者的功能独立性及生活安全性。临床上,使用TENS电刺激能促进感觉功能的恢复,但目前研究多关注于脑卒中后上肢感觉的影响。有研究选取了36例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对照组采用神经发育疗法,试验组在此基础上,使用频率为2 Hz的TENS电刺激患者的伸腕伸指肌,并引起全范围的伸腕伸指运动1 h[15]。治疗10 d后发现,两组运动觉及位置觉均提高,但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研究对22例脑卒中后1~12个月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治疗组采用40 Hz TENS电刺激伸肘伸腕肌,对照组进行肘腕指关节的被动关节活动[16]。治疗12周后组间比较,两组手掌处两点辨别觉的平均改变量无明显差异。而也有研究纳入了59例慢性期脑卒中患者,其中32例接受患侧手套样电极TENS电刺激,另有8例作为无电流的安慰剂对照,其余19例接受患侧袜套样电极TENS电刺激,经过50 Hz强度略低于感觉阈的电刺激3周后,患肢体感诱发电位、上肢皮肤感觉有改善[17]。在接受电刺激的51例患者中,只有3例感觉阈无变化。可见TENS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后感觉障碍的疗效争议较大,虽然临床上认为有效,但缺乏较精确的评估方法,以往研究评估多采用总体感觉的等级评分导致信度较差,后续的研究更应选择较精准的评估方法,要能区分深、浅感觉和复合感觉分类评估,才能更好地验证TENS电刺激对脑卒中后感觉障碍的疗效。对下肢感觉的作用也需进一步研究。
3 TENS对脑卒中后肩痛的作用
脑卒中后肩痛的发生率较高,脑卒中患者在活动上肢,尤其是进行手臂举过头顶的运动时发生肩痛,继而影响日常活动及生活质量,影响了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功能恢复。脑卒中后肩痛的机制较为复杂,如肩袖损伤、痉挛、肩手综合征、中枢性疼痛、单侧忽略等。临床上常用TENS电刺激冈上肌、三角肌治疗脑卒中后患者肩痛和肩关节半脱位,研究认为早期有效,而慢性期疗效不确切[18]。有研究将19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分为2组,试验组接受20 min TENS电刺激治疗,对照组接受安慰性治疗[19]。经过3周15次治疗后发现,试验组的肩痛视觉模拟评分及Barthel指数改善得更明显,同时试验组肩外展、外旋的被动关节活动度明显提高。也有研究比较了TENS电刺激与超声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疗效,纳入45例脑卒中患者,其中被诊断为肩关节粘连疼痛者的占总数的86.7%[20]。患者被随机分配,接受TENS或超声治疗。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疼痛均减轻,但TENS电刺激组肩关节主动外展的无痛关节活动度改善更明显,肌力改善也更明显。从而认为TENS优于超声,更安全有效。故对于急性期后的脑卒中患者使用高频率(100 Hz)的TENS治疗可以增加肩关节的被动活动度[10],很多研究者更主张将TENS用脑卒中后肩痛的预防性治疗,但缺乏足够充分的证据支持这点[21]。
4 TENS对脑卒中后偏侧忽略的作用
偏侧忽略大多是由右侧大脑半球病变引起,患者通常难以注意到其左侧空间,对半侧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刺激的反应能力减退或消失,进而穿衣、进食等日常活动受到影响。脑卒中患者出现偏侧忽略时易在熟悉的环境中走失,重复碰撞到其患病侧物体,甚至会伤害到自己。TENS能够给前庭-本体感觉系统提供躯体感觉输入,刺激患病侧颈部肌肉,从而导致患者的偏侧忽略症状会有短时改善。有研究对躯体感觉完全缺失的7例左侧忽略患者分别进行运动阈下的刺激及引起可见肌肉收缩强度的刺激,结果表明当引起可见肌肉收缩时,患者在星型划消、线形二等分的测试中表现更好[22]。可见TENS能改善严重体感缺失患者的偏侧忽略症状,而且强度较大的刺激效果会更好。但是单独使用TENS的治疗远期效果不理想,疗效不能维持。但当患者采用100 Hz的TENS刺激左斜方肌配合进行视觉扫描训练时,随访1周后发现患者在读写方面的改善可以维持[23]。故TENS电刺激要与其他训练方法联合使用,以延长作用效果。
5 TENS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作用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常导致多种并发症,如吸入性肺炎、脱水、营养不良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24]。临床上多采用TENS电刺激的吞咽障碍治疗仪对患者进行治疗,电极贴放置的位置和电流强度可以根据患者的感觉、吞咽障碍特点和病情程度等进行调节。在慢性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吞服5 mL液体的吞咽训练中,给予低强度的TENS电刺激,可以减少患者的误吸和滞留[25]。有研究将TENS电极置于颏下下颌舌骨肌的前方,嘱患者感觉到电刺激时吞一汤匙糊状物或液体,结果显示患者吞咽协调性有所改善[26]。患者经过训练指导,可以在家中进餐时使用可以感觉到刺激强度的TENS治疗后,吞咽协调性改善、吞咽反应时间减少、误吸减少,6周后患者的吞咽功能相关的生活质量指标提高[27]。由于吞咽运动需要口腔及咽喉部多组肌群的参与,应用TENS电刺激的特异性较差,不能在吞咽的动态训练过程中激活特定的肌群运动,而且吞咽障碍的最佳临床TENS治疗方案尚未确定,因此TENS治疗在临床应用中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6 TENS对脑卒中后尿失禁的作用
尿失禁即为尿液不自主漏出,对生活质量的影响非常大,是脑卒中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之一。考虑到对排尿起主要作用的脊髓反射中枢位于骶2-骶4,与排尿功能有关的神经来源于腰1-腰4、骶1-骶4的侧角,有研究将2个TENS的阴极电极片置于髂后上嵴与坐骨结节连线中下1/3的内侧,阳极电极片置于腰2棘突,采用频率为75 Hz的单向方波每天TENS刺激30 min,连续60 d后,与未接受TENS电刺激治疗的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尿失禁症状有明显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有提高,尿流动力学检查显示逼尿肌反射亢进有所好转、逼尿肌与尿道括约肌功能协调性提高[28]。但是该试验缺乏随访,仅显示了短期疗效。
7 结语
目前的临床研究表明TENS在治疗脑卒中领域内有广泛的作用,可以减轻脑卒中后患者下肢痉挛、提高运动功能,而与任务导向性训练结合,治疗效果会更好;在改善上肢浅感觉、缓解肩痛方面也有一定效果;可以改善偏侧忽略症状,与其他训练方法联合使用可以延长作用效果;有助于改善吞咽障碍;有助于短期改善尿失禁等。TENS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单、使用风险低、成本较低等优点[3],同时易被患者接受,而且经过指导后,患者可以在家中进行自我治疗。目前,TENS治疗脑卒中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各研究间治疗方案差异性较大,刺激参数难以统一,缺少设计严谨的多中心大样本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远期疗效的研究较少等,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证实。此外,TENS促进脑卒中患者功能改善的确切机制尚待进一步完善。
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属于低频电刺激疗法,通过表面电极对皮肤的神经纤维产生温和的电流,刺激周围神经末梢来提供感觉输入,以产生治疗效果。临床上通常有2种类型:低频TENS,频率通常<10 Hz;高频TENS,频率>50 Hz[1]。低强度(感觉强度)的刺激可以产生拍打或麻刺感,高强度(运动强度)的刺激可以产生局部肌肉明显收缩。既往TENS常用于缓解腰痛、关节炎等慢性疼痛或手术后等急性疼痛[2]。而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发现TENS的用途不仅仅限于治疗疼痛,还可应用于脑卒中后患者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中,可用于改善患者运动、感觉、肩痛、偏侧忽略、吞咽障碍、尿失禁等问题。本文对近年来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利于临床实施。
1 TENS对脑卒中后运动功能的作用
既往研究证实人体的运动功能改善和运动技能提高均需要通过感觉器官的刺激和强化。通过躯体感觉器官的电刺激,产生感觉神经末梢冲动会沿着周围神经分布扩散,并引起相应皮质区域的兴奋,从而导致大脑产生塑性改变[3-4]。有研究选取脑卒中后至少1年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将电极置于4个穴位处(足三里、太冲、阳陵泉、昆仑),TENS电刺激60 min,刺激强度为2倍感觉阈[5]。配合相关性训练4周后发现踝跖屈痉挛减少,踝背屈、跖屈肌力增加,步速提高,站起走计时测试时间缩短,随访4周疗效可维持,甚至对于脑卒中后7年的患者疗效也确切[6]。袜套样TENS配合日常生活训练也会提高脑卒中后患者的踝跖屈肌力、步速和平衡功能[7]。临床上,TENS电刺激配合任务导向性训练有助于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如有研究对亚急性期患者采用TENS电刺激及相关训练后,通过Wolf运动功能测试量表检测疗效显著[8]。而对慢性期患者以2~3倍感觉阈电刺激肱三头肌、腕伸肌,并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4周后上肢活动功能也有提高[9]。故TENS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可以有效提高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比单独使用TENS或任务导向性训练的效果更好。
痉挛是阻碍脑卒中后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的并发症之一,TENS(1.7~50.0 Hz)是临床推荐的用于缓解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的重要疗法[10]。临床研究中常直接TENS刺激痉挛肌,刺激选用的强度轻缓,以不引起肌肉收缩为度。缓解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时,TENS电刺激频率则采用20 Hz或100 Hz。有研究采用20 Hz的TENS电刺激,刺激脑卒中后下肢痉挛试验组患者的腓肠肌肌肉肌腱接头处,20 min/d,刺激强度不产生肌肉收缩,安慰剂对照组的刺激强度为零[11]。1个月后,经改良Ashworth量表评估显示试验组下肢痉挛减轻,Fmax/Mmax比值减少,H反射潜伏期延长,H反射恢复曲线向下移位,且10 m步行时间减少;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而有研究采用频率为100 Hz的TENS电刺激,以2~3倍感觉阈刺激试验组的腓肠肌肌腹1 h,结果显示试验组痉挛减轻,但疗效维持时间不超过1 d[12]。疗效短暂可能由于在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乙酰胆碱被消耗,而脊髓上未产生变化。但该试验仅进行了1次电刺激,不能说明电刺激是否有累积效果,以及长期使用的疗效如何。此外,亦有研究采用100 Hz的TENS电刺激下肢穴位,试验组及无电流的安慰剂对照组是将表面电极置于患侧下肢4个穴位处(足三里、太冲、阳陵泉、昆仑),另一组只接受一般的康复治疗[13]。他们选取了62例脑卒中后约9 d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3组,经过60 min/次、5次/周、连续3周的电刺激后,与其他两组相比,试验组踝跖屈痉挛减轻,背屈肌力增加并伴随拮抗肌协同收缩减少,随访5周后电刺激组仍有优势。虽然研究者们关于电极位置、电刺激频率、强度等方面的选择不同,但以上结果都表明TENS对于减轻脑卒中后患者的踝跖屈肌痉挛有一定效果,可是最佳治疗参数仍需探索。而且有关电刺激对上肢痉挛作用的研究较少,仍需进一步研究。
2 TENS对脑卒中后感觉功能的作用
超过60%的脑卒中患者有感觉障碍[14],感觉障碍会降低患者的功能独立性及生活安全性。临床上,使用TENS电刺激能促进感觉功能的恢复,但目前研究多关注于脑卒中后上肢感觉的影响。有研究选取了36例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对照组采用神经发育疗法,试验组在此基础上,使用频率为2 Hz的TENS电刺激患者的伸腕伸指肌,并引起全范围的伸腕伸指运动1 h[15]。治疗10 d后发现,两组运动觉及位置觉均提高,但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研究对22例脑卒中后1~12个月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治疗组采用40 Hz TENS电刺激伸肘伸腕肌,对照组进行肘腕指关节的被动关节活动[16]。治疗12周后组间比较,两组手掌处两点辨别觉的平均改变量无明显差异。而也有研究纳入了59例慢性期脑卒中患者,其中32例接受患侧手套样电极TENS电刺激,另有8例作为无电流的安慰剂对照,其余19例接受患侧袜套样电极TENS电刺激,经过50 Hz强度略低于感觉阈的电刺激3周后,患肢体感诱发电位、上肢皮肤感觉有改善[17]。在接受电刺激的51例患者中,只有3例感觉阈无变化。可见TENS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后感觉障碍的疗效争议较大,虽然临床上认为有效,但缺乏较精确的评估方法,以往研究评估多采用总体感觉的等级评分导致信度较差,后续的研究更应选择较精准的评估方法,要能区分深、浅感觉和复合感觉分类评估,才能更好地验证TENS电刺激对脑卒中后感觉障碍的疗效。对下肢感觉的作用也需进一步研究。
3 TENS对脑卒中后肩痛的作用
脑卒中后肩痛的发生率较高,脑卒中患者在活动上肢,尤其是进行手臂举过头顶的运动时发生肩痛,继而影响日常活动及生活质量,影响了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功能恢复。脑卒中后肩痛的机制较为复杂,如肩袖损伤、痉挛、肩手综合征、中枢性疼痛、单侧忽略等。临床上常用TENS电刺激冈上肌、三角肌治疗脑卒中后患者肩痛和肩关节半脱位,研究认为早期有效,而慢性期疗效不确切[18]。有研究将19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分为2组,试验组接受20 min TENS电刺激治疗,对照组接受安慰性治疗[19]。经过3周15次治疗后发现,试验组的肩痛视觉模拟评分及Barthel指数改善得更明显,同时试验组肩外展、外旋的被动关节活动度明显提高。也有研究比较了TENS电刺激与超声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疗效,纳入45例脑卒中患者,其中被诊断为肩关节粘连疼痛者的占总数的86.7%[20]。患者被随机分配,接受TENS或超声治疗。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疼痛均减轻,但TENS电刺激组肩关节主动外展的无痛关节活动度改善更明显,肌力改善也更明显。从而认为TENS优于超声,更安全有效。故对于急性期后的脑卒中患者使用高频率(100 Hz)的TENS治疗可以增加肩关节的被动活动度[10],很多研究者更主张将TENS用脑卒中后肩痛的预防性治疗,但缺乏足够充分的证据支持这点[21]。
4 TENS对脑卒中后偏侧忽略的作用
偏侧忽略大多是由右侧大脑半球病变引起,患者通常难以注意到其左侧空间,对半侧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刺激的反应能力减退或消失,进而穿衣、进食等日常活动受到影响。脑卒中患者出现偏侧忽略时易在熟悉的环境中走失,重复碰撞到其患病侧物体,甚至会伤害到自己。TENS能够给前庭-本体感觉系统提供躯体感觉输入,刺激患病侧颈部肌肉,从而导致患者的偏侧忽略症状会有短时改善。有研究对躯体感觉完全缺失的7例左侧忽略患者分别进行运动阈下的刺激及引起可见肌肉收缩强度的刺激,结果表明当引起可见肌肉收缩时,患者在星型划消、线形二等分的测试中表现更好[22]。可见TENS能改善严重体感缺失患者的偏侧忽略症状,而且强度较大的刺激效果会更好。但是单独使用TENS的治疗远期效果不理想,疗效不能维持。但当患者采用100 Hz的TENS刺激左斜方肌配合进行视觉扫描训练时,随访1周后发现患者在读写方面的改善可以维持[23]。故TENS电刺激要与其他训练方法联合使用,以延长作用效果。
5 TENS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作用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常导致多种并发症,如吸入性肺炎、脱水、营养不良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24]。临床上多采用TENS电刺激的吞咽障碍治疗仪对患者进行治疗,电极贴放置的位置和电流强度可以根据患者的感觉、吞咽障碍特点和病情程度等进行调节。在慢性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吞服5 mL液体的吞咽训练中,给予低强度的TENS电刺激,可以减少患者的误吸和滞留[25]。有研究将TENS电极置于颏下下颌舌骨肌的前方,嘱患者感觉到电刺激时吞一汤匙糊状物或液体,结果显示患者吞咽协调性有所改善[26]。患者经过训练指导,可以在家中进餐时使用可以感觉到刺激强度的TENS治疗后,吞咽协调性改善、吞咽反应时间减少、误吸减少,6周后患者的吞咽功能相关的生活质量指标提高[27]。由于吞咽运动需要口腔及咽喉部多组肌群的参与,应用TENS电刺激的特异性较差,不能在吞咽的动态训练过程中激活特定的肌群运动,而且吞咽障碍的最佳临床TENS治疗方案尚未确定,因此TENS治疗在临床应用中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6 TENS对脑卒中后尿失禁的作用
尿失禁即为尿液不自主漏出,对生活质量的影响非常大,是脑卒中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之一。考虑到对排尿起主要作用的脊髓反射中枢位于骶2-骶4,与排尿功能有关的神经来源于腰1-腰4、骶1-骶4的侧角,有研究将2个TENS的阴极电极片置于髂后上嵴与坐骨结节连线中下1/3的内侧,阳极电极片置于腰2棘突,采用频率为75 Hz的单向方波每天TENS刺激30 min,连续60 d后,与未接受TENS电刺激治疗的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尿失禁症状有明显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有提高,尿流动力学检查显示逼尿肌反射亢进有所好转、逼尿肌与尿道括约肌功能协调性提高[28]。但是该试验缺乏随访,仅显示了短期疗效。
7 结语
目前的临床研究表明TENS在治疗脑卒中领域内有广泛的作用,可以减轻脑卒中后患者下肢痉挛、提高运动功能,而与任务导向性训练结合,治疗效果会更好;在改善上肢浅感觉、缓解肩痛方面也有一定效果;可以改善偏侧忽略症状,与其他训练方法联合使用可以延长作用效果;有助于改善吞咽障碍;有助于短期改善尿失禁等。TENS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单、使用风险低、成本较低等优点[3],同时易被患者接受,而且经过指导后,患者可以在家中进行自我治疗。目前,TENS治疗脑卒中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各研究间治疗方案差异性较大,刺激参数难以统一,缺少设计严谨的多中心大样本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远期疗效的研究较少等,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证实。此外,TENS促进脑卒中患者功能改善的确切机制尚待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