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李鑫, 涂双燕, 杨蓉, 耿丹. 脑卒中患者并发下肢动脉栓塞及经股动脉切开取栓的护理一例. 华西医学, 2016, 31(6): 1152-1153. doi: 10.7507/1002-0179.201600311 复制
1 病例介绍
患者 男,80岁,因“右侧肢体无力15 d,伴左下肢疼痛乏力1 d ”于2015年2月1日入院。入院前15 d坐位休息时突发右侧肢体无力,完全不能活动,右上肢不能抬举,右下肢不能行走,同时伴头痛、呕吐、言语不清,行头颅CT诊断示左侧脑梗死,予降压降糖降脂等对症支持后有所缓解, 1 d前在当地医院卧床休息时自觉心慌胸闷,左下肢疼痛伴皮温降低,伴全身大汗,言语不清加重,当地医院行急诊CT示脑梗塞伴出血转化,考虑诊断:出血性脑梗死,右下肢动脉栓塞,为进一步治疗就诊我科。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左侧下肢动脉血栓性闭塞;头颅CT示:左侧额顶颞岛叶大片低密度影及不规则出血影、左侧大脑半球脑回肿胀、脑沟脑池模糊,出血性脑梗死,中线结构右偏,血气分析未查,肝、肾功能检查无异常。入院时患者神志清楚,急性病容,右侧鼻唇沟变浅,伸舌不能,构音障碍,右侧上臂肌力 4级,右侧前臂肌力3级,右手肌力1级,左侧肢体肌力5级;右侧肢体及躯干部痛、温觉减退,左下肢痛觉减退,左下肢膝反射、跟腱反射减弱。入院诊断:① 左侧额顶颞岛叶出血性梗死;② 心房纤颤;③ 左下肢动脉血栓性栓塞;④ 高血压Ⅰ级,极高危;⑤ 2型糖尿病。入院后予抗血小板、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降压降糖等治疗后病情稳定。患者左下肢动脉血栓性栓塞,请血管外科会诊后,转血管外科手术治疗,遂在局部麻醉下行“左侧股动脉切开取栓术”,术中见:左侧股动脉直径约7 mm,搏动可,腘动脉未能扪及搏动。控制股动脉近远端后,横行切开股动脉,近端喷血好,远端回血差,用4F取栓导管向远端伸入约70 cm,反复3次,取出大量血栓。用6-Oprolene线缝合股动脉,吻合口无渗血,腘动脉搏动好,胫后动脉可扪及搏动,患者左足皮温好转,手术顺利,术后予低分子肝素钙(商品名:速碧林)0.6 mL,12 h/次皮下注射,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口服,1 d/次,等对症支持治疗。病情稳定后于2015年2月24日出院,出院后将抗凝药物改为华法林长期口服。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该患者突发起病,因疼痛及肢体活动障碍,使患者产生恐惧心理,护理人员应着重做好患者的心理准备,为患者解释疾病相关知识及配合治疗的重要性,使之不盲目焦虑和恐惧而使心率加快或血压升高而影响治疗效果。急查血常规,凝血常规,肝、肾功能,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准备患侧肢体皮肤时应特别注意腹股沟及会阴部皮肤的清洁,防止感染。备好肝素、抗生素等药物。还应嘱患者严格卧床休息,患肢制动,以防止栓子再次脱落加重病情。
2.2 术中护理
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患者在局部麻醉清醒的状态下手术,可能出现焦虑、紧张、恐惧等心理,术中多与患者交谈,转移其注意力,并认真判断患者的神志,向患者讲解为了保证手术,给予约束四肢的必要性,以及术中如遇不适感可口头告知医护人员,定不能挪动肢体,以免影响手术效果,该患者依从性较好,手术顺利,未发生不良反应,顺利返回病房。
2.3 术后护理
2.3.1 密切观察
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及常规低流量吸氧,观察心电监护仪上心电图的变化,以防止心源性栓子脱落,发生再次栓塞。如发现问题及时通知医生,及时处理,以免进一步加重病情。术后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容易诱发酸碱平衡失调,电解质紊乱;应准确记录尿量,定期复查血气分析、血电解质等项目[1],加强巡视,告知患者保持情绪稳定,患肢制动的重要性,该患者情绪稳定,血压控制良好,肢体严格制动,伤口处未见渗血渗液,患侧肢体无肿胀,生命体征平稳,血气分析及血电解质未见明显异常。
2.3.2 栓塞肢体情况
术后为了预防出血,予压迫器压迫穿刺处,并严密监测患肢血运情况,取栓后患肢血流得以改善,皮温较术前上升,此为血流是否通畅的标志之一。注意患肢保暖,术后3 d内避免患肢过度屈曲[2],如术后肢体皮温由暖变凉,则考虑再栓塞的可能[3]。该患者取栓后栓塞肢体足背动脉搏动良好,肢端温暖,患侧肢体与健侧肢体皮温无明显差异,皮肤颜色恢复正常,穿刺处未见渗血渗液。
2.3.3 用药护理
药物上给予祛聚、扩血管等对症支持治疗,定期复查血常规,凝血常规,及肝、肾功能。该患者予低分子肝素钙(0.6 mL,皮下注射,每12小时1次)、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口服,1次/d)、前列地尔注射液(商品名:凯时)(10 μg,静脉注射,1次/d)等对症支持治疗,未出现出血及再次出现血栓形成。
2.3.4 血管再通综合征的护理
肢体动脉栓塞后远端肢体缺血可发生组织变性甚至坏死,如取栓子时间距栓塞时间较长,即使在栓子摘除后血液循环迅速恢复代谢产物进入血液循环,可发生氮质血症、高钾血症、肌蛋白尿和代谢性酸中毒、肾功能衰竭等一系列问题,即血管再通综合征。术后应密切注意患者的全身状况、精神状态、呼吸情况及尿量改变,保持尿量>30 mL/h,注意监测血生化和尿常规情况,一旦发现患者躁动、呼吸深大、尿量减少时,应及时报告医生给予相应处理。该患者手术及时并顺利,且依从性好,未发生其他不适。
2.3.5 加强健康教育
告知患者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糖尿病、肥胖和高密度脂蛋白低下等是本病的易患因素,因此患者应戒烟、戒酒、禁暴饮暴食,保持情绪稳定,改变不良生活习惯。饮食方面,因患者卧床时间较长,应保持大便通畅,进食软、易消化和高蛋白食物,以减轻心脏负担并减少心力衰竭的发生,亦可减少栓子再次脱落引起栓塞的可能。
3 讨论
卒中患者发生下肢血栓发生率为11%~50%[4]。该病起病急、危害大,若不及时开通栓塞血管,将会导致肢体的缺血坏死[5]。临床表现:① 疼痛,为最早出现的症状;② 感觉异常和运动障碍;③ 皮肤呈蜡样苍白;④ 皮温降低,触之冰凉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⑤ 栓塞动脉处常有压痛,其远端脉搏减弱或消失。目前治疗下肢动脉栓塞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取栓术,早期有效的治疗是提高治愈率,保全肢体,降低截肢率和病死率的关键[6]。只要患者全身情况许可都应早期采用Fogarty导管取栓术,Fogarty导管取栓术是治疗急性动脉栓塞的首选方式[7],最佳手术时机是下肢动脉栓塞后6~8 h内[8],但是栓塞时间不是取栓术的唯一标准[9]。由于动脉栓塞危害大、预后差,早期诊断、及时正确治疗和护理极为重要。
下肢动脉栓塞治疗可采用保守溶栓和手术治疗,但因下肢动脉栓塞往往发病急、病程短、病情重,且栓子多为陈旧性,保守溶栓治疗常常难以溶解,因此临床治疗常常采取手术治疗的方法对下肢动脉血栓进行治疗[3]。对于急性栓塞患者,早期诊断,及时手术,且手术治疗血栓取出比较干净,复发率低[10]。考虑到本例患者高龄,自身基础条件差,在整个护理过程中,给予加强术前心理护理,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患肢及局部切口情况,予祛聚、扩血管药物,严密控制并发症,整个取栓过程得到了患者的理解与配合,使得取栓术顺利完成,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所以积极有效的治疗和精心护理干预是患者顺利康复的重要保证。
综上所述,脑卒中患者并发下肢静脉血栓,通常急性起病,病程长,卧床时间长,一旦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应尽快手术取栓,因疼痛及肢体的活动障碍而导致患者会有极大的心理负担,所以术前医护人员应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保持情绪稳定,血压稳定,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以及患肢皮肤温度,血运情况,足背动脉搏动是否良好,予患肢平置,绝对制动,以免栓子脱落而再次栓塞,取得患者的配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1 病例介绍
患者 男,80岁,因“右侧肢体无力15 d,伴左下肢疼痛乏力1 d ”于2015年2月1日入院。入院前15 d坐位休息时突发右侧肢体无力,完全不能活动,右上肢不能抬举,右下肢不能行走,同时伴头痛、呕吐、言语不清,行头颅CT诊断示左侧脑梗死,予降压降糖降脂等对症支持后有所缓解, 1 d前在当地医院卧床休息时自觉心慌胸闷,左下肢疼痛伴皮温降低,伴全身大汗,言语不清加重,当地医院行急诊CT示脑梗塞伴出血转化,考虑诊断:出血性脑梗死,右下肢动脉栓塞,为进一步治疗就诊我科。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左侧下肢动脉血栓性闭塞;头颅CT示:左侧额顶颞岛叶大片低密度影及不规则出血影、左侧大脑半球脑回肿胀、脑沟脑池模糊,出血性脑梗死,中线结构右偏,血气分析未查,肝、肾功能检查无异常。入院时患者神志清楚,急性病容,右侧鼻唇沟变浅,伸舌不能,构音障碍,右侧上臂肌力 4级,右侧前臂肌力3级,右手肌力1级,左侧肢体肌力5级;右侧肢体及躯干部痛、温觉减退,左下肢痛觉减退,左下肢膝反射、跟腱反射减弱。入院诊断:① 左侧额顶颞岛叶出血性梗死;② 心房纤颤;③ 左下肢动脉血栓性栓塞;④ 高血压Ⅰ级,极高危;⑤ 2型糖尿病。入院后予抗血小板、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降压降糖等治疗后病情稳定。患者左下肢动脉血栓性栓塞,请血管外科会诊后,转血管外科手术治疗,遂在局部麻醉下行“左侧股动脉切开取栓术”,术中见:左侧股动脉直径约7 mm,搏动可,腘动脉未能扪及搏动。控制股动脉近远端后,横行切开股动脉,近端喷血好,远端回血差,用4F取栓导管向远端伸入约70 cm,反复3次,取出大量血栓。用6-Oprolene线缝合股动脉,吻合口无渗血,腘动脉搏动好,胫后动脉可扪及搏动,患者左足皮温好转,手术顺利,术后予低分子肝素钙(商品名:速碧林)0.6 mL,12 h/次皮下注射,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口服,1 d/次,等对症支持治疗。病情稳定后于2015年2月24日出院,出院后将抗凝药物改为华法林长期口服。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该患者突发起病,因疼痛及肢体活动障碍,使患者产生恐惧心理,护理人员应着重做好患者的心理准备,为患者解释疾病相关知识及配合治疗的重要性,使之不盲目焦虑和恐惧而使心率加快或血压升高而影响治疗效果。急查血常规,凝血常规,肝、肾功能,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准备患侧肢体皮肤时应特别注意腹股沟及会阴部皮肤的清洁,防止感染。备好肝素、抗生素等药物。还应嘱患者严格卧床休息,患肢制动,以防止栓子再次脱落加重病情。
2.2 术中护理
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患者在局部麻醉清醒的状态下手术,可能出现焦虑、紧张、恐惧等心理,术中多与患者交谈,转移其注意力,并认真判断患者的神志,向患者讲解为了保证手术,给予约束四肢的必要性,以及术中如遇不适感可口头告知医护人员,定不能挪动肢体,以免影响手术效果,该患者依从性较好,手术顺利,未发生不良反应,顺利返回病房。
2.3 术后护理
2.3.1 密切观察
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及常规低流量吸氧,观察心电监护仪上心电图的变化,以防止心源性栓子脱落,发生再次栓塞。如发现问题及时通知医生,及时处理,以免进一步加重病情。术后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容易诱发酸碱平衡失调,电解质紊乱;应准确记录尿量,定期复查血气分析、血电解质等项目[1],加强巡视,告知患者保持情绪稳定,患肢制动的重要性,该患者情绪稳定,血压控制良好,肢体严格制动,伤口处未见渗血渗液,患侧肢体无肿胀,生命体征平稳,血气分析及血电解质未见明显异常。
2.3.2 栓塞肢体情况
术后为了预防出血,予压迫器压迫穿刺处,并严密监测患肢血运情况,取栓后患肢血流得以改善,皮温较术前上升,此为血流是否通畅的标志之一。注意患肢保暖,术后3 d内避免患肢过度屈曲[2],如术后肢体皮温由暖变凉,则考虑再栓塞的可能[3]。该患者取栓后栓塞肢体足背动脉搏动良好,肢端温暖,患侧肢体与健侧肢体皮温无明显差异,皮肤颜色恢复正常,穿刺处未见渗血渗液。
2.3.3 用药护理
药物上给予祛聚、扩血管等对症支持治疗,定期复查血常规,凝血常规,及肝、肾功能。该患者予低分子肝素钙(0.6 mL,皮下注射,每12小时1次)、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口服,1次/d)、前列地尔注射液(商品名:凯时)(10 μg,静脉注射,1次/d)等对症支持治疗,未出现出血及再次出现血栓形成。
2.3.4 血管再通综合征的护理
肢体动脉栓塞后远端肢体缺血可发生组织变性甚至坏死,如取栓子时间距栓塞时间较长,即使在栓子摘除后血液循环迅速恢复代谢产物进入血液循环,可发生氮质血症、高钾血症、肌蛋白尿和代谢性酸中毒、肾功能衰竭等一系列问题,即血管再通综合征。术后应密切注意患者的全身状况、精神状态、呼吸情况及尿量改变,保持尿量>30 mL/h,注意监测血生化和尿常规情况,一旦发现患者躁动、呼吸深大、尿量减少时,应及时报告医生给予相应处理。该患者手术及时并顺利,且依从性好,未发生其他不适。
2.3.5 加强健康教育
告知患者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糖尿病、肥胖和高密度脂蛋白低下等是本病的易患因素,因此患者应戒烟、戒酒、禁暴饮暴食,保持情绪稳定,改变不良生活习惯。饮食方面,因患者卧床时间较长,应保持大便通畅,进食软、易消化和高蛋白食物,以减轻心脏负担并减少心力衰竭的发生,亦可减少栓子再次脱落引起栓塞的可能。
3 讨论
卒中患者发生下肢血栓发生率为11%~50%[4]。该病起病急、危害大,若不及时开通栓塞血管,将会导致肢体的缺血坏死[5]。临床表现:① 疼痛,为最早出现的症状;② 感觉异常和运动障碍;③ 皮肤呈蜡样苍白;④ 皮温降低,触之冰凉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⑤ 栓塞动脉处常有压痛,其远端脉搏减弱或消失。目前治疗下肢动脉栓塞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取栓术,早期有效的治疗是提高治愈率,保全肢体,降低截肢率和病死率的关键[6]。只要患者全身情况许可都应早期采用Fogarty导管取栓术,Fogarty导管取栓术是治疗急性动脉栓塞的首选方式[7],最佳手术时机是下肢动脉栓塞后6~8 h内[8],但是栓塞时间不是取栓术的唯一标准[9]。由于动脉栓塞危害大、预后差,早期诊断、及时正确治疗和护理极为重要。
下肢动脉栓塞治疗可采用保守溶栓和手术治疗,但因下肢动脉栓塞往往发病急、病程短、病情重,且栓子多为陈旧性,保守溶栓治疗常常难以溶解,因此临床治疗常常采取手术治疗的方法对下肢动脉血栓进行治疗[3]。对于急性栓塞患者,早期诊断,及时手术,且手术治疗血栓取出比较干净,复发率低[10]。考虑到本例患者高龄,自身基础条件差,在整个护理过程中,给予加强术前心理护理,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患肢及局部切口情况,予祛聚、扩血管药物,严密控制并发症,整个取栓过程得到了患者的理解与配合,使得取栓术顺利完成,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所以积极有效的治疗和精心护理干预是患者顺利康复的重要保证。
综上所述,脑卒中患者并发下肢静脉血栓,通常急性起病,病程长,卧床时间长,一旦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应尽快手术取栓,因疼痛及肢体的活动障碍而导致患者会有极大的心理负担,所以术前医护人员应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保持情绪稳定,血压稳定,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以及患肢皮肤温度,血运情况,足背动脉搏动是否良好,予患肢平置,绝对制动,以免栓子脱落而再次栓塞,取得患者的配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