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陈刚, 毛云鹤, 李箭. 氨基葡萄糖治疗骨关节炎的临床应用进展. 华西医学, 2016, 31(7): 1161-1163. doi: 10.7507/1002-0179.201600316 复制
骨关节炎是一种退行性病变,系由于增龄、肥胖、劳损、创伤、先天发育异常、关节畸形等诸多因素引起的,以关节软骨退化、关节边缘骨质增生和软骨下骨硬化为特征的疾病。当今社会,骨关节炎已成为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到2030年,骨关节炎可能成为人类致残的首要病因[1]。世界卫生组织将2000年-2010年定义为“骨关节10年”,号召团结各方力量共同对抗该病。为了规范骨关节炎的诊治,美国风湿病学会和骨科学会分别制定了骨关节炎诊治指南。欧洲抗风湿病联盟和日本骨科学会也分别制定了各自的指南。2007年,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制定了《骨关节炎诊治指南》修订版。本指南在内容上参考了国际上最新的指南和循证医学证据,充分考虑了中国人的生理特征和发病特点,并且从医药经济学角度考虑了指南的实用性、可行性和安全性。
作为机体内合成关节软骨的重要成分,氨基葡萄糖在骨关节炎治疗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已有研究表明,氨基葡萄糖可以帮助修复和维护软骨基质,缓解骨关节炎症状[2]。一般情况下,氨基葡萄糖以盐酸盐或硫酸盐的形式存在。硫酸氨基葡萄糖与盐酸氨基葡萄糖进入消化系统以后会被胃液中含有的盐酸离子化,然后在肠道吸收,在细胞外基质中以播散的方式接近软骨细胞,然后在软骨细胞内合成氨基葡萄糖多聚糖,并进一步合成蛋白聚糖。蛋白聚糖与胶原网架结构共同构成一个弹性体,起着承载压力、传导和缓冲应力、保护软骨结构和软骨下骨的作用[3]。骨关节炎的发生、发展包含一系列病理过程,包括由炎症介质参与的软骨退变、滑膜炎和软骨下骨改变[1]。氨基葡萄糖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就是强化软骨结构,提升关节润滑度,防止关节过度摩擦,维持关节活动度,从而舒缓因关节炎引起的疼痛、僵硬和肿胀,并且它还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所以在骨关节炎的治疗中,氨基葡萄糖被广泛推荐使用[4-5]。
1 单独应用氨基葡萄糖治疗骨关节炎
骨关节炎可以发生在全身各个关节,包括负重关节及非负重关节,以下肢大关节最为常见。一般认为轻度和中度的骨关节炎可以通过健康教育、康复锻炼和物理治疗等措施以改善症状和功能。部分症状严重者需要结合药物治疗。而伴有机械性因素的骨关节炎,如半月板损伤和游离体等,需要行关节镜下的关节清理术治疗。对于伴有持续性疼痛并严重影响功能的重度骨关节炎患者,建议行关节融合或置换术治疗。
药物治疗作为骨关节炎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除最常见的非甾体抗炎镇痛药物(NSAID)外,另一类比较常用的药物为改善病情药物,其中包括氨基葡萄糖[6]。氨基葡萄糖可以单独或联合其他药物使用。据文献报道,氨基葡萄糖无论单独使用还是联合使用,均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7-8]。
1.1 治疗膝骨关节炎
膝关节是人体最大的承重关节,发生骨关节炎的概率也显著大于其他关节。膝骨关节炎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负重和行走能力,造成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甚至残疾。膝骨关节炎在中老年人群中具有普遍性,治疗方案多,差异大。本专题中有研究分析了单独使用氨基葡萄糖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效果,结果显示其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我们认为,对于早期的轻度膝骨关节炎,单独使用氨基葡萄糖可以改善软骨代谢,降低炎症介质水平,从而抑制关节内炎症反应,改善患者疼痛等症状[9]。膝骨关节炎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选择适合的患者以及合理的综合治疗措施[10]。对于症状较重、持续时间较长的患者,不推荐单一药物治疗,建议联合用药或加用其他治疗措施。
1.2 治疗腰背部疼痛
引起腰背部疼痛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腰椎退变,椎间小关节骨关节炎。针对这部分原因引起的疼痛,进行规范的药物治疗是必要的。本专题中对由腰椎小关节骨关节炎继发腰痛的患者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单一使用氨基葡萄糖可以取得与NSAID药物相似的临床效果,但起效较慢。我们认为多数腰背部疼痛患者症状缺乏特异性,难以准确界定其病因。对于年龄较大、辅助检查提示有腰椎退变及骨质增生的患者,可以使用氨基葡萄糖,但应该辅以适当的物理治疗、抗炎镇痛药物或肌肉松弛剂治疗,同时应加强患者教育,改善患者认知,纠正不合理的使用,这样效果可能会更理想。
1.3 治疗躯体小关节骨关节炎
很多的小关节也会发生骨关节炎,相对常见的如颞颌关节。由于颞颌关节的活动范围及活动量均较大,容易在长期过量使用后发生骨关节炎。颞颌关节骨关节炎发生机制与其他大关节相似,主要是软骨及软骨下骨的退变,其治疗方法也类似。
2 氨基葡萄糖联合用药治疗骨关节炎
治疗骨关节炎的药物主要有4大类,包括抗炎镇痛药物(如NSAID)、改善病情药物(如软骨素和氨基葡萄糖)、抗骨质疏松药物和关节内注射药物。其中使用最广泛、效果得到认可的是抗炎镇痛药物。但是由于此类药物很多存在一定的胃肠道不良反应,故部分患者不能耐受,常需要更换用药或联合用药。氨基葡萄糖常与NSAID类药物联合使用。
软骨素和氨基葡萄糖相似,均为软骨基质合成的基本成分[11],在国外被作为保健品广泛使用,并取得了不错的临床效果。
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骨关节炎的主要机制是对抗软骨下骨吸收,维持其正常强度和分子连接,为软骨面提供坚强支撑,从而改善骨关节炎症状并延缓病程。氨基葡萄糖也可与抗骨质疏松药物联合使用。本专题中与钙剂和维生素D合用,与降钙素联合使用的研究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但我们认为其疗效与研究中某种特定药物之间的关系并不十分明确,需要进一步研究加以证明。
中成药物是我国传统医学的宝贵财富,在治疗骨关节炎方面也有一定的效果[12]。本专题中提到氨基葡萄糖联合中成药物治疗骨关节炎,包括藤黄健骨片和中药热奄敷,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与前面相似,我们认为用药与疗效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还需进一步研究证明。
3 氨基葡萄糖联合手术治疗骨关节炎
对于程度较重或伴有结构损伤的骨关节炎,在基础治疗外,可能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有关节清理,软骨修整,半月板成型,游离体取出等。伴有力线异常的年轻患者可能需要行截骨矫形;而部分病程长、病情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行关节融合或置换手术。对于相对年轻患者的软骨缺损,我们可以采用微骨折等技术手段进行修复,若缺损面积较大,则需要行自体或异体骨软骨移植治疗。快速发展的组织工程技术也为软骨缺损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可以使用此项技术从根本上解决软骨问题。在本专题中有研究报道在关节镜下微骨折术后使用氨基葡萄糖治疗膝关节剥脱性骨软骨炎及早期骨关节炎,效果良好。但需要注意的是,无充分证据证明氨基葡萄糖能够促进骨髓干细胞转化为成纤维细胞,故其对于微骨折术后软骨缺损修复的作用并不明确。微骨折术后联合使用氨基葡萄糖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可能是由于其降低了炎症介质水平、缓解了疼痛所致。氨基葡萄糖在其中起到的确切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证明。
关节稳定结构破坏后可能继发创伤性骨关节炎[13]。在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后,由于稳定性丧失,股骨、胫骨和髌骨间对位关系会发生一过性或永久性丢失,关节面发生偏磨或撞击,导致软骨损伤及软骨下骨挫伤,进而导致骨关节炎。在急性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的MRI中,经常可以观察到股骨外侧髁和胫骨平台后缘的骨水肿信号,称之为“对吻征”。本专题中研究了口服氨基葡萄糖对于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对吻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氨基葡萄糖有一定疗效,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
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术被很多骨科医生作为保守治疗效果不佳,但尚不适合行关节融合或置换手术患者的理想治疗选择。关节清理的目标是修整损伤软骨,清除游离碎屑,切除炎性增生滑膜,从而缓解疼痛、肿胀等症状,改善功能,延缓病程。本专题中有作者报道了膝关节镜清理术联合氨基葡萄糖治疗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结果显示氨基葡萄糖可以显著提升临床疗效。但也有文献认为关节清理术治疗骨关节炎效果并不理想[14]。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些文献中选择的患者群体不一致,其结论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倚。我们认为对于无严重力线异常的骨关节炎,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术总体上是有效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症状,推迟或避免关节置换或融合。而氨基葡萄糖可以通过对关节软骨及病变滑膜的修复,从而缓解患者症状,对于关节清理术后患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4 结语
骨关节炎严重影响人类生存质量,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对于骨关节炎的诊治尚存在一定的争议,主要集中在对骨关节炎病因的认识,分期方案和治疗措施等方面。在传统观念中,骨关节炎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所谓的原发性骨关节炎特指一部分病因不明确的患者。但从我们的观察来看,所有骨关节炎的发生和发展都存在一定的原发因素,可能是力学环境的改变,也有可能是其他疾病的进展。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原发性骨关节炎这一称谓是值得商榷的。而骨关节炎的分期方法也有多种,有基于影像学的,也有基于临床的。各个期别之间并无显著界限,也就是说,骨关节炎的发生、发展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我们认为对于骨关节炎的治疗,必须体现个体化、综合化,强调治疗的连续性和联合性。
氨基葡萄糖作为改善病情药物,在骨关节炎的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尽管在一些指南和研究报告中[15-16],并不推荐使用氨基葡萄糖,但我们认为对于早中期骨关节炎患者,合理使用氨基葡萄糖以控制症状、改善功能是合适的,多篇文献报道也支持这一观点[17-19]。但对于其治疗效果,不应过分夸大。我们认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选择适合的患者、适当的剂量和疗程,同时联合其他药物或措施进行综合治疗,这样可以保证患者最大限度受益。
氨基葡萄糖作为软骨基质的基本成分,其治疗骨关节炎的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用药风险也未完全明确。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围绕其作用机制及疗效开展更多的动物实验和大样本、前瞻性对照研究,以进一步明确上述问题,为骨关节炎治疗开拓新的领域。
骨关节炎是一种退行性病变,系由于增龄、肥胖、劳损、创伤、先天发育异常、关节畸形等诸多因素引起的,以关节软骨退化、关节边缘骨质增生和软骨下骨硬化为特征的疾病。当今社会,骨关节炎已成为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到2030年,骨关节炎可能成为人类致残的首要病因[1]。世界卫生组织将2000年-2010年定义为“骨关节10年”,号召团结各方力量共同对抗该病。为了规范骨关节炎的诊治,美国风湿病学会和骨科学会分别制定了骨关节炎诊治指南。欧洲抗风湿病联盟和日本骨科学会也分别制定了各自的指南。2007年,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制定了《骨关节炎诊治指南》修订版。本指南在内容上参考了国际上最新的指南和循证医学证据,充分考虑了中国人的生理特征和发病特点,并且从医药经济学角度考虑了指南的实用性、可行性和安全性。
作为机体内合成关节软骨的重要成分,氨基葡萄糖在骨关节炎治疗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已有研究表明,氨基葡萄糖可以帮助修复和维护软骨基质,缓解骨关节炎症状[2]。一般情况下,氨基葡萄糖以盐酸盐或硫酸盐的形式存在。硫酸氨基葡萄糖与盐酸氨基葡萄糖进入消化系统以后会被胃液中含有的盐酸离子化,然后在肠道吸收,在细胞外基质中以播散的方式接近软骨细胞,然后在软骨细胞内合成氨基葡萄糖多聚糖,并进一步合成蛋白聚糖。蛋白聚糖与胶原网架结构共同构成一个弹性体,起着承载压力、传导和缓冲应力、保护软骨结构和软骨下骨的作用[3]。骨关节炎的发生、发展包含一系列病理过程,包括由炎症介质参与的软骨退变、滑膜炎和软骨下骨改变[1]。氨基葡萄糖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就是强化软骨结构,提升关节润滑度,防止关节过度摩擦,维持关节活动度,从而舒缓因关节炎引起的疼痛、僵硬和肿胀,并且它还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所以在骨关节炎的治疗中,氨基葡萄糖被广泛推荐使用[4-5]。
1 单独应用氨基葡萄糖治疗骨关节炎
骨关节炎可以发生在全身各个关节,包括负重关节及非负重关节,以下肢大关节最为常见。一般认为轻度和中度的骨关节炎可以通过健康教育、康复锻炼和物理治疗等措施以改善症状和功能。部分症状严重者需要结合药物治疗。而伴有机械性因素的骨关节炎,如半月板损伤和游离体等,需要行关节镜下的关节清理术治疗。对于伴有持续性疼痛并严重影响功能的重度骨关节炎患者,建议行关节融合或置换术治疗。
药物治疗作为骨关节炎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除最常见的非甾体抗炎镇痛药物(NSAID)外,另一类比较常用的药物为改善病情药物,其中包括氨基葡萄糖[6]。氨基葡萄糖可以单独或联合其他药物使用。据文献报道,氨基葡萄糖无论单独使用还是联合使用,均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7-8]。
1.1 治疗膝骨关节炎
膝关节是人体最大的承重关节,发生骨关节炎的概率也显著大于其他关节。膝骨关节炎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负重和行走能力,造成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甚至残疾。膝骨关节炎在中老年人群中具有普遍性,治疗方案多,差异大。本专题中有研究分析了单独使用氨基葡萄糖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效果,结果显示其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我们认为,对于早期的轻度膝骨关节炎,单独使用氨基葡萄糖可以改善软骨代谢,降低炎症介质水平,从而抑制关节内炎症反应,改善患者疼痛等症状[9]。膝骨关节炎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选择适合的患者以及合理的综合治疗措施[10]。对于症状较重、持续时间较长的患者,不推荐单一药物治疗,建议联合用药或加用其他治疗措施。
1.2 治疗腰背部疼痛
引起腰背部疼痛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腰椎退变,椎间小关节骨关节炎。针对这部分原因引起的疼痛,进行规范的药物治疗是必要的。本专题中对由腰椎小关节骨关节炎继发腰痛的患者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单一使用氨基葡萄糖可以取得与NSAID药物相似的临床效果,但起效较慢。我们认为多数腰背部疼痛患者症状缺乏特异性,难以准确界定其病因。对于年龄较大、辅助检查提示有腰椎退变及骨质增生的患者,可以使用氨基葡萄糖,但应该辅以适当的物理治疗、抗炎镇痛药物或肌肉松弛剂治疗,同时应加强患者教育,改善患者认知,纠正不合理的使用,这样效果可能会更理想。
1.3 治疗躯体小关节骨关节炎
很多的小关节也会发生骨关节炎,相对常见的如颞颌关节。由于颞颌关节的活动范围及活动量均较大,容易在长期过量使用后发生骨关节炎。颞颌关节骨关节炎发生机制与其他大关节相似,主要是软骨及软骨下骨的退变,其治疗方法也类似。
2 氨基葡萄糖联合用药治疗骨关节炎
治疗骨关节炎的药物主要有4大类,包括抗炎镇痛药物(如NSAID)、改善病情药物(如软骨素和氨基葡萄糖)、抗骨质疏松药物和关节内注射药物。其中使用最广泛、效果得到认可的是抗炎镇痛药物。但是由于此类药物很多存在一定的胃肠道不良反应,故部分患者不能耐受,常需要更换用药或联合用药。氨基葡萄糖常与NSAID类药物联合使用。
软骨素和氨基葡萄糖相似,均为软骨基质合成的基本成分[11],在国外被作为保健品广泛使用,并取得了不错的临床效果。
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骨关节炎的主要机制是对抗软骨下骨吸收,维持其正常强度和分子连接,为软骨面提供坚强支撑,从而改善骨关节炎症状并延缓病程。氨基葡萄糖也可与抗骨质疏松药物联合使用。本专题中与钙剂和维生素D合用,与降钙素联合使用的研究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但我们认为其疗效与研究中某种特定药物之间的关系并不十分明确,需要进一步研究加以证明。
中成药物是我国传统医学的宝贵财富,在治疗骨关节炎方面也有一定的效果[12]。本专题中提到氨基葡萄糖联合中成药物治疗骨关节炎,包括藤黄健骨片和中药热奄敷,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与前面相似,我们认为用药与疗效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还需进一步研究证明。
3 氨基葡萄糖联合手术治疗骨关节炎
对于程度较重或伴有结构损伤的骨关节炎,在基础治疗外,可能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有关节清理,软骨修整,半月板成型,游离体取出等。伴有力线异常的年轻患者可能需要行截骨矫形;而部分病程长、病情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行关节融合或置换手术。对于相对年轻患者的软骨缺损,我们可以采用微骨折等技术手段进行修复,若缺损面积较大,则需要行自体或异体骨软骨移植治疗。快速发展的组织工程技术也为软骨缺损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可以使用此项技术从根本上解决软骨问题。在本专题中有研究报道在关节镜下微骨折术后使用氨基葡萄糖治疗膝关节剥脱性骨软骨炎及早期骨关节炎,效果良好。但需要注意的是,无充分证据证明氨基葡萄糖能够促进骨髓干细胞转化为成纤维细胞,故其对于微骨折术后软骨缺损修复的作用并不明确。微骨折术后联合使用氨基葡萄糖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可能是由于其降低了炎症介质水平、缓解了疼痛所致。氨基葡萄糖在其中起到的确切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证明。
关节稳定结构破坏后可能继发创伤性骨关节炎[13]。在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后,由于稳定性丧失,股骨、胫骨和髌骨间对位关系会发生一过性或永久性丢失,关节面发生偏磨或撞击,导致软骨损伤及软骨下骨挫伤,进而导致骨关节炎。在急性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的MRI中,经常可以观察到股骨外侧髁和胫骨平台后缘的骨水肿信号,称之为“对吻征”。本专题中研究了口服氨基葡萄糖对于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对吻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氨基葡萄糖有一定疗效,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
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术被很多骨科医生作为保守治疗效果不佳,但尚不适合行关节融合或置换手术患者的理想治疗选择。关节清理的目标是修整损伤软骨,清除游离碎屑,切除炎性增生滑膜,从而缓解疼痛、肿胀等症状,改善功能,延缓病程。本专题中有作者报道了膝关节镜清理术联合氨基葡萄糖治疗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结果显示氨基葡萄糖可以显著提升临床疗效。但也有文献认为关节清理术治疗骨关节炎效果并不理想[14]。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些文献中选择的患者群体不一致,其结论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倚。我们认为对于无严重力线异常的骨关节炎,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术总体上是有效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症状,推迟或避免关节置换或融合。而氨基葡萄糖可以通过对关节软骨及病变滑膜的修复,从而缓解患者症状,对于关节清理术后患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4 结语
骨关节炎严重影响人类生存质量,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对于骨关节炎的诊治尚存在一定的争议,主要集中在对骨关节炎病因的认识,分期方案和治疗措施等方面。在传统观念中,骨关节炎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所谓的原发性骨关节炎特指一部分病因不明确的患者。但从我们的观察来看,所有骨关节炎的发生和发展都存在一定的原发因素,可能是力学环境的改变,也有可能是其他疾病的进展。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原发性骨关节炎这一称谓是值得商榷的。而骨关节炎的分期方法也有多种,有基于影像学的,也有基于临床的。各个期别之间并无显著界限,也就是说,骨关节炎的发生、发展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我们认为对于骨关节炎的治疗,必须体现个体化、综合化,强调治疗的连续性和联合性。
氨基葡萄糖作为改善病情药物,在骨关节炎的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尽管在一些指南和研究报告中[15-16],并不推荐使用氨基葡萄糖,但我们认为对于早中期骨关节炎患者,合理使用氨基葡萄糖以控制症状、改善功能是合适的,多篇文献报道也支持这一观点[17-19]。但对于其治疗效果,不应过分夸大。我们认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选择适合的患者、适当的剂量和疗程,同时联合其他药物或措施进行综合治疗,这样可以保证患者最大限度受益。
氨基葡萄糖作为软骨基质的基本成分,其治疗骨关节炎的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用药风险也未完全明确。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围绕其作用机制及疗效开展更多的动物实验和大样本、前瞻性对照研究,以进一步明确上述问题,为骨关节炎治疗开拓新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