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吴凯, 高音, 陈国建, 韦虎, 陈泽金, 陈晓平. 医院介入手术室职业暴露及防护情况调查. 华西医学, 2016, 31(7): 1251-1254. doi: 10.7507/1002-0179.201600340 复制
介入手术室由于介入放射的特殊性,医务人员长时间暴露在X射线下,接受了较大的放射剂量。另外,由于手术过程涉及到血管穿刺、麻醉及其他创伤性操作,工作人员不可避免地要直接或间接地接触患者的血液、血性引流液、呕吐物、排泄物等[1-2]。因此,介入手术室工作人员是职业暴露的高危群体,如果防护措施不到位,可以引起各种急慢性放射病及传染性疾病的感染[3]。为了解九〇三医院介入手术室医护人员职业暴露情况,我们于2014年9月-11月对该医院在介入手术室工作时间≥4年的46名医务人员近4年来的职业暴露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为制定职业危害性防护措施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择九〇三医院介入手术室工作时间≥4年的全部医务人员46人参与调查,其中医生28人,护士12人,放射技师6人。
1.2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设计专门的调查问卷,除了一般个人信息外,主要做2个方面的评价:① 调查介入手术室医务人员对工作环境职业危害因素、易损环节、损伤后处理及相关法律法规等相关内容的知晓情况,用知晓率表示,知晓率=(知晓人数/参与调查总人数)×100%;② 调查工作人员职业暴露防护措施执行的情况,主要是个人防护设备包括铅衣、铅帽、铅围脖、铅围裙、铅眼镜、防护手套、防护面罩、无菌手套、手术服等的使用情况。问卷内容基本覆盖全部介入手术室职业防护各个环节,问卷表发放前先做信效度分析,其信度系数α为0.86,重测信度为0.98。效度分析采用专家分析法认为符合调查要求。每个接受调查者的所有问卷问题经确认全部填写完毕后方可收回,调查完成后聘请相关专家分析调查问卷。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资料使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率表示,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一般资料
共发放问卷46份,收回问卷46份。其中男34人,平均年龄(33.0±2.6)岁;女12人,平均年龄(26.0±2.3)岁。医生28人,护士12人,放射技师6人;工作年限4~30年,平均(12.48±4.45)年;文化程度医生均为大学本科学历,护士主要是中专及大专为主,放射技师均为大专毕业。
2.2 职业暴露及防护相关知识知晓率的调查结果
介入手术室医务工作人员对职业暴露情况及职业防护的知晓率均较低,医生、护士、放射技师平均知晓率分别为74.2%(187/252)、63.0%(68/108)、66.7%(36/54)。从分布上来讲,3组人群对职业损伤原因、是否知道自己发生过损伤及次数、易损环节及防护措施等方面的知晓率皆较高;对职业损伤的临床表现、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了解皆较差,知晓率较低。横向比较,放射技师对放射损伤的表现的理解较其他两组人群差,其与医生组及护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生护士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护士对职业损伤后处理流程的知晓率比其他两组人群低,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生组与技师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调查项目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3 职业防护措施实施情况调查结果
介入手术室医生、护士及放射技师3组人群实施职业防护措施的总体情况较差,医生、护士、放射技师平均使用率分别为51.3%(158/308)、43.9%(58/132)、15.2%(10/66)。医生、护士对非放射性的职业损伤的防护意识较高,无菌手术衣、手套、口罩及帽子的佩戴率皆为100.0%;而放射技师则较差,几乎不做非放射性职业损伤防护,其与其他组人员之间比较防护措施使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放射性损伤防护方面,放射技师几乎不使用铅衣等防护设备,但他们全部佩戴个人剂量仪;而医生、护士对铅衣的使用率为100%,而很少佩戴个人剂量仪。另外,部分医生、护士还会使用铅帽、铅围脖、铅裙及铅眼镜,但使用率远远低于铅衣的使用。所有工作人员皆未使用防护面罩。见表 2。

3 讨论
近几年,我国职业病发病率逐年增加[4]。据原卫生部统计,我国2009年的职业病报告病例比2008年增加了32%,2010年比2009年增加了50%,2011年比2010年增加10%左右。我国现有劳动力人口7.5亿,其中接触职业危害的劳动者达2.2亿[5]。为进一步加强职业病防治力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11年12月对《职业病防治法》进行了修订[6]。新修改的《职业病防治法》进一步突出强调了用人单位、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职责,加大了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和责任追究力度,完善了职业病诊断与鉴定制度,明确了对职业病患者的医疗和生活等方面的救助制度。各相关单位都在认真组织学习、落实新《职业病防治法》的相关内容,并进一步完善各自行业相关的管理制度[7]。医疗机构从业人员作为职业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职业健康问题同样需要工作人员自身、所在单位及上级主管部门的充分重视,采取合理的措施尽量减少职业损伤及职业病的发生[8]。
从我院的介入工作人员的职业暴露知晓率调查来看,介入手术室医务工作人员对职业损伤危害及防护知识有一定了解,但是缺乏全面系统的理解。医生对所有相关知识的平均知晓率仅为74.2%,护士及放射技师平均知晓率亦只有63.0%、66.7%。具体分析,对法律法规相关知识缺乏了解是平均知晓率低的最重要原因,医生、护士及技师的相应知晓率仅为21.4%、33.3%、16.7%。这说明平时对介入手术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宣传培训工作做得很不够,尤其是对法律法规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亟待加强。另外,三者对可能发生的损伤种类、原因及处理相关知识都相对理解得较好,尤其是放射技师,由于他们只负责放射设备的操作及维护,因此需要的知识仅限于放射危害,故知晓率最高,而医护人员由于需要具体面对患者,涉及到非放射性职业危害及放射性职业危害多方面的知识,故知晓率相对较低。但是,由于放射技师文凭相对较低,均为大专毕业,且临床知识缺乏,故对职业损伤临床表现方面的知识了解最差。同样的,由于护士专业知识的缺陷导致他们对职业损伤处理流程的了解相对较差[9]。这就意味着在安排职业健康教育培训时,需要依据职业类别不同制定不同的具体方案,强调有的放矢[10]。
从具体防护措施的实施情况调查结果来看,与知晓率类似,介入手术室医生、护士及放射技师3组人群实施职业防护措施的总体情况较差,全部防护措施的平均使用率仅为51.3%、43.9%、15.2%。具体分析3组人员各项防护措施不难发现,放射技师由于仅负责放射设备的运行及维护,一般都在操作室工作,不会接触患者,只有在需要进入手术室检查设备时才会穿戴铅衣等防护设备。但是,由于放射科工作人员常规培训都知道必须佩戴个人剂量仪,因此他们都能理解佩戴个人剂量仪的重要性,全部都佩戴个人剂量仪[11]。仅有少部分介入医师及护士佩戴个人剂量仪,主要是因为他们主要都来自临床一线,可能对放射防护知识了解不够全面,对长期低剂量辐射的累积效应尚不清楚[12],需要加强培训及宣传。另外,所有医师及护士都知道使用铅衣,部分知道使用铅围裙及铅围脖,仅有1人使用防护眼镜,这说明介入医护人员具有辐射防护的意识,但是缺乏全面理解。铅衣主要能够保护躯干及胸腹部脏器,但无法保护眼睛、甲状腺及生殖器等其他辐射敏感器官[13-14]。而防护眼镜、铅围脖、铅裙及铅帽能够有效避免眼睛、甲状腺、生殖器及头颅的辐射损伤。因此,需要加强对医护人员辐射防护尤其是对辐射敏感器官防护的知识培训。由于工作人员行介入手术时手的受照剂量最大[15],长期辐射照射可以引起慢性手部及面部放射性皮肤损伤[16],因此亦需要行手面部防护,但是几乎全部介入医生都未戴辐射防护面罩及手套,需要引起重视。值得欣慰的是,所有医护人员对非放射性职业危害的预防做得较好,手术衣、无菌手套、口罩等都有佩戴,这既是对自身健康的保护,也是减少医源性感染、对患者负责的表现[17]。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介入工作人员职业危害及防护方面的工作还需要加强,一方要国家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加大宣传力度,使职业危害及防护的相关知识深入人心,让每个从业人员都了解到职业防护的重要性[18];医院自身亦要制订符合本院特点的职业防护规章制度及措施,督促工作人员严格执行,避免职业危害或疾病的发生。二是各级医疗机构需要加大职业安全教育培训力度,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培训,并针对不同人群各有侧重点。由于介入手术室的职业危害主要还是放射损伤,因此需要对医生及护士重点加强辐射损伤及防护相关知识的培训[19-20];而放射技师因为对非放射性职业危害的知识缺乏,需要加强临床知识及医源性损伤相关知识的培训[21]。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本次调查仅仅局限于一所医院,不能全面反映所有医疗机构介入手术室医务人员的真实情况,存在一定局限性。期待更大规模样本的调查研究。
介入手术室由于介入放射的特殊性,医务人员长时间暴露在X射线下,接受了较大的放射剂量。另外,由于手术过程涉及到血管穿刺、麻醉及其他创伤性操作,工作人员不可避免地要直接或间接地接触患者的血液、血性引流液、呕吐物、排泄物等[1-2]。因此,介入手术室工作人员是职业暴露的高危群体,如果防护措施不到位,可以引起各种急慢性放射病及传染性疾病的感染[3]。为了解九〇三医院介入手术室医护人员职业暴露情况,我们于2014年9月-11月对该医院在介入手术室工作时间≥4年的46名医务人员近4年来的职业暴露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为制定职业危害性防护措施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择九〇三医院介入手术室工作时间≥4年的全部医务人员46人参与调查,其中医生28人,护士12人,放射技师6人。
1.2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设计专门的调查问卷,除了一般个人信息外,主要做2个方面的评价:① 调查介入手术室医务人员对工作环境职业危害因素、易损环节、损伤后处理及相关法律法规等相关内容的知晓情况,用知晓率表示,知晓率=(知晓人数/参与调查总人数)×100%;② 调查工作人员职业暴露防护措施执行的情况,主要是个人防护设备包括铅衣、铅帽、铅围脖、铅围裙、铅眼镜、防护手套、防护面罩、无菌手套、手术服等的使用情况。问卷内容基本覆盖全部介入手术室职业防护各个环节,问卷表发放前先做信效度分析,其信度系数α为0.86,重测信度为0.98。效度分析采用专家分析法认为符合调查要求。每个接受调查者的所有问卷问题经确认全部填写完毕后方可收回,调查完成后聘请相关专家分析调查问卷。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资料使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率表示,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一般资料
共发放问卷46份,收回问卷46份。其中男34人,平均年龄(33.0±2.6)岁;女12人,平均年龄(26.0±2.3)岁。医生28人,护士12人,放射技师6人;工作年限4~30年,平均(12.48±4.45)年;文化程度医生均为大学本科学历,护士主要是中专及大专为主,放射技师均为大专毕业。
2.2 职业暴露及防护相关知识知晓率的调查结果
介入手术室医务工作人员对职业暴露情况及职业防护的知晓率均较低,医生、护士、放射技师平均知晓率分别为74.2%(187/252)、63.0%(68/108)、66.7%(36/54)。从分布上来讲,3组人群对职业损伤原因、是否知道自己发生过损伤及次数、易损环节及防护措施等方面的知晓率皆较高;对职业损伤的临床表现、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了解皆较差,知晓率较低。横向比较,放射技师对放射损伤的表现的理解较其他两组人群差,其与医生组及护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生护士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护士对职业损伤后处理流程的知晓率比其他两组人群低,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生组与技师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调查项目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3 职业防护措施实施情况调查结果
介入手术室医生、护士及放射技师3组人群实施职业防护措施的总体情况较差,医生、护士、放射技师平均使用率分别为51.3%(158/308)、43.9%(58/132)、15.2%(10/66)。医生、护士对非放射性的职业损伤的防护意识较高,无菌手术衣、手套、口罩及帽子的佩戴率皆为100.0%;而放射技师则较差,几乎不做非放射性职业损伤防护,其与其他组人员之间比较防护措施使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放射性损伤防护方面,放射技师几乎不使用铅衣等防护设备,但他们全部佩戴个人剂量仪;而医生、护士对铅衣的使用率为100%,而很少佩戴个人剂量仪。另外,部分医生、护士还会使用铅帽、铅围脖、铅裙及铅眼镜,但使用率远远低于铅衣的使用。所有工作人员皆未使用防护面罩。见表 2。

3 讨论
近几年,我国职业病发病率逐年增加[4]。据原卫生部统计,我国2009年的职业病报告病例比2008年增加了32%,2010年比2009年增加了50%,2011年比2010年增加10%左右。我国现有劳动力人口7.5亿,其中接触职业危害的劳动者达2.2亿[5]。为进一步加强职业病防治力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11年12月对《职业病防治法》进行了修订[6]。新修改的《职业病防治法》进一步突出强调了用人单位、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职责,加大了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和责任追究力度,完善了职业病诊断与鉴定制度,明确了对职业病患者的医疗和生活等方面的救助制度。各相关单位都在认真组织学习、落实新《职业病防治法》的相关内容,并进一步完善各自行业相关的管理制度[7]。医疗机构从业人员作为职业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职业健康问题同样需要工作人员自身、所在单位及上级主管部门的充分重视,采取合理的措施尽量减少职业损伤及职业病的发生[8]。
从我院的介入工作人员的职业暴露知晓率调查来看,介入手术室医务工作人员对职业损伤危害及防护知识有一定了解,但是缺乏全面系统的理解。医生对所有相关知识的平均知晓率仅为74.2%,护士及放射技师平均知晓率亦只有63.0%、66.7%。具体分析,对法律法规相关知识缺乏了解是平均知晓率低的最重要原因,医生、护士及技师的相应知晓率仅为21.4%、33.3%、16.7%。这说明平时对介入手术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宣传培训工作做得很不够,尤其是对法律法规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亟待加强。另外,三者对可能发生的损伤种类、原因及处理相关知识都相对理解得较好,尤其是放射技师,由于他们只负责放射设备的操作及维护,因此需要的知识仅限于放射危害,故知晓率最高,而医护人员由于需要具体面对患者,涉及到非放射性职业危害及放射性职业危害多方面的知识,故知晓率相对较低。但是,由于放射技师文凭相对较低,均为大专毕业,且临床知识缺乏,故对职业损伤临床表现方面的知识了解最差。同样的,由于护士专业知识的缺陷导致他们对职业损伤处理流程的了解相对较差[9]。这就意味着在安排职业健康教育培训时,需要依据职业类别不同制定不同的具体方案,强调有的放矢[10]。
从具体防护措施的实施情况调查结果来看,与知晓率类似,介入手术室医生、护士及放射技师3组人群实施职业防护措施的总体情况较差,全部防护措施的平均使用率仅为51.3%、43.9%、15.2%。具体分析3组人员各项防护措施不难发现,放射技师由于仅负责放射设备的运行及维护,一般都在操作室工作,不会接触患者,只有在需要进入手术室检查设备时才会穿戴铅衣等防护设备。但是,由于放射科工作人员常规培训都知道必须佩戴个人剂量仪,因此他们都能理解佩戴个人剂量仪的重要性,全部都佩戴个人剂量仪[11]。仅有少部分介入医师及护士佩戴个人剂量仪,主要是因为他们主要都来自临床一线,可能对放射防护知识了解不够全面,对长期低剂量辐射的累积效应尚不清楚[12],需要加强培训及宣传。另外,所有医师及护士都知道使用铅衣,部分知道使用铅围裙及铅围脖,仅有1人使用防护眼镜,这说明介入医护人员具有辐射防护的意识,但是缺乏全面理解。铅衣主要能够保护躯干及胸腹部脏器,但无法保护眼睛、甲状腺及生殖器等其他辐射敏感器官[13-14]。而防护眼镜、铅围脖、铅裙及铅帽能够有效避免眼睛、甲状腺、生殖器及头颅的辐射损伤。因此,需要加强对医护人员辐射防护尤其是对辐射敏感器官防护的知识培训。由于工作人员行介入手术时手的受照剂量最大[15],长期辐射照射可以引起慢性手部及面部放射性皮肤损伤[16],因此亦需要行手面部防护,但是几乎全部介入医生都未戴辐射防护面罩及手套,需要引起重视。值得欣慰的是,所有医护人员对非放射性职业危害的预防做得较好,手术衣、无菌手套、口罩等都有佩戴,这既是对自身健康的保护,也是减少医源性感染、对患者负责的表现[17]。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介入工作人员职业危害及防护方面的工作还需要加强,一方要国家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加大宣传力度,使职业危害及防护的相关知识深入人心,让每个从业人员都了解到职业防护的重要性[18];医院自身亦要制订符合本院特点的职业防护规章制度及措施,督促工作人员严格执行,避免职业危害或疾病的发生。二是各级医疗机构需要加大职业安全教育培训力度,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培训,并针对不同人群各有侧重点。由于介入手术室的职业危害主要还是放射损伤,因此需要对医生及护士重点加强辐射损伤及防护相关知识的培训[19-20];而放射技师因为对非放射性职业危害的知识缺乏,需要加强临床知识及医源性损伤相关知识的培训[21]。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本次调查仅仅局限于一所医院,不能全面反映所有医疗机构介入手术室医务人员的真实情况,存在一定局限性。期待更大规模样本的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