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高慧, 徐正英, 田永明. 肝移植术后危重患者腹部不同引流装置护理的对比研究. 华西医学, 2016, 31(7): 1290-1292. doi: 10.7507/1002-0179.201600351 复制
肝移植是临床上用于治疗终末期肝脏疾病最为有效的方式[1],可以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是肝移植患者的手术复杂,病情重,病情变化快,术后引流管多,护理工作繁重[2]。因此肝移植围手术期管理非常重要,尤其是术后腹腔各种引流管的护理,关系到及时发现术后患者病情变化,降低或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3]。腹腔引流是腹部外科最常用、最重要的基本技术之一,其通畅与否影响手术效果和疾病预后。腹腔引流管被动引流时,并不能长时间保持有效引流,容易被组织包裹或堵塞[4]。肝移植术后一段时间内有较多的淋巴液和血性液渗出,故在腹部放置腹腔引流管,若引流不畅,会导致腹腔积液,引起感染。目前肝移植术后腹腔各种引流管引流装置常采用一次性普通引流袋,但常常发生引流管堵塞的情况,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并且浪费了医疗相关资源。针对这一临床现象,我科自2013年6月-2014年6月对86例肝移植术后危重患者腹部引流采用两种腹部引流装置,比较两种方法引流管堵管发生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全身麻醉下施行肝移植术术后转入我院重症加强护理病房监护的86例肝移植患者。其中全肝移植者36例,半肝移植者50例,均在全身麻醉下施行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或经典原位肝移植术,术后均常规留置相同材质、相同型号的腹腔引流管。
纳入标准:①术后转入我科的肝移植受体;②术后腹部留置腹腔引流管者;③取得患者家属知情同意者。排除标准:①术后转入我科的肝移植供体;②术后未留置腹腔引流管者;③患者家属拒绝使用一次性便携式引流瓶者;④术后腹腔大出血导致腹腔引流管堵塞者。
1.2 方法
1.2.1 分组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6例肝移植患者按术后转入重症加强护理病房的先后顺序依次分入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男35例,女8例;年龄18~55岁,平均(41.5±7.3)岁。对照组男36例,女7例;年龄22~58岁,平均(42.4±8.0)岁。
1.2.2 干预方法
对照组术后腹部引流装置使用一次性普通引流袋-康乐保(中国)有限公司康维抗返流引流袋;观察组术后使用天津市塑料研究所有限公司普通型直通便携式手动引流瓶。两组患者腹腔引流管均定时挤压,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引流管折叠、扭曲;从上向下挤压引流管,防止引流管被血块阻塞。挤压普通引流管的方法:护士站在患者术侧,双手握住距插管处10~15 cm的排液管,挤压时两手相接,后面的手用力捏住引流管,使引流管闭塞,用前面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指腹用力、快速挤压引流管,使挤压与手掌的反作用力恰好与引流管的直径重叠[5]。挤压便携式引流瓶的方法:护士站在患者术侧,用手挤压手柄,被引流的气、液即可经上连接管进入手柄内,继而引流至气液储存瓶内。轻挤手柄数下,可根据手柄的回弹程度判断气体引流是否彻底,挤压手柄不断回弹说明气体较多,一旦回弹停止,手柄处于凹陷负压状态,即可证明气体引流彻底,可继续引流液体。当引流不畅时,应及时挤压手柄,使引流通畅。采取以上两种方法挤压引流管,均可防止引流管堵塞。并且挤压两组患者腹腔引流管的间隔时间、挤压次数均相同。两组患者均每日更换引流袋及负压装置,均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1.2.3 引流管的护理
肝移植术后患者留置的腹腔引流管较多,当患者术后进入重症加强护理病房后,接诊护士严格交接班,与医师一起核对腹腔引流管,逐个用胶布标明引流管部位并检查引流管是否正常,接相应的引流装置,并保持通畅,保持引流管周围皮肤干燥,敷料清洁;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和性质,并及时记录。每日更换引流袋及负压装置,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肝移植术后1~3 d引流管堵管发生情况。②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肝移植术后3 d后引流管堵管发生情况。引流管堵塞评价标准:引流管在术后可能被胆液、血凝块和坏死的组织堵塞,应经常挤压引流管保持引流通畅。临床上当出现腹部引流管引流不畅时,如经过反复多次的手动挤压以后,引流仍不通畅,且用生理盐水冲洗疏通后,引流仍不通畅者,则视为引流管堵塞。反之则视为不堵管。
1.4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观察组术后1~3 d引流管堵管发生例数(2例)少于对照组(10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3 d后引流管堵管发生例数(4例)少于观察组(1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3 讨论
3.1 术后引流对肝移植术后患者的重要性
腹腔引流是腹部外科最常用、最重要的基本技术之一,合理应用腹腔引流对术后患者的康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6]。原因在于腹腔引流能预防腹部手术后腹腔内积血、积液,避免发生感染[7]。然而肝移植患者术后早期引流液的黏滞度大;中后期引流液中含有较多的纤维素以及组织碎屑,均不容易引流。目前腹腔引流分主动引流和被动引流2种,被动引流指的是通过重力作用、腹腔内的流体压力差或引流管从腹腔内将液态引流出。现阶段,临床上较为常用的引流方法为引流装置被动性吸除液体。而呕吐、咳嗽、体位、呼吸活动等因素都会对被动性腹腔引流的效果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8]。而传统的单腔管引流属于被动引流,因引流液黏滞度增加及坏死组织、血凝块堵塞管腔,致使引流不畅[9]。所以,术后早期使用一次性引流袋不利于保持引流通畅。但是挤压便携式引流瓶属于主动引流,通过负压使腹腔内的引流物得到及时清除,特别是黏滞度大的血液,在未凝固前就被负压吸出,能减少组织堵塞引流管孔道,但引流液含有纤维素、组织碎屑、坏死组织、凝血酶活性物质,本身能堵塞管腔,而且这些物质的水分被负压吸干后在腔隙的内套管里更易堵塞,使其过早地失去了引流作用[10]。所以,术后早期使用一次性便携式手动引流瓶有利于保持引流管引流通畅;中后期使用不利于保持引流通畅。
3.2 两种腹部引流装置的比较
一次性便携式手动引流瓶挤压手法方便、挤压间隔时间容易掌握,可达到有效引流的目的。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它需人为施加较大的挤压力,可能更易造成血凝块堵塞引流管。而一次性普通引流袋具有设计简单、易引流的特点,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挤压效果不明显、耗时费力。
3.3 腹部引流管堵管发生率
观察组术后1~3 d引流管堵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术后3 d后引流管堵管发生率低于观察组(P<0.05)。因此,肝移植术后危重患者术后早期使用一次性便携式手动引流瓶有利于保持引流管引流通畅,可降低腹部引流管堵管发生率;中后期使用一次性普通引流袋有利于保持引流管引流通畅,可减少人为挤压造成血凝块堵塞引流管,从而降低引流管堵管发生率。因此,临床上联合使用这两种引流装置可有效降低肝移植术后腹部引流管堵管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综上所述,一次性便携式手动引流瓶和一次性普通引流袋各自具有优缺点,如能将其优点有效地利用,它将很好地服务于临床。因此,肝移植术后腹部引流联合以上两种引流装置可有效降低引流管堵管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肝移植是临床上用于治疗终末期肝脏疾病最为有效的方式[1],可以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是肝移植患者的手术复杂,病情重,病情变化快,术后引流管多,护理工作繁重[2]。因此肝移植围手术期管理非常重要,尤其是术后腹腔各种引流管的护理,关系到及时发现术后患者病情变化,降低或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3]。腹腔引流是腹部外科最常用、最重要的基本技术之一,其通畅与否影响手术效果和疾病预后。腹腔引流管被动引流时,并不能长时间保持有效引流,容易被组织包裹或堵塞[4]。肝移植术后一段时间内有较多的淋巴液和血性液渗出,故在腹部放置腹腔引流管,若引流不畅,会导致腹腔积液,引起感染。目前肝移植术后腹腔各种引流管引流装置常采用一次性普通引流袋,但常常发生引流管堵塞的情况,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并且浪费了医疗相关资源。针对这一临床现象,我科自2013年6月-2014年6月对86例肝移植术后危重患者腹部引流采用两种腹部引流装置,比较两种方法引流管堵管发生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全身麻醉下施行肝移植术术后转入我院重症加强护理病房监护的86例肝移植患者。其中全肝移植者36例,半肝移植者50例,均在全身麻醉下施行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或经典原位肝移植术,术后均常规留置相同材质、相同型号的腹腔引流管。
纳入标准:①术后转入我科的肝移植受体;②术后腹部留置腹腔引流管者;③取得患者家属知情同意者。排除标准:①术后转入我科的肝移植供体;②术后未留置腹腔引流管者;③患者家属拒绝使用一次性便携式引流瓶者;④术后腹腔大出血导致腹腔引流管堵塞者。
1.2 方法
1.2.1 分组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6例肝移植患者按术后转入重症加强护理病房的先后顺序依次分入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男35例,女8例;年龄18~55岁,平均(41.5±7.3)岁。对照组男36例,女7例;年龄22~58岁,平均(42.4±8.0)岁。
1.2.2 干预方法
对照组术后腹部引流装置使用一次性普通引流袋-康乐保(中国)有限公司康维抗返流引流袋;观察组术后使用天津市塑料研究所有限公司普通型直通便携式手动引流瓶。两组患者腹腔引流管均定时挤压,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引流管折叠、扭曲;从上向下挤压引流管,防止引流管被血块阻塞。挤压普通引流管的方法:护士站在患者术侧,双手握住距插管处10~15 cm的排液管,挤压时两手相接,后面的手用力捏住引流管,使引流管闭塞,用前面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指腹用力、快速挤压引流管,使挤压与手掌的反作用力恰好与引流管的直径重叠[5]。挤压便携式引流瓶的方法:护士站在患者术侧,用手挤压手柄,被引流的气、液即可经上连接管进入手柄内,继而引流至气液储存瓶内。轻挤手柄数下,可根据手柄的回弹程度判断气体引流是否彻底,挤压手柄不断回弹说明气体较多,一旦回弹停止,手柄处于凹陷负压状态,即可证明气体引流彻底,可继续引流液体。当引流不畅时,应及时挤压手柄,使引流通畅。采取以上两种方法挤压引流管,均可防止引流管堵塞。并且挤压两组患者腹腔引流管的间隔时间、挤压次数均相同。两组患者均每日更换引流袋及负压装置,均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1.2.3 引流管的护理
肝移植术后患者留置的腹腔引流管较多,当患者术后进入重症加强护理病房后,接诊护士严格交接班,与医师一起核对腹腔引流管,逐个用胶布标明引流管部位并检查引流管是否正常,接相应的引流装置,并保持通畅,保持引流管周围皮肤干燥,敷料清洁;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和性质,并及时记录。每日更换引流袋及负压装置,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肝移植术后1~3 d引流管堵管发生情况。②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肝移植术后3 d后引流管堵管发生情况。引流管堵塞评价标准:引流管在术后可能被胆液、血凝块和坏死的组织堵塞,应经常挤压引流管保持引流通畅。临床上当出现腹部引流管引流不畅时,如经过反复多次的手动挤压以后,引流仍不通畅,且用生理盐水冲洗疏通后,引流仍不通畅者,则视为引流管堵塞。反之则视为不堵管。
1.4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观察组术后1~3 d引流管堵管发生例数(2例)少于对照组(10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3 d后引流管堵管发生例数(4例)少于观察组(1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3 讨论
3.1 术后引流对肝移植术后患者的重要性
腹腔引流是腹部外科最常用、最重要的基本技术之一,合理应用腹腔引流对术后患者的康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6]。原因在于腹腔引流能预防腹部手术后腹腔内积血、积液,避免发生感染[7]。然而肝移植患者术后早期引流液的黏滞度大;中后期引流液中含有较多的纤维素以及组织碎屑,均不容易引流。目前腹腔引流分主动引流和被动引流2种,被动引流指的是通过重力作用、腹腔内的流体压力差或引流管从腹腔内将液态引流出。现阶段,临床上较为常用的引流方法为引流装置被动性吸除液体。而呕吐、咳嗽、体位、呼吸活动等因素都会对被动性腹腔引流的效果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8]。而传统的单腔管引流属于被动引流,因引流液黏滞度增加及坏死组织、血凝块堵塞管腔,致使引流不畅[9]。所以,术后早期使用一次性引流袋不利于保持引流通畅。但是挤压便携式引流瓶属于主动引流,通过负压使腹腔内的引流物得到及时清除,特别是黏滞度大的血液,在未凝固前就被负压吸出,能减少组织堵塞引流管孔道,但引流液含有纤维素、组织碎屑、坏死组织、凝血酶活性物质,本身能堵塞管腔,而且这些物质的水分被负压吸干后在腔隙的内套管里更易堵塞,使其过早地失去了引流作用[10]。所以,术后早期使用一次性便携式手动引流瓶有利于保持引流管引流通畅;中后期使用不利于保持引流通畅。
3.2 两种腹部引流装置的比较
一次性便携式手动引流瓶挤压手法方便、挤压间隔时间容易掌握,可达到有效引流的目的。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它需人为施加较大的挤压力,可能更易造成血凝块堵塞引流管。而一次性普通引流袋具有设计简单、易引流的特点,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挤压效果不明显、耗时费力。
3.3 腹部引流管堵管发生率
观察组术后1~3 d引流管堵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术后3 d后引流管堵管发生率低于观察组(P<0.05)。因此,肝移植术后危重患者术后早期使用一次性便携式手动引流瓶有利于保持引流管引流通畅,可降低腹部引流管堵管发生率;中后期使用一次性普通引流袋有利于保持引流管引流通畅,可减少人为挤压造成血凝块堵塞引流管,从而降低引流管堵管发生率。因此,临床上联合使用这两种引流装置可有效降低肝移植术后腹部引流管堵管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综上所述,一次性便携式手动引流瓶和一次性普通引流袋各自具有优缺点,如能将其优点有效地利用,它将很好地服务于临床。因此,肝移植术后腹部引流联合以上两种引流装置可有效降低引流管堵管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