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王雪容, 徐平. 某民族地区县卫生院急诊急救资源现状调查. 华西医学, 2016, 31(7): 1304-1307. doi: 10.7507/1002-0179.201600356 复制
我国急诊医学的发展相对较晚,且地区间发展不均衡,发达地区急诊医学发展迅速,多数县市级综合医院具备完善的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危重症监护一体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1-6],而欠发达地区急诊医学发展相对迟滞,特别是民族地区大多数县级综合医院仍不具备完善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需投入大量的急诊资源用于院际转诊,且由于地区广阔、交通条件不便利等原因院前急救的可及性、及时性受到严重影响,因此乡镇卫生院的急诊急救能力是保障民族地区民众健康的初始力量。乡镇卫生院是农村一体化卫生服务网络的枢纽[7-9],为促进民族地区卫生院的发展,最大限度保障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故对四川省阿坝州某民族地区县的所有卫生院的急诊急救资源现状进行调查。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调查时间:2015年4月15日-18日;调查地点: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某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纳入标准: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某县所有公立的乡镇卫生院,其中接受调查的人员为编制内的医护人员。排除标准:乡镇私立医院及专科医院。
1.2 方法
设置统一电子版本的调查问卷,救护车车内设备的配置按照2007年原卫生部制定的行业标准《WS/T 292-2008救护车》进行调查,卫生院急救设备配置按照2009年原卫生部制定的《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标准进行调查。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医政股通过网络统一发放电子问卷,规定收到电子问卷的所有卫生院负责人在2 d内填写完毕并上传医政股,由专人使用SPSS 13.0软件录入数据,该项目负责人全面负责录入数据的复核及整理工作。本次调查的内容包括:急诊医疗服务情况[相关概念参考《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急救相关人力资源情况、救护车及车载设备、院内急救相关设备以及急救技术应用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3.0软件及Microsoft Excel 200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人数和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问卷收回情况
该县辖2镇23个乡,乡镇卫生院共22家,应收回问卷22份,实际回收22份问卷,回收率为100%。
2.2 急诊医疗服务情况
乡镇卫生院服务人口为(2 206.05±846.95)人,服务半径为(25.5±14.3)km,拥有床位数为(3.73±2.75)张,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1.52人,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0.47人,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1.69张。
2.3 急救相关人力资源
22 家乡镇卫生院共74名取得助理医师及以上职称的医务人员,23名取得护士及以上职称的护理人员,医护比例1︰0.31,医务人员初中级职称所占比例为24.32%,护理人员初中级职称所占比例为13.04%,医护职称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01,P=0.223)。医务人员大专及以上学历比例为66.22%,护理人员大专及以上学历比例为43.48%,医护学历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969,P=0.137)。见表 1。

2.4 急诊医疗服务相关设备
2.4.1 救护车及车载设备
目前,22家乡镇卫生院共6辆救护车,5辆为普通型救护车,1辆为抢救监护型救护车。抢救监护型救护车亦缺乏车载电话、呼吸机、血糖仪、心电图机等设备,普通型救护车设备简陋,部分救护车连“老三样”氧气瓶、药箱及担架尚未配置完备。见表 2。

2.4.2 卫生院院内救治设备
22家乡镇卫生院共9种设备可用于急诊急救,其中7家卫生院配备简易呼吸球囊,1家卫生院配备心脏除颤仪,11家卫生院配备心电图机,10家卫生院配备吸痰器,10家卫生院配备血糖仪,22家卫生院配备氧气瓶,18家卫生院配备B型超声,7家卫生院配备X线机,13家卫生院配备洗胃机,尚无医院配置血氧饱和测试仪、微量注射泵、输液泵、气管插管镜、环甲膜穿刺针、喉罩、呼吸机等急救设备。
2.5 常用急救技术应用情况
22 家乡镇卫生院均能开展清创缝合及止血包扎术,13家卫生院开展周围静脉穿刺技术,9家卫生院开展骨折夹板固定术,21家卫生院开展口对口人工呼吸技术,9家卫生院开展清除口咽部异物技术,8家卫生院开展手法开放气道技术,6家卫生院开展气囊经鼻面罩通气技术,10家卫生院开展徒手胸外心脏按压术,2家卫生院开展洗胃术,尚无卫生院开展气管插管术、气管切开术、心肺复苏机胸外心脏按压、体外电除颤、中心静脉穿刺、胸膜腔穿刺术及胸膜腔穿刺术。
3 讨论
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制定了《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提出了2020年工作目标为:每千常住人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1.2张,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2.5人,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3.14人,医护比1︰1.25。该民族地区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1.52人,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0.47人,医护比1︰0.31,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1.69张。而本研究表明该地区基层卫生机构的急救资源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乡镇卫生院急诊服务半径过大,多数单位缺乏救护车保障急诊服务的及时性;医护人员数量绝对数偏低,护士配备严重不足;床位设置达标,但急救相关设备配置不足,医护人员急救能力欠缺,总体服务能力不足,基层卫生机构利用率不高。
3.1 该地区基层卫生机构建设投入不足,需加大投入改进医疗设施设备
该县22家卫生院仅6家拥有救护车,1辆为抢救监护型救护车[10-12],救护车车载设备及院内救治设备均配置不足,不能完全满足急诊急救配置要求。民族地区地域广阔,急诊服务半径过大,县级医院急诊科难以单独承担全县急诊急救任务,因此需要乡镇卫生院配置救护车,特别是抢救监护型救护车以弥补不足,以便在第一时间赶到救护现场执行急救任务,或者承担部分危重患者送往上级医院的转诊工作,以缓解县级医院急诊科急救资源相对不足的压力。对于生命体征不平稳需要就地抢救的患者,目前乡镇卫生院缺乏相应的救治设备,大多数卫生院无心电监护仪,所有卫生院缺乏高级生命支持相关设备,如气管插管包、喉罩、呼吸机等,甚至生物化学检测仪、X线机、B型超声、心电图机等基础设备亦未完全配置,为保障民族地区民众及时获得急诊急救服务应首先改进乡镇卫生院的医疗设施设备。
3.2 该地区基层卫生机构医护人员数量不足且结构欠合理,需增加数量、改善人才结构
该县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与国内其他地区差距不大,不过仍低于国务院办公厅制定的2020年工作目标要求,但注册护士数明显低于其他地区水平,甚至远远低于目标值,出现了医护比例倒置,资源要素之间配置结构严重失衡[13-15]。护理人员是医生的平等合作者,亦为卫生保健和健康教育的主要力量,基层卫生机构医护比例倒置的原因通常为:对护理人力资源重视不足,培训比例低,基层护理工作专业化发展相对滞后,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且经济待遇不尽如意[13]。由此可见,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队伍特别是护理人才队伍亟待加强。
3.3 该地区基层卫生机构医护人员专业素质不足,需加强急诊急救专业人才建设
该县乡镇卫生院的医护人员绝大部分为助理医师或护士,而初、中级职称人员比例低,学历层次以中专为主,且难以开展急诊急救的相关技术,大多数医护人员仅能开展周围静脉穿刺及清创缝合手术,不能单独完成重症患者的抢救工作,由此说明该县基层急诊急救能力还处于不发达阶段,医护人员急诊专业化程度不高。针对民族地区急诊医疗资源的现状,可以考虑增加急诊急救专业对口支援的人员的引进力度,或同时创造条件争取急诊专业人才在本地长期工作,在增加设备投入的同时,利用有利条件加强医护人员的急诊急救培训或送上级医院进修学习,特别加强常见的急诊急救技术如心肺复苏、脊柱损伤搬运技术等实用技术的培训与临床应用。急诊医学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建设,专业人才缺乏将制约急诊急救能力的提高,因此提高医护人员急诊专业化素质将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今后工作的重点。
综上所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急诊医疗服务是我国急诊医学发展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在民族地区自然条件恶劣,急诊疾病发病几率高,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不足,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尤其是急诊急救服务的可及性与及时性难以保障。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对民族地区县卫生院急诊急救资源现状进行调查,从而了解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为乡镇卫生院的发展提出建议,为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或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意见,尽可能促进民族地区卫生院急诊急救能力的发展,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资源利用率,满足民族地区民众对急诊急救资源的需求。
我国急诊医学的发展相对较晚,且地区间发展不均衡,发达地区急诊医学发展迅速,多数县市级综合医院具备完善的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危重症监护一体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1-6],而欠发达地区急诊医学发展相对迟滞,特别是民族地区大多数县级综合医院仍不具备完善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需投入大量的急诊资源用于院际转诊,且由于地区广阔、交通条件不便利等原因院前急救的可及性、及时性受到严重影响,因此乡镇卫生院的急诊急救能力是保障民族地区民众健康的初始力量。乡镇卫生院是农村一体化卫生服务网络的枢纽[7-9],为促进民族地区卫生院的发展,最大限度保障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故对四川省阿坝州某民族地区县的所有卫生院的急诊急救资源现状进行调查。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调查时间:2015年4月15日-18日;调查地点: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某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纳入标准: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某县所有公立的乡镇卫生院,其中接受调查的人员为编制内的医护人员。排除标准:乡镇私立医院及专科医院。
1.2 方法
设置统一电子版本的调查问卷,救护车车内设备的配置按照2007年原卫生部制定的行业标准《WS/T 292-2008救护车》进行调查,卫生院急救设备配置按照2009年原卫生部制定的《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标准进行调查。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医政股通过网络统一发放电子问卷,规定收到电子问卷的所有卫生院负责人在2 d内填写完毕并上传医政股,由专人使用SPSS 13.0软件录入数据,该项目负责人全面负责录入数据的复核及整理工作。本次调查的内容包括:急诊医疗服务情况[相关概念参考《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急救相关人力资源情况、救护车及车载设备、院内急救相关设备以及急救技术应用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3.0软件及Microsoft Excel 200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人数和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问卷收回情况
该县辖2镇23个乡,乡镇卫生院共22家,应收回问卷22份,实际回收22份问卷,回收率为100%。
2.2 急诊医疗服务情况
乡镇卫生院服务人口为(2 206.05±846.95)人,服务半径为(25.5±14.3)km,拥有床位数为(3.73±2.75)张,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1.52人,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0.47人,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1.69张。
2.3 急救相关人力资源
22 家乡镇卫生院共74名取得助理医师及以上职称的医务人员,23名取得护士及以上职称的护理人员,医护比例1︰0.31,医务人员初中级职称所占比例为24.32%,护理人员初中级职称所占比例为13.04%,医护职称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01,P=0.223)。医务人员大专及以上学历比例为66.22%,护理人员大专及以上学历比例为43.48%,医护学历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969,P=0.137)。见表 1。

2.4 急诊医疗服务相关设备
2.4.1 救护车及车载设备
目前,22家乡镇卫生院共6辆救护车,5辆为普通型救护车,1辆为抢救监护型救护车。抢救监护型救护车亦缺乏车载电话、呼吸机、血糖仪、心电图机等设备,普通型救护车设备简陋,部分救护车连“老三样”氧气瓶、药箱及担架尚未配置完备。见表 2。

2.4.2 卫生院院内救治设备
22家乡镇卫生院共9种设备可用于急诊急救,其中7家卫生院配备简易呼吸球囊,1家卫生院配备心脏除颤仪,11家卫生院配备心电图机,10家卫生院配备吸痰器,10家卫生院配备血糖仪,22家卫生院配备氧气瓶,18家卫生院配备B型超声,7家卫生院配备X线机,13家卫生院配备洗胃机,尚无医院配置血氧饱和测试仪、微量注射泵、输液泵、气管插管镜、环甲膜穿刺针、喉罩、呼吸机等急救设备。
2.5 常用急救技术应用情况
22 家乡镇卫生院均能开展清创缝合及止血包扎术,13家卫生院开展周围静脉穿刺技术,9家卫生院开展骨折夹板固定术,21家卫生院开展口对口人工呼吸技术,9家卫生院开展清除口咽部异物技术,8家卫生院开展手法开放气道技术,6家卫生院开展气囊经鼻面罩通气技术,10家卫生院开展徒手胸外心脏按压术,2家卫生院开展洗胃术,尚无卫生院开展气管插管术、气管切开术、心肺复苏机胸外心脏按压、体外电除颤、中心静脉穿刺、胸膜腔穿刺术及胸膜腔穿刺术。
3 讨论
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制定了《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提出了2020年工作目标为:每千常住人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1.2张,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2.5人,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3.14人,医护比1︰1.25。该民族地区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1.52人,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0.47人,医护比1︰0.31,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1.69张。而本研究表明该地区基层卫生机构的急救资源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乡镇卫生院急诊服务半径过大,多数单位缺乏救护车保障急诊服务的及时性;医护人员数量绝对数偏低,护士配备严重不足;床位设置达标,但急救相关设备配置不足,医护人员急救能力欠缺,总体服务能力不足,基层卫生机构利用率不高。
3.1 该地区基层卫生机构建设投入不足,需加大投入改进医疗设施设备
该县22家卫生院仅6家拥有救护车,1辆为抢救监护型救护车[10-12],救护车车载设备及院内救治设备均配置不足,不能完全满足急诊急救配置要求。民族地区地域广阔,急诊服务半径过大,县级医院急诊科难以单独承担全县急诊急救任务,因此需要乡镇卫生院配置救护车,特别是抢救监护型救护车以弥补不足,以便在第一时间赶到救护现场执行急救任务,或者承担部分危重患者送往上级医院的转诊工作,以缓解县级医院急诊科急救资源相对不足的压力。对于生命体征不平稳需要就地抢救的患者,目前乡镇卫生院缺乏相应的救治设备,大多数卫生院无心电监护仪,所有卫生院缺乏高级生命支持相关设备,如气管插管包、喉罩、呼吸机等,甚至生物化学检测仪、X线机、B型超声、心电图机等基础设备亦未完全配置,为保障民族地区民众及时获得急诊急救服务应首先改进乡镇卫生院的医疗设施设备。
3.2 该地区基层卫生机构医护人员数量不足且结构欠合理,需增加数量、改善人才结构
该县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与国内其他地区差距不大,不过仍低于国务院办公厅制定的2020年工作目标要求,但注册护士数明显低于其他地区水平,甚至远远低于目标值,出现了医护比例倒置,资源要素之间配置结构严重失衡[13-15]。护理人员是医生的平等合作者,亦为卫生保健和健康教育的主要力量,基层卫生机构医护比例倒置的原因通常为:对护理人力资源重视不足,培训比例低,基层护理工作专业化发展相对滞后,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且经济待遇不尽如意[13]。由此可见,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队伍特别是护理人才队伍亟待加强。
3.3 该地区基层卫生机构医护人员专业素质不足,需加强急诊急救专业人才建设
该县乡镇卫生院的医护人员绝大部分为助理医师或护士,而初、中级职称人员比例低,学历层次以中专为主,且难以开展急诊急救的相关技术,大多数医护人员仅能开展周围静脉穿刺及清创缝合手术,不能单独完成重症患者的抢救工作,由此说明该县基层急诊急救能力还处于不发达阶段,医护人员急诊专业化程度不高。针对民族地区急诊医疗资源的现状,可以考虑增加急诊急救专业对口支援的人员的引进力度,或同时创造条件争取急诊专业人才在本地长期工作,在增加设备投入的同时,利用有利条件加强医护人员的急诊急救培训或送上级医院进修学习,特别加强常见的急诊急救技术如心肺复苏、脊柱损伤搬运技术等实用技术的培训与临床应用。急诊医学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建设,专业人才缺乏将制约急诊急救能力的提高,因此提高医护人员急诊专业化素质将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今后工作的重点。
综上所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急诊医疗服务是我国急诊医学发展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在民族地区自然条件恶劣,急诊疾病发病几率高,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不足,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尤其是急诊急救服务的可及性与及时性难以保障。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对民族地区县卫生院急诊急救资源现状进行调查,从而了解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为乡镇卫生院的发展提出建议,为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或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意见,尽可能促进民族地区卫生院急诊急救能力的发展,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资源利用率,满足民族地区民众对急诊急救资源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