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左小凤, 吴霜, 刘怡, 李水英, 周茜, 赖华, 张倬秋. 团体药物管理训练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负担改善的效果. 华西医学, 2016, 31(1): 135-138. doi: 10.7507/1002-0179.20160038 复制
药物治疗是有效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基本方法,抗精神病药物对减轻患者精神病性症状,减少复发,提高其社会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然而,约50%的患者服药依从性差[2],这些患者疾病复发率高,重复住院率高,社会功能损伤严重,个人收入低而医疗花费高,给自己和家庭造成了巨大的痛苦[3]。药物管理已被许多研究证实是简单、有效地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的方法[4-6],然而,关于此方法是否可以改善患者家庭负担国内鲜有研究报道。本研究通过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系统的药物管理训练,探讨该训练对于改善患者家庭负担方面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2月-2013年12月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玉林社区登记在案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101例。纳入标准:① 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② 汉族;③ 年龄≥16岁,发病年龄≥14岁,性别不限;④ 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⑤ 患者本人或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 患有脑器质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及严重的内分泌或代谢性疾病者;② 伴有其他DSM-Ⅳ轴Ⅰ、Ⅱ疾病者(如心境障碍、物质相关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等)。将患者按简单随机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干预组56例,其中男31例,女25例;年龄(29.68±10.81)岁;受教育年限(12.13±2.78)年;首发年龄(21.23±6.55)岁;精神病病程(8.45±8.99)年。对照组45例,其中男28例,女17例;年龄(27.71±10.24)岁;受教育年限(12.22±2.64)年;首发年龄(20.24±5.62)岁;精神病病程(7.47±7.87)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首发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经过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干预方法
所有患者均定期门诊随访及评估,随访频率规定为:第1、2个月每周随访1次,第3、4个月每2周随访1次,第5、6个月每月随访1次。共随访6个月,每次随访时间大约1 h。
对干预组每例患者进行康复团体训练和家属教育,训练团队成员包括资深精神科医生、精神科护士、心理治疗师(有精神科工作经历)。康复训练前,先解释训练的目的、意义和方法,以取得配合。训练形式有个别训练和小组训练2种。个别训练内容:① 向患者及其家属了解患者目前的治疗情况包括患者用药名称、剂量、用法、服药时间,并做好登记;② 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药物的正确服用方式、常见不良反应,让患者及其家属能够简单应对不良反应;③ 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述遵医嘱服药的重要性,鼓励患者按时、按量遵医嘱服药。小组训练采用集体讲座和讨论的形式,内容包括:精神分裂症的相关知识;疾病的治疗、预后;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的观察、处理;预防复发的相关知识;家庭照料等。对照组不参加康复训练。
1.3 评价方法
参与研究的人员均为四川大学华西心理卫生中心医生及高年资精神专科护士,研究开始前就研究方案、筛查量表以及量表评定进行培训,培训后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75 ~ 0.86。研究人员在研究开始时及6个月后运用阴性症状和阳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严重程度,运用精神病患者家庭负担会谈量表(FBS)评估患者家庭负担。
1.3.1 PANSS
该量表评估时采用他评,由评估者根据患者近1个月的临床表现进行评估,量表包括阳性症状分量表、阴性症状分量表和一般精神病理学症状分量表,共30项,采用1 ~ 7级评分,得分越高,症状越重[7]。
1.3.2 FBS
该量表评估时由评估者询问患者和家属,评定精神病患者给家庭及其成员带来的负担,量表系半定式会谈量表,分别从疾病对家庭经济负担、家庭日常活动、家庭娱乐活动、家庭关系、家庭成员躯体健康、家庭成员心理健康6个维度测量家庭负担,共24个条目。量表评分采用0 ~ 2分3级评分,0分代表无负担,1分代表中等负担,2分代表严重负担[7]。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间进行比较;计数资料采用例数表示,组间比较运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情况
所有患者均服用第2代抗精神病药物,主要为利培酮和奥氮平。干预组中,33例服用利培酮,23例服用奥氮平;对照组中,22例服用利培酮,16例服用奥氮平。根据Woods[8]提供的药物等效计量换算公式,将患者服用的抗精神病药物转换为等效氯丙嗪的剂量(100 mg/d氯丙嗪等效于2 mg/d利培酮或5 mg/d奥氮平)。基线及随访6个月时两组患者服药种类及药物剂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康复训练对精神病性症状及家庭负担的影响
两组患者入组时其精神病性症状及家庭负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干预组在PANSS阳性症状、PANSS阴性症状、一般病理和整体精神病性症状的改善方面都优于对照组,家庭负担的改善方面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3 精神症状改善与家庭负担改善的相关性
控制患者的性别、年龄后,探究患者精神病性症状与家庭负担改善程度,结果显示:患者精神病性症状的改善程度越明显,其家庭负担越轻。见表 3。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易复发疾病,其每次复发都会导致患者认知和社会功能进一步下降,增加治疗难度,并加重家庭经济负担和情感压力,乃至发展到最终的预后不良[9]。精神分裂症患者对治疗依从性差,某些患者出院后随意增减服药剂量,任意更改服药次数,尤其遇到服药不适时随意停药;还有一些患者特别是文化程度偏低者,不按要求存放药品,在药物风化、潮解、过期等情况出现时仍然服用,这些情况不但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也容易造成治疗依从性降低,甚至治疗过程中断[10-11]。研究显示,药物管理训练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对疾病长期预后及降低复发率具有一定促进作用;按时规律服药可以改善精神症状,减少社会功能缺陷[12-13]。本研究结果提示,通过加强对康复期患者的药物管理训练,可以有效改善其精神病性症状。系统的药物管理训练使患者了解了药物的正确服用方法,有效避免了不良反应的发生,即使偶有不良反应发生,患者和家属也能知道有效的应对策略,保证了患者按时、按量服药,这可能对于改善其症状有很大的帮助。研究显示,良好的家庭环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极其重要,团队药物管理训练不仅对患者进行训练,还对患者家属进行了训练,有助于构建良好的家庭环境,促进患者康复[14]。
疾病家庭负担是指患者对其家庭和有关成员(或照料者)带来的困难或造成的不良影响,包括客观负担和主观负担。客观负担指患者的疾病症状和行为在家庭生活中成为一个扰乱性因素以及由此所引起的事件,包括生理、社交、日常活动、家庭关系和经济负担;主观负担指家庭成员承受负担时的心理感受和精神压力,包括内疚感、焦虑、愤怒等。精神病患者家属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与心理健康问题,疾病家庭负担较重[15-16]。Moller-Leimkuhler等[17]研究显示,照料者(77.8%为配偶)的日常活动和休闲娱乐受到精神分裂症或抑郁症患者行为的干扰比例高达67.5%和64.0%。国内的研究也显示,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经济负担越重,生存质量越低[18]。本研究显示,系统的药物管理训练能有效减轻患者家庭负担;控制患者的性别、年龄后,探究患者精神病性症状的改善程度与家庭负担改善程度,结果显示患者精神病性症状的改善程度越明显,患者家庭负担越轻。这可能与患者病情改善,其家庭在照顾患者所投入的人力、物力方面减轻有关,也可能与患者自身病情改善,其能够进行相应的工作、学习,也对减轻家庭的负担有一定的帮助。
综上所述,药物管理训练有助于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改善其精神病性症状,减低疾病家庭负担,值得推广,可作为精神病患者康复训练的重要内容。
药物治疗是有效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基本方法,抗精神病药物对减轻患者精神病性症状,减少复发,提高其社会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然而,约50%的患者服药依从性差[2],这些患者疾病复发率高,重复住院率高,社会功能损伤严重,个人收入低而医疗花费高,给自己和家庭造成了巨大的痛苦[3]。药物管理已被许多研究证实是简单、有效地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的方法[4-6],然而,关于此方法是否可以改善患者家庭负担国内鲜有研究报道。本研究通过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系统的药物管理训练,探讨该训练对于改善患者家庭负担方面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2月-2013年12月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玉林社区登记在案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101例。纳入标准:① 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② 汉族;③ 年龄≥16岁,发病年龄≥14岁,性别不限;④ 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⑤ 患者本人或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 患有脑器质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及严重的内分泌或代谢性疾病者;② 伴有其他DSM-Ⅳ轴Ⅰ、Ⅱ疾病者(如心境障碍、物质相关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等)。将患者按简单随机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干预组56例,其中男31例,女25例;年龄(29.68±10.81)岁;受教育年限(12.13±2.78)年;首发年龄(21.23±6.55)岁;精神病病程(8.45±8.99)年。对照组45例,其中男28例,女17例;年龄(27.71±10.24)岁;受教育年限(12.22±2.64)年;首发年龄(20.24±5.62)岁;精神病病程(7.47±7.87)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首发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经过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干预方法
所有患者均定期门诊随访及评估,随访频率规定为:第1、2个月每周随访1次,第3、4个月每2周随访1次,第5、6个月每月随访1次。共随访6个月,每次随访时间大约1 h。
对干预组每例患者进行康复团体训练和家属教育,训练团队成员包括资深精神科医生、精神科护士、心理治疗师(有精神科工作经历)。康复训练前,先解释训练的目的、意义和方法,以取得配合。训练形式有个别训练和小组训练2种。个别训练内容:① 向患者及其家属了解患者目前的治疗情况包括患者用药名称、剂量、用法、服药时间,并做好登记;② 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药物的正确服用方式、常见不良反应,让患者及其家属能够简单应对不良反应;③ 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述遵医嘱服药的重要性,鼓励患者按时、按量遵医嘱服药。小组训练采用集体讲座和讨论的形式,内容包括:精神分裂症的相关知识;疾病的治疗、预后;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的观察、处理;预防复发的相关知识;家庭照料等。对照组不参加康复训练。
1.3 评价方法
参与研究的人员均为四川大学华西心理卫生中心医生及高年资精神专科护士,研究开始前就研究方案、筛查量表以及量表评定进行培训,培训后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75 ~ 0.86。研究人员在研究开始时及6个月后运用阴性症状和阳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严重程度,运用精神病患者家庭负担会谈量表(FBS)评估患者家庭负担。
1.3.1 PANSS
该量表评估时采用他评,由评估者根据患者近1个月的临床表现进行评估,量表包括阳性症状分量表、阴性症状分量表和一般精神病理学症状分量表,共30项,采用1 ~ 7级评分,得分越高,症状越重[7]。
1.3.2 FBS
该量表评估时由评估者询问患者和家属,评定精神病患者给家庭及其成员带来的负担,量表系半定式会谈量表,分别从疾病对家庭经济负担、家庭日常活动、家庭娱乐活动、家庭关系、家庭成员躯体健康、家庭成员心理健康6个维度测量家庭负担,共24个条目。量表评分采用0 ~ 2分3级评分,0分代表无负担,1分代表中等负担,2分代表严重负担[7]。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间进行比较;计数资料采用例数表示,组间比较运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情况
所有患者均服用第2代抗精神病药物,主要为利培酮和奥氮平。干预组中,33例服用利培酮,23例服用奥氮平;对照组中,22例服用利培酮,16例服用奥氮平。根据Woods[8]提供的药物等效计量换算公式,将患者服用的抗精神病药物转换为等效氯丙嗪的剂量(100 mg/d氯丙嗪等效于2 mg/d利培酮或5 mg/d奥氮平)。基线及随访6个月时两组患者服药种类及药物剂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康复训练对精神病性症状及家庭负担的影响
两组患者入组时其精神病性症状及家庭负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干预组在PANSS阳性症状、PANSS阴性症状、一般病理和整体精神病性症状的改善方面都优于对照组,家庭负担的改善方面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3 精神症状改善与家庭负担改善的相关性
控制患者的性别、年龄后,探究患者精神病性症状与家庭负担改善程度,结果显示:患者精神病性症状的改善程度越明显,其家庭负担越轻。见表 3。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易复发疾病,其每次复发都会导致患者认知和社会功能进一步下降,增加治疗难度,并加重家庭经济负担和情感压力,乃至发展到最终的预后不良[9]。精神分裂症患者对治疗依从性差,某些患者出院后随意增减服药剂量,任意更改服药次数,尤其遇到服药不适时随意停药;还有一些患者特别是文化程度偏低者,不按要求存放药品,在药物风化、潮解、过期等情况出现时仍然服用,这些情况不但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也容易造成治疗依从性降低,甚至治疗过程中断[10-11]。研究显示,药物管理训练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对疾病长期预后及降低复发率具有一定促进作用;按时规律服药可以改善精神症状,减少社会功能缺陷[12-13]。本研究结果提示,通过加强对康复期患者的药物管理训练,可以有效改善其精神病性症状。系统的药物管理训练使患者了解了药物的正确服用方法,有效避免了不良反应的发生,即使偶有不良反应发生,患者和家属也能知道有效的应对策略,保证了患者按时、按量服药,这可能对于改善其症状有很大的帮助。研究显示,良好的家庭环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极其重要,团队药物管理训练不仅对患者进行训练,还对患者家属进行了训练,有助于构建良好的家庭环境,促进患者康复[14]。
疾病家庭负担是指患者对其家庭和有关成员(或照料者)带来的困难或造成的不良影响,包括客观负担和主观负担。客观负担指患者的疾病症状和行为在家庭生活中成为一个扰乱性因素以及由此所引起的事件,包括生理、社交、日常活动、家庭关系和经济负担;主观负担指家庭成员承受负担时的心理感受和精神压力,包括内疚感、焦虑、愤怒等。精神病患者家属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与心理健康问题,疾病家庭负担较重[15-16]。Moller-Leimkuhler等[17]研究显示,照料者(77.8%为配偶)的日常活动和休闲娱乐受到精神分裂症或抑郁症患者行为的干扰比例高达67.5%和64.0%。国内的研究也显示,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经济负担越重,生存质量越低[18]。本研究显示,系统的药物管理训练能有效减轻患者家庭负担;控制患者的性别、年龄后,探究患者精神病性症状的改善程度与家庭负担改善程度,结果显示患者精神病性症状的改善程度越明显,患者家庭负担越轻。这可能与患者病情改善,其家庭在照顾患者所投入的人力、物力方面减轻有关,也可能与患者自身病情改善,其能够进行相应的工作、学习,也对减轻家庭的负担有一定的帮助。
综上所述,药物管理训练有助于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改善其精神病性症状,减低疾病家庭负担,值得推广,可作为精神病患者康复训练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