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王立英, 马玉霞, 董立新, 郭义娟. 尿酸干预治疗对高尿酸血症合并糖尿病前期患者肾脏损害的影响. 华西医学, 2016, 31(9): 1578-1579. doi: 10.7507/1002-0179.201600430 复制
目前我国约有高尿酸血症患者1.2亿,约占总人口的10%。而在高尿酸血症患者中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发病率明显高于血尿酸水平正常者[1]。有研究发现,血尿酸水平和肾脏病变存在明显关系[2],本研究通过对高尿酸血症合并糖尿病前期患者血尿酸干预治疗前后尿微量白蛋白(MAU)及血清胱抑素 C(CysC)水平进行检测,以探讨在血尿酸干预治疗对肾脏损害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2月-2011年8月在本院诊治的男性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合并糖尿病前期患者50例,年龄35 ~ 65岁,平均(54.3±18.9)岁;病程2 ~5年,平均(3.6±1.8)年。无症状高尿酸血症诊断符合:空腹血尿酸水平>420 μmol/L,无痛风发作史;糖尿病前期诊断符合:6.1 mmol/L≤空腹血糖(FPG)<7.0 mmol/L和(或)7.8 mmol/L≤糖耐量试验2 h血糖<11.1 mmol/L[3]。患者无高血压、肥胖,肝肾功能均正常。
1.2 方法
1.2.1 干预治疗方法
给予低嘌呤饮食及降尿酸药物干预治疗,并随访1年: ① 饮食干预:指导患者低嘌呤饮食;调整饮食结构:蛋白质控制在1 g/(kg·d),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的50% ~ 60%;多饮水,饮水量>2 000 mL/d。② 药物治疗:给予别嘌呤醇(重庆科锐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50020455,0.1 g/片)0.1 g/次,1 ~ 3次/d,口服;或苯溴马隆(昆山龙灯瑞迪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040001,50 mg/片) 25 ~ 100 mg/次,1次/d,口服。疗程1年,使血尿酸水平控制在<420 mmol/L。
1.2.2 标本留取及检测方法
检测治疗前和治疗1年后的MAU、CysC、尿酸和FPG。① MAU:留取标本前3 d患者均清淡素食,连续留取2次晨起第2次中段尿,取10 mL,2 h内送检;取平均值,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尿微量蛋白,使用中国原子能科学院放射免疫测定试剂盒,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标准为MAU:0 ~ 20 mg/L。② 血清CysC、尿酸、FPG:空腹采集静脉血3 mL不抗凝,37℃水浴30 min,3 000 r/min离心10 min(离心半径13.65 cm)后取上清液,-20℃保存,3 d内检测。采用颗粒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CysC浓度,参考值为0.60 ~ 1.03 mg/L;采用尿酸酶POD法测定血尿酸,参考值155 ~ 416 μmol/L;采用已糖激酶法测定FPG,参考值3.92 ~ 6.12 mmol/L。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经治疗后,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合并糖尿病前期患者随血尿酸降低,其MAU、CysC、FPG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3 讨论
高尿酸血症患者易合并空腹血糖受损和(或)糖耐量受损,与血尿酸水平呈正相关性;有研究表明血尿酸每增高59.5 μmol/L,2型糖尿病风险可增加17%[4]。且高尿酸血症患者存在肾脏损害,而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组织中有尿酸盐结晶,尿酸盐结晶沉积于肾间质组织和肾小管,引起肾间质炎症和血管损伤,导致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受损,累及肾小球时,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随血尿酸增高肾脏损害发生率明显升高,有研究显示血尿酸每升高1 mg/dL(59.5 μmol/L),肾脏病风险增加71%[5]。而糖尿病前期患者亦存在肾脏的损害;高尿酸血症对2型糖尿病患者肾脏疾病病变的发生和发展起到加速作用[6]。血尿酸水平影响糖尿病患者肾脏尿白蛋白排泄率,进一步加重肾脏的损害[7]。MAU和CysC是近年来深受重视的指标,与尿素氮和血肌酐相比有明显的优势,目前认为MAU和CysC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表现较后两者更为优秀,可作为诊断早期肾损伤的新指标[8]。已有研究发现,MAU、CysC可检测出高尿酸血症患者早期肾脏损害,高尿酸血症伴糖尿病前期患者较单纯高尿酸血症患者肾损害明显[9]。在本研究中,可见血尿酸干预治疗后MAU、CysC、FPG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表明血尿酸干预治疗可降低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合并糖尿病前期患者的肾脏损害,同时亦可降低其血糖水平[10]。
综上所述,早期控制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合并糖尿病前期患者血尿酸水平,可降低早期肾脏损害,为延缓肾脏病变的发生、发展和治疗有重要意义;且血尿酸干预治疗可降低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合并糖尿病前期患者FPG的水平,控制和改善血尿酸水平对预防糖尿病前期亦有一定作用[11]。
目前我国约有高尿酸血症患者1.2亿,约占总人口的10%。而在高尿酸血症患者中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发病率明显高于血尿酸水平正常者[1]。有研究发现,血尿酸水平和肾脏病变存在明显关系[2],本研究通过对高尿酸血症合并糖尿病前期患者血尿酸干预治疗前后尿微量白蛋白(MAU)及血清胱抑素 C(CysC)水平进行检测,以探讨在血尿酸干预治疗对肾脏损害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2月-2011年8月在本院诊治的男性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合并糖尿病前期患者50例,年龄35 ~ 65岁,平均(54.3±18.9)岁;病程2 ~5年,平均(3.6±1.8)年。无症状高尿酸血症诊断符合:空腹血尿酸水平>420 μmol/L,无痛风发作史;糖尿病前期诊断符合:6.1 mmol/L≤空腹血糖(FPG)<7.0 mmol/L和(或)7.8 mmol/L≤糖耐量试验2 h血糖<11.1 mmol/L[3]。患者无高血压、肥胖,肝肾功能均正常。
1.2 方法
1.2.1 干预治疗方法
给予低嘌呤饮食及降尿酸药物干预治疗,并随访1年: ① 饮食干预:指导患者低嘌呤饮食;调整饮食结构:蛋白质控制在1 g/(kg·d),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的50% ~ 60%;多饮水,饮水量>2 000 mL/d。② 药物治疗:给予别嘌呤醇(重庆科锐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50020455,0.1 g/片)0.1 g/次,1 ~ 3次/d,口服;或苯溴马隆(昆山龙灯瑞迪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040001,50 mg/片) 25 ~ 100 mg/次,1次/d,口服。疗程1年,使血尿酸水平控制在<420 mmol/L。
1.2.2 标本留取及检测方法
检测治疗前和治疗1年后的MAU、CysC、尿酸和FPG。① MAU:留取标本前3 d患者均清淡素食,连续留取2次晨起第2次中段尿,取10 mL,2 h内送检;取平均值,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尿微量蛋白,使用中国原子能科学院放射免疫测定试剂盒,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标准为MAU:0 ~ 20 mg/L。② 血清CysC、尿酸、FPG:空腹采集静脉血3 mL不抗凝,37℃水浴30 min,3 000 r/min离心10 min(离心半径13.65 cm)后取上清液,-20℃保存,3 d内检测。采用颗粒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CysC浓度,参考值为0.60 ~ 1.03 mg/L;采用尿酸酶POD法测定血尿酸,参考值155 ~ 416 μmol/L;采用已糖激酶法测定FPG,参考值3.92 ~ 6.12 mmol/L。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经治疗后,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合并糖尿病前期患者随血尿酸降低,其MAU、CysC、FPG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3 讨论
高尿酸血症患者易合并空腹血糖受损和(或)糖耐量受损,与血尿酸水平呈正相关性;有研究表明血尿酸每增高59.5 μmol/L,2型糖尿病风险可增加17%[4]。且高尿酸血症患者存在肾脏损害,而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组织中有尿酸盐结晶,尿酸盐结晶沉积于肾间质组织和肾小管,引起肾间质炎症和血管损伤,导致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受损,累及肾小球时,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随血尿酸增高肾脏损害发生率明显升高,有研究显示血尿酸每升高1 mg/dL(59.5 μmol/L),肾脏病风险增加71%[5]。而糖尿病前期患者亦存在肾脏的损害;高尿酸血症对2型糖尿病患者肾脏疾病病变的发生和发展起到加速作用[6]。血尿酸水平影响糖尿病患者肾脏尿白蛋白排泄率,进一步加重肾脏的损害[7]。MAU和CysC是近年来深受重视的指标,与尿素氮和血肌酐相比有明显的优势,目前认为MAU和CysC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表现较后两者更为优秀,可作为诊断早期肾损伤的新指标[8]。已有研究发现,MAU、CysC可检测出高尿酸血症患者早期肾脏损害,高尿酸血症伴糖尿病前期患者较单纯高尿酸血症患者肾损害明显[9]。在本研究中,可见血尿酸干预治疗后MAU、CysC、FPG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表明血尿酸干预治疗可降低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合并糖尿病前期患者的肾脏损害,同时亦可降低其血糖水平[10]。
综上所述,早期控制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合并糖尿病前期患者血尿酸水平,可降低早期肾脏损害,为延缓肾脏病变的发生、发展和治疗有重要意义;且血尿酸干预治疗可降低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合并糖尿病前期患者FPG的水平,控制和改善血尿酸水平对预防糖尿病前期亦有一定作用[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