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曾继红, 林红, 李智, 杨涛. 应用医护一体化提高眼科手术部位标识率. 华西医学, 2016, 31(9): 1598-1599. doi: 10.7507/1002-0179.201600437 复制
根据美国医疗机构联合鉴定委员会发布的2006年统计报告:错误的手术部位位居严重医疗事件的第2位,占所有报告的13%[1]。建立科学规范的手术部位标识管理制度,为手术顺利安全地开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2]。手术患者安全核对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并可被不断质量改进的医疗程序[3],通常可分为术前信息核对、手术部位的术前标识和手术患者安全核对3个部分。其中手术部位标识的执行对安全核对的顺利开展起着重要作用[4]。根据中国医师协会《2007年患者安全目标》要求,凡是有多重解剖结构或对称性器官术前都必须进行手术部位标识。2010年3月17日原卫生部正式颁布了《安全核查制度》,手术部位标识工作是安全核查内容之一,应用于各种外科手术,作为保证手术安全的有效手段。眼科手术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对于行单侧眼手术的患者,左眼或右眼易发生眼别手术的错误。如何提高手术的安全性,防止手术部位发生错误,是医疗护理质量控制的重点。美国护理协会将医护合作定义为:医生与护士之间的一种可靠的合作过程,医护双方都能认可并接受各自的行为和责任范围,能保护双方的利益和有共同实现的目标[5]。按照相关标准,在手术方案确立后应由主管医生在术眼完成标识。自2013年6月起,我科实行医护一体化,医生和护士共同对手术部位的标识进行专项管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6月-9月共调查了2 176例眼科手术患者的手术部位标识情况,其中男1 213例,女963例;年龄2个月 ~ 89 岁,平均(54.23±0.18)岁。日间手术1 045例,普通住院手术1 131例;计划手术1 826例,非计划手术350例;白内障973例,玻璃体视网膜疾病632例,眼肌病215例,眼整形200例,青光眼48例,眼眶病27例,眼肿瘤12例,角膜病9例,其他眼病60例。其中,2013年6月-7月为实施医护一体化前,共1 012例;2013年8月-9月为实施医护一体化后,共1 164例。
1.2 方法
1.2.1 成立医护一体化专项管理小组
由科室主任总负责,医疗副主任担任小组组长,护士长、各亚专业学术负责人、手术室眼病专科护士为专项管理小组成员。小组对眼科手术部位标识的时间、位置和形态进行统一规范并对实施情况进行专项管理。由手术室眼病专科护士完成手术标识规范性的核查和统计工作。
1.2.2 人员培训
对专项管理小组成员进行统一培训,主要内容为:明确手术部位标识的重要性及医护共同参与手术部位标识的重要意义;手术部位标识人员的资质;手术部位标识执行时间以及核查人员;统一标识的部位和形态;医护人员各自标识的颜色;患者及家属应参与术眼核对;手术室护士参与手术部位标识的核查,对无标识的患者应做好记录并及时反馈到病房。
1.2.3 标识管理
医生和护士共同参与手术部位的标识管理,医护人员明确各自的责任。医生、护士与患者或家属共同核对无误后进行手术部位标识。
1.2.4 标识方法
使用不易褪色的医用记号笔[6],在手术切口或附近部位做标识。主管医生用黑色记号笔标识,责任护士用红色记号笔标识。标识时间在术前1 d下午,科室住院总医师在医院手术排程系统完成手术排程后或手术当日主管医生再次确认后进行;手术部位的标识位置在眉外1/3,长度1.5 ~ 2.0 cm,与眉的形态一致呈弧形。
1.3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实施医护一体化前后手术部位标识率
实施医护一体化后手术部位标识率明显提高,与实施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7.776,P<0.001)。见表 1。

2.2 实施医护一体化前后手术部位标识规范性
实施医护一体化后手术部位标识的颜色、位置、形态以及清晰度等规范性方面有了明显的改善,与实施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3 讨论
3.1 规范手术部位标识管理的效果
黄一乐等[4]对某三级医院的312例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标识执行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眼科手术的标识率最低,仅为29.09%。本研究结果显示,我院眼科在实施医护一体化前手术标识率为52.86%,不符合《2007年患者安全目标》中的凡是有多重解剖结构或对称性器官术前都必须进行手术部位标识的要求。实施医护一体化后,手术部位标识率明显提高,达94.67%。通过培训与强化手术部位标识的管理,对手术部位标识的颜色、位置、形态进行了统一规范,手术室护士必须见术眼双标识才能进入手术的开台准备,确保患者的术眼正确。说明医护合作、团队协作对提高手术部位标识率是有效的。通过强化意识、加强培训和明确责任,医生和病房护士、手术室护士等各部门人员能够重视手术部位标识,在各环节按要求执行,从而提高手术部位的标识率和规范性。
3.2 医护密切合作,提高了手术患者的安全性
在临床工作中,医生与护士的合作程度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利益,有研究表明,良好的医护合作可提高急诊患者的就诊率和缩短待诊时间,减少医疗时间延误所引起的患者痛苦、不满、感染及用药错误的发生,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7]。手术是治疗眼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了确保手术的安全,需要医生、护士、患者密切合作。Ducharme等[8]研究显示医生和护士都希望能够成为治疗团队中的一员,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医疗服务。手术部位错误发生的概率虽然不高但后果非常严重,一旦发生往往对患者造成严重的伤害,也会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在临床工作中,有些医生和护士对手术部位标识重视不够,护士认为标识是医生的职责范畴,不属于护士的工作;而医生则认为这种事情很简单,责任护士也可胜任,不必医生操作,况且医院也无明确规定必须由医师完成,从而造成手术部位标识无明确的责任人,医护人员相互推诿现象严重。护士参与手术部位标识,起到双重把关的作用。医护密切合作,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患者对医护共同执行手术部位双标识的接纳和认可度比较高,对医院实施的治疗安全保障给予了积极、正面的评价。
3.3 在执行手术部位标识管理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本研究结果显示,即使在进行手术部位标识专项管理的过程中,仍然有62例患者未进行手术部位标识。分析原因,这部分患者为非计划手术患者,为临时增加手术所致,存在一定安全隐患。提示临床工作中,医生临时增加手术时应通知责任护士,便于护士及时提醒医生,以便共同做好手术部位标识。医生也应加强手术计划性,尽量减少非计划性手术。
综上所述,手术部位标识的应用大大促进了医生和护士对手术患者安全管理的关注,为增强安全防范提供了保证。手术部位标识不仅在客观上起到提醒、警示作用,它更是一种具体的管理手段,在实践中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值得推广和应用。通过实施医护一体化,达到了医护优势互补,积极发挥医生和护士的主观能动性,加强沟通与反馈,构建医疗安全的治疗模式。
根据美国医疗机构联合鉴定委员会发布的2006年统计报告:错误的手术部位位居严重医疗事件的第2位,占所有报告的13%[1]。建立科学规范的手术部位标识管理制度,为手术顺利安全地开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2]。手术患者安全核对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并可被不断质量改进的医疗程序[3],通常可分为术前信息核对、手术部位的术前标识和手术患者安全核对3个部分。其中手术部位标识的执行对安全核对的顺利开展起着重要作用[4]。根据中国医师协会《2007年患者安全目标》要求,凡是有多重解剖结构或对称性器官术前都必须进行手术部位标识。2010年3月17日原卫生部正式颁布了《安全核查制度》,手术部位标识工作是安全核查内容之一,应用于各种外科手术,作为保证手术安全的有效手段。眼科手术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对于行单侧眼手术的患者,左眼或右眼易发生眼别手术的错误。如何提高手术的安全性,防止手术部位发生错误,是医疗护理质量控制的重点。美国护理协会将医护合作定义为:医生与护士之间的一种可靠的合作过程,医护双方都能认可并接受各自的行为和责任范围,能保护双方的利益和有共同实现的目标[5]。按照相关标准,在手术方案确立后应由主管医生在术眼完成标识。自2013年6月起,我科实行医护一体化,医生和护士共同对手术部位的标识进行专项管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6月-9月共调查了2 176例眼科手术患者的手术部位标识情况,其中男1 213例,女963例;年龄2个月 ~ 89 岁,平均(54.23±0.18)岁。日间手术1 045例,普通住院手术1 131例;计划手术1 826例,非计划手术350例;白内障973例,玻璃体视网膜疾病632例,眼肌病215例,眼整形200例,青光眼48例,眼眶病27例,眼肿瘤12例,角膜病9例,其他眼病60例。其中,2013年6月-7月为实施医护一体化前,共1 012例;2013年8月-9月为实施医护一体化后,共1 164例。
1.2 方法
1.2.1 成立医护一体化专项管理小组
由科室主任总负责,医疗副主任担任小组组长,护士长、各亚专业学术负责人、手术室眼病专科护士为专项管理小组成员。小组对眼科手术部位标识的时间、位置和形态进行统一规范并对实施情况进行专项管理。由手术室眼病专科护士完成手术标识规范性的核查和统计工作。
1.2.2 人员培训
对专项管理小组成员进行统一培训,主要内容为:明确手术部位标识的重要性及医护共同参与手术部位标识的重要意义;手术部位标识人员的资质;手术部位标识执行时间以及核查人员;统一标识的部位和形态;医护人员各自标识的颜色;患者及家属应参与术眼核对;手术室护士参与手术部位标识的核查,对无标识的患者应做好记录并及时反馈到病房。
1.2.3 标识管理
医生和护士共同参与手术部位的标识管理,医护人员明确各自的责任。医生、护士与患者或家属共同核对无误后进行手术部位标识。
1.2.4 标识方法
使用不易褪色的医用记号笔[6],在手术切口或附近部位做标识。主管医生用黑色记号笔标识,责任护士用红色记号笔标识。标识时间在术前1 d下午,科室住院总医师在医院手术排程系统完成手术排程后或手术当日主管医生再次确认后进行;手术部位的标识位置在眉外1/3,长度1.5 ~ 2.0 cm,与眉的形态一致呈弧形。
1.3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实施医护一体化前后手术部位标识率
实施医护一体化后手术部位标识率明显提高,与实施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7.776,P<0.001)。见表 1。

2.2 实施医护一体化前后手术部位标识规范性
实施医护一体化后手术部位标识的颜色、位置、形态以及清晰度等规范性方面有了明显的改善,与实施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3 讨论
3.1 规范手术部位标识管理的效果
黄一乐等[4]对某三级医院的312例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标识执行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眼科手术的标识率最低,仅为29.09%。本研究结果显示,我院眼科在实施医护一体化前手术标识率为52.86%,不符合《2007年患者安全目标》中的凡是有多重解剖结构或对称性器官术前都必须进行手术部位标识的要求。实施医护一体化后,手术部位标识率明显提高,达94.67%。通过培训与强化手术部位标识的管理,对手术部位标识的颜色、位置、形态进行了统一规范,手术室护士必须见术眼双标识才能进入手术的开台准备,确保患者的术眼正确。说明医护合作、团队协作对提高手术部位标识率是有效的。通过强化意识、加强培训和明确责任,医生和病房护士、手术室护士等各部门人员能够重视手术部位标识,在各环节按要求执行,从而提高手术部位的标识率和规范性。
3.2 医护密切合作,提高了手术患者的安全性
在临床工作中,医生与护士的合作程度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利益,有研究表明,良好的医护合作可提高急诊患者的就诊率和缩短待诊时间,减少医疗时间延误所引起的患者痛苦、不满、感染及用药错误的发生,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7]。手术是治疗眼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了确保手术的安全,需要医生、护士、患者密切合作。Ducharme等[8]研究显示医生和护士都希望能够成为治疗团队中的一员,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医疗服务。手术部位错误发生的概率虽然不高但后果非常严重,一旦发生往往对患者造成严重的伤害,也会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在临床工作中,有些医生和护士对手术部位标识重视不够,护士认为标识是医生的职责范畴,不属于护士的工作;而医生则认为这种事情很简单,责任护士也可胜任,不必医生操作,况且医院也无明确规定必须由医师完成,从而造成手术部位标识无明确的责任人,医护人员相互推诿现象严重。护士参与手术部位标识,起到双重把关的作用。医护密切合作,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患者对医护共同执行手术部位双标识的接纳和认可度比较高,对医院实施的治疗安全保障给予了积极、正面的评价。
3.3 在执行手术部位标识管理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本研究结果显示,即使在进行手术部位标识专项管理的过程中,仍然有62例患者未进行手术部位标识。分析原因,这部分患者为非计划手术患者,为临时增加手术所致,存在一定安全隐患。提示临床工作中,医生临时增加手术时应通知责任护士,便于护士及时提醒医生,以便共同做好手术部位标识。医生也应加强手术计划性,尽量减少非计划性手术。
综上所述,手术部位标识的应用大大促进了医生和护士对手术患者安全管理的关注,为增强安全防范提供了保证。手术部位标识不仅在客观上起到提醒、警示作用,它更是一种具体的管理手段,在实践中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值得推广和应用。通过实施医护一体化,达到了医护优势互补,积极发挥医生和护士的主观能动性,加强沟通与反馈,构建医疗安全的治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