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姜雯雯, 杨若澜, 杨蕊, 曾玉萍. 犬巴斯德菌致颅内感染一例. 华西医学, 2016, 31(9): 1600-1601. doi: 10.7507/1002-0179.201600438 复制
1 病例介绍
患者 男,42岁。因“突发头痛伴发热2 d”于2014年6月22日入院。2 d前患者受凉后出现双侧颞部持续性胀痛,伴发热、最高体温39.5℃,伴畏寒乏力、纳差,无恶心、呕吐,无咽痛、咳嗽咯痰,无意识障碍,无肢体活动障碍及感觉异常,无四肢抽搐及大小便异常。至当地医院治疗,行头颅CT未见异常,行输液治疗(具体不详)后体温下降至37.5 ℃,但仍诉头痛,且出现恶心、呕吐,非喷射性,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于2014年6月22日急诊转至我院,行头颅CT提示“颅内未见明显异常”,为进一步治疗收住我科。既往史:无高血压、糖尿病,无养狗史及狗咬伤史。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7.8℃,脉搏:82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26/85 mm Hg(1 mm Hg=0.133 kPa),神志清楚,急性病容,皮肤巩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见肿大。颈静脉正常。心、肺、腹体格检查无明显异常,双下肢无水肿。专科体格检查:神志清楚,高级神经功能未见异常,双眼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 mm,对光反射灵敏,眼球各向活动到位,余颅神经检查无异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无异常,腱反射对称存在,共济运动无异常,深浅感觉无异常,病理征阴性,颈阻阳性,双侧克氏征阳性。辅助检查:入院时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检查提示急性感染状态,后多次复查(表 1),余电解质、甲状腺功能、免疫功能等均未见明显异常;两次腰椎穿刺行脑脊液细胞学和细菌培养,结果见表 2,提示颅内感染;经脑脊液细菌培养提示感染菌为犬巴斯德菌,该细菌的药物敏感性试验见表 3;输血前相关检查包括乙型肝炎五项、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检测均未提示明显异常;急诊科头颅CT提示:颅内脑实质内未见确切异常密度影,各脑室、脑池形态大小未见异常,中线结构未见明显偏移。胸部X片示双肺下叶轻度间质性改变,心影大小未见异常。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轻度脂肪肝改变。



患者入院后即考虑为感染性疾病可能性大,使用头孢曲松钠4 g/12 h静脉滴注,甘露醇脱水降颅压,但患者仍反复头痛、发热,脑膜刺激征持续不缓解。入院后第6天脑脊液细菌培养提示为犬巴斯德菌,根据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将抗生素调整为环丙沙星0.2 g/12 h。使用3 d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未再诉头痛,脑膜刺激征逐渐好转。此时再次调整为头孢他啶2 g/12 h静脉滴注10 d.患者头痛症状完全消失,颈阻阴性,复查脑脊液结果为正常后出院,共住院36 d。
2 讨论
犬巴斯德菌呈圆形、卵圆形或杆状,直径为0.3~1.0 μm,长度为1.0~2.0 μm,常为单个,有时成对或短链。菌体两端可被碱性染料染色,不运动,不形成孢子,格兰染色阴性,为好氧或兼性厌氧菌。犬巴斯德菌为人兽共患病原菌,主要寄居于家畜、野生哺乳动物(狗、猫、羊、牛、兔、狮等)及禽类(鸡、鸭、鹅)的鼻咽部或肠道内,可致人畜感染,是一种人畜共患性疾病[1]。该细菌的传播途径尚不清楚,考虑到犬巴斯德菌可为口腔的定植菌,该细菌可能潜伏于人体很长时间但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入血而出现感染症状。
目前该病报道极少,国内仅1例报道,患者为老年男性,发病数日前有狗咬伤史[1];而国外的3例中有两例有狗咬伤史,随后出现发热、头痛、肌张力增高、惊厥等症状,脑脊液检查提示典型的化脓性脑膜炎表现[2];青霉素G和氨苄西林、第3代头孢菌素均为敏感抗生素,治疗时间约2周。本例患者缺少明确的动物接触史,但职业为出租车司机长期熬夜,免疫力低下可能为其易感因素,另外近年来由于人们饲养宠物的增多,与动物接触机会大大增加,因此人畜共患性疾病应当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3]。在脑膜有炎症时,血脑屏障对多种物质,包括蛋白质、己糖、离子的渗透性均增加,抗菌药物的渗透性此时亦有所增加。患者入院后即使用了头孢曲松抗感染,但临床症状持续不能缓解,更换抗生素后症状迅速缓解,提示已使用第一种抗生素后患者症状仍不能缓解时不妨早期联合或更换抗生素。对于经腰穿证实为化脓性脑膜炎患者,在确定病原菌之前早期足量使用广谱抗生素,若明确病原菌则应选用对病原菌敏感的抗生素。做好感染预防工作,早期腰穿并行脑脊液药敏试验明确诊断,足量适当的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1 病例介绍
患者 男,42岁。因“突发头痛伴发热2 d”于2014年6月22日入院。2 d前患者受凉后出现双侧颞部持续性胀痛,伴发热、最高体温39.5℃,伴畏寒乏力、纳差,无恶心、呕吐,无咽痛、咳嗽咯痰,无意识障碍,无肢体活动障碍及感觉异常,无四肢抽搐及大小便异常。至当地医院治疗,行头颅CT未见异常,行输液治疗(具体不详)后体温下降至37.5 ℃,但仍诉头痛,且出现恶心、呕吐,非喷射性,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于2014年6月22日急诊转至我院,行头颅CT提示“颅内未见明显异常”,为进一步治疗收住我科。既往史:无高血压、糖尿病,无养狗史及狗咬伤史。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7.8℃,脉搏:82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26/85 mm Hg(1 mm Hg=0.133 kPa),神志清楚,急性病容,皮肤巩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见肿大。颈静脉正常。心、肺、腹体格检查无明显异常,双下肢无水肿。专科体格检查:神志清楚,高级神经功能未见异常,双眼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 mm,对光反射灵敏,眼球各向活动到位,余颅神经检查无异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无异常,腱反射对称存在,共济运动无异常,深浅感觉无异常,病理征阴性,颈阻阳性,双侧克氏征阳性。辅助检查:入院时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检查提示急性感染状态,后多次复查(表 1),余电解质、甲状腺功能、免疫功能等均未见明显异常;两次腰椎穿刺行脑脊液细胞学和细菌培养,结果见表 2,提示颅内感染;经脑脊液细菌培养提示感染菌为犬巴斯德菌,该细菌的药物敏感性试验见表 3;输血前相关检查包括乙型肝炎五项、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检测均未提示明显异常;急诊科头颅CT提示:颅内脑实质内未见确切异常密度影,各脑室、脑池形态大小未见异常,中线结构未见明显偏移。胸部X片示双肺下叶轻度间质性改变,心影大小未见异常。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轻度脂肪肝改变。



患者入院后即考虑为感染性疾病可能性大,使用头孢曲松钠4 g/12 h静脉滴注,甘露醇脱水降颅压,但患者仍反复头痛、发热,脑膜刺激征持续不缓解。入院后第6天脑脊液细菌培养提示为犬巴斯德菌,根据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将抗生素调整为环丙沙星0.2 g/12 h。使用3 d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未再诉头痛,脑膜刺激征逐渐好转。此时再次调整为头孢他啶2 g/12 h静脉滴注10 d.患者头痛症状完全消失,颈阻阴性,复查脑脊液结果为正常后出院,共住院36 d。
2 讨论
犬巴斯德菌呈圆形、卵圆形或杆状,直径为0.3~1.0 μm,长度为1.0~2.0 μm,常为单个,有时成对或短链。菌体两端可被碱性染料染色,不运动,不形成孢子,格兰染色阴性,为好氧或兼性厌氧菌。犬巴斯德菌为人兽共患病原菌,主要寄居于家畜、野生哺乳动物(狗、猫、羊、牛、兔、狮等)及禽类(鸡、鸭、鹅)的鼻咽部或肠道内,可致人畜感染,是一种人畜共患性疾病[1]。该细菌的传播途径尚不清楚,考虑到犬巴斯德菌可为口腔的定植菌,该细菌可能潜伏于人体很长时间但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入血而出现感染症状。
目前该病报道极少,国内仅1例报道,患者为老年男性,发病数日前有狗咬伤史[1];而国外的3例中有两例有狗咬伤史,随后出现发热、头痛、肌张力增高、惊厥等症状,脑脊液检查提示典型的化脓性脑膜炎表现[2];青霉素G和氨苄西林、第3代头孢菌素均为敏感抗生素,治疗时间约2周。本例患者缺少明确的动物接触史,但职业为出租车司机长期熬夜,免疫力低下可能为其易感因素,另外近年来由于人们饲养宠物的增多,与动物接触机会大大增加,因此人畜共患性疾病应当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3]。在脑膜有炎症时,血脑屏障对多种物质,包括蛋白质、己糖、离子的渗透性均增加,抗菌药物的渗透性此时亦有所增加。患者入院后即使用了头孢曲松抗感染,但临床症状持续不能缓解,更换抗生素后症状迅速缓解,提示已使用第一种抗生素后患者症状仍不能缓解时不妨早期联合或更换抗生素。对于经腰穿证实为化脓性脑膜炎患者,在确定病原菌之前早期足量使用广谱抗生素,若明确病原菌则应选用对病原菌敏感的抗生素。做好感染预防工作,早期腰穿并行脑脊液药敏试验明确诊断,足量适当的抗生素抗感染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