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疱疮是一组由表皮松解引起的自身免疫性慢性大疱病。遗传易感个体在外界因素如药物、感染、肿瘤、情绪等作用下发病。其中,感染作为天疱疮的诱发因素一直受到热议。已有文献报道感染尤其是病毒感染可以诱发或加重天疱疮的发展。现就病毒感染与天疱疮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引用本文: 王莲, 卿勇, 李薇. 病毒感染与天疱疮关系的研究进展. 华西医学, 2016, 31(9): 1623-1626. doi: 10.7507/1002-0179.201600444 复制
天疱疮是一组临床特点为皮肤、黏膜上出现松弛性水疱、大疱,疱易破呈糜烂面,棘细胞松解征(尼氏征)阳性的自身免疫性大疱病[1]。组织病理学示表皮内水疱形成,血清和角质形成细胞间桥粒芯糖蛋白(Dsg)抗体阳性。天疱疮确切发病机制虽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Dsg抗体(主要是Dsg 1和Dsg 3)抑制了在角质形成细胞间起黏附作用的桥粒芯蛋白的功能,从而导致棘层松解,表皮内水疱形成。这组疾病主要有寻常型天疱疮、落叶型天疱疮、增殖型天疱疮、红斑型天疱疮、副肿瘤型天疱疮以及药物性天疱疮等6类,以寻常型天疱疮、落叶型天疱疮较为常见。具有遗传倾向的个体,在外界环境因素作用下可致天疱疮发生或使得原有的天疱疮病情加重,这些外界因素包括药物、病毒感染、物理因素、接触过敏原、营养因素、情绪压力等。基于天疱疮患者绝大多数有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的用药史,以往常常认为感染是继发因素。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学者逐渐认为感染尤其是病毒感染,如单纯疱疹病毒(HSV)可诱发或加重天疱疮[2-11]。现对病毒感染与天疱疮关系的相关研究报道作一归纳。
1 病毒激活自身免疫的可能机制及病毒的检测方法
目前认为病毒感染作为诱发因素,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引起自身免疫[12]:① 分子模拟,即病毒抗原和宿主细胞自身抗原发生免疫性交叉反应,针对某一病毒抗原的特定免疫细胞也可识别结构相似的宿主抗原,导致自身免疫反应;② 病毒超抗原作用,即病毒超抗原通过T细胞受体β链的可变域激活T细胞,同时还可与各种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分子相结合,从而激活T细胞,增加自身免疫可能性,诱发和加重疾病;③ 淋巴管性病毒持续性感染淋巴细胞可促进抗体和免疫补体的产生,破坏免疫耐受,导致免疫介导性疾病产生;④ 旁路激活,即病毒感染可导致细胞因子局部产生,激活抗原提呈细胞,诱导共刺激分子的分泌并干扰T细胞耐受;⑤ 慢性病毒感染过程中,抗原提呈细胞过度活化可促进自身抗原提呈,有利于T细胞活化并强化特异性。
为探讨病毒感染与天疱疮可能的关系,许多学者尝试从天疱疮患者体内分离出感染性致病原,开展了免疫组织化学、病毒分离、抗原检测、聚合酶链反应(PCR)DNA、RNA扩增及序列分析等方法,以PCR最为可靠,弥补了诸如病毒培养阳性率低、培养周期长等缺点,提供了最具特异性、敏感性及快速的检测手段。
2 疱疹病毒
疱疹病毒是普遍存在的双链DNA病毒,共有8个种类,包括3个家族,即α疱疹病毒,包括HSV1、HSV2、带状疱疹病毒(VZV),通常潜伏在神经中;β疱疹病毒,即巨细胞病毒(CMV)、6型人类疱疹病毒(HHV-6)、7型人类疱疹病毒(HHV-7),通常潜伏在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内;γ疱疹病毒,包括EB病毒(EBV)和8型人类疱疹病毒(HHV-8),主要感染淋巴细胞[13]。目前疱疹病毒与天疱疮的关系研究最为广泛,以上8种疱疹病毒与天疱疮之间的联系均有相关报道。
2.1 HSV
已有不少报道指出HSV与天疱疮感染有密切关系。1974年,Krain[2]在对59例天疱疮患者进行流行病学研究时,发现其中2例患者在发病前有HSV感染史,这是历史上第1次提出HSV感染与天疱疮可能存在一定关系。不久后,Keane等[3]报道了1例中年女性天疱疮患者,在HSV播散性感染后其原有病情迅速恶化。1996年,Schlüpen等[4]报道了3例以口腔黏膜皮损为主的天疱疮患者经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PCR技术检测到这些患者口腔皮损中HSV DNA呈阳性,通过足疗程抗病毒治疗后口腔皮损明显好转,皮损中HSV DNA转阴,指出HSV可能加重天疱疮疾病进展。Tufano等[5]研究了20例天疱疮患者体内病毒情况,发现其中19例患者存在HSV IgG抗体滴度升高的现象,并通过PCR技术检测了这些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和皮损中的HSV DNA含量,其中50%的PBMC和71%的皮损均检测到HSV DNA序列。2005年,Kalra等[6]研究了24例口腔黏膜存在顽固性皮损的天疱疮患者感染HSV的情况,研究发现6例口腔黏膜受累面积>50%的患者HSV抗原均为阳性,余下18例黏膜受损面积<50%的患者中有5例HSV抗原为阳性,这11例阳性患者在接受阿昔洛韦治疗后,病情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他研究者也报道了类似现象[7-9]。Kurata等[10]采用PCR技术检测16例临床上均无疱疹病毒感染症状的早期寻常型天疱疮患者唾液中的HSV DNA含量,其中6例患者唾液中检测到HSV DNA,且呈高水平。Pranteda等[11]报道了1例41岁男性寻常型天疱疮患者血清学示HSV-1 IgG阳性,且PCR检测到黏膜皮损中存在HSV-1病毒DNA,该患者在免疫抑制剂联合阿昔洛韦抗病毒治疗后,病情好转。这些报道都支持了病毒感染在天疱疮中可能起一定作用,并提示我们,当天疱疮患者运用免疫抑制剂效果不佳或存在抵抗的时候,应考虑是否存在病毒感染。
相反地,Esmaili等[14]运用PCR技术检测来自38例寻常型天疱疮患者的32份皮损和6份外周血样本中的HSV DNA,结果均为阴性,该实验从另一方面阐明疱疹病毒在天疱疮发生或加重过程中可能只是机会性或者偶然性的因素。
2.2 VZV
Horiguchi等[15]及Murata等[16]先后报道了2例以口腔皮损为主要表现的天疱疮患者存在VZV感染,抗病毒药物治疗后,皮损快速好转。相反,Brandão等[8]、Oliveira-Batista等[9]报道的案例并未发现VZV与天疱疮之间有密切联系。但由于VZV在天疱疮患者的检出率低,因此Horiguchi等[15]及Murata等[16]的报道并非偶然,也提醒我们对于以口腔黏膜皮损为主的天疱疮患者,筛查VZV或留意VZV感染是值得考虑的。
2.3 EBV
Tufano等[5]通过PCR技术,检测了20例天疱疮患者PBMC及皮损中的EBV DNA,15%的PBMC和5%的皮损样本显示EBV DNA阳性。Barzilai等[17]完成了一项探讨EBV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关系的大型实验,该实验纳入了29例寻常型天疱疮患者,其血清内均检测到EBV IgG滴度升高。而Oliveira-Batista等[9]运用PCR检测来自23例天疱疮患者的黏膜和(或)皮损分泌物中EBV DNA,结果全为阴性。正如Barzilai等[17]的研究,EBV可能与多种自身免疫学疾病相关,因此就EBV与天疱疮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
2.4 CMV
Tufano等[5]在1999年研究了20例天疱疮患者体内病毒情况,其中19例患者CMV IgG抗体滴度升高,且2例患者CMV IgM抗体阳性,但未能在这些患者的PBMC及皮损中检测到CMV DNA。2005年,Kalra等[6]研究了24例口腔黏膜存在顽固性皮损的天疱疮患者感染CMV的情况,其中4例患者有CMV感染,且1例皮损逐渐加重的患者血清CMV IgM抗体阳性。而Oliveira等[7]及Brandão等[8]的报道并未发现CMV和天疱疮有充足联系。
2.5 HHV-6和HHV-7
关于HHV-6与天疱疮关系的报道较为少见。Tufano等[5]在1999年研究了20例天疱疮患者体内病毒情况时,发现4例患者PBMC中HHV-6 DNA序列阳性。Oliveira-Batista等[9]运用PCR检测来自23例天疱疮患者的黏膜和(或)皮损分泌物中各种疱疹病毒DNA,发现HHV-6及HHV-7是最常见的病毒,由于未对这些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不能确定它们对天疱疮的诱发或加重是否真的有影响。
2.6 HHV-8
Memar等[18]首先提出HHV-8可能与天疱疮有关,他报道了1例人免疫缺陷病毒(HIV)血清学阴性的老年天疱疮患者,在病情控制后的1年里无糖皮质激素及其他的免疫抑制剂使用史,随后头部及鼻部出现水疱及糜烂,组织学及直接免疫荧光证实该患者再发天疱疮。通过PCR扩增其皮损及PBMC中病毒DNA,发现存在HHV-8序列,且原位杂交示皮损周围血管内皮细胞及基底角质形成细胞存在HHV-8。Wang等[19]、Meibodi等[20]均报道了类似现象。然而,Galan等[21]、Mejri等[22]均未检测到HHV-8 DNA。出现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一方面可能是天疱疮患者早期免疫抑制具有复杂性特点;另一方面可能HHV-8在天疱疮中并不是决定性因素。
3 CV
已有文献报道CV与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如干燥综合征[23]。Ruocco等[24]报道了1例66岁女性天疱疮患者,在水疱形成前1个月有疱疹性咽峡炎病史,CV IgG滴度及IgM滴度均明显升高。Kaçar等[25]研究了32例天疱疮患者,发现他们血清CV IgG滴度较40例对照组升高,但未能在这些患者皮损中发现CV及腺病毒受体的表达,且未能检测到CV RNA序列。该实验样本量少,不足以得出确切的结论,但可以明确的是CV不是持续存在于天疱疮中的。
4 甲型流感病毒H1N1亚型(H1N1)
关于H1N1感染所致的皮肤后遗症,诸如紫癜、玫瑰糠疹、荨麻疹、血管源性水肿等已有文献提及,最近,Sinha等[26]报道了1例H1N1感染者在感染恢复随后15 d病程中患上天疱疮,这是第1例关于H1N1有可能是寻常型天疱疮患者的触发因素的报道。
5 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
Niizeki等[27]报道了1例慢性丙型肝炎老年患者在接受3个月的干扰素-α2a治疗后患上落叶型天疱疮,Marinho等[28]也报道了类似现象。为探讨这两种病毒在天疱疮中的感染率,Demirci等[29]对62例确诊为天疱疮的患者及50名健康人群进行了回顾性研究,结果发现试验组HBV和HCV感染率分别为4.3%和0%,对照组分别为2%和4%,且以上两组数据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虽然目前肝炎病毒与天疱疮间的确切关系还不清楚,但值得注意的是干扰素的长期使用很有可能引发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疾病。
6 HIV
Hodgson等[30]及Marfatia等[31]分别以个案形式描述了HIV可能导致患者感染天疱疮,这可能是基于HIV所致的免疫系统改变。然而,也有报道认为HIV并发天疱疮可能只是巧合[32]。
7 结语
病毒感染为天疱疮研究提供新的思路,越来越多学者认为病毒感染和天疱疮之间可能存在一定联系,关键点在于这种联系是偶然的还是非偶然的。一方面,由于大部分天疱疮患者都存在免疫抑制剂治疗史,因此病毒感染以往被大多数人当作是一种机会性感染;另一方面,病毒确实可以促发某些易感个体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当然,未能在天疱疮患者体内持续检测到某种特定病毒,一方面由于天疱疮是一组异质性疾病,不同病毒在不同时期均可激活其免疫系统;另一方面说明病毒在诱发或者再度激活天疱疮乃至自身免疫性疾病中,也许只是在易感个体中以一种非特异性的方式扮演偶然性的始动因素。但学者们较为认同的是,当明确有病毒感染存在,或天疱疮正规治疗效果不佳时,联合抗病毒治疗是不错的选择,而不是盲目加大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剂量。
天疱疮是一组临床特点为皮肤、黏膜上出现松弛性水疱、大疱,疱易破呈糜烂面,棘细胞松解征(尼氏征)阳性的自身免疫性大疱病[1]。组织病理学示表皮内水疱形成,血清和角质形成细胞间桥粒芯糖蛋白(Dsg)抗体阳性。天疱疮确切发病机制虽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Dsg抗体(主要是Dsg 1和Dsg 3)抑制了在角质形成细胞间起黏附作用的桥粒芯蛋白的功能,从而导致棘层松解,表皮内水疱形成。这组疾病主要有寻常型天疱疮、落叶型天疱疮、增殖型天疱疮、红斑型天疱疮、副肿瘤型天疱疮以及药物性天疱疮等6类,以寻常型天疱疮、落叶型天疱疮较为常见。具有遗传倾向的个体,在外界环境因素作用下可致天疱疮发生或使得原有的天疱疮病情加重,这些外界因素包括药物、病毒感染、物理因素、接触过敏原、营养因素、情绪压力等。基于天疱疮患者绝大多数有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的用药史,以往常常认为感染是继发因素。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学者逐渐认为感染尤其是病毒感染,如单纯疱疹病毒(HSV)可诱发或加重天疱疮[2-11]。现对病毒感染与天疱疮关系的相关研究报道作一归纳。
1 病毒激活自身免疫的可能机制及病毒的检测方法
目前认为病毒感染作为诱发因素,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引起自身免疫[12]:① 分子模拟,即病毒抗原和宿主细胞自身抗原发生免疫性交叉反应,针对某一病毒抗原的特定免疫细胞也可识别结构相似的宿主抗原,导致自身免疫反应;② 病毒超抗原作用,即病毒超抗原通过T细胞受体β链的可变域激活T细胞,同时还可与各种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分子相结合,从而激活T细胞,增加自身免疫可能性,诱发和加重疾病;③ 淋巴管性病毒持续性感染淋巴细胞可促进抗体和免疫补体的产生,破坏免疫耐受,导致免疫介导性疾病产生;④ 旁路激活,即病毒感染可导致细胞因子局部产生,激活抗原提呈细胞,诱导共刺激分子的分泌并干扰T细胞耐受;⑤ 慢性病毒感染过程中,抗原提呈细胞过度活化可促进自身抗原提呈,有利于T细胞活化并强化特异性。
为探讨病毒感染与天疱疮可能的关系,许多学者尝试从天疱疮患者体内分离出感染性致病原,开展了免疫组织化学、病毒分离、抗原检测、聚合酶链反应(PCR)DNA、RNA扩增及序列分析等方法,以PCR最为可靠,弥补了诸如病毒培养阳性率低、培养周期长等缺点,提供了最具特异性、敏感性及快速的检测手段。
2 疱疹病毒
疱疹病毒是普遍存在的双链DNA病毒,共有8个种类,包括3个家族,即α疱疹病毒,包括HSV1、HSV2、带状疱疹病毒(VZV),通常潜伏在神经中;β疱疹病毒,即巨细胞病毒(CMV)、6型人类疱疹病毒(HHV-6)、7型人类疱疹病毒(HHV-7),通常潜伏在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内;γ疱疹病毒,包括EB病毒(EBV)和8型人类疱疹病毒(HHV-8),主要感染淋巴细胞[13]。目前疱疹病毒与天疱疮的关系研究最为广泛,以上8种疱疹病毒与天疱疮之间的联系均有相关报道。
2.1 HSV
已有不少报道指出HSV与天疱疮感染有密切关系。1974年,Krain[2]在对59例天疱疮患者进行流行病学研究时,发现其中2例患者在发病前有HSV感染史,这是历史上第1次提出HSV感染与天疱疮可能存在一定关系。不久后,Keane等[3]报道了1例中年女性天疱疮患者,在HSV播散性感染后其原有病情迅速恶化。1996年,Schlüpen等[4]报道了3例以口腔黏膜皮损为主的天疱疮患者经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PCR技术检测到这些患者口腔皮损中HSV DNA呈阳性,通过足疗程抗病毒治疗后口腔皮损明显好转,皮损中HSV DNA转阴,指出HSV可能加重天疱疮疾病进展。Tufano等[5]研究了20例天疱疮患者体内病毒情况,发现其中19例患者存在HSV IgG抗体滴度升高的现象,并通过PCR技术检测了这些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和皮损中的HSV DNA含量,其中50%的PBMC和71%的皮损均检测到HSV DNA序列。2005年,Kalra等[6]研究了24例口腔黏膜存在顽固性皮损的天疱疮患者感染HSV的情况,研究发现6例口腔黏膜受累面积>50%的患者HSV抗原均为阳性,余下18例黏膜受损面积<50%的患者中有5例HSV抗原为阳性,这11例阳性患者在接受阿昔洛韦治疗后,病情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他研究者也报道了类似现象[7-9]。Kurata等[10]采用PCR技术检测16例临床上均无疱疹病毒感染症状的早期寻常型天疱疮患者唾液中的HSV DNA含量,其中6例患者唾液中检测到HSV DNA,且呈高水平。Pranteda等[11]报道了1例41岁男性寻常型天疱疮患者血清学示HSV-1 IgG阳性,且PCR检测到黏膜皮损中存在HSV-1病毒DNA,该患者在免疫抑制剂联合阿昔洛韦抗病毒治疗后,病情好转。这些报道都支持了病毒感染在天疱疮中可能起一定作用,并提示我们,当天疱疮患者运用免疫抑制剂效果不佳或存在抵抗的时候,应考虑是否存在病毒感染。
相反地,Esmaili等[14]运用PCR技术检测来自38例寻常型天疱疮患者的32份皮损和6份外周血样本中的HSV DNA,结果均为阴性,该实验从另一方面阐明疱疹病毒在天疱疮发生或加重过程中可能只是机会性或者偶然性的因素。
2.2 VZV
Horiguchi等[15]及Murata等[16]先后报道了2例以口腔皮损为主要表现的天疱疮患者存在VZV感染,抗病毒药物治疗后,皮损快速好转。相反,Brandão等[8]、Oliveira-Batista等[9]报道的案例并未发现VZV与天疱疮之间有密切联系。但由于VZV在天疱疮患者的检出率低,因此Horiguchi等[15]及Murata等[16]的报道并非偶然,也提醒我们对于以口腔黏膜皮损为主的天疱疮患者,筛查VZV或留意VZV感染是值得考虑的。
2.3 EBV
Tufano等[5]通过PCR技术,检测了20例天疱疮患者PBMC及皮损中的EBV DNA,15%的PBMC和5%的皮损样本显示EBV DNA阳性。Barzilai等[17]完成了一项探讨EBV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关系的大型实验,该实验纳入了29例寻常型天疱疮患者,其血清内均检测到EBV IgG滴度升高。而Oliveira-Batista等[9]运用PCR检测来自23例天疱疮患者的黏膜和(或)皮损分泌物中EBV DNA,结果全为阴性。正如Barzilai等[17]的研究,EBV可能与多种自身免疫学疾病相关,因此就EBV与天疱疮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
2.4 CMV
Tufano等[5]在1999年研究了20例天疱疮患者体内病毒情况,其中19例患者CMV IgG抗体滴度升高,且2例患者CMV IgM抗体阳性,但未能在这些患者的PBMC及皮损中检测到CMV DNA。2005年,Kalra等[6]研究了24例口腔黏膜存在顽固性皮损的天疱疮患者感染CMV的情况,其中4例患者有CMV感染,且1例皮损逐渐加重的患者血清CMV IgM抗体阳性。而Oliveira等[7]及Brandão等[8]的报道并未发现CMV和天疱疮有充足联系。
2.5 HHV-6和HHV-7
关于HHV-6与天疱疮关系的报道较为少见。Tufano等[5]在1999年研究了20例天疱疮患者体内病毒情况时,发现4例患者PBMC中HHV-6 DNA序列阳性。Oliveira-Batista等[9]运用PCR检测来自23例天疱疮患者的黏膜和(或)皮损分泌物中各种疱疹病毒DNA,发现HHV-6及HHV-7是最常见的病毒,由于未对这些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不能确定它们对天疱疮的诱发或加重是否真的有影响。
2.6 HHV-8
Memar等[18]首先提出HHV-8可能与天疱疮有关,他报道了1例人免疫缺陷病毒(HIV)血清学阴性的老年天疱疮患者,在病情控制后的1年里无糖皮质激素及其他的免疫抑制剂使用史,随后头部及鼻部出现水疱及糜烂,组织学及直接免疫荧光证实该患者再发天疱疮。通过PCR扩增其皮损及PBMC中病毒DNA,发现存在HHV-8序列,且原位杂交示皮损周围血管内皮细胞及基底角质形成细胞存在HHV-8。Wang等[19]、Meibodi等[20]均报道了类似现象。然而,Galan等[21]、Mejri等[22]均未检测到HHV-8 DNA。出现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一方面可能是天疱疮患者早期免疫抑制具有复杂性特点;另一方面可能HHV-8在天疱疮中并不是决定性因素。
3 CV
已有文献报道CV与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如干燥综合征[23]。Ruocco等[24]报道了1例66岁女性天疱疮患者,在水疱形成前1个月有疱疹性咽峡炎病史,CV IgG滴度及IgM滴度均明显升高。Kaçar等[25]研究了32例天疱疮患者,发现他们血清CV IgG滴度较40例对照组升高,但未能在这些患者皮损中发现CV及腺病毒受体的表达,且未能检测到CV RNA序列。该实验样本量少,不足以得出确切的结论,但可以明确的是CV不是持续存在于天疱疮中的。
4 甲型流感病毒H1N1亚型(H1N1)
关于H1N1感染所致的皮肤后遗症,诸如紫癜、玫瑰糠疹、荨麻疹、血管源性水肿等已有文献提及,最近,Sinha等[26]报道了1例H1N1感染者在感染恢复随后15 d病程中患上天疱疮,这是第1例关于H1N1有可能是寻常型天疱疮患者的触发因素的报道。
5 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
Niizeki等[27]报道了1例慢性丙型肝炎老年患者在接受3个月的干扰素-α2a治疗后患上落叶型天疱疮,Marinho等[28]也报道了类似现象。为探讨这两种病毒在天疱疮中的感染率,Demirci等[29]对62例确诊为天疱疮的患者及50名健康人群进行了回顾性研究,结果发现试验组HBV和HCV感染率分别为4.3%和0%,对照组分别为2%和4%,且以上两组数据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虽然目前肝炎病毒与天疱疮间的确切关系还不清楚,但值得注意的是干扰素的长期使用很有可能引发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疾病。
6 HIV
Hodgson等[30]及Marfatia等[31]分别以个案形式描述了HIV可能导致患者感染天疱疮,这可能是基于HIV所致的免疫系统改变。然而,也有报道认为HIV并发天疱疮可能只是巧合[32]。
7 结语
病毒感染为天疱疮研究提供新的思路,越来越多学者认为病毒感染和天疱疮之间可能存在一定联系,关键点在于这种联系是偶然的还是非偶然的。一方面,由于大部分天疱疮患者都存在免疫抑制剂治疗史,因此病毒感染以往被大多数人当作是一种机会性感染;另一方面,病毒确实可以促发某些易感个体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当然,未能在天疱疮患者体内持续检测到某种特定病毒,一方面由于天疱疮是一组异质性疾病,不同病毒在不同时期均可激活其免疫系统;另一方面说明病毒在诱发或者再度激活天疱疮乃至自身免疫性疾病中,也许只是在易感个体中以一种非特异性的方式扮演偶然性的始动因素。但学者们较为认同的是,当明确有病毒感染存在,或天疱疮正规治疗效果不佳时,联合抗病毒治疗是不错的选择,而不是盲目加大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