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邹丹, 徐珽. 别嘌醇与多种非甾体抗炎药联用致多器官功能障碍一例. 华西医学, 2016, 31(9): 1631-1632. doi: 10.7507/1002-0179.201600447 复制
1 病例介绍
患者 男,63岁。因“发热8 d,腹痛、腹胀4 d”于2015年1月5日转入我院消化科。自述有“痛风”病史20余年,2个月前患者出现左腿疼痛,患者考虑“痛风复发”,自行口服别嘌醇0.2 g,2次/d,服用后左腿疼痛缓解;半个月前出现皮疹,以双侧脚踝为先,继而蔓延至四肢、胸背部,高于皮肤表面,伴痒感,患者未处理也未停药(累积服用别嘌醇约2个月);入院8 d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9.5 ℃,伴纳差、四肢乏力、头痛、全身酸痛,伴鼻塞、流清水鼻涕,偶有咳嗽,咳少许白色泡沫痰,小便黄,呈浓茶色,量少,自觉为感冒,口服感冒药(先后服用复方氨酚烷胺片、布洛芬、炎热清片、感冒清片共计约3 d),上述症状无明显缓解,仍反复发热;5 d前患者至当地私人诊所就诊,予输“消炎药”,上述症状无好转,4 d前患者出现腹痛,伴腹胀,患者至当地区脑外伤医院就诊,检查提示肝肾功能损害(未见报告),考虑患者病情重,患者于3 d前至我院急诊科就诊,查胸部及全腹CT平扫:提示胆囊炎,肺部感染,肝脏淋巴瘀滞。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27.87×109/L,中性分叶核粒细胞百分率(N%)18%,嗜酸性粒细胞百分率(EO%)10%。凝血酶原时间(PT)22.9 s,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97,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51.7 s。生物化学:总胆红素68.1 μmol/L,直接胆红素64.9 μmol/L,谷丙转氨酶(ALT)1582 U/L,谷草转氨酶(AST)791 U/L,白蛋白29.4 g/L,尿素22.52 mmol/L,肌酐382 μmol/L。血气分析:pH值7.366,氧分压(PO2)57 mm Hg(1 mm Hg=0.133 kPa),二氧化碳分压(PCO2)27.5 mm Hg。多科会诊后考虑急性多器官功能不全,Ⅰ型呼吸衰竭,急性胆囊炎,肝功能异常。
1月5日患者转入消化科后,WBC 27.87×109/L,N% 18%,EO% 10%;PT 22.9 s;总胆红素64.9 μmol/L;ALT 680U/L,AST 233 U/L;肌酐382 μmol/L。予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4.5 g,静脉滴注,每12小时1次),抗感染治疗;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钠(1.2 g,静脉滴注,1次/d)、多烯磷脂胆碱注射液(10 mL,静脉滴注,1次/d)保肝,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1.0 g,静脉滴注,1次/d)退黄治疗。1月6日PT 17.4 s,INR 1.52;肌酐350.0 μmol/L;电解质:钾3.34 mmol/L;痰涂片抗酸染色:未查见抗酸杆菌;涂片革兰染色:未查见真菌;甲胎蛋白、癌胚抗原、血清CA-199正常;免疫全套、自免肝、铜蓝蛋白、抗核抗体、可提取性核抗原、高精度乙型肝炎病毒载量、戊型病毒性肝炎、甲型病毒性肝炎、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阴性。予大黄、芒硝水口服、灌肠及甲硫酸新斯的明注射液(0.5 mg,穴位注射,3次/d)促进胃肠蠕动,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2片,口服,1次/d)、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2片,口服,1次/d)、调节肠道微生态环境。1月7日11 h尿量400 mL,WBC 19.27×109/L,N% 53%,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3.99×109/L,PT 16.5 s,INR 1.44;肌酐350.0 μmol/L。1月8日患者每日入量约2 100 mL,WBC 18.89×109/L,N% 50.4%,EO 4.53×109/L,ALT 183 U/L,AST 59 U/L,总胆红素 26.6 μmol/L,直接胆红素21.0 μmol/L,PT 16.5 s,INR 1.44,肌酐529.0 μmol/L。1月9日肌酐555.0 μmol/L,痰培养结果示:鲍曼不动杆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S)。患者尿素氮、肌酐持续上升,予呋塞米80 mg静脉注射。改用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0.4 g,静脉滴注,1次/d)抗感染治疗。1月12日仍诉腹胀腹痛,但程度较前稍减轻,降钙素原1.25,WBC 12.99×109/L,N% 50.5%,EO 2.47×109/L,总胆红素22.3 μmol/L,直接胆红素15.8 μmol/L,肌酐209 μmol/L,各项指标均较前好转。停用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多烯磷脂胆碱注射液。1月16日,患者血象基本正常,EO% 18.0%,EO 1.75×109/L,ALT 78 U/L,AST 48 U/L,PT 14.7 s。尿素、肌酐正常。1月19日患者好转出院。
2 讨论
本例患者入院时的影像学检查提示胆囊炎和肺部感染可能,结合血象、降钙素原等实验室检查,重症感染诊断明确。入院前有服用别嘌醇后全身长皮疹的过敏史,且一直未停药,不间断服药约2个月。加之患者自觉“感冒”后,在皮疹未消退时仍大量服用含多种非甾体抗炎药的感冒药,结合患者入院时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入院后排除其他可致肝功损伤的疾病后,考虑患者肝功能异常为药物引起。患者入院后肾功能进行性下降,怀疑为重症感染引起血容量不足造成肾脏灌注不足,从而引起的肾前性的肾损伤。但是经过补液等治疗后,患者肾功能进行性下降,故考虑为肾性肾损伤,患者肾功能损害与药物有关的可能性较大。基本明确了患者目前肝功能损害与肾功能损害是药物造成的。经过停用相关肝肾损害药物、保肝、抗感染、利尿等治疗措施后,患者肝、肾功逐渐恢复,感染也得到了控制。
别嘌醇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皮疹,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别嘌醇毒性代谢产物引起的迟发型过敏反应有关。皮疹发生的潜伏期长,一般为2 ~ 8周[1],与该患者皮疹发生时间相符。该药引起皮疹的同时可能伴有肝肾损害,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病死率高达23.1%[2]。在常用的非处方感冒药中,几乎均含有非甾体类抗炎药,而这类药物是引起药物性肝肾损伤最常见的药物之一[3]。其引起的药物性肾病发生率约在3% ~ 5%[4]。
本例患者,在服用别嘌醇后1.5个月出现皮疹,但未予以处理并继续服药,导致过敏反应进行性加重,而后由于“感冒”,自行服用大量的非甾体类抗炎药,进一步加重对肝肾的损伤,加之患者伴有重症感染,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该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此案例告诉医务人员,对于使用别嘌醇的患者,应明确告知其可能引起严重过敏反应,一旦发生过敏反应应当立即停药。对于服用感冒药的患者,也应明确告知不要同时服用几种感冒药,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1 病例介绍
患者 男,63岁。因“发热8 d,腹痛、腹胀4 d”于2015年1月5日转入我院消化科。自述有“痛风”病史20余年,2个月前患者出现左腿疼痛,患者考虑“痛风复发”,自行口服别嘌醇0.2 g,2次/d,服用后左腿疼痛缓解;半个月前出现皮疹,以双侧脚踝为先,继而蔓延至四肢、胸背部,高于皮肤表面,伴痒感,患者未处理也未停药(累积服用别嘌醇约2个月);入院8 d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9.5 ℃,伴纳差、四肢乏力、头痛、全身酸痛,伴鼻塞、流清水鼻涕,偶有咳嗽,咳少许白色泡沫痰,小便黄,呈浓茶色,量少,自觉为感冒,口服感冒药(先后服用复方氨酚烷胺片、布洛芬、炎热清片、感冒清片共计约3 d),上述症状无明显缓解,仍反复发热;5 d前患者至当地私人诊所就诊,予输“消炎药”,上述症状无好转,4 d前患者出现腹痛,伴腹胀,患者至当地区脑外伤医院就诊,检查提示肝肾功能损害(未见报告),考虑患者病情重,患者于3 d前至我院急诊科就诊,查胸部及全腹CT平扫:提示胆囊炎,肺部感染,肝脏淋巴瘀滞。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27.87×109/L,中性分叶核粒细胞百分率(N%)18%,嗜酸性粒细胞百分率(EO%)10%。凝血酶原时间(PT)22.9 s,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97,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51.7 s。生物化学:总胆红素68.1 μmol/L,直接胆红素64.9 μmol/L,谷丙转氨酶(ALT)1582 U/L,谷草转氨酶(AST)791 U/L,白蛋白29.4 g/L,尿素22.52 mmol/L,肌酐382 μmol/L。血气分析:pH值7.366,氧分压(PO2)57 mm Hg(1 mm Hg=0.133 kPa),二氧化碳分压(PCO2)27.5 mm Hg。多科会诊后考虑急性多器官功能不全,Ⅰ型呼吸衰竭,急性胆囊炎,肝功能异常。
1月5日患者转入消化科后,WBC 27.87×109/L,N% 18%,EO% 10%;PT 22.9 s;总胆红素64.9 μmol/L;ALT 680U/L,AST 233 U/L;肌酐382 μmol/L。予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4.5 g,静脉滴注,每12小时1次),抗感染治疗;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钠(1.2 g,静脉滴注,1次/d)、多烯磷脂胆碱注射液(10 mL,静脉滴注,1次/d)保肝,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1.0 g,静脉滴注,1次/d)退黄治疗。1月6日PT 17.4 s,INR 1.52;肌酐350.0 μmol/L;电解质:钾3.34 mmol/L;痰涂片抗酸染色:未查见抗酸杆菌;涂片革兰染色:未查见真菌;甲胎蛋白、癌胚抗原、血清CA-199正常;免疫全套、自免肝、铜蓝蛋白、抗核抗体、可提取性核抗原、高精度乙型肝炎病毒载量、戊型病毒性肝炎、甲型病毒性肝炎、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阴性。予大黄、芒硝水口服、灌肠及甲硫酸新斯的明注射液(0.5 mg,穴位注射,3次/d)促进胃肠蠕动,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2片,口服,1次/d)、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2片,口服,1次/d)、调节肠道微生态环境。1月7日11 h尿量400 mL,WBC 19.27×109/L,N% 53%,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3.99×109/L,PT 16.5 s,INR 1.44;肌酐350.0 μmol/L。1月8日患者每日入量约2 100 mL,WBC 18.89×109/L,N% 50.4%,EO 4.53×109/L,ALT 183 U/L,AST 59 U/L,总胆红素 26.6 μmol/L,直接胆红素21.0 μmol/L,PT 16.5 s,INR 1.44,肌酐529.0 μmol/L。1月9日肌酐555.0 μmol/L,痰培养结果示:鲍曼不动杆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S)。患者尿素氮、肌酐持续上升,予呋塞米80 mg静脉注射。改用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0.4 g,静脉滴注,1次/d)抗感染治疗。1月12日仍诉腹胀腹痛,但程度较前稍减轻,降钙素原1.25,WBC 12.99×109/L,N% 50.5%,EO 2.47×109/L,总胆红素22.3 μmol/L,直接胆红素15.8 μmol/L,肌酐209 μmol/L,各项指标均较前好转。停用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多烯磷脂胆碱注射液。1月16日,患者血象基本正常,EO% 18.0%,EO 1.75×109/L,ALT 78 U/L,AST 48 U/L,PT 14.7 s。尿素、肌酐正常。1月19日患者好转出院。
2 讨论
本例患者入院时的影像学检查提示胆囊炎和肺部感染可能,结合血象、降钙素原等实验室检查,重症感染诊断明确。入院前有服用别嘌醇后全身长皮疹的过敏史,且一直未停药,不间断服药约2个月。加之患者自觉“感冒”后,在皮疹未消退时仍大量服用含多种非甾体抗炎药的感冒药,结合患者入院时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入院后排除其他可致肝功损伤的疾病后,考虑患者肝功能异常为药物引起。患者入院后肾功能进行性下降,怀疑为重症感染引起血容量不足造成肾脏灌注不足,从而引起的肾前性的肾损伤。但是经过补液等治疗后,患者肾功能进行性下降,故考虑为肾性肾损伤,患者肾功能损害与药物有关的可能性较大。基本明确了患者目前肝功能损害与肾功能损害是药物造成的。经过停用相关肝肾损害药物、保肝、抗感染、利尿等治疗措施后,患者肝、肾功逐渐恢复,感染也得到了控制。
别嘌醇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皮疹,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别嘌醇毒性代谢产物引起的迟发型过敏反应有关。皮疹发生的潜伏期长,一般为2 ~ 8周[1],与该患者皮疹发生时间相符。该药引起皮疹的同时可能伴有肝肾损害,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病死率高达23.1%[2]。在常用的非处方感冒药中,几乎均含有非甾体类抗炎药,而这类药物是引起药物性肝肾损伤最常见的药物之一[3]。其引起的药物性肾病发生率约在3% ~ 5%[4]。
本例患者,在服用别嘌醇后1.5个月出现皮疹,但未予以处理并继续服药,导致过敏反应进行性加重,而后由于“感冒”,自行服用大量的非甾体类抗炎药,进一步加重对肝肾的损伤,加之患者伴有重症感染,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该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此案例告诉医务人员,对于使用别嘌醇的患者,应明确告知其可能引起严重过敏反应,一旦发生过敏反应应当立即停药。对于服用感冒药的患者,也应明确告知不要同时服用几种感冒药,以免造成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