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李玲, 王莉云.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颜面不对称患者头颅定位后前位片的非对称性分析. 华西医学, 2016, 31(10): 1686-1688. doi: 10.7507/1002-0179.201600464 复制
颜面不对称是影响美貌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口腔正畸和口腔颌面治疗前评估的重要项目。而造成颜面不对称的原因也比较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中颜面不对称是成年患者就诊的一个重要原因[1-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群对自身颜面部的美观要求越来越高,临床中对于颜面不对称主要是依据自行感觉进行评估,但是主观性强,因此在治疗上具有一定难度。近年来,正畸正颌联合法在治疗颜面不对称中的应用较为广泛[3]。本研究为了进一步分析临床中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颜面不对称患者头颅定位后前位片的非对称性,将2013年6月-2014年6月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50例不同程度颜面不对称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50例不同程度颜面不对称患者为研究对象,男20例,女30例;年龄22~37岁,平均(27.2±3.4)岁;颜面不对称类型:错颌畸形15例,下中线偏斜12例,上下中线不一致14例,其他9例;所有研究对象颜面部均无外伤史,且无单侧髁突肥大。另选取同期进行体检的50名正常人,其中男24例,女26例;年龄20~38岁,平均(28.1±3.3)岁。患者与正常体检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患者均采取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术前进行常规的固定直丝弓矫治,使其排列整齐,并且为手术做好准备工作。待患者的上下颌牙弓匹配完好后再进行正颌手术治疗,手术中采取单侧或者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手术,上颌骨Le Fort型截骨术和下颌支垂直截骨手术以及颏成形手术。手术后采取常规的颌间牵引处理,术后2个月进行正畸精细调整,正畸精细调整平均时间为6个月,并且保持2个月,牙无变化后,带Hawley保持器[4]。
1.3 观察指标
患者治疗前后均摄头颅定位后前位X线片,并应用Winceph 8.0软件进行定位获取数据点,选择如前鼻棘点、鸡冠中心点和上切牙点以及下切牙点等17个点为参考,并且以两侧眶外侧壁点连线作为x轴,而以鸡冠中心点做x轴的垂直线为y轴,依据y轴作为正中矢状平面参考线,从而评估其对称性[5-6]。上颌骨具体的指标:①L1:颧额逢点到y轴距离;②L2:颧突点到y轴距离;③L3:上颌基骨点到y轴距离;④L4:乳突点到y轴距离;⑤L5:梨孔外侧点到y轴距离;⑥L6:上牙槽突点到y轴距离;⑦L7:上颌第一磨牙外侧点到y轴距离;⑧L8:乳突点到x轴距离;⑨L9:颧突点到x轴距离;⑩L10:上颌第一磨牙外侧点到上颌基骨点的垂直距离。下颌骨具体的指标:①L1:髁顶点到y轴距离;②L2:髁突外侧点到y轴距离;③L3:下颌角点到y轴距离;④L4:下颌角切迹点到y轴距离;⑤L5:下颌升支高度;⑥L6:髁顶点到颏下点垂直距离;⑦L7:下颌角点到颏下点垂直距离;⑧L8:下颌升支长度;⑨L9:下颌体长度;⑩L10:下颌骨综合长度。
各对称结构的非对称率=(G−K)/G,其中G为左右测量值较大值,K为左右测量值较小值。
比较患者各指标治疗前后的非对称率,及其与同期进行体检的50名正常人的非对称率之间的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取配对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的非对称性差异,采用成组t检验比较患者与正常值的非对称性差异。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上颌骨治疗前后相关指标非对称率比较
治疗前,L2、L3、L4、L5、L6、L7、L8、L9、L10非对称率与正常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L3、L6、L7、L10非对称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下颌骨治疗前后相关指标非对称率比较
治疗前,L1、L3、L4、L5、L6、L7、L8、L9、L10非对称率均与正常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L1、L3、L4、L5、L6、L7、L8、L9、L10非对称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3 讨论
颜面不对称在临床中相对少见,X线全颌曲面断层诊断是其早期的诊断方法,在临床中比较常用。但是,由于患者产生的几何变形相对比较明显,且不同的X线片显示也不一样,应用这种方法诊断存在一定的缺陷性[7]。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发展,头颅定位后前位片在临床中得到应用,且结构的变形误差相对较小,使其在临床中得到推广[8-9]。临床研究中主要是以左右两侧眶外侧壁点连线作为x轴,并且将鸡冠中心点做x轴的垂直线为y轴,然后依据y轴作为正中矢状平面参考线进行不对称性的评估[10-11]。
成年人中颜面的不对称多体现在下颌骨的不对称,主要是由于髁窝关系的变化使其两侧的髁突发生了变化。而髁突又是下颌骨重要的生长中心区域,其生长发育会直接影响下颌升支高度与宽度,从而导致下颌骨的不对称[12-14]。上颌磨牙外侧点的水平向非对称率相对比较大,其原因是与上颌磨牙外侧点位置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与患者的牙齿错位和牙弓对称性以及牙后区正颌有着紧密的联系[15-16]。本研究显示,髁顶点的非对称率也相对较高。该点位置很容易受到颅底发育的影响,另外,咬合、咀嚼以及下颌骨功能性旋转与髁顶点的非对称率也有着紧密的联系[17]。本研究还显示,50例患者治疗前下颌角点到颏下点垂直距离、下颌升支长度、下颌体长度及下颌骨综合长度的非对称率与正常值差异较大。进一步说明,多数患者为下颌骨的不对称性。经过治疗前后不同头颅定位后前位片的指标比较分析,治疗后患者的不对称性有明显的改善,说明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颜面不对称具有优越性[18]。
综上所述,临床中颜面不对称患者主要体现在面下的1/3位置,且颜面下颌体部不对称最为明显,正畸正颌治疗是可行的。
颜面不对称是影响美貌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口腔正畸和口腔颌面治疗前评估的重要项目。而造成颜面不对称的原因也比较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中颜面不对称是成年患者就诊的一个重要原因[1-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群对自身颜面部的美观要求越来越高,临床中对于颜面不对称主要是依据自行感觉进行评估,但是主观性强,因此在治疗上具有一定难度。近年来,正畸正颌联合法在治疗颜面不对称中的应用较为广泛[3]。本研究为了进一步分析临床中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颜面不对称患者头颅定位后前位片的非对称性,将2013年6月-2014年6月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50例不同程度颜面不对称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50例不同程度颜面不对称患者为研究对象,男20例,女30例;年龄22~37岁,平均(27.2±3.4)岁;颜面不对称类型:错颌畸形15例,下中线偏斜12例,上下中线不一致14例,其他9例;所有研究对象颜面部均无外伤史,且无单侧髁突肥大。另选取同期进行体检的50名正常人,其中男24例,女26例;年龄20~38岁,平均(28.1±3.3)岁。患者与正常体检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患者均采取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术前进行常规的固定直丝弓矫治,使其排列整齐,并且为手术做好准备工作。待患者的上下颌牙弓匹配完好后再进行正颌手术治疗,手术中采取单侧或者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手术,上颌骨Le Fort型截骨术和下颌支垂直截骨手术以及颏成形手术。手术后采取常规的颌间牵引处理,术后2个月进行正畸精细调整,正畸精细调整平均时间为6个月,并且保持2个月,牙无变化后,带Hawley保持器[4]。
1.3 观察指标
患者治疗前后均摄头颅定位后前位X线片,并应用Winceph 8.0软件进行定位获取数据点,选择如前鼻棘点、鸡冠中心点和上切牙点以及下切牙点等17个点为参考,并且以两侧眶外侧壁点连线作为x轴,而以鸡冠中心点做x轴的垂直线为y轴,依据y轴作为正中矢状平面参考线,从而评估其对称性[5-6]。上颌骨具体的指标:①L1:颧额逢点到y轴距离;②L2:颧突点到y轴距离;③L3:上颌基骨点到y轴距离;④L4:乳突点到y轴距离;⑤L5:梨孔外侧点到y轴距离;⑥L6:上牙槽突点到y轴距离;⑦L7:上颌第一磨牙外侧点到y轴距离;⑧L8:乳突点到x轴距离;⑨L9:颧突点到x轴距离;⑩L10:上颌第一磨牙外侧点到上颌基骨点的垂直距离。下颌骨具体的指标:①L1:髁顶点到y轴距离;②L2:髁突外侧点到y轴距离;③L3:下颌角点到y轴距离;④L4:下颌角切迹点到y轴距离;⑤L5:下颌升支高度;⑥L6:髁顶点到颏下点垂直距离;⑦L7:下颌角点到颏下点垂直距离;⑧L8:下颌升支长度;⑨L9:下颌体长度;⑩L10:下颌骨综合长度。
各对称结构的非对称率=(G−K)/G,其中G为左右测量值较大值,K为左右测量值较小值。
比较患者各指标治疗前后的非对称率,及其与同期进行体检的50名正常人的非对称率之间的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取配对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的非对称性差异,采用成组t检验比较患者与正常值的非对称性差异。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上颌骨治疗前后相关指标非对称率比较
治疗前,L2、L3、L4、L5、L6、L7、L8、L9、L10非对称率与正常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L3、L6、L7、L10非对称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下颌骨治疗前后相关指标非对称率比较
治疗前,L1、L3、L4、L5、L6、L7、L8、L9、L10非对称率均与正常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L1、L3、L4、L5、L6、L7、L8、L9、L10非对称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3 讨论
颜面不对称在临床中相对少见,X线全颌曲面断层诊断是其早期的诊断方法,在临床中比较常用。但是,由于患者产生的几何变形相对比较明显,且不同的X线片显示也不一样,应用这种方法诊断存在一定的缺陷性[7]。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发展,头颅定位后前位片在临床中得到应用,且结构的变形误差相对较小,使其在临床中得到推广[8-9]。临床研究中主要是以左右两侧眶外侧壁点连线作为x轴,并且将鸡冠中心点做x轴的垂直线为y轴,然后依据y轴作为正中矢状平面参考线进行不对称性的评估[10-11]。
成年人中颜面的不对称多体现在下颌骨的不对称,主要是由于髁窝关系的变化使其两侧的髁突发生了变化。而髁突又是下颌骨重要的生长中心区域,其生长发育会直接影响下颌升支高度与宽度,从而导致下颌骨的不对称[12-14]。上颌磨牙外侧点的水平向非对称率相对比较大,其原因是与上颌磨牙外侧点位置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与患者的牙齿错位和牙弓对称性以及牙后区正颌有着紧密的联系[15-16]。本研究显示,髁顶点的非对称率也相对较高。该点位置很容易受到颅底发育的影响,另外,咬合、咀嚼以及下颌骨功能性旋转与髁顶点的非对称率也有着紧密的联系[17]。本研究还显示,50例患者治疗前下颌角点到颏下点垂直距离、下颌升支长度、下颌体长度及下颌骨综合长度的非对称率与正常值差异较大。进一步说明,多数患者为下颌骨的不对称性。经过治疗前后不同头颅定位后前位片的指标比较分析,治疗后患者的不对称性有明显的改善,说明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颜面不对称具有优越性[18]。
综上所述,临床中颜面不对称患者主要体现在面下的1/3位置,且颜面下颌体部不对称最为明显,正畸正颌治疗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