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男性生殖系统结核病(GUTB)患者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主要为抗结核化学治疗)与手术治疗,前者与肺结核治疗方案相同。建议随访如下:①初治菌阳者,巩固期末均至少1种推荐性尿结核菌与专科影像学检查,疾病进展或改善不明显性结核菌培养及药物敏感性试验(DST)。若证据表明治疗失败或任何时候发生耐多药结核病,更改治疗方案。注意标本及时规范送检。②复治GUTB患者应强化随访,依据结核菌培养及DST结果调整治疗。③耐多药GUTB患者,除了临床评估,应每个月1次行至少1种推荐性尿结核菌及专科影像学检查,同时,评估药物不良反应,直至证实病情明显改善。④强化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监督,可采用问卷调查、血或尿液药物浓度检查,实施督导干预。⑤潜伏性结核病接受异烟肼化学预防GUTB患者,每3个月接受病理学、尿液结核菌及至少1种确诊性专科影像学评估。⑥每个月接受随访以评估药物不良反应,严重者应停止问题药物使用,并接受结核病专科医院住院治疗。⑦孕妇及哺乳期女性GUTB患者,定期专科随访成人及胎儿情况。对于0 ~ 14岁儿童,影像学检查不作为首选。儿童用药需根据体质量调整。结核菌/艾滋病毒双重感染GUTB患者更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应加强治疗结果及免疫状态评估。肝、肾功能不全的GUTB患者需依据治疗前检测结果调整用药,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引用本文: 熊国兵, 邱明星. 泌尿男性生殖系统结核病诊治随访建议. 华西医学, 2016, 31(1): 170-174. doi: 10.7507/1002-0179.20160048 复制
全球范围内,结核病的发病率有明显回升趋势,而近年来不典型肾结核病例数显著增多导致首诊误诊率相当高,结核病治疗不规范则造成耐药结核菌株和多药耐药结核菌株的产生[1]。泌尿男性生殖系统结核病(GUTB)与肺结核治疗方案相同,早期、足量、联合、全程、规律用药为肺外结核治疗成败的关键。推荐对于无合并症肺外结核病原则上采用初治菌阳的标准化学治疗(化疗)方案,并实施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直接监督下短程化疗战略[2-4]。
所有治疗患者均应接受随访以评估治疗效果,规范监测患者也有利于整个治疗顺利完成并识别、处理药物不良反应[5]。然而,针对GUTB的诊治随访,目前尚未见系统论述,尽管缺乏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支持,本文通过复习相关文献,结合作者前期参与《2014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与治疗指南》[1]编写工作,旨在探讨该病诊治随访相关内容并提出建议,供临床参考。
1 标准化疗随访
1.1 初治患者随访
GUTE治疗效果评估包括症状学评估、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等,若怀疑合并肺结核,可行痰液涂片检查及痰菌显微镜检[2-3, 5-7]。见表 1。

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推荐初治菌阳肺结核化疗方案为2HRZE/4HR(E)(H代表异烟肼,R代表利福平,Z代表吡嗪酰胺,S代表链霉素,E代表乙胺丁醇)。强化期第2个月末评估,除了临床评估,至少1种推荐性尿液结核菌检测及专科影像学检查,若疾病改善不明显或进展,则第3个月末再次评估,延长1个月强化期并相应缩短1个月巩固期。若第3个月末疾病改善不明显或进展,则行结核菌培养及药物敏感性试验(DST),依据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反之,待巩固期或维持期第5或6个月末评估。若患者开始治疗前、强化期第2个月末疾病改善,则忽略维持期第5或6个月末随访。维持期第5个月末或以后疾病改善不明显或进展、结核菌培养阳性或任何时候发现耐多药结核病(MDR-TB)定义为治疗失败,必须参照结核菌培养及DST结果更改为MDR-TB治疗方案。若治疗中任何时候发现患者感染MDR-TB,亦为治疗失败。尿液标本应当无治疗中断并收集标本后尽快送至实验室,若时间耽误不可避免,标本应当冰冻保存或尽可能冷冻保护[2, 4, 8]。
若缺乏实验室检测能力行结核菌培养及DST,治疗第3个月末尿液检测及影像学检查提示疾病改善不明显或进展者,仅能治疗第5个月或治疗末行尿液细菌学检测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证实阳性或治疗失败,则必须更改治疗方案[2, 4, 8]。
治疗初始尿液细菌阴性或未作的初治患者,若疾病进展(由于依从性差或耐药)或初始诊断错误(如真阳患者误诊为阴性),应于强化期末再次行尿液细菌学及影像学检查。患者治疗前尿液检测阴性(或未作)及治疗第2个月末尿液检测及专科影像学检查提示疾病改善者不需进一步检测,需接受临床随访[2, 4, 8]。
1.2 复治患者随访
上述初治肺外结核患者随访方案同样适于复治患者,存在下列情况之一属于复治[9]:① 初治失败患者;② 规则用药满疗程后尿结核菌又转阳和(或)影像学检查证实疾病进展者;③ 不规则化疗超过1个月者;④ 慢性排菌者。复治接受一线抗结核药物肺外结核患者,除了临床评估,于强化期(第3个月)末、第5个月末以及治疗末(第8个月末)行尿结核菌检测及影像学检查。若具备相应实验室检测能力,于治疗初始,以及若尿检阳性则于上述时间点及时行结核菌培养及DST,依据结果调整治疗[2-3, 5-7, 10]。
1.3 MDR-TB患者随访
MDR-TB的化疗需要具备有质量保证的实验室提供DST结果和(或)地区耐药监测资料,作为方案制定及药物选择依据。为评估MDR-TB治疗效果,除了临床评估,应当每个月进行1次至少1种推荐性尿结核菌及专科影像学检查,直至疾病明显改善(连续2次间隔30 d检测证实)。临床随访患者至少1次/月,直至尿细菌学及影像学检查证实明显改善,继而每2 ~ 3个月1次。二线药物具有更多药物不良反应,及时与强化监测、处理对于MDR-TB治疗甚为关键[2-3, 5-7, 10-11]。
MDR-TB治疗强化期被定义为以药物静脉持续给药阶段,通常最少6个月,若患者第1次尿结核菌阴性,则维持该状态至少4个月。尿液细菌学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有助于决定是否延长上述推荐疗程。尿液细菌培养阴转也可决定总的MDR-TB治疗疗程,一些指南推荐在培养阴转后持续治疗至少18个月。强化治疗24个月可能适于慢性广泛性双侧尿路损害患者[2-3, 5-7, 10-11]。
1.4 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评估与治疗中断处理
药物治疗依从性指患者对医生规定执行的医疗措施所接受和执行的客观行为及其程度[12-13]。MDR-TB是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全球结核病疫情回升的第3个主要原因,而细菌耐药性与治疗依从性密切相关,故应强化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评估。
评估患者服药依从性可采用问卷调查,如Morisky服药依从性量表-8个条目(MMAS-8)[14]。获取患者知情同意后以MMAS-8量表对疗程末患者进行服药依从性评估。条件允许时亦可通过定期检测患者血或尿中的药物浓度评估患者依从性。但此方法对实验室检测能力要求高,经济成本高且只能检测患者最后一次服药情况。
若患者预先确定治疗方案中断,应当确保在强化期中断治疗后1 d内、维持期中断治疗1周内联系上患者,弄清患者中断治疗原因,采取恰当措施干预并继续治疗。应当对返回并符合缺省(中断治疗至少连续2个月或更长)定义的患者进行结核菌培养及DST检测,依据结果调整抗结核治疗。
1.5 试验性GUTB抗结核治疗随访
GUTB有微生物学和(或)病理学检查阳性结果患者可确诊潜伏性结核感染,低感染率发达国家主张对潜伏结核感染行异烟肼化学预防,方法为异烟肼300 mg/d,持续9个月,适于所有潜伏结核感染,包括艾滋病毒感染者及孕妇。应定期每3个月行病理学、尿液结核菌检查及至少1种确诊性专科影像学检查随访,评估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2 药物不良反应随访及处理
治疗期间,患者应当每个月接受随访以评估药物不良反应。评估通常包括症状评估、体格检查、血尿常规、血生物化学监测及其他检测手段等。结核病专科医院负责急、危、重肺结核患者和有严重并发症、合并症、药物毒副反应和耐多药等结核患者的住院治疗,未愈出院患者转到结核病防治机构继续督导化疗,完成规定疗程[7]。药物不良反应分为严重不良反应及轻度不良反应,采取以症状为径路(symptom-based approach)处理常见药物不良反应[6]。一般而言,患者发生轻度不良反应应当继续抗结核治疗并对症处理。若患者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应当停止治疗或问题药物的使用,并立即就医,住院接受进一步评估及相应治疗。
3 特殊人群药物治疗的随访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患者按照既定方案抗结核治疗,定期随访成人与胎儿情况,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及时处理。为避免儿童不必要的放射伤害,对于0 ~ 14岁儿童结核可疑症状者,影像学检查不应作为首选。儿童用药需按照体质量进行调整,定期随访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常规使用维生素B6。
对怀疑结核菌/艾滋病毒双重感染者行结核病筛查,参照世界卫生组织新开发基于症状与迹象临床诊断方法[15],依据DST结果制定抗结核方案。若活动性结核病排除,应对结核菌/艾滋病毒双重感染者进行异烟肼预防性治疗。艾滋病毒阳性结核病患者中,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更常见,一些毒性共存于抗病毒治疗与结核药物治疗,定期随访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并评估患者免疫状态。
肝功能不全患者随访,抗结核治疗前应行肝功能检测,依据结果制定抗结核方案,定期随访患者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并评估患者肝功能状态,大多数抗结核药物剂量需进行调整。
肾功能不全患者随访,抗结核治疗前应行肾功能检测,依据结果制定抗结核方案,定期随访患者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并评估患者肾功能状态。肾功能不全及肾透析结核病患者,大多数抗结核药物剂量需进行调整。
4 肾结核药物治疗停药标准
按照既定治疗方案规范完成抗结核治疗后,注意GUTB并发症发展及泌尿系统外结核变化,通过症状学评估、体格检查及有关辅助检查结果综合分析,达到如下标准可考虑停药[16]:① 全身情况已明显改善,红细胞沉降率、体温正常;② 排尿刺激症状完全消失;③ 反复多次尿液常规检查正常;④ 尿浓缩法查抗酸杆菌,长期多次检查皆属阴性;⑤ X线静脉尿路造影检查或全腹增强CT检查病灶稳定或已愈合;⑥ 尿液结核菌培养或动物接种阴性;⑦ 无其他全身结核病灶。
在停止药物治疗后,仍需强调患者需继续接受长期随访观察,除了临床评估,定期行至少1种推荐性尿液结核菌检查及确诊性影像学评估至少3~5年,每3个月随访总计1年,继而每6个月随访1次总计2年,以后每年随访1次。此外,若病灶钙化持续,需长期定期随访至钙化停止为止[5-7]。
5 单纯抗结核治疗随访期间手术指征
药物治疗期间,应定期随访评估治疗效果,必须重视尿液检查和泌尿系统影像学检查的变化,若按照既定治疗方案治疗6 ~ 9个月,仍未能转为正常或达到停药标准,或结核病变呈进行性发展甚至肾脏有严重破坏等而具有相关手术指征者,则应进行手术治疗[5-7]。
6 手术治疗随访
6.1 结核病变毁损性手术的随访
约55%的肺外结核患者需接受手术治疗[5-7, 12]。各类手术术后常规定期随访手术恢复情况。肾切除术后应注意对侧肾功能及形态变化及结核性膀胱炎的改善状况。肾部分切除术后需同时监测双侧肾功能变化。附睾睾丸切除术后要注意泌尿系统及对侧附睾睾丸的变化,育龄男性同时随访其性激素水平及精液检测,有少数患者手术后仍有复发。结核性肾脓肿或肾积水合并感染行经皮肾脓肿穿刺或经皮肾穿刺造瘘术后患者,应定期复查感染恢复或脓肿引流情况,评估造瘘管位置及并发症情况并及时处理,定期更换造瘘管。
6.2 重建性手术的随访
修复整形手术后应加强随访,各类手术术后常规定期随访手术恢复情况。输尿管整形术后应以专科影像学检查复查肾梗阻恢复与否,复查输尿管内引流通畅情况、吻合口漏尿或狭窄情况及并发症并及时处理;拔管后复查输尿管蠕动、膀胱输尿管反流情况。尿道狭窄修复术后定期随访排尿通畅情况、手术并发症等,视排尿情况行相应进一步专科处理。
7 并发症随访
肾结核对侧肾积水根据手术及药物治疗情况随访,行患肾切除主要随访对侧肾功能及形态变化及结核性膀胱炎的改善状况。积水肾脏行造瘘引流者,应定期复查感染恢复或积水引流情况。挛缩膀胱行膀胱扩大术或尿流改道手术后,需随访排尿情况,定期复查尿常规、肾功能及电解质测定、静脉尿路造影了解上尿路情况,必要时行尿流动力学检查,依据结果行相应进一步专科处理。
8 临床肾结核的预后
影响患者预后关键在于早期诊断。临床肾结核预后取决于如下因素[2]:① 全身情况和泌尿系统以外的结核病状况;② 膀胱结核病变的严重程度;③ 对侧肾脏有无结核病变和功能情况;④ 治疗的时机和治疗的正确性。肾结核对侧肾积水患者,如膀胱病变严重,并有肾积水、肾功能不良或继发感染,则预后不良。
9 结语
结核病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如果能够提供药物并适当服药,绝大多数结核病患者均能得到治愈[17]。印度一项研究发现患者治疗非依从率高达18.3% ~ 25.0%[18],近期一项多中心研究表明现有结核治疗成功率仅为83%[19]。规范化治疗应当包括规范化随访,但目前就GUTB诊治随访尚无相关指南或建议。不同文献报道结核治疗结局监测结果并不一致[20]。传统上,结核病客观诊断手段包括细菌学及影像学检测;而最近Stelzmueller等[21]报道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CT相比常规CT发现结核复发、进展及残存病灶更具有优势。定期随访可获得治疗效果评估、治疗依从性监督、识别结核控制障碍、疾病复发或进展早期干预,进而使得患者生存获益[22-23]。
全球范围内,结核病的发病率有明显回升趋势,而近年来不典型肾结核病例数显著增多导致首诊误诊率相当高,结核病治疗不规范则造成耐药结核菌株和多药耐药结核菌株的产生[1]。泌尿男性生殖系统结核病(GUTB)与肺结核治疗方案相同,早期、足量、联合、全程、规律用药为肺外结核治疗成败的关键。推荐对于无合并症肺外结核病原则上采用初治菌阳的标准化学治疗(化疗)方案,并实施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直接监督下短程化疗战略[2-4]。
所有治疗患者均应接受随访以评估治疗效果,规范监测患者也有利于整个治疗顺利完成并识别、处理药物不良反应[5]。然而,针对GUTB的诊治随访,目前尚未见系统论述,尽管缺乏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支持,本文通过复习相关文献,结合作者前期参与《2014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与治疗指南》[1]编写工作,旨在探讨该病诊治随访相关内容并提出建议,供临床参考。
1 标准化疗随访
1.1 初治患者随访
GUTE治疗效果评估包括症状学评估、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等,若怀疑合并肺结核,可行痰液涂片检查及痰菌显微镜检[2-3, 5-7]。见表 1。

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推荐初治菌阳肺结核化疗方案为2HRZE/4HR(E)(H代表异烟肼,R代表利福平,Z代表吡嗪酰胺,S代表链霉素,E代表乙胺丁醇)。强化期第2个月末评估,除了临床评估,至少1种推荐性尿液结核菌检测及专科影像学检查,若疾病改善不明显或进展,则第3个月末再次评估,延长1个月强化期并相应缩短1个月巩固期。若第3个月末疾病改善不明显或进展,则行结核菌培养及药物敏感性试验(DST),依据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反之,待巩固期或维持期第5或6个月末评估。若患者开始治疗前、强化期第2个月末疾病改善,则忽略维持期第5或6个月末随访。维持期第5个月末或以后疾病改善不明显或进展、结核菌培养阳性或任何时候发现耐多药结核病(MDR-TB)定义为治疗失败,必须参照结核菌培养及DST结果更改为MDR-TB治疗方案。若治疗中任何时候发现患者感染MDR-TB,亦为治疗失败。尿液标本应当无治疗中断并收集标本后尽快送至实验室,若时间耽误不可避免,标本应当冰冻保存或尽可能冷冻保护[2, 4, 8]。
若缺乏实验室检测能力行结核菌培养及DST,治疗第3个月末尿液检测及影像学检查提示疾病改善不明显或进展者,仅能治疗第5个月或治疗末行尿液细菌学检测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证实阳性或治疗失败,则必须更改治疗方案[2, 4, 8]。
治疗初始尿液细菌阴性或未作的初治患者,若疾病进展(由于依从性差或耐药)或初始诊断错误(如真阳患者误诊为阴性),应于强化期末再次行尿液细菌学及影像学检查。患者治疗前尿液检测阴性(或未作)及治疗第2个月末尿液检测及专科影像学检查提示疾病改善者不需进一步检测,需接受临床随访[2, 4, 8]。
1.2 复治患者随访
上述初治肺外结核患者随访方案同样适于复治患者,存在下列情况之一属于复治[9]:① 初治失败患者;② 规则用药满疗程后尿结核菌又转阳和(或)影像学检查证实疾病进展者;③ 不规则化疗超过1个月者;④ 慢性排菌者。复治接受一线抗结核药物肺外结核患者,除了临床评估,于强化期(第3个月)末、第5个月末以及治疗末(第8个月末)行尿结核菌检测及影像学检查。若具备相应实验室检测能力,于治疗初始,以及若尿检阳性则于上述时间点及时行结核菌培养及DST,依据结果调整治疗[2-3, 5-7, 10]。
1.3 MDR-TB患者随访
MDR-TB的化疗需要具备有质量保证的实验室提供DST结果和(或)地区耐药监测资料,作为方案制定及药物选择依据。为评估MDR-TB治疗效果,除了临床评估,应当每个月进行1次至少1种推荐性尿结核菌及专科影像学检查,直至疾病明显改善(连续2次间隔30 d检测证实)。临床随访患者至少1次/月,直至尿细菌学及影像学检查证实明显改善,继而每2 ~ 3个月1次。二线药物具有更多药物不良反应,及时与强化监测、处理对于MDR-TB治疗甚为关键[2-3, 5-7, 10-11]。
MDR-TB治疗强化期被定义为以药物静脉持续给药阶段,通常最少6个月,若患者第1次尿结核菌阴性,则维持该状态至少4个月。尿液细菌学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有助于决定是否延长上述推荐疗程。尿液细菌培养阴转也可决定总的MDR-TB治疗疗程,一些指南推荐在培养阴转后持续治疗至少18个月。强化治疗24个月可能适于慢性广泛性双侧尿路损害患者[2-3, 5-7, 10-11]。
1.4 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评估与治疗中断处理
药物治疗依从性指患者对医生规定执行的医疗措施所接受和执行的客观行为及其程度[12-13]。MDR-TB是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全球结核病疫情回升的第3个主要原因,而细菌耐药性与治疗依从性密切相关,故应强化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评估。
评估患者服药依从性可采用问卷调查,如Morisky服药依从性量表-8个条目(MMAS-8)[14]。获取患者知情同意后以MMAS-8量表对疗程末患者进行服药依从性评估。条件允许时亦可通过定期检测患者血或尿中的药物浓度评估患者依从性。但此方法对实验室检测能力要求高,经济成本高且只能检测患者最后一次服药情况。
若患者预先确定治疗方案中断,应当确保在强化期中断治疗后1 d内、维持期中断治疗1周内联系上患者,弄清患者中断治疗原因,采取恰当措施干预并继续治疗。应当对返回并符合缺省(中断治疗至少连续2个月或更长)定义的患者进行结核菌培养及DST检测,依据结果调整抗结核治疗。
1.5 试验性GUTB抗结核治疗随访
GUTB有微生物学和(或)病理学检查阳性结果患者可确诊潜伏性结核感染,低感染率发达国家主张对潜伏结核感染行异烟肼化学预防,方法为异烟肼300 mg/d,持续9个月,适于所有潜伏结核感染,包括艾滋病毒感染者及孕妇。应定期每3个月行病理学、尿液结核菌检查及至少1种确诊性专科影像学检查随访,评估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2 药物不良反应随访及处理
治疗期间,患者应当每个月接受随访以评估药物不良反应。评估通常包括症状评估、体格检查、血尿常规、血生物化学监测及其他检测手段等。结核病专科医院负责急、危、重肺结核患者和有严重并发症、合并症、药物毒副反应和耐多药等结核患者的住院治疗,未愈出院患者转到结核病防治机构继续督导化疗,完成规定疗程[7]。药物不良反应分为严重不良反应及轻度不良反应,采取以症状为径路(symptom-based approach)处理常见药物不良反应[6]。一般而言,患者发生轻度不良反应应当继续抗结核治疗并对症处理。若患者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应当停止治疗或问题药物的使用,并立即就医,住院接受进一步评估及相应治疗。
3 特殊人群药物治疗的随访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患者按照既定方案抗结核治疗,定期随访成人与胎儿情况,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及时处理。为避免儿童不必要的放射伤害,对于0 ~ 14岁儿童结核可疑症状者,影像学检查不应作为首选。儿童用药需按照体质量进行调整,定期随访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常规使用维生素B6。
对怀疑结核菌/艾滋病毒双重感染者行结核病筛查,参照世界卫生组织新开发基于症状与迹象临床诊断方法[15],依据DST结果制定抗结核方案。若活动性结核病排除,应对结核菌/艾滋病毒双重感染者进行异烟肼预防性治疗。艾滋病毒阳性结核病患者中,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更常见,一些毒性共存于抗病毒治疗与结核药物治疗,定期随访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并评估患者免疫状态。
肝功能不全患者随访,抗结核治疗前应行肝功能检测,依据结果制定抗结核方案,定期随访患者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并评估患者肝功能状态,大多数抗结核药物剂量需进行调整。
肾功能不全患者随访,抗结核治疗前应行肾功能检测,依据结果制定抗结核方案,定期随访患者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并评估患者肾功能状态。肾功能不全及肾透析结核病患者,大多数抗结核药物剂量需进行调整。
4 肾结核药物治疗停药标准
按照既定治疗方案规范完成抗结核治疗后,注意GUTB并发症发展及泌尿系统外结核变化,通过症状学评估、体格检查及有关辅助检查结果综合分析,达到如下标准可考虑停药[16]:① 全身情况已明显改善,红细胞沉降率、体温正常;② 排尿刺激症状完全消失;③ 反复多次尿液常规检查正常;④ 尿浓缩法查抗酸杆菌,长期多次检查皆属阴性;⑤ X线静脉尿路造影检查或全腹增强CT检查病灶稳定或已愈合;⑥ 尿液结核菌培养或动物接种阴性;⑦ 无其他全身结核病灶。
在停止药物治疗后,仍需强调患者需继续接受长期随访观察,除了临床评估,定期行至少1种推荐性尿液结核菌检查及确诊性影像学评估至少3~5年,每3个月随访总计1年,继而每6个月随访1次总计2年,以后每年随访1次。此外,若病灶钙化持续,需长期定期随访至钙化停止为止[5-7]。
5 单纯抗结核治疗随访期间手术指征
药物治疗期间,应定期随访评估治疗效果,必须重视尿液检查和泌尿系统影像学检查的变化,若按照既定治疗方案治疗6 ~ 9个月,仍未能转为正常或达到停药标准,或结核病变呈进行性发展甚至肾脏有严重破坏等而具有相关手术指征者,则应进行手术治疗[5-7]。
6 手术治疗随访
6.1 结核病变毁损性手术的随访
约55%的肺外结核患者需接受手术治疗[5-7, 12]。各类手术术后常规定期随访手术恢复情况。肾切除术后应注意对侧肾功能及形态变化及结核性膀胱炎的改善状况。肾部分切除术后需同时监测双侧肾功能变化。附睾睾丸切除术后要注意泌尿系统及对侧附睾睾丸的变化,育龄男性同时随访其性激素水平及精液检测,有少数患者手术后仍有复发。结核性肾脓肿或肾积水合并感染行经皮肾脓肿穿刺或经皮肾穿刺造瘘术后患者,应定期复查感染恢复或脓肿引流情况,评估造瘘管位置及并发症情况并及时处理,定期更换造瘘管。
6.2 重建性手术的随访
修复整形手术后应加强随访,各类手术术后常规定期随访手术恢复情况。输尿管整形术后应以专科影像学检查复查肾梗阻恢复与否,复查输尿管内引流通畅情况、吻合口漏尿或狭窄情况及并发症并及时处理;拔管后复查输尿管蠕动、膀胱输尿管反流情况。尿道狭窄修复术后定期随访排尿通畅情况、手术并发症等,视排尿情况行相应进一步专科处理。
7 并发症随访
肾结核对侧肾积水根据手术及药物治疗情况随访,行患肾切除主要随访对侧肾功能及形态变化及结核性膀胱炎的改善状况。积水肾脏行造瘘引流者,应定期复查感染恢复或积水引流情况。挛缩膀胱行膀胱扩大术或尿流改道手术后,需随访排尿情况,定期复查尿常规、肾功能及电解质测定、静脉尿路造影了解上尿路情况,必要时行尿流动力学检查,依据结果行相应进一步专科处理。
8 临床肾结核的预后
影响患者预后关键在于早期诊断。临床肾结核预后取决于如下因素[2]:① 全身情况和泌尿系统以外的结核病状况;② 膀胱结核病变的严重程度;③ 对侧肾脏有无结核病变和功能情况;④ 治疗的时机和治疗的正确性。肾结核对侧肾积水患者,如膀胱病变严重,并有肾积水、肾功能不良或继发感染,则预后不良。
9 结语
结核病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如果能够提供药物并适当服药,绝大多数结核病患者均能得到治愈[17]。印度一项研究发现患者治疗非依从率高达18.3% ~ 25.0%[18],近期一项多中心研究表明现有结核治疗成功率仅为83%[19]。规范化治疗应当包括规范化随访,但目前就GUTB诊治随访尚无相关指南或建议。不同文献报道结核治疗结局监测结果并不一致[20]。传统上,结核病客观诊断手段包括细菌学及影像学检测;而最近Stelzmueller等[21]报道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CT相比常规CT发现结核复发、进展及残存病灶更具有优势。定期随访可获得治疗效果评估、治疗依从性监督、识别结核控制障碍、疾病复发或进展早期干预,进而使得患者生存获益[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