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张施远, 曾春. 颅内多发性脓肿合并急性硬膜下脓肿形成一例. 华西医学, 2016, 31(11): 1953-1954. doi: 10.7507/1002-0179.201600536 复制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60岁。主因“反复头晕头痛伴左侧肢体肌力下降10+ d”,于2014年12月6日入院。既往史:1+个月前曾有反复发热史,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肺部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后痊愈出院,后未再出现发热症状。体格检查:体温36.7℃,神志清楚,颈阻(-),左上肢肌力Ⅳ级,左下肢肌力Ⅰ级,右侧肢体肌力Ⅴ级,左下肢病理征(+)。头部增强MRI示:左额叶、左颞叶及右顶叶多发占位,呈长T1长T2信号,增强后呈环状强化,病灶周围脑组织水肿明显(图 1、2)。血常规提示:白细胞计数8.7×109/L。入院诊断:颅内多发占位,其性质考虑:① 转移瘤?② 胶质瘤?③ 脓肿?入院后行胸腹部CT检查未见体内明确原发灶,拟进一步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检查,但入院第3天患者突然出现频繁呕吐症状,无发热,给予20%甘露醇脱水,止吐等对症处理,2 h后患者即陷入浅昏迷状态。体格检查显示:右瞳散大,直径约5 mm,左瞳直径约3 mm,均无光反射,考虑急性脑疝形成。立即复查头部CT显示:右侧额颞顶部新月形低密度影,致中线结构明显偏移(图 3),考虑出现硬膜下血肿或者脓肿所致急性脑疝。当日急诊行开颅探查术+去骨瓣减压术,术中切开硬脑膜时即见到大量乳白色黏稠分泌物涌出,证实为急性硬膜下脓肿形成,但随即出现脑组织恶性膨出,给予去大骨瓣减压处理。术后分泌物病理检查证实为脓液,患者术后一直呈中度昏迷状态,双瞳散大,家属放弃治疗,于2014年12月11日自动出院。

2 讨论
硬膜下脓肿是一种少见的颅内感染性疾病,但症状严重,病死率可达8.15%[1],其常见原因为:① 耳鼻咽喉部的慢性化脓性感染;② 临近其他器官和组织的感染扩展,如乳突炎、颅骨骨髓炎、头皮蜂窝织炎等;③ 血行播散性疾病,如结核、败血症等;④ 开放性颅脑损伤,开颅术后感染等[2]。本例患者在1个月前曾有发热以及肺部感染病史(肺部CT证实),除此以外并无明显的鼻咽喉部以及头皮等部位的感染症状。由此我们推断其硬膜下脓肿的形成多系患者肺部感染时病菌入血,造成一过性菌血症,病菌透过血脑屏障侵入脑组织从而引起脑膜脑炎,随着病情的演化,炎症逐渐局限包裹而形成颅内多发性脓肿。患者本次入院后右顶叶脓肿破溃,致脓液进入硬膜下腔,由于硬膜下腔缺乏间隔,脓液不易局限,短时间内迅速扩散,从而造成严重的中毒症状以及占位效应。
该患者入院时其头部MRI增强扫描提示病灶呈明显环状强化,且病灶周围脑组织水肿明显,该特征与转移瘤以及高级别胶质瘤的表现相似,加之体格检查未发现明显的脑膜刺激征等脑炎表现,因此我们未首先考虑为炎性疾病。本病的特殊之处在于感染由局限性脑脓肿迅速扩展到硬膜下腔,形成急性硬膜下脓肿,以至于患者复查CT时我们曾认为突发硬膜下血肿所致病情加重,结果术中切开硬膜时见大量脓液涌出才最终推翻之前的假设。
我们认为:① 对于既往有发热病史的颅内多发占位病变,炎性疾病不应做为次要考虑,术前常规行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是很有必要的鉴别手段。钱银峰等[3]报道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对脑脓肿、高级胶质瘤以及转移瘤有重要的鉴别价值,在诊断不清时应加以考虑。② 该患者入院时MRI未见明确硬膜下病灶,而3 d后即迅速出现硬膜下大量脓液(期间患者体温正常),说明化脓性炎症的演变并没有一个特定的,可以预见的病理过程。细心的体格检查,及时发现一些细小的体征改变或许能够及时阻止病情的进展。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60岁。主因“反复头晕头痛伴左侧肢体肌力下降10+ d”,于2014年12月6日入院。既往史:1+个月前曾有反复发热史,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肺部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后痊愈出院,后未再出现发热症状。体格检查:体温36.7℃,神志清楚,颈阻(-),左上肢肌力Ⅳ级,左下肢肌力Ⅰ级,右侧肢体肌力Ⅴ级,左下肢病理征(+)。头部增强MRI示:左额叶、左颞叶及右顶叶多发占位,呈长T1长T2信号,增强后呈环状强化,病灶周围脑组织水肿明显(图 1、2)。血常规提示:白细胞计数8.7×109/L。入院诊断:颅内多发占位,其性质考虑:① 转移瘤?② 胶质瘤?③ 脓肿?入院后行胸腹部CT检查未见体内明确原发灶,拟进一步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检查,但入院第3天患者突然出现频繁呕吐症状,无发热,给予20%甘露醇脱水,止吐等对症处理,2 h后患者即陷入浅昏迷状态。体格检查显示:右瞳散大,直径约5 mm,左瞳直径约3 mm,均无光反射,考虑急性脑疝形成。立即复查头部CT显示:右侧额颞顶部新月形低密度影,致中线结构明显偏移(图 3),考虑出现硬膜下血肿或者脓肿所致急性脑疝。当日急诊行开颅探查术+去骨瓣减压术,术中切开硬脑膜时即见到大量乳白色黏稠分泌物涌出,证实为急性硬膜下脓肿形成,但随即出现脑组织恶性膨出,给予去大骨瓣减压处理。术后分泌物病理检查证实为脓液,患者术后一直呈中度昏迷状态,双瞳散大,家属放弃治疗,于2014年12月11日自动出院。

2 讨论
硬膜下脓肿是一种少见的颅内感染性疾病,但症状严重,病死率可达8.15%[1],其常见原因为:① 耳鼻咽喉部的慢性化脓性感染;② 临近其他器官和组织的感染扩展,如乳突炎、颅骨骨髓炎、头皮蜂窝织炎等;③ 血行播散性疾病,如结核、败血症等;④ 开放性颅脑损伤,开颅术后感染等[2]。本例患者在1个月前曾有发热以及肺部感染病史(肺部CT证实),除此以外并无明显的鼻咽喉部以及头皮等部位的感染症状。由此我们推断其硬膜下脓肿的形成多系患者肺部感染时病菌入血,造成一过性菌血症,病菌透过血脑屏障侵入脑组织从而引起脑膜脑炎,随着病情的演化,炎症逐渐局限包裹而形成颅内多发性脓肿。患者本次入院后右顶叶脓肿破溃,致脓液进入硬膜下腔,由于硬膜下腔缺乏间隔,脓液不易局限,短时间内迅速扩散,从而造成严重的中毒症状以及占位效应。
该患者入院时其头部MRI增强扫描提示病灶呈明显环状强化,且病灶周围脑组织水肿明显,该特征与转移瘤以及高级别胶质瘤的表现相似,加之体格检查未发现明显的脑膜刺激征等脑炎表现,因此我们未首先考虑为炎性疾病。本病的特殊之处在于感染由局限性脑脓肿迅速扩展到硬膜下腔,形成急性硬膜下脓肿,以至于患者复查CT时我们曾认为突发硬膜下血肿所致病情加重,结果术中切开硬膜时见大量脓液涌出才最终推翻之前的假设。
我们认为:① 对于既往有发热病史的颅内多发占位病变,炎性疾病不应做为次要考虑,术前常规行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是很有必要的鉴别手段。钱银峰等[3]报道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对脑脓肿、高级胶质瘤以及转移瘤有重要的鉴别价值,在诊断不清时应加以考虑。② 该患者入院时MRI未见明确硬膜下病灶,而3 d后即迅速出现硬膜下大量脓液(期间患者体温正常),说明化脓性炎症的演变并没有一个特定的,可以预见的病理过程。细心的体格检查,及时发现一些细小的体征改变或许能够及时阻止病情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