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王劲松, 左川. 膝关节稳定性训练与双氯芬酸钠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对照研究. 华西医学, 2016, 31(12): 1981-1985. doi: 10.7507/1002-0179.201600544 复制
骨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难治性骨关节疾病。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骨关节炎发病率逐年上升。骨关节炎造成关节软骨变性和破坏,导致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沉重的社会经济负担。膝关节作为负重关节极易受累。骨关节炎传统治疗方法中止痛药和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等的长期应用可引起严重的胃肠道、心血管和肾脏损害,某些NSAID可诱导细胞凋亡,破坏软骨代谢,长期应用会加重骨关节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证据也表明,既往的透明质酸钠关节腔内补充和氨基葡萄糖治疗均因利弊存疑而不作推荐,这些均给骨关节炎临床治疗带来困境[1-4]。在此背景下,康复训练因其良好的安全性和可能的长期收益,逐渐进入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视线[5-6]。本研究以膝关节稳定性训练治疗膝骨关节炎,并与传统治疗药物双氯芬酸钠进行对照,观察疗效和耐受性,以期为骨关节炎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纳入标准
①我院2014年4月-2015年4月门诊患者,年龄40~75岁;②按照美国风湿病学院骨关节炎标准诊断为膝胫股骨关节炎[3],双侧膝骨关节炎者选疼痛较重侧测试;③按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标准评估步行痛≥40 mm;④试验前1个月中,疼痛持续≥15 d;⑤Kellgren-Lawrence标准[7]放射学诊断骨关节炎严重度为Ⅱ级或Ⅲ级。
1.1.2 排除标准
①继发性骨关节炎或同时伴有髋骨关节炎;②其他类型关节炎;③试验前6个月内进行过关节腔内注射治疗或口服慢效治疗药物;④严重心、肝、肾等重要器官病变者;⑤各种胃肠道疾病者;⑥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⑦药物过敏史;⑧正在服用抗抑郁药和镇静药物者;⑨其他影响治疗或评价的疾病。
1.1.3 退出标准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不能耐受治疗或要求退出治疗。
1.2 研究设计
1.2.1 研究类型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
1.2.2 样本含量
根据预实验数据,采用G*Power 3软件(法国Kiel大学)计算康复训练组和对照组分别需纳入30例患者,效应量为0.50,统计学差异为0.05,检验效能为0.80。
1.2.3 分组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康复训练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0例和31例。
1.3 治疗方法
康复训练组:康复训练采用Thera-Band弹力带进行膝关节稳定性训练。在开始康复训练前,患者先进行5 min热身,即不负重的下肢屈伸活动,以增加下肢血液循环;热身后,患者借助Thera-Band弹力带产生的阻力完成6组肌群的抗阻训练,包括膝关节屈伸抗阻训练、髋关节屈伸抗阻训练和髋关节内收外展抗阻训练。每次抗阻收缩至关节活动终末端时患者维持收缩6 s,每组肌群收缩6次,每组肌群训练之间休息30 s,共完成3组,最后患者进行5 min牵伸训练。训练时间30~40 min/次,1次/d。患者每2周更换阻力更大的Thera-Band弹力带,在家中共康复训练5周。
对照组:给予双氯芬酸钠25 mg/次,3次/d,口服。疗程5周。
试验前1周要求患者停用NSAID,试验期间不能使用其他骨关节炎药物,但出现严重关节疼痛症状时,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0.5 g/片)止痛,并记录用量。
1.4 评价指标
1.4.1 疗效评价
①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8]:分为疼痛、僵硬和功能评价3个部分,评分范围分别为0~20分、0~8分、0~68分。②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9]。③患者及医生对治疗反应的总有效率评价:医生总体疗效评价积分根据患者WOMAC关节炎指数总分及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指标计算。患者总体疗效评价积分采用VAS评估计算。总有效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1.4.2 安全性评价
于治疗前后检测血、尿常规和肝肾功能等,观察记录治疗中发生的所有不良事件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转归,与药物的关系以及所采取的相应措施。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首先进行正态性检验及Levene方差齐性检验,服从正态分布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t’检验;非正态分布采用Wilcoxon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均完成试验。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 1。

2.2 治疗前后对疗效指标的评估
2.2.1 WOMAC骨关节炎指数
治疗5周后,康复训练组和对照组患者WOMAC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 0.05)。膝关节稳定性训练和口服双氯芬酸钠分别使患者疼痛降低53%和48%,关节僵硬度降低62%和47%,关节功能提高46%和47%。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2。

2.2.2 SF-36
治疗5周后,两组患者在躯体健康(PF)、躯体角色功能(RP)、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生命活力(VT)、社会功能(SF)、情绪角色功能(RE)、心理健康(MH)8个维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 0.05)。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3。

2.3 对乙酰氨基酚用量
治疗期间康复训练组与对照组服用对乙酰氨基酚的片数分别为(1.20±2.76)、(2.19±2.75)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08,P=0.146)。
2.4 综合疗效评价
治疗5周后,康复训练组和对照组患者评价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和87.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69,P=0.414);医生评价总有效率分别为86.67%和80.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03,P=0.525)。
2.5 安全性
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总计不良事件发生率在康复训练组和对照组分别为0%(0例次)和19.35%(6例,18例次);与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0例次)和16.13%(5例,13例次),康复训练组明显低于对照组(χ2=5.271,P=0.022)。对照组不良反应以胃肠道反应为主(包括恶心、腹胀、腹痛、嗳气、腹泻、上腹不适和烧灼感等),出现2例(6.45%,3例次)肝功能异常(谷丙转氨酶最高升至87 U/L)。给予胃黏膜保护剂或保肝药物等处理对症处理后所有不良反应均在治疗结束前缓解。
3 讨论
骨关节炎发病机制不清,既是一种退行性过程,又有慢性炎症参与,目前尚缺乏长期有效的治疗。本研究表明用Thera-Band弹力带进行膝关节稳定性训练(即髋膝关节周围肌群力量训练)和口服双氯芬酸钠5周均能明显缓解膝骨关节炎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善膝关节功能和总体健康状况。膝关节稳定性训练和口服双氯芬酸钠分别使患者疼痛降低53%和48%,关节僵硬度改善62%和47%,关节功能提高46%和47%。
本研究结果与国外的报道一致。Doi等[10]对比了8周的股四头肌肌力训练与口服NSAID的疗效发现,两组膝骨关节炎患者的疼痛均缓解、WOMAC评分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只观察了5周的疗效,发现5周的力量训练和药物治疗已经明显缓解了患者的疼痛并改善了膝关节的功能。试验预期结果为肌肉力量训练的疗效优于药物治疗,但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疗效相当。推测原因可能为本次试验观察的时间短,仅为5周,但即使国外文献治疗时间为8周,肌力训练和药物治疗的疗效仍无明显差异。然而,口服双氯芬酸钠的患者中有41.93%出现与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9.68%出现肝功能异常。而肌肉力量训练患者无此类不良事件发生,患者耐受性好,可长期坚持。
膝关节周围肌肉是维持膝关节稳定性的主要结构,其中股内侧肌、股外侧肌及股二头肌被认为是维持关节稳定的关键因素[11]。普遍认为,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不足是膝关节功能受限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12]。肌肉力量不足会导致膝关节负荷增加,这些增加的负荷作用于关节内软组织,从而增加关节软骨的退变和破坏。等速肌力测试结果显示,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膝骨关节炎患者伸膝肌和屈膝肌等长收缩肌力分别下降10%~56%和4%~35%,向心等速收缩肌力下降11%~56%和7~38%,而股四头肌离心等速收缩肌力下降更为明显,达到76%[13]。肌力下降甚至较疼痛症状和肌肉萎缩出现得更早[14]。影像学证据表明,在有影像学证据的膝骨关节炎患者中,股四头肌的肌肉力量较没有影像学证据的膝骨关节炎患者低20%[15]。肌力下降和膝关节功能受限均会导致膝关节的生物力学改变,引起膝内翻或膝外翻,关节本体感觉下降,且功能受限的程度与肌力下降呈正相关[12]。在国际和国内膝骨关节炎治疗指南中,肌肉力量训练已被普遍推荐为膝骨关节炎的基本治疗[16]。通过膝关节周围肌群进行力量训练不仅可以缓解疼痛,还能显著改善膝关节功能。Topp等[17]对膝骨关节炎患者伸膝屈膝肌群、踝背屈跖屈肌群及髋关节屈伸肌群进行每周3次的等长收缩训练和动态抗阻训练,共4周,结果表明两种训练方法均能使疼痛缓解28%~58%,两组患者完成上下楼梯、趴至地板然后站起4项功能活动的时间分别缩短了16%~23%和13%~17%。因此,本试验采取了膝关节屈伸肌群的肌力训练,旨在增强膝关节周围肌群的肌力,并加大对膝关节保护能力,纠正膝关节的内外翻,从而增加膝关节的稳定性。此外,股四头肌力的增强还会在膝关节运动时,减少股胫关节之间的冲击,减轻了骨关节进一步退变,从而缓解疼痛,提高日常功能活动能力。
膝骨关节炎患者肌力不足不仅仅局限于膝关节屈伸肌群,髋关节肌群力量对维持膝关节稳定性也有重要作用。由于对于内侧膝骨关节炎患者而言,常常合并膝内翻对位不良,其内收力矩高于正常人,因此通过髋外展和内收肌群力量训练可以减少膝关节内收力矩[18]。肌力测试也发现膝骨关节炎患者髋关节屈曲和伸展等长收缩肌力分别下降26%和16%,而髋外展和髋内收肌群肌力分别下降24%和26%[19]。因此本试验不仅对膝关节屈伸肌群进行力量训练,同时对髋关节屈伸和内收外展肌群也进行训练,结果与国外的一项随机对照试验[20]结果一致。Bennell等[20]对膝骨关节炎患者进行髋关节外展内收肌群进行12周的力量训练,结果表明可以显著缓解患者的疼痛,提高膝关节功能,髋内收外展肌力显著提高,未训练的伸膝肌群力量也有提高。
此外,国际骨关节炎研究学会发布的膝骨关节炎指南中指出,减轻体质量可以使超重的膝骨关节炎患者疼痛明显减轻,功能改善,20周内体质量减轻5%,患者将因此获得每周0.25%的益处[16]。本试验中的肌力训练达到30 min,为有氧训练,有助于燃烧脂肪,但由于本试验观察时间较短,并未将患者体质量的改变作为观测指标。
由于干预措施所限,本研究不能实施双盲对照。此外,本试验样本量偏小,观察时间较短,仅为5周,可能延长康复训练时间,患者能从膝关节稳定性训练中获益更多,如体质量的减轻,功能和健康状况的进一步提高。
综上所述,应用膝关节稳定性训练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与双氯芬酸钠基本相当,患者的疼痛程度、关节活动度、功能活动和生活质量均有明显改善,与口服双氯芬酸钠比较,膝关节稳定性训练不良事件发生率低,无药物不良反应,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为临床治疗骨关节炎提供了一种新选择。
骨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难治性骨关节疾病。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骨关节炎发病率逐年上升。骨关节炎造成关节软骨变性和破坏,导致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沉重的社会经济负担。膝关节作为负重关节极易受累。骨关节炎传统治疗方法中止痛药和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等的长期应用可引起严重的胃肠道、心血管和肾脏损害,某些NSAID可诱导细胞凋亡,破坏软骨代谢,长期应用会加重骨关节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证据也表明,既往的透明质酸钠关节腔内补充和氨基葡萄糖治疗均因利弊存疑而不作推荐,这些均给骨关节炎临床治疗带来困境[1-4]。在此背景下,康复训练因其良好的安全性和可能的长期收益,逐渐进入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视线[5-6]。本研究以膝关节稳定性训练治疗膝骨关节炎,并与传统治疗药物双氯芬酸钠进行对照,观察疗效和耐受性,以期为骨关节炎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纳入标准
①我院2014年4月-2015年4月门诊患者,年龄40~75岁;②按照美国风湿病学院骨关节炎标准诊断为膝胫股骨关节炎[3],双侧膝骨关节炎者选疼痛较重侧测试;③按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标准评估步行痛≥40 mm;④试验前1个月中,疼痛持续≥15 d;⑤Kellgren-Lawrence标准[7]放射学诊断骨关节炎严重度为Ⅱ级或Ⅲ级。
1.1.2 排除标准
①继发性骨关节炎或同时伴有髋骨关节炎;②其他类型关节炎;③试验前6个月内进行过关节腔内注射治疗或口服慢效治疗药物;④严重心、肝、肾等重要器官病变者;⑤各种胃肠道疾病者;⑥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⑦药物过敏史;⑧正在服用抗抑郁药和镇静药物者;⑨其他影响治疗或评价的疾病。
1.1.3 退出标准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不能耐受治疗或要求退出治疗。
1.2 研究设计
1.2.1 研究类型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
1.2.2 样本含量
根据预实验数据,采用G*Power 3软件(法国Kiel大学)计算康复训练组和对照组分别需纳入30例患者,效应量为0.50,统计学差异为0.05,检验效能为0.80。
1.2.3 分组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康复训练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0例和31例。
1.3 治疗方法
康复训练组:康复训练采用Thera-Band弹力带进行膝关节稳定性训练。在开始康复训练前,患者先进行5 min热身,即不负重的下肢屈伸活动,以增加下肢血液循环;热身后,患者借助Thera-Band弹力带产生的阻力完成6组肌群的抗阻训练,包括膝关节屈伸抗阻训练、髋关节屈伸抗阻训练和髋关节内收外展抗阻训练。每次抗阻收缩至关节活动终末端时患者维持收缩6 s,每组肌群收缩6次,每组肌群训练之间休息30 s,共完成3组,最后患者进行5 min牵伸训练。训练时间30~40 min/次,1次/d。患者每2周更换阻力更大的Thera-Band弹力带,在家中共康复训练5周。
对照组:给予双氯芬酸钠25 mg/次,3次/d,口服。疗程5周。
试验前1周要求患者停用NSAID,试验期间不能使用其他骨关节炎药物,但出现严重关节疼痛症状时,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0.5 g/片)止痛,并记录用量。
1.4 评价指标
1.4.1 疗效评价
①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8]:分为疼痛、僵硬和功能评价3个部分,评分范围分别为0~20分、0~8分、0~68分。②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9]。③患者及医生对治疗反应的总有效率评价:医生总体疗效评价积分根据患者WOMAC关节炎指数总分及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指标计算。患者总体疗效评价积分采用VAS评估计算。总有效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1.4.2 安全性评价
于治疗前后检测血、尿常规和肝肾功能等,观察记录治疗中发生的所有不良事件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转归,与药物的关系以及所采取的相应措施。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首先进行正态性检验及Levene方差齐性检验,服从正态分布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t’检验;非正态分布采用Wilcoxon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均完成试验。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 1。

2.2 治疗前后对疗效指标的评估
2.2.1 WOMAC骨关节炎指数
治疗5周后,康复训练组和对照组患者WOMAC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 0.05)。膝关节稳定性训练和口服双氯芬酸钠分别使患者疼痛降低53%和48%,关节僵硬度降低62%和47%,关节功能提高46%和47%。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2。

2.2.2 SF-36
治疗5周后,两组患者在躯体健康(PF)、躯体角色功能(RP)、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生命活力(VT)、社会功能(SF)、情绪角色功能(RE)、心理健康(MH)8个维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 0.05)。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3。

2.3 对乙酰氨基酚用量
治疗期间康复训练组与对照组服用对乙酰氨基酚的片数分别为(1.20±2.76)、(2.19±2.75)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08,P=0.146)。
2.4 综合疗效评价
治疗5周后,康复训练组和对照组患者评价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和87.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69,P=0.414);医生评价总有效率分别为86.67%和80.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03,P=0.525)。
2.5 安全性
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总计不良事件发生率在康复训练组和对照组分别为0%(0例次)和19.35%(6例,18例次);与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0例次)和16.13%(5例,13例次),康复训练组明显低于对照组(χ2=5.271,P=0.022)。对照组不良反应以胃肠道反应为主(包括恶心、腹胀、腹痛、嗳气、腹泻、上腹不适和烧灼感等),出现2例(6.45%,3例次)肝功能异常(谷丙转氨酶最高升至87 U/L)。给予胃黏膜保护剂或保肝药物等处理对症处理后所有不良反应均在治疗结束前缓解。
3 讨论
骨关节炎发病机制不清,既是一种退行性过程,又有慢性炎症参与,目前尚缺乏长期有效的治疗。本研究表明用Thera-Band弹力带进行膝关节稳定性训练(即髋膝关节周围肌群力量训练)和口服双氯芬酸钠5周均能明显缓解膝骨关节炎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善膝关节功能和总体健康状况。膝关节稳定性训练和口服双氯芬酸钠分别使患者疼痛降低53%和48%,关节僵硬度改善62%和47%,关节功能提高46%和47%。
本研究结果与国外的报道一致。Doi等[10]对比了8周的股四头肌肌力训练与口服NSAID的疗效发现,两组膝骨关节炎患者的疼痛均缓解、WOMAC评分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只观察了5周的疗效,发现5周的力量训练和药物治疗已经明显缓解了患者的疼痛并改善了膝关节的功能。试验预期结果为肌肉力量训练的疗效优于药物治疗,但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疗效相当。推测原因可能为本次试验观察的时间短,仅为5周,但即使国外文献治疗时间为8周,肌力训练和药物治疗的疗效仍无明显差异。然而,口服双氯芬酸钠的患者中有41.93%出现与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9.68%出现肝功能异常。而肌肉力量训练患者无此类不良事件发生,患者耐受性好,可长期坚持。
膝关节周围肌肉是维持膝关节稳定性的主要结构,其中股内侧肌、股外侧肌及股二头肌被认为是维持关节稳定的关键因素[11]。普遍认为,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不足是膝关节功能受限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12]。肌肉力量不足会导致膝关节负荷增加,这些增加的负荷作用于关节内软组织,从而增加关节软骨的退变和破坏。等速肌力测试结果显示,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膝骨关节炎患者伸膝肌和屈膝肌等长收缩肌力分别下降10%~56%和4%~35%,向心等速收缩肌力下降11%~56%和7~38%,而股四头肌离心等速收缩肌力下降更为明显,达到76%[13]。肌力下降甚至较疼痛症状和肌肉萎缩出现得更早[14]。影像学证据表明,在有影像学证据的膝骨关节炎患者中,股四头肌的肌肉力量较没有影像学证据的膝骨关节炎患者低20%[15]。肌力下降和膝关节功能受限均会导致膝关节的生物力学改变,引起膝内翻或膝外翻,关节本体感觉下降,且功能受限的程度与肌力下降呈正相关[12]。在国际和国内膝骨关节炎治疗指南中,肌肉力量训练已被普遍推荐为膝骨关节炎的基本治疗[16]。通过膝关节周围肌群进行力量训练不仅可以缓解疼痛,还能显著改善膝关节功能。Topp等[17]对膝骨关节炎患者伸膝屈膝肌群、踝背屈跖屈肌群及髋关节屈伸肌群进行每周3次的等长收缩训练和动态抗阻训练,共4周,结果表明两种训练方法均能使疼痛缓解28%~58%,两组患者完成上下楼梯、趴至地板然后站起4项功能活动的时间分别缩短了16%~23%和13%~17%。因此,本试验采取了膝关节屈伸肌群的肌力训练,旨在增强膝关节周围肌群的肌力,并加大对膝关节保护能力,纠正膝关节的内外翻,从而增加膝关节的稳定性。此外,股四头肌力的增强还会在膝关节运动时,减少股胫关节之间的冲击,减轻了骨关节进一步退变,从而缓解疼痛,提高日常功能活动能力。
膝骨关节炎患者肌力不足不仅仅局限于膝关节屈伸肌群,髋关节肌群力量对维持膝关节稳定性也有重要作用。由于对于内侧膝骨关节炎患者而言,常常合并膝内翻对位不良,其内收力矩高于正常人,因此通过髋外展和内收肌群力量训练可以减少膝关节内收力矩[18]。肌力测试也发现膝骨关节炎患者髋关节屈曲和伸展等长收缩肌力分别下降26%和16%,而髋外展和髋内收肌群肌力分别下降24%和26%[19]。因此本试验不仅对膝关节屈伸肌群进行力量训练,同时对髋关节屈伸和内收外展肌群也进行训练,结果与国外的一项随机对照试验[20]结果一致。Bennell等[20]对膝骨关节炎患者进行髋关节外展内收肌群进行12周的力量训练,结果表明可以显著缓解患者的疼痛,提高膝关节功能,髋内收外展肌力显著提高,未训练的伸膝肌群力量也有提高。
此外,国际骨关节炎研究学会发布的膝骨关节炎指南中指出,减轻体质量可以使超重的膝骨关节炎患者疼痛明显减轻,功能改善,20周内体质量减轻5%,患者将因此获得每周0.25%的益处[16]。本试验中的肌力训练达到30 min,为有氧训练,有助于燃烧脂肪,但由于本试验观察时间较短,并未将患者体质量的改变作为观测指标。
由于干预措施所限,本研究不能实施双盲对照。此外,本试验样本量偏小,观察时间较短,仅为5周,可能延长康复训练时间,患者能从膝关节稳定性训练中获益更多,如体质量的减轻,功能和健康状况的进一步提高。
综上所述,应用膝关节稳定性训练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与双氯芬酸钠基本相当,患者的疼痛程度、关节活动度、功能活动和生活质量均有明显改善,与口服双氯芬酸钠比较,膝关节稳定性训练不良事件发生率低,无药物不良反应,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为临床治疗骨关节炎提供了一种新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