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周培媚, 路永红, 陈涛, 刘艳, 黄晶玉, 方建蓉, 刘兰. 496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结果分析. 华西医学, 2016, 31(12): 2030-2032. doi: 10.7507/1002-0179.201600556 复制
慢性荨麻疹(CU)是一种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常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CU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不完全明确,有人认为可能是多种因素过敏,引起炎症介质的释放所致[1]。随着环境污染的逐渐加重,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接触新食品、新产品的机会不断增多,吸入性和食入性变应原在其发病中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2]。我科对496例CU患者进行了皮肤点刺试验。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6月-2013年3月我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患者共496例。其中男177例(35.7%),女319例(64.3%),男:女=1:1.8;年龄8~78岁,平均34岁;≥16岁者455例(91.73%),<16岁者41例(8.38%);病程8周~50年,中位病程25周;伴变应性鼻炎者31例,伴哮喘者4例,无伴发疾病者454例。所有患者皮肤点刺试验前2周内未服用过糖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1周内未服用过抗组胺药物。
1.2 变应原检测方法
采用浙江我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变应原皮肤点刺试剂盒(吸入组14种,食入组18种),以磷酸组胺溶液为阳性对照,生理盐水为阴性对照。在前臂屈侧皮肤滴一小滴变应原溶液或对照液(图 1),间隔2~5 cm,以避免影响结果判断,用一次性点刺针垂直透过变应原点刺液刺入表皮。1 min后用棉签轻轻地拭去多余的变应原点刺液,15~20 min后读取结果。比较变应原点刺液所致风团与阳性对照所致风团面积(图 2)。若变应原点刺液所致风团面积为阳性对照所致风团面积的25%以上,即可判断该患者对该种变应原过敏。变应原点刺液所致风团面积与阴性对照风团面积相同或≤阳性对照所致风团面积的25%(-),26%~50%(+),51%~100%(++),101%~200%(+++),>200%(++++)。

1.3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变应原整体分布
496例患者中共442例患者检出阳性结果,总阳性率89.11%。变应原阳性率≥50%的依次为粉尘螨(85.48%)、屋尘螨(80.85%)、蟑螂(55.65%);阳性率<50%而≥30%的依次为海蟹(47.78%)、海虾(46.98%)、狗毛(34.48%)、带鱼(30.04%);阳性率<30%而≥10%的依次为猫毛(29.84%)、牛肉(28.43%)、蒿属花粉(25.81%)、黄鳝(24.80%)、葎草花粉(22.38%)、花生(21.98%)、扇贝(20.16%)、芒果(18.75%)、牛奶(13.91%)、玉米花粉(12.90%)、法国梧桐(12.30%)、苹果(12.10%)、大豆(11.69%)、棉絮(11.49%);阳性率<10%的依次为酵母菌(9.48%)、青霉菌(9.07%)、桃子(9.07%)、香蕉(7.06%)、羽毛(6.45%)、草莓(6.45%)、香烟(5.85%)、鸡蛋清(5.04%)、番茄(4.84%)、茄子(4.44%)、鸡蛋黄(3.43%)。屋尘螨与粉尘螨变应原阳性率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7,P > 0.05),但屋尘螨与粉尘螨变应原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变应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2 不同年龄组患者的检测结果
海虾和大豆两变应原阳性率在≥16岁组和<16岁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91、4.748,P < 0.05);其余变应原阳性率两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1。

2.3 阳性过敏原数
442例阳性患者中,仅1项变应原阳性者3例,2项阳性者17例,3项阳性者18例,≥4项阳性者404例。见表 2。

2.4 阳性过敏原种类
442例阳性患者中,单纯吸入性变应原阳性者25例,单纯食入性阳性者5例,两者同时阳性者412例。见表 3。

3 讨论
CU是皮肤科常见病,因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确,造成治疗上的困难,导致反复发作。部分CU的发作与变应原所致的变态反应密切相关。皮肤点刺试验是目前国际上广泛采用的检测速发型变态反应变应原的首选方法[3]。为摸索成都地区CU患者变应原分布情况,及为今后系统地开展特异性免疫治疗,我们对496例CU患者进行了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试验前,我科就开展该项检测做了充分的准备,对实施该项操作的医护人员进行专门培训(包括过敏性休克的抢救),且人员相对固定,检测室内抢救药品及设备完善。试验中有3例(0.60%)女性出现头昏、乏力,休息后缓解,无患者发生过敏性休克。
本组496例患者,总阳性率89.11%,其阳性率稍高于国内文献报道[1-2, 4],分析可能与变应原浓度或评判标准有关。按阳性率高低排在前5位的变应原依次为粉尘螨(85.48%)、屋尘螨(80.85%)、蟑螂(55.65%)、海蟹(47.78%)和海虾(46.98%),在所有阳性变应原中,屋尘螨与粉尘螨变应原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变应原(P < 0.05),此结果与国内外文献报道[5-8]相一致,提示尘螨为CU最常见的变应原。不同年龄组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结果显示,≥16岁组和<16岁组变应原总体分布区别不大;大部分变应原阳性率在两年龄组间无明显差异(P > 0.05),但海虾和大豆两变应原阳性率在两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91、4.748,P < 0.05),是否与成都地区未成年人对该2种食物的消化分解功能缺陷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组资料中,单一变应原阳性者仅3例(占所检变应原阳性者0.68%),4种及以上变应原阳性者404例(占所检变应原阳性者91.40%);单纯吸入或食入性变应原阳性者比例极低,两者同时阳性者412例(占所检变应原阳性者93.21%),提示绝大多数变应原相关性CU非单一变应原所致,在高敏状态时,可同时对多种变应原产生过敏。各种变应原按阳性反应强度考察,弱阳性(+~++)比例明显高于强阳性(+++~++++)比例,是否是疾病本身原因造成的皮肤反应性下降有待进一步研究。
慢性荨麻疹(CU)是一种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常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CU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不完全明确,有人认为可能是多种因素过敏,引起炎症介质的释放所致[1]。随着环境污染的逐渐加重,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接触新食品、新产品的机会不断增多,吸入性和食入性变应原在其发病中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2]。我科对496例CU患者进行了皮肤点刺试验。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6月-2013年3月我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患者共496例。其中男177例(35.7%),女319例(64.3%),男:女=1:1.8;年龄8~78岁,平均34岁;≥16岁者455例(91.73%),<16岁者41例(8.38%);病程8周~50年,中位病程25周;伴变应性鼻炎者31例,伴哮喘者4例,无伴发疾病者454例。所有患者皮肤点刺试验前2周内未服用过糖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1周内未服用过抗组胺药物。
1.2 变应原检测方法
采用浙江我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变应原皮肤点刺试剂盒(吸入组14种,食入组18种),以磷酸组胺溶液为阳性对照,生理盐水为阴性对照。在前臂屈侧皮肤滴一小滴变应原溶液或对照液(图 1),间隔2~5 cm,以避免影响结果判断,用一次性点刺针垂直透过变应原点刺液刺入表皮。1 min后用棉签轻轻地拭去多余的变应原点刺液,15~20 min后读取结果。比较变应原点刺液所致风团与阳性对照所致风团面积(图 2)。若变应原点刺液所致风团面积为阳性对照所致风团面积的25%以上,即可判断该患者对该种变应原过敏。变应原点刺液所致风团面积与阴性对照风团面积相同或≤阳性对照所致风团面积的25%(-),26%~50%(+),51%~100%(++),101%~200%(+++),>200%(++++)。

1.3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变应原整体分布
496例患者中共442例患者检出阳性结果,总阳性率89.11%。变应原阳性率≥50%的依次为粉尘螨(85.48%)、屋尘螨(80.85%)、蟑螂(55.65%);阳性率<50%而≥30%的依次为海蟹(47.78%)、海虾(46.98%)、狗毛(34.48%)、带鱼(30.04%);阳性率<30%而≥10%的依次为猫毛(29.84%)、牛肉(28.43%)、蒿属花粉(25.81%)、黄鳝(24.80%)、葎草花粉(22.38%)、花生(21.98%)、扇贝(20.16%)、芒果(18.75%)、牛奶(13.91%)、玉米花粉(12.90%)、法国梧桐(12.30%)、苹果(12.10%)、大豆(11.69%)、棉絮(11.49%);阳性率<10%的依次为酵母菌(9.48%)、青霉菌(9.07%)、桃子(9.07%)、香蕉(7.06%)、羽毛(6.45%)、草莓(6.45%)、香烟(5.85%)、鸡蛋清(5.04%)、番茄(4.84%)、茄子(4.44%)、鸡蛋黄(3.43%)。屋尘螨与粉尘螨变应原阳性率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7,P > 0.05),但屋尘螨与粉尘螨变应原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变应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2 不同年龄组患者的检测结果
海虾和大豆两变应原阳性率在≥16岁组和<16岁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91、4.748,P < 0.05);其余变应原阳性率两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1。

2.3 阳性过敏原数
442例阳性患者中,仅1项变应原阳性者3例,2项阳性者17例,3项阳性者18例,≥4项阳性者404例。见表 2。

2.4 阳性过敏原种类
442例阳性患者中,单纯吸入性变应原阳性者25例,单纯食入性阳性者5例,两者同时阳性者412例。见表 3。

3 讨论
CU是皮肤科常见病,因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确,造成治疗上的困难,导致反复发作。部分CU的发作与变应原所致的变态反应密切相关。皮肤点刺试验是目前国际上广泛采用的检测速发型变态反应变应原的首选方法[3]。为摸索成都地区CU患者变应原分布情况,及为今后系统地开展特异性免疫治疗,我们对496例CU患者进行了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试验前,我科就开展该项检测做了充分的准备,对实施该项操作的医护人员进行专门培训(包括过敏性休克的抢救),且人员相对固定,检测室内抢救药品及设备完善。试验中有3例(0.60%)女性出现头昏、乏力,休息后缓解,无患者发生过敏性休克。
本组496例患者,总阳性率89.11%,其阳性率稍高于国内文献报道[1-2, 4],分析可能与变应原浓度或评判标准有关。按阳性率高低排在前5位的变应原依次为粉尘螨(85.48%)、屋尘螨(80.85%)、蟑螂(55.65%)、海蟹(47.78%)和海虾(46.98%),在所有阳性变应原中,屋尘螨与粉尘螨变应原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变应原(P < 0.05),此结果与国内外文献报道[5-8]相一致,提示尘螨为CU最常见的变应原。不同年龄组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结果显示,≥16岁组和<16岁组变应原总体分布区别不大;大部分变应原阳性率在两年龄组间无明显差异(P > 0.05),但海虾和大豆两变应原阳性率在两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91、4.748,P < 0.05),是否与成都地区未成年人对该2种食物的消化分解功能缺陷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组资料中,单一变应原阳性者仅3例(占所检变应原阳性者0.68%),4种及以上变应原阳性者404例(占所检变应原阳性者91.40%);单纯吸入或食入性变应原阳性者比例极低,两者同时阳性者412例(占所检变应原阳性者93.21%),提示绝大多数变应原相关性CU非单一变应原所致,在高敏状态时,可同时对多种变应原产生过敏。各种变应原按阳性反应强度考察,弱阳性(+~++)比例明显高于强阳性(+++~++++)比例,是否是疾病本身原因造成的皮肤反应性下降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