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曹琳. 抗血栓压力祙联合气压治疗仪在全盆底重建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 华西医学, 2016, 31(2): 328-331. doi: 10.7507/1002-0179.20160088 复制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以下肢静脉多见,是产后、盆腔术后、外伤、晚期癌症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血栓形成后,除少数能自行消融或局限于发生部位外,大部分会扩散至整个肢体的深静脉主干,若不能及时诊断和处理,轻者可以导致下肢水肿、继发性静脉曲张、皮炎、色素沉着、郁滞性溃疡等[1];重者可以致残,使患者丧失劳动能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引发肺栓塞,威胁生命。据统计,妇产科患者术后DVT的总发生率高达8%~13%[2],妇科全盆底重建术患者的年龄高、术后卧床时间长、活动少、血流减慢,更是DVT的高危人群。目前,抗血栓压力袜、气压治疗仪常被单独应用于预防术后DVT[1, 3-4]。两种手段联合应用于术后预防DVT还鲜有报道。为了降低术后下肢DVT,探索有效预防全盆底重建术后DVT的方法,我院妇科盆底治疗中心采用抗血栓压力袜联合气压治疗仪预防全盆底重建术后下肢DVT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于2011年6月-2013年5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妇科盆底治疗中心因盆底功能障碍进行全盆底重建手术治疗的9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51~72岁,平均(63.68±6.05)岁。
纳入标准:① 认知力正常,无沟通障碍及精神病史;② 病情稳定,无血小板计数异常(>400×109/L、无下肢皮肤组织感染、既往无血栓病史、心脑等器官严重病发症;③ 医护人员对治疗方案进行详细告知,患者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依据个人意愿分为试验组(n=42)和对照组(n=49)。两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脱垂程度[盆腔脏器脱垂(POP-Q)评分]、手术及麻醉时间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 1。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术后当天返回病房后接受护士对其下肢的护理,2次/d,30 min/次,主要内容为按摩双下肢、活动足趾及踝关节,至术后第3天下地行走,不给予其他治疗护理干预。
1.2.2 试验组
试验组患者手术前日由护士为其测量大腿中部周径(G1)、小腿最大周径(G2)及脚踝最细周径(G3),根据测量值选取抗血栓压力袜的产品型号,本研究应用美国进口Therafirm梯度抗血栓压力袜;型号选择标准见表 2。术前30 min由护士协助患者正确穿着抗血栓压力袜。具体穿法为一手伸进袜筒,捏住袜头内侧2/3内约6 cm的部位,另一手将袜筒翻至袜跟,将袜筒除袜跟部反转,撑在袜内侧,四指抓住袜身,将患者脚伸入袜内,两手拇指向外撑紧袜子,四指与拇指协调将袜子拉向踝部,并将袜跟置于正确的位置展平[5]。穿着过程中护士要特别注意避免压力袜被硬物或指甲刮到导致勾丝,注意压力袜要紧贴皮肤,防止皱褶产生。术毕返回病房后,由护士检查患者抗血栓压力袜的穿着效果,并开始联合应用英国AV-6000气压治疗仪进行治疗护理。治疗方法为患者着棉质长裤,将患者双下肢放入筒状气囊内,足部须达到气囊最底部。打开治疗仪开关,气体通过紧束在双下肢的气囊间歇性由脚踝至小腿、膝、大腿从远心端至近心端依次向心加压,每次加压间歇4.5~5.0 s,充气压力为60~200 mm Hg(8.0~26.7 kPa),每天上、下午各1次,20 min/次。治疗至患者术后第3天可下地行走为止。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果出现头晕、头痛、胸闷、气短、心悸、面色改变等要及时停止治疗。

1.3 效果评价
疗效判断标准:DVT的诊断依据患者主诉、自觉症状,以及患者双下肢腿围、皮温、皮色、足背动脉搏动、肿胀、麻木、疼痛等临床表现,结合术后第3天患者血常规、凝血功能等静脉血液标本指标,以及术后5~7 d的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6-8]。
满意度调查:采用自制问卷形式调查两组患者对预防术后DVT治疗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分为满意、不满意、无所谓3个维度,共7个条目:包括对治疗方法的信任程度、对按摩和治疗时间长度是否满意、对舒适度是否满意、对治疗时间安排是否满意、对医护人员的技术质量是否满意、对护理人员的宣教和解释工作是否满意、对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是否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91例中发生下肢DVT 10例,平均年龄(68.60±2.67)岁,BMI为(25.45±1.83)kg/m2。试验组1例(2.38%),为左下肢腘静脉栓塞;对照组9例(18.36%),其中3例为右下肢腘静脉栓塞,1例为双下肢股静脉合并腘静脉血栓,5例为左下肢腘静脉栓塞。试验组患者的DVT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9,P<0.05)。出院时两组患者对预防术后DVT的治疗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χ2=7.785,P=0.005)。见表 3。

3 讨论
下肢DVT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下肢深静脉血栓导致的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及并发的肺栓塞是患者劳动力及生命安全的一大危险。手术是导致下肢DVT的重要诱发因素。手术中由于长时间的仰卧和麻醉,下肢肌肉完全麻痹,失去了正常的收缩功能,肌肉松弛,静脉舒张;手术后又因刀口疼痛,患者长时间卧床、半坐位或侧卧位,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而使下肢深静脉血流减慢,从而为血栓形成创造了条件[9]。妇科全盆底重建术患者的年龄高、肌肉松弛,血流滞缓,术中还会因失血、脱水、手术应激以及对血管内膜间接损伤,使血液黏稠度增高处于高凝状态[4],术后卧床时间长,活动少、血流减慢,因此是DVT的高危人群。
抗血栓压力袜的作用原理是通过增加下肢的压力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及淋巴液回流,改善局部供氧;降低因手术引起的静脉扩张,从而减少血管内膜破损及组织静脉血栓的形成;明显增加深、浅静脉血流速度达138%,缓解血液淤滞,减轻术后引起的血液黏稠和回流受阻;增强瓣膜功能,减少血液淤滞,使血栓形成机会减少[10]。抗血栓压力袜可作为保健手段长期穿着,国外已经广泛应用。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患者有长期穿着的意愿,应指导其白天穿,晚上脱以防止腿部长期受压出现肌肉萎缩倾向。此外,护士指导患者掌握抗血栓压力袜的正确穿脱方法尤为重要,应告知患者在穿或脱压力袜时需特别注意,不要让钻饰或长指甲刮伤压力袜;注意压力袜要紧贴皮肤,防止皱褶产生;指导患者在干燥的季节要预防脚后跟皮肤皲裂,避免刮伤压力袜[11];此外还要防止杂物造成压力袜不必要的磨损,延长使用寿命;洗涤要用中性洗涤剂在温水中水洗,不要拧干,用手挤或用干毛巾吸除多余的水分,于阴凉处晾干,勿置于阳光下或人工热源下晾晒或烘烤。任何高质量的产品,只有精心的照料才能延长其使用寿命,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
气压治疗仪预防DVT的原理是依据流体力学原理及三级压力系统理论,其脉动气流通过气管进入紧束在肢体治疗部位的气囊中的12个腔,第1~4腔充气量为设定压力的100%,第5~8腔充气量为80%,第9~12腔充气量为60%。气囊随着压力的上升对肢体进行大面积的挤压、按摩,其挤压力和刺激可达深部肌肉、血管和淋巴管,回压使加压部位静脉血管尽量排空,加速血液回流或流向周围毛细血管,骤然减压时使静脉血迅速自动充盈,从而显著地增大血流速度[12-14]。如此反复进行,促使淤血静脉排空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预防凝血因子的聚集以及对血管内膜的黏附,增加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活性[15]。静脉血流速度挤压时可达无挤压时的175%~366%,显著地降低了血液淤滞,减少了血栓的形成概率[16]。在整个气压治疗过程中,患者双下肢可以感受到大面积的挤压、按摩的舒适,治疗完成后,肢体关节、肌肉均有放松、灵活感,患者乐于接受。此外,该仪器设计轻巧、一体式床钩方便携带和安装,结构牢固,振动小、噪音低。气压治疗仪的应用可有效替代人工、减少护士工作量,节约术后医疗成本。
传统预防术后DVT的护理方式单纯依靠护士徒手、2次/d、20 min/次的按摩。按摩效果受按摩者的体力及手法影响,易出现个体差异。尤其术后6 h内,由于卧位的要求,患者双下肢活动受限,按摩次数增多,大大增加了医疗成本。其次,护士工作的特殊性及工作现状也无法保证每位患者对按摩时间的个体需求。本研究应用抗血栓压力袜联合气压治疗仪的新型护理方式,抗血栓压力袜的穿着简便易学,无需护士每日协助。气压治疗安全便捷,由机器代替人工,既可保障按摩效果的持续稳定性,还可满足患者对按摩时间的个体需求,两种治疗方式均有效节约了医疗成本,保障了医疗质量,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本研究将抗血栓压力袜及气压治疗仪联合应用于全盆底重建术后预防下肢DVT,结果显示此种方法患者术后DVT的发病率显著低于传统治疗方式。抗血栓压力袜穿着方便、通过指导患者可自行操作,不增加护理人员工作量。气压治疗仪使用安全、便捷、无痛苦,较人工按摩压力更均匀、强度更深入、效果更稳定。通过机器代替人工,很好地减少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4, 17-20]。两种方法均省时省力,既有效降低了术后DVT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又避免了家庭及社会负担的增加,节约了术后护理的医疗成本,适合广泛应用于全盆重建术患者的术后护理中。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以下肢静脉多见,是产后、盆腔术后、外伤、晚期癌症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血栓形成后,除少数能自行消融或局限于发生部位外,大部分会扩散至整个肢体的深静脉主干,若不能及时诊断和处理,轻者可以导致下肢水肿、继发性静脉曲张、皮炎、色素沉着、郁滞性溃疡等[1];重者可以致残,使患者丧失劳动能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引发肺栓塞,威胁生命。据统计,妇产科患者术后DVT的总发生率高达8%~13%[2],妇科全盆底重建术患者的年龄高、术后卧床时间长、活动少、血流减慢,更是DVT的高危人群。目前,抗血栓压力袜、气压治疗仪常被单独应用于预防术后DVT[1, 3-4]。两种手段联合应用于术后预防DVT还鲜有报道。为了降低术后下肢DVT,探索有效预防全盆底重建术后DVT的方法,我院妇科盆底治疗中心采用抗血栓压力袜联合气压治疗仪预防全盆底重建术后下肢DVT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于2011年6月-2013年5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妇科盆底治疗中心因盆底功能障碍进行全盆底重建手术治疗的9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51~72岁,平均(63.68±6.05)岁。
纳入标准:① 认知力正常,无沟通障碍及精神病史;② 病情稳定,无血小板计数异常(>400×109/L、无下肢皮肤组织感染、既往无血栓病史、心脑等器官严重病发症;③ 医护人员对治疗方案进行详细告知,患者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依据个人意愿分为试验组(n=42)和对照组(n=49)。两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脱垂程度[盆腔脏器脱垂(POP-Q)评分]、手术及麻醉时间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 1。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术后当天返回病房后接受护士对其下肢的护理,2次/d,30 min/次,主要内容为按摩双下肢、活动足趾及踝关节,至术后第3天下地行走,不给予其他治疗护理干预。
1.2.2 试验组
试验组患者手术前日由护士为其测量大腿中部周径(G1)、小腿最大周径(G2)及脚踝最细周径(G3),根据测量值选取抗血栓压力袜的产品型号,本研究应用美国进口Therafirm梯度抗血栓压力袜;型号选择标准见表 2。术前30 min由护士协助患者正确穿着抗血栓压力袜。具体穿法为一手伸进袜筒,捏住袜头内侧2/3内约6 cm的部位,另一手将袜筒翻至袜跟,将袜筒除袜跟部反转,撑在袜内侧,四指抓住袜身,将患者脚伸入袜内,两手拇指向外撑紧袜子,四指与拇指协调将袜子拉向踝部,并将袜跟置于正确的位置展平[5]。穿着过程中护士要特别注意避免压力袜被硬物或指甲刮到导致勾丝,注意压力袜要紧贴皮肤,防止皱褶产生。术毕返回病房后,由护士检查患者抗血栓压力袜的穿着效果,并开始联合应用英国AV-6000气压治疗仪进行治疗护理。治疗方法为患者着棉质长裤,将患者双下肢放入筒状气囊内,足部须达到气囊最底部。打开治疗仪开关,气体通过紧束在双下肢的气囊间歇性由脚踝至小腿、膝、大腿从远心端至近心端依次向心加压,每次加压间歇4.5~5.0 s,充气压力为60~200 mm Hg(8.0~26.7 kPa),每天上、下午各1次,20 min/次。治疗至患者术后第3天可下地行走为止。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果出现头晕、头痛、胸闷、气短、心悸、面色改变等要及时停止治疗。

1.3 效果评价
疗效判断标准:DVT的诊断依据患者主诉、自觉症状,以及患者双下肢腿围、皮温、皮色、足背动脉搏动、肿胀、麻木、疼痛等临床表现,结合术后第3天患者血常规、凝血功能等静脉血液标本指标,以及术后5~7 d的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6-8]。
满意度调查:采用自制问卷形式调查两组患者对预防术后DVT治疗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分为满意、不满意、无所谓3个维度,共7个条目:包括对治疗方法的信任程度、对按摩和治疗时间长度是否满意、对舒适度是否满意、对治疗时间安排是否满意、对医护人员的技术质量是否满意、对护理人员的宣教和解释工作是否满意、对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是否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91例中发生下肢DVT 10例,平均年龄(68.60±2.67)岁,BMI为(25.45±1.83)kg/m2。试验组1例(2.38%),为左下肢腘静脉栓塞;对照组9例(18.36%),其中3例为右下肢腘静脉栓塞,1例为双下肢股静脉合并腘静脉血栓,5例为左下肢腘静脉栓塞。试验组患者的DVT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9,P<0.05)。出院时两组患者对预防术后DVT的治疗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χ2=7.785,P=0.005)。见表 3。

3 讨论
下肢DVT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下肢深静脉血栓导致的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及并发的肺栓塞是患者劳动力及生命安全的一大危险。手术是导致下肢DVT的重要诱发因素。手术中由于长时间的仰卧和麻醉,下肢肌肉完全麻痹,失去了正常的收缩功能,肌肉松弛,静脉舒张;手术后又因刀口疼痛,患者长时间卧床、半坐位或侧卧位,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而使下肢深静脉血流减慢,从而为血栓形成创造了条件[9]。妇科全盆底重建术患者的年龄高、肌肉松弛,血流滞缓,术中还会因失血、脱水、手术应激以及对血管内膜间接损伤,使血液黏稠度增高处于高凝状态[4],术后卧床时间长,活动少、血流减慢,因此是DVT的高危人群。
抗血栓压力袜的作用原理是通过增加下肢的压力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及淋巴液回流,改善局部供氧;降低因手术引起的静脉扩张,从而减少血管内膜破损及组织静脉血栓的形成;明显增加深、浅静脉血流速度达138%,缓解血液淤滞,减轻术后引起的血液黏稠和回流受阻;增强瓣膜功能,减少血液淤滞,使血栓形成机会减少[10]。抗血栓压力袜可作为保健手段长期穿着,国外已经广泛应用。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患者有长期穿着的意愿,应指导其白天穿,晚上脱以防止腿部长期受压出现肌肉萎缩倾向。此外,护士指导患者掌握抗血栓压力袜的正确穿脱方法尤为重要,应告知患者在穿或脱压力袜时需特别注意,不要让钻饰或长指甲刮伤压力袜;注意压力袜要紧贴皮肤,防止皱褶产生;指导患者在干燥的季节要预防脚后跟皮肤皲裂,避免刮伤压力袜[11];此外还要防止杂物造成压力袜不必要的磨损,延长使用寿命;洗涤要用中性洗涤剂在温水中水洗,不要拧干,用手挤或用干毛巾吸除多余的水分,于阴凉处晾干,勿置于阳光下或人工热源下晾晒或烘烤。任何高质量的产品,只有精心的照料才能延长其使用寿命,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
气压治疗仪预防DVT的原理是依据流体力学原理及三级压力系统理论,其脉动气流通过气管进入紧束在肢体治疗部位的气囊中的12个腔,第1~4腔充气量为设定压力的100%,第5~8腔充气量为80%,第9~12腔充气量为60%。气囊随着压力的上升对肢体进行大面积的挤压、按摩,其挤压力和刺激可达深部肌肉、血管和淋巴管,回压使加压部位静脉血管尽量排空,加速血液回流或流向周围毛细血管,骤然减压时使静脉血迅速自动充盈,从而显著地增大血流速度[12-14]。如此反复进行,促使淤血静脉排空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预防凝血因子的聚集以及对血管内膜的黏附,增加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活性[15]。静脉血流速度挤压时可达无挤压时的175%~366%,显著地降低了血液淤滞,减少了血栓的形成概率[16]。在整个气压治疗过程中,患者双下肢可以感受到大面积的挤压、按摩的舒适,治疗完成后,肢体关节、肌肉均有放松、灵活感,患者乐于接受。此外,该仪器设计轻巧、一体式床钩方便携带和安装,结构牢固,振动小、噪音低。气压治疗仪的应用可有效替代人工、减少护士工作量,节约术后医疗成本。
传统预防术后DVT的护理方式单纯依靠护士徒手、2次/d、20 min/次的按摩。按摩效果受按摩者的体力及手法影响,易出现个体差异。尤其术后6 h内,由于卧位的要求,患者双下肢活动受限,按摩次数增多,大大增加了医疗成本。其次,护士工作的特殊性及工作现状也无法保证每位患者对按摩时间的个体需求。本研究应用抗血栓压力袜联合气压治疗仪的新型护理方式,抗血栓压力袜的穿着简便易学,无需护士每日协助。气压治疗安全便捷,由机器代替人工,既可保障按摩效果的持续稳定性,还可满足患者对按摩时间的个体需求,两种治疗方式均有效节约了医疗成本,保障了医疗质量,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本研究将抗血栓压力袜及气压治疗仪联合应用于全盆底重建术后预防下肢DVT,结果显示此种方法患者术后DVT的发病率显著低于传统治疗方式。抗血栓压力袜穿着方便、通过指导患者可自行操作,不增加护理人员工作量。气压治疗仪使用安全、便捷、无痛苦,较人工按摩压力更均匀、强度更深入、效果更稳定。通过机器代替人工,很好地减少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4, 17-20]。两种方法均省时省力,既有效降低了术后DVT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又避免了家庭及社会负担的增加,节约了术后护理的医疗成本,适合广泛应用于全盆重建术患者的术后护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