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张艳. 健康教育用于不良生活方式所致功能性便秘的临床价值. 华西医学, 2016, 31(2): 347-350. doi: 10.7507/1002-0179.20160093 复制
功能性便秘是指缺乏器质性病因,无结构异常或代谢障碍,排除肠易激综合征,具有持续性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或排便不尽感的一种功能性肠病[1-2],常因不良生活方式导致。便秘可致头痛、头晕及食欲不振等,长期便秘还可引发痔疮、肛裂等,增加肠癌等患病风险,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3],严重便秘时可发生粪便嵌顿,甚至诱发心、脑血管病意外,危及生命安全[2]。为探讨健康教育纠正因不良生活方式所致功能性便秘的临床效果,我们对167例回访到位的功能性便秘患者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2009年2月-2012年2月收治、出院后1年内回访到位的功能性便秘患者167例。纳入标准:① 符合功能性便秘罗马Ⅲ诊断标准[4-5](在过去12个月内持续或累计至少12周出现2个或2个以上下述症状:A.>1/4的时间排便费力;B.>1/4的时间粪便呈团块或硬结;C.>1/4的时间排便不尽感;D.>1/4的时间排便时肛门阻塞感或肛门直肠梗阻;E.>1/4的时间排便需用手协助;F. 每周排便<3次);② 年龄≥18岁;③ 有基本读写能力;④ 出院时患者便秘已消除。排除标准[4]:① 胃肠道器质性病变;② 合并其他严重的慢性躯体疾病;③ 有精神疾病史或意识障碍。167例患者中男90例,女77例;年龄37~89岁,平均(55.3±13.6)岁;住院时间6~13 d,平均(8.9±3.3)d;所有患者经肠镜检查未发现肠道器质性病变。
1.2 健康教育方法
向患者发放功能性便秘知识小册子,让患者和家属共同参与,采用集中讲解、个别辅导的形式向患者讲述功能性便秘的病因、特点、症状、与器质性便秘的区别、预防、应对方法等相关知识[6-7]。
1.2.1 改变不良饮食习惯
要求并督促患者多进食富含纤维的食物如麦胶、水果、蔬菜、玉米和不溶性膳食纤维含量高的干豆及粗粮类食物等。告知患者膳食纤维具有亲水性,能使食物残渣膨胀并形成润滑凝胶,达到增加粪便容积刺激肠蠕动的作用;同时膳食纤维还能缩短肠道通过时间,降低胆盐黏稠度,从而促进胃肠蠕动[2, 8]。要求患者适当地进食坚果类食物,如花生、杏仁等[8],可刺激肠蠕动;还应多食润肠的食物,如芝麻、核桃、蜂蜜、酸奶等[9],有助于促进排便。忌食烈酒、浓茶、咖啡、韭菜、蒜、辣椒等刺激性食物,少吃荤腥厚味的食物以免加重便秘的程度[4, 9]。食物摄入量要足够,以增加食物残渣和肠道的容量与压力,刺激肠壁神经反射和促进肠蠕动,有利于粪便的排出[3]。鼓励患者多饮水和多食润肠通便的食物以起到软化粪便的作用。水摄入不足亦可致结肠传输缓慢和粪便排出量减少,鼓励患者晨起多饮水,每日晨起空腹饮水200~300 mL,每日饮水总量不低于2 000 mL。有研究主张患者每天清晨起床后,5 min内一次性饮用800~1 000 mL温开水或淡盐水,以达到清洗肠道、软化粪便的目的[10]。亦有研究显示,早晨饮冷开水较温开水能更好地刺激胃结肠反射而达到促进缓解便秘的作用[9]。
1.2.2 增加运动量
Nakaji等[11]认为,运动可促进胃肠蠕动,消化液分泌增加,有利于消化和吸收,促进机体新陈代谢活动而预防便秘的发生。运动过少时肠道蠕动减慢而导致便秘发生。我们根据患者的病情、性别、体力等情况综合考虑,为其制定长期运动计划,每天进行30~60 min的快速步行,做增强腹肌力量的仰卧起坐、高抬腿踏步、前或后屈腿运动等。指导患者早晚进行腹部按摩,按摩时可以先用指尖按压两侧天枢穴,然后双手示指、中指、无名指重叠在腹部从右下腹开始向上、向左,再向下顺时针方向按摩,2~3次/d,15~20 min/次,以刺激肠蠕动、帮助排便[7]。年轻患者练习仰卧起坐、跳高、跳远、球类运动;年老患者练习高抬腿踏步、扭腰甩臂,甩动两手或双手捶击腰部和脐部。运动时间及运动量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逐步增加。也可以做腹式呼吸运动:吸气时鼓腹并放松肛门、会阴;呼气时收腹并缩紧肛门、会阴。气呼尽略加停顿,再进行呼吸,如此反复6~8次[4]。对瘫痪或其他原因导致肢体不能活动而卧床不起的患者给予勤翻身或腹部按摩。腹部按摩具体方法为,从右下腹开始向上、向左再向下按顺时针方向按摩,2~3次/d,10~20回/次[8]。
1.2.3 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告诉患者需养成正常的排便习惯。正常人每日早晨起床后的直立可促进胃肠运动,或早餐后由于食物的刺激而加速胃肠蠕动,这种胃肠反射性的蠕动容易产生便意感,因而是养成定时排便的好时机。因此指导患者每天晨起或早餐后排便,即使无便意,也坚持每日如厕10~20 min;如厕时不要看书和听音乐,以免分散注意力,如仍不能排出可在晚餐后再次排便,日久便可形成定时排便的习惯。研究发现长期抑制便意是便秘的重要诱发因素[10, 12],指导患者平时有便意不要克制或忍耐,应立即去排便[7-8]。
1.2.4 改变排便姿势
蹲位可产生最大的腹部压力并可利用重力来促进排便,而现在很多人为了舒服而习惯坐位马桶,而坐位排便仅靠深吸气增加腹压难以奏效,故容易发生便秘。所以排便时尽量保持蹲的姿势,充分利用重力和腹压来促进排便[3]。但每次蹲厕时间一般10~20 min为宜,避免久蹲导致肛门肌疲劳[9]。
1.3 效果评估
1.3.1 评估方法
每个月1次电话回访共1年,回访到位率为96.5%(167/173)。回访到1年时,向患者发放问卷调查表,指导患者进行统一填写,完成后由调查者逐项复核。
1.3.2 疗效评价
参照症状积分法[10]进行疗效评定。① 排便情况:不费力计0分,稍费力计1分,较费力计2分,费力且需手法帮助计3分。② 粪便性状:柔软的条状或团块状计0分,干裂的条状计1分,干裂的团块状计2分,分离的硬团状计3分。③ 排便不尽感:无计0分,轻度计1分,较明显但不影响工作和生活计2分,明显并影响工作和生活计3分。④ 肛门直肠梗阻(堵塞)感:无计0分,轻度计1分,较明显但不影响工作和生活计2分,明显并影响工作和生活计3分。⑤ 排便次数(自发性排便):排便次数正常计0分,每2~3天排便1次计1分,每3~5天排便1次计2分,1周以上排便1次计3分。上述症状完全消失为治愈;症状改善2~3个方面为显效;症状改善1个方面为有效;症状无改善或加重为无效。总有效=治愈+显效+有效。
1.3.3 评估内容
① 评估出院后1年内患者的总疗效;② 比较出院后1年内不同年龄(≤60岁为中青年组,>60岁为老年组)、不同居住地(城市和农村)、不同文化程度(小学组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中学组为初、高中文化程度,大学组为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患者的疗效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不同年龄段、不同居住地间比较及不同文化程度间整体比较,α=0.05;不同文化程度间的两两比较,α’=0.017。
2 结果
2.1 出院后1年的总有效率
患者出院后1年总有效率为84.4%(141/167)。其中治愈率为31.7%(53/167),显效率为42.5%(71/167),有效率为10.2%(17/167)。
2.2 不同年龄段患者效果比较
中青年组和老年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7.3%和89.1%,中青年组总有效率明显低于老年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54,P=0.039)。见表 1。

2.3 不同性别患者比较
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总有效率分别为78.9%和90.9%,男性总有效率明显低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61,P=0.033)。见表 2。

2.4 不同居住地患者效果比较
城镇患者和农村患者总有效率分别为92.3%和79.4%,城镇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农村患者,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23,P=0.025)。见表 3。

2.5 不同文化程度患者效果比较
3组不同文化程度患者出院后1年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99,P=0.020)。小学组与中学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84,P=0.123);小学组总有效率明显低于大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42,P=0.008);大学组与中学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70,P=0.171)。见表 4。

3 讨论
3.1 健康教育对功能性便秘的价值
功能性便秘主要与不良生活方式有有关,其中不良饮食习惯、运动量少、不按时排便、长期抑制便意是较为肯定的诱发因素[10, 13]。所以改善生活方式在便秘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4-15]。本组患者住院期间在对患者和家属进行教育的同时,给予饮食调整、增加水的摄入、增加活动、督导患者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和排便姿势,使患者出院后1年内总疗效有效率达到84.4%,较文献报道[10, 13]要高,说明只要对功能性便秘患者进行了正确的健康指导,绝大多数患者的便秘是有可能改善甚至消除的。
3.2 区别性健康教育对功能性便秘的必要性
虽然通过健康教育,本组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通过对本组功能性便秘患者的回顾性分析发现: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以及来源于城市和农村的患者,其疗效均有较大不同。因此,在进行普遍性健康教育的同时,对不同的患者进行区别性健康教育十分重要。
不同年龄患者。本组资料显示,老年组患者的疗效明显好于中青年组患者(P<0.05)。通过随访我们发现,老年组患者出院后绝大多数人都能按资料要求调节好自己的饮食和进水量,基本上能定时排便,而且老年患者出院后都注重锻炼身体(如跳广场舞、打太极拳、快走等)。而中青年患者中不少人仍然喜欢在外面吃喝玩,无法保证膳食纤维的摄入;而且往往一吃完不是通宵达旦地打牌,就是蒙头大睡;加之工作性质的原因,许多中青年患者上班时长时间静坐,上下班也是坐车出行,运动量较少,未能养成良好的、持之以恒的排便习惯[14]。为此,住院和随访期间对中青年患者除了强调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外,还要多向患者讲述长期便秘的危害,以及由长期便秘导致严重病变甚至死亡的案例,引起患者的高度警觉。
不同性别患者。本组资料中,女性患者1年总有效率明显高于男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是女性喜爱运动(如跳广场舞或其他类型舞蹈、行走等),比较能按医生要求注意膳食纤维摄入;而男性在外面吃喝时间较多,饮食不规律,同时运动量也难以保证等[14]。
不同文化程度患者。文化程度不同,出院后 1年功能性便秘的缓解状态不同。本组资料发现,大学组患者的疗效明显好于小学组患者(P=0.008)。提示文化程度越高,对便秘带来的不良后果认识越深刻,也就越能按健康教育要求约束自己,所以疗效也就越好。因而对文化程度低的患者应反复强调、经常督导,从而让使其真正认识到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对于消除功能性便秘的重大意义,以及长期功能性便秘对人体的危害性[10]。
城市和农村患者。出现城乡患者疗效的差别除与文化程度不同有关外,还可能与农村患者因生活条件和劳动方式限制,乃至不能有便就排有关。其健康教育应有针对性,让患者尽量做到定时大便和随时大便[14-15]。
综上所述,功能性便秘与不良饮食习惯、运动量过少、排便习惯和排便方式不正确有关,而这些原因与不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及城市农村人口有密切关系,因此临床护理中必须对不同患者进行有区别性、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以达到改善和消除功能性便秘的目的。
功能性便秘是指缺乏器质性病因,无结构异常或代谢障碍,排除肠易激综合征,具有持续性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或排便不尽感的一种功能性肠病[1-2],常因不良生活方式导致。便秘可致头痛、头晕及食欲不振等,长期便秘还可引发痔疮、肛裂等,增加肠癌等患病风险,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3],严重便秘时可发生粪便嵌顿,甚至诱发心、脑血管病意外,危及生命安全[2]。为探讨健康教育纠正因不良生活方式所致功能性便秘的临床效果,我们对167例回访到位的功能性便秘患者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2009年2月-2012年2月收治、出院后1年内回访到位的功能性便秘患者167例。纳入标准:① 符合功能性便秘罗马Ⅲ诊断标准[4-5](在过去12个月内持续或累计至少12周出现2个或2个以上下述症状:A.>1/4的时间排便费力;B.>1/4的时间粪便呈团块或硬结;C.>1/4的时间排便不尽感;D.>1/4的时间排便时肛门阻塞感或肛门直肠梗阻;E.>1/4的时间排便需用手协助;F. 每周排便<3次);② 年龄≥18岁;③ 有基本读写能力;④ 出院时患者便秘已消除。排除标准[4]:① 胃肠道器质性病变;② 合并其他严重的慢性躯体疾病;③ 有精神疾病史或意识障碍。167例患者中男90例,女77例;年龄37~89岁,平均(55.3±13.6)岁;住院时间6~13 d,平均(8.9±3.3)d;所有患者经肠镜检查未发现肠道器质性病变。
1.2 健康教育方法
向患者发放功能性便秘知识小册子,让患者和家属共同参与,采用集中讲解、个别辅导的形式向患者讲述功能性便秘的病因、特点、症状、与器质性便秘的区别、预防、应对方法等相关知识[6-7]。
1.2.1 改变不良饮食习惯
要求并督促患者多进食富含纤维的食物如麦胶、水果、蔬菜、玉米和不溶性膳食纤维含量高的干豆及粗粮类食物等。告知患者膳食纤维具有亲水性,能使食物残渣膨胀并形成润滑凝胶,达到增加粪便容积刺激肠蠕动的作用;同时膳食纤维还能缩短肠道通过时间,降低胆盐黏稠度,从而促进胃肠蠕动[2, 8]。要求患者适当地进食坚果类食物,如花生、杏仁等[8],可刺激肠蠕动;还应多食润肠的食物,如芝麻、核桃、蜂蜜、酸奶等[9],有助于促进排便。忌食烈酒、浓茶、咖啡、韭菜、蒜、辣椒等刺激性食物,少吃荤腥厚味的食物以免加重便秘的程度[4, 9]。食物摄入量要足够,以增加食物残渣和肠道的容量与压力,刺激肠壁神经反射和促进肠蠕动,有利于粪便的排出[3]。鼓励患者多饮水和多食润肠通便的食物以起到软化粪便的作用。水摄入不足亦可致结肠传输缓慢和粪便排出量减少,鼓励患者晨起多饮水,每日晨起空腹饮水200~300 mL,每日饮水总量不低于2 000 mL。有研究主张患者每天清晨起床后,5 min内一次性饮用800~1 000 mL温开水或淡盐水,以达到清洗肠道、软化粪便的目的[10]。亦有研究显示,早晨饮冷开水较温开水能更好地刺激胃结肠反射而达到促进缓解便秘的作用[9]。
1.2.2 增加运动量
Nakaji等[11]认为,运动可促进胃肠蠕动,消化液分泌增加,有利于消化和吸收,促进机体新陈代谢活动而预防便秘的发生。运动过少时肠道蠕动减慢而导致便秘发生。我们根据患者的病情、性别、体力等情况综合考虑,为其制定长期运动计划,每天进行30~60 min的快速步行,做增强腹肌力量的仰卧起坐、高抬腿踏步、前或后屈腿运动等。指导患者早晚进行腹部按摩,按摩时可以先用指尖按压两侧天枢穴,然后双手示指、中指、无名指重叠在腹部从右下腹开始向上、向左,再向下顺时针方向按摩,2~3次/d,15~20 min/次,以刺激肠蠕动、帮助排便[7]。年轻患者练习仰卧起坐、跳高、跳远、球类运动;年老患者练习高抬腿踏步、扭腰甩臂,甩动两手或双手捶击腰部和脐部。运动时间及运动量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逐步增加。也可以做腹式呼吸运动:吸气时鼓腹并放松肛门、会阴;呼气时收腹并缩紧肛门、会阴。气呼尽略加停顿,再进行呼吸,如此反复6~8次[4]。对瘫痪或其他原因导致肢体不能活动而卧床不起的患者给予勤翻身或腹部按摩。腹部按摩具体方法为,从右下腹开始向上、向左再向下按顺时针方向按摩,2~3次/d,10~20回/次[8]。
1.2.3 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告诉患者需养成正常的排便习惯。正常人每日早晨起床后的直立可促进胃肠运动,或早餐后由于食物的刺激而加速胃肠蠕动,这种胃肠反射性的蠕动容易产生便意感,因而是养成定时排便的好时机。因此指导患者每天晨起或早餐后排便,即使无便意,也坚持每日如厕10~20 min;如厕时不要看书和听音乐,以免分散注意力,如仍不能排出可在晚餐后再次排便,日久便可形成定时排便的习惯。研究发现长期抑制便意是便秘的重要诱发因素[10, 12],指导患者平时有便意不要克制或忍耐,应立即去排便[7-8]。
1.2.4 改变排便姿势
蹲位可产生最大的腹部压力并可利用重力来促进排便,而现在很多人为了舒服而习惯坐位马桶,而坐位排便仅靠深吸气增加腹压难以奏效,故容易发生便秘。所以排便时尽量保持蹲的姿势,充分利用重力和腹压来促进排便[3]。但每次蹲厕时间一般10~20 min为宜,避免久蹲导致肛门肌疲劳[9]。
1.3 效果评估
1.3.1 评估方法
每个月1次电话回访共1年,回访到位率为96.5%(167/173)。回访到1年时,向患者发放问卷调查表,指导患者进行统一填写,完成后由调查者逐项复核。
1.3.2 疗效评价
参照症状积分法[10]进行疗效评定。① 排便情况:不费力计0分,稍费力计1分,较费力计2分,费力且需手法帮助计3分。② 粪便性状:柔软的条状或团块状计0分,干裂的条状计1分,干裂的团块状计2分,分离的硬团状计3分。③ 排便不尽感:无计0分,轻度计1分,较明显但不影响工作和生活计2分,明显并影响工作和生活计3分。④ 肛门直肠梗阻(堵塞)感:无计0分,轻度计1分,较明显但不影响工作和生活计2分,明显并影响工作和生活计3分。⑤ 排便次数(自发性排便):排便次数正常计0分,每2~3天排便1次计1分,每3~5天排便1次计2分,1周以上排便1次计3分。上述症状完全消失为治愈;症状改善2~3个方面为显效;症状改善1个方面为有效;症状无改善或加重为无效。总有效=治愈+显效+有效。
1.3.3 评估内容
① 评估出院后1年内患者的总疗效;② 比较出院后1年内不同年龄(≤60岁为中青年组,>60岁为老年组)、不同居住地(城市和农村)、不同文化程度(小学组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中学组为初、高中文化程度,大学组为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患者的疗效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不同年龄段、不同居住地间比较及不同文化程度间整体比较,α=0.05;不同文化程度间的两两比较,α’=0.017。
2 结果
2.1 出院后1年的总有效率
患者出院后1年总有效率为84.4%(141/167)。其中治愈率为31.7%(53/167),显效率为42.5%(71/167),有效率为10.2%(17/167)。
2.2 不同年龄段患者效果比较
中青年组和老年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7.3%和89.1%,中青年组总有效率明显低于老年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54,P=0.039)。见表 1。

2.3 不同性别患者比较
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总有效率分别为78.9%和90.9%,男性总有效率明显低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61,P=0.033)。见表 2。

2.4 不同居住地患者效果比较
城镇患者和农村患者总有效率分别为92.3%和79.4%,城镇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农村患者,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23,P=0.025)。见表 3。

2.5 不同文化程度患者效果比较
3组不同文化程度患者出院后1年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99,P=0.020)。小学组与中学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84,P=0.123);小学组总有效率明显低于大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42,P=0.008);大学组与中学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70,P=0.171)。见表 4。

3 讨论
3.1 健康教育对功能性便秘的价值
功能性便秘主要与不良生活方式有有关,其中不良饮食习惯、运动量少、不按时排便、长期抑制便意是较为肯定的诱发因素[10, 13]。所以改善生活方式在便秘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4-15]。本组患者住院期间在对患者和家属进行教育的同时,给予饮食调整、增加水的摄入、增加活动、督导患者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和排便姿势,使患者出院后1年内总疗效有效率达到84.4%,较文献报道[10, 13]要高,说明只要对功能性便秘患者进行了正确的健康指导,绝大多数患者的便秘是有可能改善甚至消除的。
3.2 区别性健康教育对功能性便秘的必要性
虽然通过健康教育,本组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通过对本组功能性便秘患者的回顾性分析发现: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以及来源于城市和农村的患者,其疗效均有较大不同。因此,在进行普遍性健康教育的同时,对不同的患者进行区别性健康教育十分重要。
不同年龄患者。本组资料显示,老年组患者的疗效明显好于中青年组患者(P<0.05)。通过随访我们发现,老年组患者出院后绝大多数人都能按资料要求调节好自己的饮食和进水量,基本上能定时排便,而且老年患者出院后都注重锻炼身体(如跳广场舞、打太极拳、快走等)。而中青年患者中不少人仍然喜欢在外面吃喝玩,无法保证膳食纤维的摄入;而且往往一吃完不是通宵达旦地打牌,就是蒙头大睡;加之工作性质的原因,许多中青年患者上班时长时间静坐,上下班也是坐车出行,运动量较少,未能养成良好的、持之以恒的排便习惯[14]。为此,住院和随访期间对中青年患者除了强调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外,还要多向患者讲述长期便秘的危害,以及由长期便秘导致严重病变甚至死亡的案例,引起患者的高度警觉。
不同性别患者。本组资料中,女性患者1年总有效率明显高于男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是女性喜爱运动(如跳广场舞或其他类型舞蹈、行走等),比较能按医生要求注意膳食纤维摄入;而男性在外面吃喝时间较多,饮食不规律,同时运动量也难以保证等[14]。
不同文化程度患者。文化程度不同,出院后 1年功能性便秘的缓解状态不同。本组资料发现,大学组患者的疗效明显好于小学组患者(P=0.008)。提示文化程度越高,对便秘带来的不良后果认识越深刻,也就越能按健康教育要求约束自己,所以疗效也就越好。因而对文化程度低的患者应反复强调、经常督导,从而让使其真正认识到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对于消除功能性便秘的重大意义,以及长期功能性便秘对人体的危害性[10]。
城市和农村患者。出现城乡患者疗效的差别除与文化程度不同有关外,还可能与农村患者因生活条件和劳动方式限制,乃至不能有便就排有关。其健康教育应有针对性,让患者尽量做到定时大便和随时大便[14-15]。
综上所述,功能性便秘与不良饮食习惯、运动量过少、排便习惯和排便方式不正确有关,而这些原因与不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及城市农村人口有密切关系,因此临床护理中必须对不同患者进行有区别性、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以达到改善和消除功能性便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