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徐惠, 殷小容. 全身麻醉术后患者麻醉苏醒期寒颤的观察及护理干预. 华西医学, 2016, 31(2): 361-363. doi: 10.7507/1002-0179.20160097 复制
寒颤是全身麻醉(全麻)患者麻醉苏醒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患者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骨骼肌加速节律性收缩,伴中心体温下降和外周血管收缩[1]。寒颤的发生给全麻苏醒期患者带来强烈的不适感,可引起机体耗氧量增加、二氧化碳生成增多、心肌缺血、心排出量增多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产生多种并发症,如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抑制等,年老、体弱、肺功能低下、合并缺血性心脏病或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容易发生上述并发症[2]。因此,在术后护理中应特别重视患者体温管理,及时给予保暖,这对预防患者手术后麻醉复苏期间发生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观察了全麻术后患者在麻醉苏醒室(PACU)寒颤的发生率,并及时给予护理干预,以保证其平稳渡过麻醉苏醒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9月-2013年7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全麻术后入PACU的18 931例患者,其中男9 488例,女9 443例;年龄1~85岁,平均(38.63±18.94)岁;体质量8~85 kg,平均(54.95±11.82)kg;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Ⅰ~Ⅳ级;手术类型包括:耳鼻喉科手术1 820例,胸部手术4 116例,腹部手术4 733例,脊柱手术3 012例,四肢手术2 669例,烧伤整形及介入手术2 581例。
1.2 方法
设计麻醉苏醒期血流动力学并发症病例报告表(CRF),对入PACU出现血流动力学并发症的患者由经过统一培训的PACU护士填写CRF表。所有患者均统一使用PM9000监护仪(深圳迈瑞公司),详细记录患者在PACU的心电图、血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SpO2)和寒颤的发生情况。对寒颤患者的护理干预包括:采用调高室温、使用棉被及保温毯等方式保暖;大量输血、输液时使用加温器,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及体温监测;严格执行医嘱,遵医嘱用药。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计算寒颤患者中不同手术部位的构成比(百分比)和不同手术部位寒颤的发生率(千分率)。
2 结果
2.1 寒颤患者一般资料
18 931例全麻术后入PACU患者中124例发生了寒颤,发生率为6.55‰。寒颤患者中男63例,占51%;女61例,占49%;年龄(38.63±18.94)岁;体质量(54.95±11.82) kg;手术时间(133.01±88.70) min,麻醉复苏时间(78.73±34.80) min;ASA分级Ⅰ~Ⅳ级分别有8、87、27、2例。
2.2 不同手术部位寒颤发生情况
124例发生寒颤的患者中,腹部手术患者最多,占33.87%;其次为脊柱和胸部手术,分别占17.74和16.13%。不同手术部位患者寒颤发生率不同,其中以腹部手术发生率最高,为8.87‰;其次为脊柱手术,为7.30‰;胸部手术发生率最低,为4.86‰。见表 1。

2.3 护理干预效果
所有寒颤患者采取保暖措施,71例采用棉被加保温毯,53例使用曲马多1~2 mg/kg静脉注射。处理后30 min有102例患者得以缓解,占82.25%;到患者出PACU时,已全部缓解。
3 讨论
3.1 全麻患者术后发生寒颤的原因
据文献报道,患者全麻术后寒颤的发生率高达32%[3],然而,我科2012年9月-2013年7月入PACU复苏的18 931例患者寒颤的发生率为6.55‰,远远低于文献报道的发生率。究其原因,可能是随着麻醉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新型麻醉药物与设备的应用,术中采取有效的保暖措施,患者麻醉后舒适度大大提高,麻醉相关并发症不断减少。但目前全麻术后寒颤仍存在一定的发生率,至今无可绝对避免全麻术后寒颤的特效办法,因此,加强对寒颤患者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本次回顾性研究显示,腹部手术患者在麻醉复苏期间寒颤的发生率为8.87‰,居各种手术之首;其次为脊柱手术,发生率为7.30‰。说明腹部、脊柱手术患者由于自身的特殊性较容易发生术后寒颤[4]。麻醉后寒颤的发生原因目前主要认为是:① 麻醉致患者体温下降;② 手术中暴露体表引起散热过多;③ 术中出血以及大量输液、输血与患者对手术紧张心理使血液重新分布,周围血管痉挛收缩影响回心血量和微循环[5]。因此要高度重视手术患者的手术方式、手术时间长短,观察术后的寒颤情况,对于出现寒颤等情况,要及时通知麻醉医生。基于腹部手术患者发生术后寒颤的危险性较高,在患者苏醒期间,PACU护士应对每位腹部手术患者进行寒颤发生危险因素的评估,并给予规范的预防和治疗,以降低PACU腹部术后患者寒颤的发生率。
3.2 护理对策
3.2.1 患者入PACU护理
手术结束后患者由麻醉医生护送至PACU,给予常规安置心电监护及低流量氧气吸入,与麻醉医生做好交接班,了解患者在术中的循环情况;每15分钟详细记录各种参数,密切观察病情,监测患者体温;常规给予棉被和暖风机保暖,减少身体暴露面积,防止体热散失,更换潮湿的衣服,做好肢体保暖[6];维持PACU室温在24~26℃,相对温度50%~60%[7]。
3.2.2 寒颤的特殊护理
在麻醉苏醒期间,大量输液、输血时使用加温器,可有效避免体温大幅度下降[8]。维持环境温度在24~26℃之间。体温不升(<35℃)时,给予充气式保温毯保温[9],设定充气温度36~40℃,让患者平躺于恒温的保温毯上,通过保温毯将热量直接传递到患者背部体表,同时予保温毯覆盖暴露的表面,可减少传导和对流所致的热丧失,提高患者的体表温度。保温毯还可以通过局部热辐射作用改善患者体表的微循环,改善组织的氧供应[10]。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详细记录血压、心率、SpO2和体温变化。患者发生寒颤后及时通知医生,遵医嘱给予曲马多1~2 mg/kg静脉注射[11]。使用曲马多后严密观察患者的SpO2、呼吸状态。本研究124例患者中经过保暖、药物处理30 min后82.25%的患者寒颤得到缓解。到患者出PACU寒颤100%缓解,所有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循环稳定后,送回病房。
综上所述,麻醉恢复室护士应全面掌握全麻术后患者的特点,积极预防并发症,通过对患者细心观察和护理,使患者术后寒颤得到有效的预防和治疗,让患者安全的渡过恢复期,使患者早日康复,有助于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寒颤是全身麻醉(全麻)患者麻醉苏醒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患者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骨骼肌加速节律性收缩,伴中心体温下降和外周血管收缩[1]。寒颤的发生给全麻苏醒期患者带来强烈的不适感,可引起机体耗氧量增加、二氧化碳生成增多、心肌缺血、心排出量增多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产生多种并发症,如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抑制等,年老、体弱、肺功能低下、合并缺血性心脏病或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容易发生上述并发症[2]。因此,在术后护理中应特别重视患者体温管理,及时给予保暖,这对预防患者手术后麻醉复苏期间发生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观察了全麻术后患者在麻醉苏醒室(PACU)寒颤的发生率,并及时给予护理干预,以保证其平稳渡过麻醉苏醒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9月-2013年7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全麻术后入PACU的18 931例患者,其中男9 488例,女9 443例;年龄1~85岁,平均(38.63±18.94)岁;体质量8~85 kg,平均(54.95±11.82)kg;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Ⅰ~Ⅳ级;手术类型包括:耳鼻喉科手术1 820例,胸部手术4 116例,腹部手术4 733例,脊柱手术3 012例,四肢手术2 669例,烧伤整形及介入手术2 581例。
1.2 方法
设计麻醉苏醒期血流动力学并发症病例报告表(CRF),对入PACU出现血流动力学并发症的患者由经过统一培训的PACU护士填写CRF表。所有患者均统一使用PM9000监护仪(深圳迈瑞公司),详细记录患者在PACU的心电图、血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SpO2)和寒颤的发生情况。对寒颤患者的护理干预包括:采用调高室温、使用棉被及保温毯等方式保暖;大量输血、输液时使用加温器,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及体温监测;严格执行医嘱,遵医嘱用药。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计算寒颤患者中不同手术部位的构成比(百分比)和不同手术部位寒颤的发生率(千分率)。
2 结果
2.1 寒颤患者一般资料
18 931例全麻术后入PACU患者中124例发生了寒颤,发生率为6.55‰。寒颤患者中男63例,占51%;女61例,占49%;年龄(38.63±18.94)岁;体质量(54.95±11.82) kg;手术时间(133.01±88.70) min,麻醉复苏时间(78.73±34.80) min;ASA分级Ⅰ~Ⅳ级分别有8、87、27、2例。
2.2 不同手术部位寒颤发生情况
124例发生寒颤的患者中,腹部手术患者最多,占33.87%;其次为脊柱和胸部手术,分别占17.74和16.13%。不同手术部位患者寒颤发生率不同,其中以腹部手术发生率最高,为8.87‰;其次为脊柱手术,为7.30‰;胸部手术发生率最低,为4.86‰。见表 1。

2.3 护理干预效果
所有寒颤患者采取保暖措施,71例采用棉被加保温毯,53例使用曲马多1~2 mg/kg静脉注射。处理后30 min有102例患者得以缓解,占82.25%;到患者出PACU时,已全部缓解。
3 讨论
3.1 全麻患者术后发生寒颤的原因
据文献报道,患者全麻术后寒颤的发生率高达32%[3],然而,我科2012年9月-2013年7月入PACU复苏的18 931例患者寒颤的发生率为6.55‰,远远低于文献报道的发生率。究其原因,可能是随着麻醉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新型麻醉药物与设备的应用,术中采取有效的保暖措施,患者麻醉后舒适度大大提高,麻醉相关并发症不断减少。但目前全麻术后寒颤仍存在一定的发生率,至今无可绝对避免全麻术后寒颤的特效办法,因此,加强对寒颤患者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本次回顾性研究显示,腹部手术患者在麻醉复苏期间寒颤的发生率为8.87‰,居各种手术之首;其次为脊柱手术,发生率为7.30‰。说明腹部、脊柱手术患者由于自身的特殊性较容易发生术后寒颤[4]。麻醉后寒颤的发生原因目前主要认为是:① 麻醉致患者体温下降;② 手术中暴露体表引起散热过多;③ 术中出血以及大量输液、输血与患者对手术紧张心理使血液重新分布,周围血管痉挛收缩影响回心血量和微循环[5]。因此要高度重视手术患者的手术方式、手术时间长短,观察术后的寒颤情况,对于出现寒颤等情况,要及时通知麻醉医生。基于腹部手术患者发生术后寒颤的危险性较高,在患者苏醒期间,PACU护士应对每位腹部手术患者进行寒颤发生危险因素的评估,并给予规范的预防和治疗,以降低PACU腹部术后患者寒颤的发生率。
3.2 护理对策
3.2.1 患者入PACU护理
手术结束后患者由麻醉医生护送至PACU,给予常规安置心电监护及低流量氧气吸入,与麻醉医生做好交接班,了解患者在术中的循环情况;每15分钟详细记录各种参数,密切观察病情,监测患者体温;常规给予棉被和暖风机保暖,减少身体暴露面积,防止体热散失,更换潮湿的衣服,做好肢体保暖[6];维持PACU室温在24~26℃,相对温度50%~60%[7]。
3.2.2 寒颤的特殊护理
在麻醉苏醒期间,大量输液、输血时使用加温器,可有效避免体温大幅度下降[8]。维持环境温度在24~26℃之间。体温不升(<35℃)时,给予充气式保温毯保温[9],设定充气温度36~40℃,让患者平躺于恒温的保温毯上,通过保温毯将热量直接传递到患者背部体表,同时予保温毯覆盖暴露的表面,可减少传导和对流所致的热丧失,提高患者的体表温度。保温毯还可以通过局部热辐射作用改善患者体表的微循环,改善组织的氧供应[10]。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详细记录血压、心率、SpO2和体温变化。患者发生寒颤后及时通知医生,遵医嘱给予曲马多1~2 mg/kg静脉注射[11]。使用曲马多后严密观察患者的SpO2、呼吸状态。本研究124例患者中经过保暖、药物处理30 min后82.25%的患者寒颤得到缓解。到患者出PACU寒颤100%缓解,所有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循环稳定后,送回病房。
综上所述,麻醉恢复室护士应全面掌握全麻术后患者的特点,积极预防并发症,通过对患者细心观察和护理,使患者术后寒颤得到有效的预防和治疗,让患者安全的渡过恢复期,使患者早日康复,有助于提高医疗护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