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蔡琳, 田永明, 杜爱平, 徐禹, 朱仕超. 专职感染控制护士在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的作用. 华西医学, 2017, 32(6): 901-905. doi: 10.7507/1002-0179.201602073 复制
近年来,医院感染(院感)管理工作己成为评价医院医疗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1]。医务人员感染控制(感控)措施是否有效执行,需要人员进行监管。目前大多数医院虽已设有感控护士岗位,但感控护士在承担感控工作的同时,也承担着科室其他行政岗位职务。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院感高危科室,危重患者聚集,患者免疫力低下,医务人员有创诊疗操作频繁,患者院感患病率较普通病房高,据相关文献报道 ICU 患者院感患病率是普通病房的 5 倍以上[2]。对于救治任务繁重的 ICU,则更需要有保证充足时间的固定人员,对科室感控措施的落实进行连续性的监管,以有效控制院感的发生。2013 年 3 月起,我院医院感染管理科(院感科)与 ICU 科室管理小组对科室床位数、工作量等进行全面评估后,设立专职感控护士岗位,从引入专职感控护士后,各项感控措施的有效落实,ICU 在院感防控效果上取得了较好成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3 年 3 月前我科无专职感控护士岗位(实施前),于 2013 年 3 月开始设立专职感控护士岗位(实施后)。专职感控护士选择标准:① 在我院工作年限≥8 年;② 本科及以上学历;③ 主管护师及以上职称;④ 工作认真负责,服从安排;⑤ 熟悉并掌握感控各项规章制度;⑥ 具备临床数据收集、分析能力;⑦ 熟悉并掌握院感诊断标准;⑧ 善于发现问题,持续改进。工作安排:参与教学工作,做好科室人员培训;发挥有效的监督、指导作用;护士长根据科室情况、感控监测内容弹性排班。
1.2 研究方法
1.2.1 人员设置 在 50 张床位数规模的 ICU 设置专职感控护士 1 名。
1.2.2 制定专职感控护士岗位职责 ① 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协助科室院感管理小组,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等法律法规及我院院感管理相关规章制度,制定实施方案并逐步实施各项预防控制措施。② 开展院感监测工作。③ 制定并实施本科室医院感控知识的培训计划。④ 对重点环节、重点部位预防控制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督导。⑤ 协助科室主任组织科室院感会议和记录,发现并反馈问题,共同讨论解决方案,整改实施。⑥ 协助完成医院开展的各项感控项目,如现患率调查、感控宣传周以及各种感控宣传活动等。
1.2.3 制定《专职感控护士岗位说明书》 根据科室工作量、人力分配等实际情况,制定符合科室性质,操作性强的《专职感控护士岗位说明书》。其内容除了感控护士岗位职责外,还包括每日工作流程、分管专项登记本、岗位绩效自评 4 个部分。专职感控护士严格执行岗位说明书的内容,及时修订。
1.2.4 有效执行院感监管工作 ① 手卫生依从性观察:手卫生是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最重要、最简单、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方法,通过加强手卫生可降低 40% 的医院感染[3]。ICU 手卫生时机频繁,为更好地加强医务人员对手卫生措施的执行力度,实行手卫生实名制考核。专职感控护士在院感科每周要求观察手卫生 40 次(护士 20 次,医生 10 次,保洁 5 次,工人 5 次)基础上增加观察次数,在班时间对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进行观察。每月底统计,反馈本月手卫生依从性、正确率和薄弱环节,通过科室管理会议与科室周例会的形式公示统计结果。
② 环境清洁消毒监管:ICU 属于医院 Ⅱ 类环境[4],院感科每季度对 ICU 进行空气、物体表面、常用仪器表面采样 1 次。由专职感控护士对消毒效果进行监管:建立空气消毒登记本,消毒 3 次/d(消毒时间段分别为 06:00—08:00、12:00—14:00和23:00—01:00),2 h/次,专职感控护士每 2 个月核查空气消毒机累计小时数和消毒时间、设置的模式;在日常物体表面消毒效果的监管中,使用“荧光标记”方法,荧光标记能够敏感地识别特定表面的清洁消毒效果,对于环境的清洁度能够有效地作出反映,其对清洁消毒效果的评价更为直接[5]。专职感控护士指导、监督分管各消毒区域的各类人员,包括临床亚专业小组、临床护士、工人、保洁人员对物体表面消毒工作,保证消毒用品的充分供应,积极配合院感科对临床科室的“荧光标记”监测工作,及时向相关人员反馈物体表面清洁薄弱环节,持续质量改进。
③ 医疗废物分类管理:严格遵守《医疗废物分类制度》,准备数量充足、分类明确的垃圾桶/筐,为医务人员在丢弃各类垃圾时提供便捷,张贴医疗废物分类标识,制作图文并茂的垃圾分类喷绘,确保医务人员正确分类。监督医疗废物有无混装;用后锐器有无规范处置;垃圾筐、锐器盒中垃圾容量是否超过 3/4;医疗废物是否用封口绳扎口;有无张贴医疗废物标签;转运医疗废物时,交接双方是否称重并签字。发现问题时,及时纠正;突出问题通过晨交班等多种形式反馈,改进薄弱环节。
④ 多重耐药菌消毒隔离措施落实:专职感控护士掌握病房多重耐药菌患者的分布,巡视病房,按照多重耐药菌隔离措施,逐一核查:医生是否开据“接触隔离”医嘱;接触隔离标识是否完善;多重耐药患者物品是否专人专用;多重耐药患者产生的废物是否按医疗废物处理;环境消毒是否按照规范执行,发现问题及时指导、纠正、反馈。
⑤ 院感相关耗材备用情况的监管:为保证院感相关耗材的充足备用,保证医务人员职业安全,专职感控护士定期检查防护套件、手卫生用品备用情况,发现不足时及时补充。
⑥ 职业暴露的预防与处理:由血源性职业暴露导致的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感染对医务人员造成巨大威胁,对无相应抗体的个体而言,乙型肝炎的感染率为 6%~30%、丙型肝炎为 5%~10%、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为 0.3%[6]。ICU 有创操作频繁,是职业暴露的高发科室。专职感控护士按照感控培训计划做好职业暴露预防及处理的培训;巡视病房,及时纠正医务人员不规范的操作行为;根据现存和已发生的职业暴露进行根因分析,及时与相关岗位的人员或科室沟通,减少或避免潜在职业暴露发生的危险因素,防止再次出现同样原因的职业暴露;统计职业暴露发生例数,及时向领导反馈,将发生的职业暴露纳入感控培训内容。
⑦ 其他监管:除上述的监管工作外,还需关注临床工作中容易忽略的感控环节,如:医务人员饮水机消毒;终末消毒细节与规范;冰袋套的使用;窗帘清洗、使用规范;屏风的清洗等。
1.2.5 每月进行院感管理自查 专职感控护士按照“重症医学科医院感染管理自查细则”,对科室院感措施落实情况逐条自查并评分,自查内容包括:科室院感管理,人员管理,环境管理,院感知识培训,院感的监测,传染病疫情管理,多重耐药菌管理,手卫生,清洁消毒隔离,一次性无菌用品使用与管理,医疗废物管理,职业防护。抽查各类医务人员院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找出薄弱环节,及时整改,每月反馈。
1.2.6 开展目标性监测工作,收集、整理数据 目标性监测是针对高危人群、感染高发部位等开展的院感及其危险因素的监测,工作内容包括:填写患者目标性监测表、患者导管日志和患者病情危重程度等级评分 3 个部分。ICU 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人工气道、中心静脉导管、尿管3种导管相关性感染是 ICU 的主要医院感染类型,需要重点监控[7]。使用院感科统一制定的目标性监测表,每日收集并及时填写 ICU 住院患者留置导管及院感相关信息,联合临床亚专业小组,对导管相关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专项核查,保证防控措施的有效执行;每周收集各医疗组对本组患者病情危重程度评分信息,将院感相关信息、数据录入电子系统,以便分析、整理,实现电子化存储,使感控资料能妥善保管,以便随时调出相关信息,防止遗失,还可节约科室成本。
1.2.7 院感知识培训 通过多形式化培训以提高医院工作人员的感染预防意识,才能做到有效地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8]。
① 本科室人员培训:将院感培训纳入科室“三基三严”培训计划,专职感控护士每年组织 2~3 次院感知识培训,除了巩固院感相关的基础知识外,还将临床中易出现的问题纳入培训内容,以促进薄弱环节的改进。
② 新入、规范化培训、进修、专科人员培训:入科时通过小讲课形式进行院感知识培训,出科时考核。
③ 多形式培训:通过病案讨论、情景演示、小组学习的形式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对感控知识的认知。
1.2.8 反馈、解决问题,传达信息 通过晨交班、科室院感会议、科管会,及时反馈临床突出的感控问题,共同商讨解决方法;传达院感科新动向、文件、制度等;收集临床在院感措施执行中遇到的困难,及时向院感科、科领导反馈。
1.2.9 积极配合院感科及相关科室进行新技术的使用 专职感控护士积极配合院感科进行的院感方面新技术的临床使用及试验研究,促进学科发展。
1.2.10 改进创新,自我提升 通过医院交流平台、院外参观学习、与进修人员的沟通交流等机会,取长补短,根据科室情况改进、创新,努力做到感控措施的精细化管理;同时,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感控相关学习和宣传活动,在提升自身业务素质的同时,做好感控相关宣传。
1.2.11 组织开展品管圈活动 目前品管圈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护理领域,且效果显著[9]。针对科室在不同时期出现的院感防控方面的薄弱环节,发挥群体力量,开展品管圈活动,先后牵头或倡议开展了:以降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entral-line-associ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LABSI)为目的“心语心愿”品管圈;以改善科室环境为目的,规范垃圾分类的“360 卫士”品管圈;以规范压脉带使用为目的的“脉动圈”,从各环节、细节上有效落实感控措施,解决现存问题。
1.3 观察指标
通过 ICU 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院感例次率、多重耐药菌检出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发生率、CLABSI 发生率、导尿管相关性泌尿道感染(catheter-associated urinary tract infiections,CAUTI)发生率的院感监测数据,对专职感控护士的工作成效进行考评,专职感控护士每季度对院感监测指标进行分析,持续改进。VAP 发生率=使用呼吸机患者中肺炎例数/同期患者使用呼吸机患者日数×1 000‰。CLABSI 发生率=中心静脉插管患者中血流感染例数/同期患者中心静脉插管日数×1 000‰。CAUTI 发生率=尿道插管患者中泌尿道感染例数/同期患者尿道插管日数×1 00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18.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3 种导管相关的感染率采用泊松分布进行数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 χ2 检验。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2.1 手卫生依从性、院感例次率、多重耐药菌检出率比较
与实施前比较,实施后手卫生依从性明显升高,院感例次率明显下降,多重耐药菌检出率也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各种导管相关的感染率比较
与实施前比较,实施后 VAP 感染率、CLABSI 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AUTI 率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3 讨论
近年来,院内感控日益受到重视,院感各项指标也是衡量科室医疗质量和安全的重要内容,特别在危重患者聚集、承担了繁重救治任务的重点科室,越需要有专人,并有充足的时间来综合落实院感措施。国外研究显示,专职感控护士存在流动率大、无足够的时间进行培训、缺乏体制对其进行监管等问题,使其作用的发挥有限[10-11];近年来,一个成功的跨学科联络项目研究,不间断地培训专职感控护士,明显降低了院感发生率[12]。国内已有医院在科室设立感控监控护士一职的报道[13];也有医院成立了院感督查小组,督查小组由各科室的感控护士组成,对医院各科室的院感管理进行督查[14];还有为降低 CRBSI 在 ICU 设立感控专科护士岗位的文献报道[15]。由此可见,在科室设置感控护士这一岗位的体制已日趋成熟,但国内较少提及“专职”一词,随着医院规模的扩大,可根据科室实际情况,尤其床位数较多的重点科室,考虑设置专职感控护士岗位,做好监管、监督、目标性监测等工作,有效落实感控措施,降低院内感染发生。
引入专职感控护士后,通过连续有效的监管、培训、临床观察和督导、及时反馈等多种措施的综合落实,我科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从 49.8% 上升至 74.9%;多重耐药菌检出率从 18.3% 下降至 13.5%,院感例次率由 15.3% 下降至 9.3%。表明专职感控护士的优势在于将院感措施有效落实,有力、连续地执行下去。
设置专职感控护士岗位后,通过有效开展目标性监测工作,根据科室运作构架,医护紧密协作体现医护一体化的工作模式,由专职感控护士监督,联合各医疗组、亚专业小组、临床护士协作共同完成,根据 3 种导管相关感染防控措施,针对重点环节实施专项核查,使用成品包和对降低导管相关感染有优势的一次性耗材,根据薄弱环节开展品管圈活动等措施,每月收集专项核查数据,分析原因,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做到导管相关感染防控的精细化管理。监测结果显示:3 种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指标在持续改善(CAUTI 率整体相对较低,因此对 CAUTI 率的影响不大,但实施后还是比实施前有所下降),能有效促进感控质量的提高。
综上所述,引入专职感控护士岗位后,专职感控护士通过对院感的各个环节进行持续监督,保证院感防控措施有效开展,全面贯彻院感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制度等,为领导做“参谋”,为体系做“监理”,为同事做“纽带”,不仅提高了院感防控质量,还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水平,有效体现了个人价值。
近年来,医院感染(院感)管理工作己成为评价医院医疗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1]。医务人员感染控制(感控)措施是否有效执行,需要人员进行监管。目前大多数医院虽已设有感控护士岗位,但感控护士在承担感控工作的同时,也承担着科室其他行政岗位职务。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院感高危科室,危重患者聚集,患者免疫力低下,医务人员有创诊疗操作频繁,患者院感患病率较普通病房高,据相关文献报道 ICU 患者院感患病率是普通病房的 5 倍以上[2]。对于救治任务繁重的 ICU,则更需要有保证充足时间的固定人员,对科室感控措施的落实进行连续性的监管,以有效控制院感的发生。2013 年 3 月起,我院医院感染管理科(院感科)与 ICU 科室管理小组对科室床位数、工作量等进行全面评估后,设立专职感控护士岗位,从引入专职感控护士后,各项感控措施的有效落实,ICU 在院感防控效果上取得了较好成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3 年 3 月前我科无专职感控护士岗位(实施前),于 2013 年 3 月开始设立专职感控护士岗位(实施后)。专职感控护士选择标准:① 在我院工作年限≥8 年;② 本科及以上学历;③ 主管护师及以上职称;④ 工作认真负责,服从安排;⑤ 熟悉并掌握感控各项规章制度;⑥ 具备临床数据收集、分析能力;⑦ 熟悉并掌握院感诊断标准;⑧ 善于发现问题,持续改进。工作安排:参与教学工作,做好科室人员培训;发挥有效的监督、指导作用;护士长根据科室情况、感控监测内容弹性排班。
1.2 研究方法
1.2.1 人员设置 在 50 张床位数规模的 ICU 设置专职感控护士 1 名。
1.2.2 制定专职感控护士岗位职责 ① 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协助科室院感管理小组,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等法律法规及我院院感管理相关规章制度,制定实施方案并逐步实施各项预防控制措施。② 开展院感监测工作。③ 制定并实施本科室医院感控知识的培训计划。④ 对重点环节、重点部位预防控制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督导。⑤ 协助科室主任组织科室院感会议和记录,发现并反馈问题,共同讨论解决方案,整改实施。⑥ 协助完成医院开展的各项感控项目,如现患率调查、感控宣传周以及各种感控宣传活动等。
1.2.3 制定《专职感控护士岗位说明书》 根据科室工作量、人力分配等实际情况,制定符合科室性质,操作性强的《专职感控护士岗位说明书》。其内容除了感控护士岗位职责外,还包括每日工作流程、分管专项登记本、岗位绩效自评 4 个部分。专职感控护士严格执行岗位说明书的内容,及时修订。
1.2.4 有效执行院感监管工作 ① 手卫生依从性观察:手卫生是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最重要、最简单、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方法,通过加强手卫生可降低 40% 的医院感染[3]。ICU 手卫生时机频繁,为更好地加强医务人员对手卫生措施的执行力度,实行手卫生实名制考核。专职感控护士在院感科每周要求观察手卫生 40 次(护士 20 次,医生 10 次,保洁 5 次,工人 5 次)基础上增加观察次数,在班时间对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进行观察。每月底统计,反馈本月手卫生依从性、正确率和薄弱环节,通过科室管理会议与科室周例会的形式公示统计结果。
② 环境清洁消毒监管:ICU 属于医院 Ⅱ 类环境[4],院感科每季度对 ICU 进行空气、物体表面、常用仪器表面采样 1 次。由专职感控护士对消毒效果进行监管:建立空气消毒登记本,消毒 3 次/d(消毒时间段分别为 06:00—08:00、12:00—14:00和23:00—01:00),2 h/次,专职感控护士每 2 个月核查空气消毒机累计小时数和消毒时间、设置的模式;在日常物体表面消毒效果的监管中,使用“荧光标记”方法,荧光标记能够敏感地识别特定表面的清洁消毒效果,对于环境的清洁度能够有效地作出反映,其对清洁消毒效果的评价更为直接[5]。专职感控护士指导、监督分管各消毒区域的各类人员,包括临床亚专业小组、临床护士、工人、保洁人员对物体表面消毒工作,保证消毒用品的充分供应,积极配合院感科对临床科室的“荧光标记”监测工作,及时向相关人员反馈物体表面清洁薄弱环节,持续质量改进。
③ 医疗废物分类管理:严格遵守《医疗废物分类制度》,准备数量充足、分类明确的垃圾桶/筐,为医务人员在丢弃各类垃圾时提供便捷,张贴医疗废物分类标识,制作图文并茂的垃圾分类喷绘,确保医务人员正确分类。监督医疗废物有无混装;用后锐器有无规范处置;垃圾筐、锐器盒中垃圾容量是否超过 3/4;医疗废物是否用封口绳扎口;有无张贴医疗废物标签;转运医疗废物时,交接双方是否称重并签字。发现问题时,及时纠正;突出问题通过晨交班等多种形式反馈,改进薄弱环节。
④ 多重耐药菌消毒隔离措施落实:专职感控护士掌握病房多重耐药菌患者的分布,巡视病房,按照多重耐药菌隔离措施,逐一核查:医生是否开据“接触隔离”医嘱;接触隔离标识是否完善;多重耐药患者物品是否专人专用;多重耐药患者产生的废物是否按医疗废物处理;环境消毒是否按照规范执行,发现问题及时指导、纠正、反馈。
⑤ 院感相关耗材备用情况的监管:为保证院感相关耗材的充足备用,保证医务人员职业安全,专职感控护士定期检查防护套件、手卫生用品备用情况,发现不足时及时补充。
⑥ 职业暴露的预防与处理:由血源性职业暴露导致的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感染对医务人员造成巨大威胁,对无相应抗体的个体而言,乙型肝炎的感染率为 6%~30%、丙型肝炎为 5%~10%、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为 0.3%[6]。ICU 有创操作频繁,是职业暴露的高发科室。专职感控护士按照感控培训计划做好职业暴露预防及处理的培训;巡视病房,及时纠正医务人员不规范的操作行为;根据现存和已发生的职业暴露进行根因分析,及时与相关岗位的人员或科室沟通,减少或避免潜在职业暴露发生的危险因素,防止再次出现同样原因的职业暴露;统计职业暴露发生例数,及时向领导反馈,将发生的职业暴露纳入感控培训内容。
⑦ 其他监管:除上述的监管工作外,还需关注临床工作中容易忽略的感控环节,如:医务人员饮水机消毒;终末消毒细节与规范;冰袋套的使用;窗帘清洗、使用规范;屏风的清洗等。
1.2.5 每月进行院感管理自查 专职感控护士按照“重症医学科医院感染管理自查细则”,对科室院感措施落实情况逐条自查并评分,自查内容包括:科室院感管理,人员管理,环境管理,院感知识培训,院感的监测,传染病疫情管理,多重耐药菌管理,手卫生,清洁消毒隔离,一次性无菌用品使用与管理,医疗废物管理,职业防护。抽查各类医务人员院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找出薄弱环节,及时整改,每月反馈。
1.2.6 开展目标性监测工作,收集、整理数据 目标性监测是针对高危人群、感染高发部位等开展的院感及其危险因素的监测,工作内容包括:填写患者目标性监测表、患者导管日志和患者病情危重程度等级评分 3 个部分。ICU 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人工气道、中心静脉导管、尿管3种导管相关性感染是 ICU 的主要医院感染类型,需要重点监控[7]。使用院感科统一制定的目标性监测表,每日收集并及时填写 ICU 住院患者留置导管及院感相关信息,联合临床亚专业小组,对导管相关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专项核查,保证防控措施的有效执行;每周收集各医疗组对本组患者病情危重程度评分信息,将院感相关信息、数据录入电子系统,以便分析、整理,实现电子化存储,使感控资料能妥善保管,以便随时调出相关信息,防止遗失,还可节约科室成本。
1.2.7 院感知识培训 通过多形式化培训以提高医院工作人员的感染预防意识,才能做到有效地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8]。
① 本科室人员培训:将院感培训纳入科室“三基三严”培训计划,专职感控护士每年组织 2~3 次院感知识培训,除了巩固院感相关的基础知识外,还将临床中易出现的问题纳入培训内容,以促进薄弱环节的改进。
② 新入、规范化培训、进修、专科人员培训:入科时通过小讲课形式进行院感知识培训,出科时考核。
③ 多形式培训:通过病案讨论、情景演示、小组学习的形式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对感控知识的认知。
1.2.8 反馈、解决问题,传达信息 通过晨交班、科室院感会议、科管会,及时反馈临床突出的感控问题,共同商讨解决方法;传达院感科新动向、文件、制度等;收集临床在院感措施执行中遇到的困难,及时向院感科、科领导反馈。
1.2.9 积极配合院感科及相关科室进行新技术的使用 专职感控护士积极配合院感科进行的院感方面新技术的临床使用及试验研究,促进学科发展。
1.2.10 改进创新,自我提升 通过医院交流平台、院外参观学习、与进修人员的沟通交流等机会,取长补短,根据科室情况改进、创新,努力做到感控措施的精细化管理;同时,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感控相关学习和宣传活动,在提升自身业务素质的同时,做好感控相关宣传。
1.2.11 组织开展品管圈活动 目前品管圈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护理领域,且效果显著[9]。针对科室在不同时期出现的院感防控方面的薄弱环节,发挥群体力量,开展品管圈活动,先后牵头或倡议开展了:以降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entral-line-associ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LABSI)为目的“心语心愿”品管圈;以改善科室环境为目的,规范垃圾分类的“360 卫士”品管圈;以规范压脉带使用为目的的“脉动圈”,从各环节、细节上有效落实感控措施,解决现存问题。
1.3 观察指标
通过 ICU 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院感例次率、多重耐药菌检出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发生率、CLABSI 发生率、导尿管相关性泌尿道感染(catheter-associated urinary tract infiections,CAUTI)发生率的院感监测数据,对专职感控护士的工作成效进行考评,专职感控护士每季度对院感监测指标进行分析,持续改进。VAP 发生率=使用呼吸机患者中肺炎例数/同期患者使用呼吸机患者日数×1 000‰。CLABSI 发生率=中心静脉插管患者中血流感染例数/同期患者中心静脉插管日数×1 000‰。CAUTI 发生率=尿道插管患者中泌尿道感染例数/同期患者尿道插管日数×1 00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18.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3 种导管相关的感染率采用泊松分布进行数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 χ2 检验。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2.1 手卫生依从性、院感例次率、多重耐药菌检出率比较
与实施前比较,实施后手卫生依从性明显升高,院感例次率明显下降,多重耐药菌检出率也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各种导管相关的感染率比较
与实施前比较,实施后 VAP 感染率、CLABSI 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AUTI 率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3 讨论
近年来,院内感控日益受到重视,院感各项指标也是衡量科室医疗质量和安全的重要内容,特别在危重患者聚集、承担了繁重救治任务的重点科室,越需要有专人,并有充足的时间来综合落实院感措施。国外研究显示,专职感控护士存在流动率大、无足够的时间进行培训、缺乏体制对其进行监管等问题,使其作用的发挥有限[10-11];近年来,一个成功的跨学科联络项目研究,不间断地培训专职感控护士,明显降低了院感发生率[12]。国内已有医院在科室设立感控监控护士一职的报道[13];也有医院成立了院感督查小组,督查小组由各科室的感控护士组成,对医院各科室的院感管理进行督查[14];还有为降低 CRBSI 在 ICU 设立感控专科护士岗位的文献报道[15]。由此可见,在科室设置感控护士这一岗位的体制已日趋成熟,但国内较少提及“专职”一词,随着医院规模的扩大,可根据科室实际情况,尤其床位数较多的重点科室,考虑设置专职感控护士岗位,做好监管、监督、目标性监测等工作,有效落实感控措施,降低院内感染发生。
引入专职感控护士后,通过连续有效的监管、培训、临床观察和督导、及时反馈等多种措施的综合落实,我科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从 49.8% 上升至 74.9%;多重耐药菌检出率从 18.3% 下降至 13.5%,院感例次率由 15.3% 下降至 9.3%。表明专职感控护士的优势在于将院感措施有效落实,有力、连续地执行下去。
设置专职感控护士岗位后,通过有效开展目标性监测工作,根据科室运作构架,医护紧密协作体现医护一体化的工作模式,由专职感控护士监督,联合各医疗组、亚专业小组、临床护士协作共同完成,根据 3 种导管相关感染防控措施,针对重点环节实施专项核查,使用成品包和对降低导管相关感染有优势的一次性耗材,根据薄弱环节开展品管圈活动等措施,每月收集专项核查数据,分析原因,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做到导管相关感染防控的精细化管理。监测结果显示:3 种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指标在持续改善(CAUTI 率整体相对较低,因此对 CAUTI 率的影响不大,但实施后还是比实施前有所下降),能有效促进感控质量的提高。
综上所述,引入专职感控护士岗位后,专职感控护士通过对院感的各个环节进行持续监督,保证院感防控措施有效开展,全面贯彻院感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制度等,为领导做“参谋”,为体系做“监理”,为同事做“纽带”,不仅提高了院感防控质量,还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水平,有效体现了个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