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张莹, 徐珽. 抗结核药致剥脱性皮炎一例. 华西医学, 2017, 32(12): 2022-2023. doi: 10.7507/1002-0179.201607148 复制
病例介绍 患者,女,26 岁。因“全身皮疹 5+d,发热 4+d”于 2016 年 6 月 7 日入院。1+个月前患者于我院住院期间因皮肤红斑行右手皮肤活检(2016 年 4 月 27 日):六胺银(–),革兰染色查见阳性球菌;抗酸染色查见较多抗酸杆菌(+++)。结核杆菌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第 1 次检测,查见少量可疑结核杆菌 DNA 片段;第 2 次重复检测,查见少量结核杆菌 DNA 片段。请结核科会诊后考虑为皮肤结核,于 2016 年 5 月 10 日给予异烟肼片 300 mg、口服、1 次/d,利福平胶囊 600 mg、口服、1 次/d,乙胺丁醇片 750 mg、口服、1 次/d,吡嗪酰胺片 750 mg、口服、2 次/d 抗结核治疗。服药期间患者因口服吡嗪酰胺片致尿酸明显升高,遂于 2016 年 5 月 16 日停用吡嗪酰胺片,于 2016 年 5 月 18 日带药出院。出院后继续服用异烟肼片 300 mg、口服、1 次/d,利福平胶囊 600 mg、口服、1 次/d,乙胺丁醇片 750 mg、口服、1 次/d 抗结核治疗。患者于本次入院 5+d 前右侧脸颊开始出现皮疹,色淡红,未突出皮肤,无瘙痒、疼痛等不适,无恶心、呕吐,无发热、寒战等,当时未在意。4+d 前皮疹进行性加重,额面部多发,局部出现小水疱、破溃,并出现发热,最高体温 38.6℃,自行口服退烧药(具体不详)及物理降温,体温下降至 36.7℃,为求治疗来我院急诊。留观期间皮疹蔓延至全身,以额面部及双上肢较重,皮肤破溃,表皮剥脱。并有寒战、高热,最高体温 41℃,偶有恶心,无头晕、头痛等其他不适,予以帕尼培南倍他米隆、静脉滴注人免疫球蛋白(PH4)、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维生素 C、聚维酮碘、布洛芬及物理降温退烧等处理。患者感皮疹较前好转,为求进一步治疗入住感染科。患者皮肌炎病史 12+年,平时规律口服醋酸泼尼松 40 mg,1 次/d;碳酸钙 D3 1 粒,1 次/d 治疗,病情控制可,定期风湿免疫科随访。入院体格检查:体温 38.3℃,脉搏 118 次/min,呼吸 23 次/min,血压 88/55 mm Hg(1 mm Hg=0.133 kPa);神志清楚,无病容,全身多发皮疹,双下肢散在斑片状色素沉着,额面部及双上肢表皮剥脱,呈烫伤样,巩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颈静脉未见异常;心界不大,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胸廓未见异常,双肺叩诊呈清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腹部外形正常,全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腹部未触及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肾脏未触及;左下肢水肿。辅助检查:白蛋白 23.4 g/L,钾 3.20 mmol/L,钠 130.0 mmol/L,钙 1.68 mmol/L,谷丙转氨酶 11 U/L,谷草转氨酶 14 U/L;免疫球蛋白 A 209.00 mg/L,免疫球蛋白 M 274.00 mg/L,C 反应蛋白 195.00 mg/L,降钙素原 0.55 ng/mL;血红蛋白 108 g/L,白细胞计数 8.12×109/L,中性分叶核粒细胞百分率 91.6%。入院诊断为:① 发热待诊:剥脱性皮炎?② 皮肤结核;③ 皮肤真菌感染;④ 皮肌炎;⑤ 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⑥ 低蛋白血症。入院后停用所有抗结核药物,给予帕尼培南倍他米隆、氯雷他定、复方甘草酸苷、维生素 C、葡萄糖酸钙、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氯化钾等治疗,6 月 12 日患者躯干皮疹已明显消退;6 月 13 日患者双下肢散在斑片状色素沉着,额面部、双上肢、双下肢表皮脱落,右上肢呈烫伤样,已结痂;6 月 16 日患者右前臂皮疹明显好转;6 月 20 日患者全身皮疹明显消退,结痂;6 月 27 日患者全身皮疹已消退,局部脱屑;6 月 29 日患者顺利出院。
讨论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 年版)》指出: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治疗应贯彻抗结核化学药物治疗的“十字方针”,即早期、联合、适量、规则、全程。一线抗结核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利福喷丁、乙胺丁醇、吡嗪酰胺、链霉素。患者为初治结核患者,使用异烟肼片、利福平胶囊、乙胺丁醇片联合治疗是符合规定的。异烟肼片(规格:0.1 g)说明书推荐用于治疗结核病的剂量为:成人,按体质量每日口服 5 mg/kg,最高 3 片;或每日 15 mg/kg,最高 9 片,2~3 次/周。利福平胶囊(规格:0.15 g)说明书推荐用于抗结核治疗的剂量为:成人,0.45~0.60 g/d,每日不超过 1.2 g。乙胺丁醇片(规格:0.25 g)说明书推荐用于抗结核治疗的剂量为:成人,结核初治,按体质量 15 mg/kg,1 次/d,或每次口服 25~30 mg/kg,最高 10 片,3 次/周,或 50 mg/kg,最高 10 片,2 次/周;结核复治,按体质量 25 mg/kg,1 次/d,连续 60 d,继以按体质量 15 mg/kg,1 次/d。该患者考虑皮肤结核,体质量 50 kg,因此患者使用异烟肼片 300 mg、口服、1 次/d,利福平胶囊 600 mg、口服、1 次/d,乙胺丁醇片 750 mg、口服、1 次/d 是符合说明书规定的。
异烟肼不良反应包括精神障碍、躁狂、意识障碍、抑郁、惊厥、抽搐、癫痫、周围神经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白细胞减少、过敏性休克、剥脱性皮炎、过敏性紫癜、药物性狼疮、银屑样皮疹、排尿困难、胃黏膜出血、腹泻、肝毒性、急性胰腺炎、呼吸急促、肺水肿、呼吸骤停等[1-2]。利福平不良反应包括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白细胞减少、肾炎、急性肾功能衰竭、皮疹、斑丘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疮、单纯性疱疹、脱发、肝毒性、腹痛、腹泻、上消化道出血、肠炎、胰腺炎、肺水肿、间质性肺炎、嗜睡、癫痫、头痛、眩晕等[3-4]。乙胺丁醇不良反应包括视物模糊、视力减退、视野缺损、视敏度减低、红绿色盲、皮肤瘙痒、皮肤丘疹、荨麻疹、急性痛风、高尿酸血症、关节肿痛、周围神经炎、脱发等[5-6]。
剥脱性皮炎为一种严重的、致死性的药物不良反应。一般用药后,最短 30 min,最长 4 个月发病,多数潜伏期较长[7]。本例患者为使用抗结核药约 22 d 左右发生的剥脱性皮炎。药物引起剥脱性皮炎的发病机制复杂,有的尚不清楚,目前主要有以下 3 种机制:① 抗原-抗体反应;② 迟发(细胞介导)型过敏反应;③ 类过敏反应[7]。发生剥脱性皮炎时,应立即停用致敏药物,糖皮质激素为治疗剥脱性皮炎的重要的也是首要的措施,其能抑制炎症反应,显著改善病情,缩短病程并降低病死率,初期使用较大剂量,后逐渐减量[7-9]。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通过阻止 Fas/FasL 途径抑制角质形成细胞的凋亡,从而影响疾病进展,可以与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8]。此外,维生素 C、抗组胺药的使用也有一定帮助[7, 9]。本例患者入我院急诊科后给予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 100 mg、静脉滴注、1 次/d,人免疫球蛋白(PH4)20 g、静脉滴注、1 次/d,维生素 C 3g、静脉滴注、1 次/d;转入感染科后,给予维生素 C 3g、静脉滴注、1 次/d,葡萄糖酸钙 20 mL、静脉滴注、1 次/d,复方甘草酸苷 60 mL、静脉滴注、1 次/d、氯雷他定 10 mg、口服、1 次/d,甲泼尼龙琥珀酸钠 80 mg、静脉滴注、1 次/d,使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 80 mg、静脉滴注、1 次/d,13 d 后,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减量为 40 mg、静脉滴注、1 次/d,使用 2 d 后,换为醋酸泼尼松 40 mg、口服、1 次/d,使用 6 d 后患者顺利出院。嘱其定期门诊随访,醋酸泼尼松缓慢减量。
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作为一线抗结核药物在临床上广泛使用,其所致剥脱性皮炎在国内也多有报道,我们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及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共检索异烟肼致剥脱性皮炎 10 例,利福平致剥脱性皮炎 20 例,乙胺丁醇致剥脱性皮炎 13 例,不良反应发生可在服药当天发生,也可在服药一段时间发生,甚至可在停药后发生;检索 PubMed 仅有少量上述 3 种结核药致剥脱性皮炎的相关报道[10-11]。本例患者联合使用异烟肼片、利福平胶囊、乙胺丁醇片,并未明确是其中哪种药物导致其发生剥脱性皮炎,住院期间患者停用所有抗结核药,出院时考虑患者抗结核治疗的必要性,嘱其逐一加用抗结核药,一旦发生不良反应,立即停药。
剥脱性皮炎为抗结核药物严重的、致死性的不良反应,临床在使用抗结核药物进行治疗时,应高度警惕剥脱性皮炎的发生,并积极采取相应治疗措施,以避免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病例介绍 患者,女,26 岁。因“全身皮疹 5+d,发热 4+d”于 2016 年 6 月 7 日入院。1+个月前患者于我院住院期间因皮肤红斑行右手皮肤活检(2016 年 4 月 27 日):六胺银(–),革兰染色查见阳性球菌;抗酸染色查见较多抗酸杆菌(+++)。结核杆菌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第 1 次检测,查见少量可疑结核杆菌 DNA 片段;第 2 次重复检测,查见少量结核杆菌 DNA 片段。请结核科会诊后考虑为皮肤结核,于 2016 年 5 月 10 日给予异烟肼片 300 mg、口服、1 次/d,利福平胶囊 600 mg、口服、1 次/d,乙胺丁醇片 750 mg、口服、1 次/d,吡嗪酰胺片 750 mg、口服、2 次/d 抗结核治疗。服药期间患者因口服吡嗪酰胺片致尿酸明显升高,遂于 2016 年 5 月 16 日停用吡嗪酰胺片,于 2016 年 5 月 18 日带药出院。出院后继续服用异烟肼片 300 mg、口服、1 次/d,利福平胶囊 600 mg、口服、1 次/d,乙胺丁醇片 750 mg、口服、1 次/d 抗结核治疗。患者于本次入院 5+d 前右侧脸颊开始出现皮疹,色淡红,未突出皮肤,无瘙痒、疼痛等不适,无恶心、呕吐,无发热、寒战等,当时未在意。4+d 前皮疹进行性加重,额面部多发,局部出现小水疱、破溃,并出现发热,最高体温 38.6℃,自行口服退烧药(具体不详)及物理降温,体温下降至 36.7℃,为求治疗来我院急诊。留观期间皮疹蔓延至全身,以额面部及双上肢较重,皮肤破溃,表皮剥脱。并有寒战、高热,最高体温 41℃,偶有恶心,无头晕、头痛等其他不适,予以帕尼培南倍他米隆、静脉滴注人免疫球蛋白(PH4)、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维生素 C、聚维酮碘、布洛芬及物理降温退烧等处理。患者感皮疹较前好转,为求进一步治疗入住感染科。患者皮肌炎病史 12+年,平时规律口服醋酸泼尼松 40 mg,1 次/d;碳酸钙 D3 1 粒,1 次/d 治疗,病情控制可,定期风湿免疫科随访。入院体格检查:体温 38.3℃,脉搏 118 次/min,呼吸 23 次/min,血压 88/55 mm Hg(1 mm Hg=0.133 kPa);神志清楚,无病容,全身多发皮疹,双下肢散在斑片状色素沉着,额面部及双上肢表皮剥脱,呈烫伤样,巩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颈静脉未见异常;心界不大,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胸廓未见异常,双肺叩诊呈清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腹部外形正常,全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腹部未触及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肾脏未触及;左下肢水肿。辅助检查:白蛋白 23.4 g/L,钾 3.20 mmol/L,钠 130.0 mmol/L,钙 1.68 mmol/L,谷丙转氨酶 11 U/L,谷草转氨酶 14 U/L;免疫球蛋白 A 209.00 mg/L,免疫球蛋白 M 274.00 mg/L,C 反应蛋白 195.00 mg/L,降钙素原 0.55 ng/mL;血红蛋白 108 g/L,白细胞计数 8.12×109/L,中性分叶核粒细胞百分率 91.6%。入院诊断为:① 发热待诊:剥脱性皮炎?② 皮肤结核;③ 皮肤真菌感染;④ 皮肌炎;⑤ 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⑥ 低蛋白血症。入院后停用所有抗结核药物,给予帕尼培南倍他米隆、氯雷他定、复方甘草酸苷、维生素 C、葡萄糖酸钙、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氯化钾等治疗,6 月 12 日患者躯干皮疹已明显消退;6 月 13 日患者双下肢散在斑片状色素沉着,额面部、双上肢、双下肢表皮脱落,右上肢呈烫伤样,已结痂;6 月 16 日患者右前臂皮疹明显好转;6 月 20 日患者全身皮疹明显消退,结痂;6 月 27 日患者全身皮疹已消退,局部脱屑;6 月 29 日患者顺利出院。
讨论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 年版)》指出: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治疗应贯彻抗结核化学药物治疗的“十字方针”,即早期、联合、适量、规则、全程。一线抗结核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利福喷丁、乙胺丁醇、吡嗪酰胺、链霉素。患者为初治结核患者,使用异烟肼片、利福平胶囊、乙胺丁醇片联合治疗是符合规定的。异烟肼片(规格:0.1 g)说明书推荐用于治疗结核病的剂量为:成人,按体质量每日口服 5 mg/kg,最高 3 片;或每日 15 mg/kg,最高 9 片,2~3 次/周。利福平胶囊(规格:0.15 g)说明书推荐用于抗结核治疗的剂量为:成人,0.45~0.60 g/d,每日不超过 1.2 g。乙胺丁醇片(规格:0.25 g)说明书推荐用于抗结核治疗的剂量为:成人,结核初治,按体质量 15 mg/kg,1 次/d,或每次口服 25~30 mg/kg,最高 10 片,3 次/周,或 50 mg/kg,最高 10 片,2 次/周;结核复治,按体质量 25 mg/kg,1 次/d,连续 60 d,继以按体质量 15 mg/kg,1 次/d。该患者考虑皮肤结核,体质量 50 kg,因此患者使用异烟肼片 300 mg、口服、1 次/d,利福平胶囊 600 mg、口服、1 次/d,乙胺丁醇片 750 mg、口服、1 次/d 是符合说明书规定的。
异烟肼不良反应包括精神障碍、躁狂、意识障碍、抑郁、惊厥、抽搐、癫痫、周围神经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白细胞减少、过敏性休克、剥脱性皮炎、过敏性紫癜、药物性狼疮、银屑样皮疹、排尿困难、胃黏膜出血、腹泻、肝毒性、急性胰腺炎、呼吸急促、肺水肿、呼吸骤停等[1-2]。利福平不良反应包括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白细胞减少、肾炎、急性肾功能衰竭、皮疹、斑丘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疮、单纯性疱疹、脱发、肝毒性、腹痛、腹泻、上消化道出血、肠炎、胰腺炎、肺水肿、间质性肺炎、嗜睡、癫痫、头痛、眩晕等[3-4]。乙胺丁醇不良反应包括视物模糊、视力减退、视野缺损、视敏度减低、红绿色盲、皮肤瘙痒、皮肤丘疹、荨麻疹、急性痛风、高尿酸血症、关节肿痛、周围神经炎、脱发等[5-6]。
剥脱性皮炎为一种严重的、致死性的药物不良反应。一般用药后,最短 30 min,最长 4 个月发病,多数潜伏期较长[7]。本例患者为使用抗结核药约 22 d 左右发生的剥脱性皮炎。药物引起剥脱性皮炎的发病机制复杂,有的尚不清楚,目前主要有以下 3 种机制:① 抗原-抗体反应;② 迟发(细胞介导)型过敏反应;③ 类过敏反应[7]。发生剥脱性皮炎时,应立即停用致敏药物,糖皮质激素为治疗剥脱性皮炎的重要的也是首要的措施,其能抑制炎症反应,显著改善病情,缩短病程并降低病死率,初期使用较大剂量,后逐渐减量[7-9]。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通过阻止 Fas/FasL 途径抑制角质形成细胞的凋亡,从而影响疾病进展,可以与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8]。此外,维生素 C、抗组胺药的使用也有一定帮助[7, 9]。本例患者入我院急诊科后给予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 100 mg、静脉滴注、1 次/d,人免疫球蛋白(PH4)20 g、静脉滴注、1 次/d,维生素 C 3g、静脉滴注、1 次/d;转入感染科后,给予维生素 C 3g、静脉滴注、1 次/d,葡萄糖酸钙 20 mL、静脉滴注、1 次/d,复方甘草酸苷 60 mL、静脉滴注、1 次/d、氯雷他定 10 mg、口服、1 次/d,甲泼尼龙琥珀酸钠 80 mg、静脉滴注、1 次/d,使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 80 mg、静脉滴注、1 次/d,13 d 后,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减量为 40 mg、静脉滴注、1 次/d,使用 2 d 后,换为醋酸泼尼松 40 mg、口服、1 次/d,使用 6 d 后患者顺利出院。嘱其定期门诊随访,醋酸泼尼松缓慢减量。
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作为一线抗结核药物在临床上广泛使用,其所致剥脱性皮炎在国内也多有报道,我们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及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共检索异烟肼致剥脱性皮炎 10 例,利福平致剥脱性皮炎 20 例,乙胺丁醇致剥脱性皮炎 13 例,不良反应发生可在服药当天发生,也可在服药一段时间发生,甚至可在停药后发生;检索 PubMed 仅有少量上述 3 种结核药致剥脱性皮炎的相关报道[10-11]。本例患者联合使用异烟肼片、利福平胶囊、乙胺丁醇片,并未明确是其中哪种药物导致其发生剥脱性皮炎,住院期间患者停用所有抗结核药,出院时考虑患者抗结核治疗的必要性,嘱其逐一加用抗结核药,一旦发生不良反应,立即停药。
剥脱性皮炎为抗结核药物严重的、致死性的不良反应,临床在使用抗结核药物进行治疗时,应高度警惕剥脱性皮炎的发生,并积极采取相应治疗措施,以避免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