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姚美, 李艳荣, 高平. 标识管理在开颅手术多液路中的应用. 华西医学, 2017, 32(11): 1774-1776. doi: 10.7507/1002-0179.201608119 复制
“标识”是指所有标识图案或文字的总称[1]。开颅手术患者病情复杂,术中要建立多条液路,以满足术中输液、输血、给药、监测的需要,加之开颅手术中无菌单的遮盖,使医护人员在定位液体管路时出现了困难,甚至会因给药途径错误引起不良事件的发生。故本研究采用色彩标识对各液体管路进行标记,以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保障术中患者的用药安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 2015 年 3 月—4 月在我院手术室行开颅手术且建立 3 组以上液体管路的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纳入标准:开颅手术中需静脉输液治疗且预计输液管路≥3 组。排除标准:① 生命垂危;② 严重的视听觉障碍、意识障碍无法交流者;③ 不愿参与本研究者。本研究经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所有研究对象均知情同意。
1.2 护理方法
术中,对照组的液体管路给予常规输液护理,即静脉留置针延长管前端粘贴标识,内容包括置管日期、时间、管路名称、签名等,并将各管路妥善固定、保持通畅;干预组在常规输液护理的基础上,再加上应用不同颜色的标识条分别对各液体管路进行粘贴标识的方法。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在给药时定位管路的正确率(正确定位管路的标准是测试者发出指令后,操作者能正确找到所对应的管路,定位管路的正确率=该组正确定位管路例数/该组样本量×100%)、正确定位管路的速度(s)、麻醉师和护士满意度(满意度=满意人数/被调查人员总数×100%,调查采用问卷式,内容包括满意、不满意两项内容)的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3.0 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 检验。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
共纳入患者 100 例,干预组和对照组各 50 例。其中,干预组男 28 例,女 22 例;平均年龄(49.10±8.12)岁;颅内肿瘤切除术 11 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 13 例,硬膜下血肿清除术 12 例,硬膜外血肿清除术 14 例;液体管路数量(3.76±0.75)条。对照组男 26 例,女 24 例;平均年龄(51.70±7.18)岁;颅内肿瘤切除术 13 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 10 例,硬膜下血肿清除术 15 例,硬膜外血肿清除术 12 例;液体管路数量(3.68±0.71)条。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手术方式、液体管路数量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给药时定位管路的正确率、正确定位管路的速度、医护人员满意度比较
在给药时定位管路的正确率方面,干预组为 96.0%(正确 48 例,错误 2 例,其中 2 例错误的原因与护士管路标识位置有关),优于对照组的 44.0%(正确 22 例,错误 28 例);在正确定位管路的速度方面,干预组为(3.94±1.35)s,快于对照组的(30.24±21.25)s;在医护人员满意度方面,干预组为 83%(83/100),优于对照组的 18%(18/10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 1。

3 讨论
3.1 管道标识管理提升护理质量
护理安全是护理工作质量的核心内容,与患者的生命息息相关[2]。手术室护理工作量大,技术性要求高,各种药物的及时应用对手术的效果和成功有重要作用,巡回护士在术中不仅要密切观察手术进程,提供手术所需要的临时物品,与器械护士共同做好手术配合工作,更需要做好术中患者液体的管理,因此管道标识管路有助于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3]。以患者为中心,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优化工作流程,也是实施手术室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一项重要内容[4]。手术室是工作强度大、精神高度集中、要求反应敏捷的一个特殊的工作区域,当工作人员劳累、疲乏、紧张时,注意力不集中,可导致常用操作程序失误[5]。在本研究中两组均未出现给药错误,与护士严格查对的风险预警性增高有关,科学规范的输液流程是减少医疗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的重要保证措施[6],也可能与样本量不足有关。但干预组出现 2 例输液管路定位错误,主要原因为管路标识位置不合适,术中给药的路径除多为三通给药外,还有液体的更换路径,故目前改良了输液管路标识的方法,分别在近三通端及滴壶端分别粘贴标识,这样双重保障,增加了管路定位的准确性。
3.2 管道标识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手术室用药讲究及时、准确、快速。在神经外科的手术过程中,不仅有用药、监测,还有术中的各种冲洗,3 路或以上的通路是一个常态。开颅手术中 1 例患者身上同时安置多种输液通路,有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动脉等多个管路,进行动脉波形、中心静脉压监测等,所以悬挂在输液架上的有数个管路之多,错综复杂,加之术中无菌单遮盖了输液部位,医护人员在临床给药、换液中需要反复牵拉以正确辨别各输液管路。而色彩具有视觉认知、刺激效应及心理反应,用不同颜色的标识条标记液体管路,借助色彩强烈的视觉识别效应引起的直观、明确、快捷视觉效果,可以提高定位管路的正确性,因此规范、醒目的护理标识,能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7],护理警示标识能促进护士对风险的防范[8]。贾艳等[9]研究结果显示,规范多重给药的通道,采用警示标识,增加了特殊药物的使用安全性。所以本研究为了更好地管理输液管路,在管路建立后由巡回护士以不同颜色标识条对不同部位输液管路进行粘贴,并标记管道的名称,以便护士在工作繁忙时快速、准确定位管路,使麻醉用药以及护理用药都更为方便快捷。
3.3 管道标识管理提高工作满意度
美国医学研究所报告中指出美国每年死于给药错误的患者超过 7 000 人[10]。在手术当中患者使用的药物种类繁多,紧张、快速、工作量大的状态容易造成手术室护士用药差错等事件的发生。管道标识管理对护士及麻醉师在繁杂的治疗、抢救情况下起到警示和告知的作用,使其能快速识别不同药物通道准确给药,不必在错综复杂的管路中匆忙寻找给药路径,使工作更加清晰和便捷,有效地规避了给药错误的风险,提高了护士及麻醉师的工作效率,使双方配合更加默契,提升了满意度。
综上所述,管路标识的实施,避免了护理工作的忙乱,提高了管道辨认的准确率,缩短了定位的时间,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与满意度,为手术成功提供了保证,尤其对术中危重抢救患者意义重大。
“标识”是指所有标识图案或文字的总称[1]。开颅手术患者病情复杂,术中要建立多条液路,以满足术中输液、输血、给药、监测的需要,加之开颅手术中无菌单的遮盖,使医护人员在定位液体管路时出现了困难,甚至会因给药途径错误引起不良事件的发生。故本研究采用色彩标识对各液体管路进行标记,以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保障术中患者的用药安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 2015 年 3 月—4 月在我院手术室行开颅手术且建立 3 组以上液体管路的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纳入标准:开颅手术中需静脉输液治疗且预计输液管路≥3 组。排除标准:① 生命垂危;② 严重的视听觉障碍、意识障碍无法交流者;③ 不愿参与本研究者。本研究经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所有研究对象均知情同意。
1.2 护理方法
术中,对照组的液体管路给予常规输液护理,即静脉留置针延长管前端粘贴标识,内容包括置管日期、时间、管路名称、签名等,并将各管路妥善固定、保持通畅;干预组在常规输液护理的基础上,再加上应用不同颜色的标识条分别对各液体管路进行粘贴标识的方法。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在给药时定位管路的正确率(正确定位管路的标准是测试者发出指令后,操作者能正确找到所对应的管路,定位管路的正确率=该组正确定位管路例数/该组样本量×100%)、正确定位管路的速度(s)、麻醉师和护士满意度(满意度=满意人数/被调查人员总数×100%,调查采用问卷式,内容包括满意、不满意两项内容)的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3.0 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 检验。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
共纳入患者 100 例,干预组和对照组各 50 例。其中,干预组男 28 例,女 22 例;平均年龄(49.10±8.12)岁;颅内肿瘤切除术 11 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 13 例,硬膜下血肿清除术 12 例,硬膜外血肿清除术 14 例;液体管路数量(3.76±0.75)条。对照组男 26 例,女 24 例;平均年龄(51.70±7.18)岁;颅内肿瘤切除术 13 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 10 例,硬膜下血肿清除术 15 例,硬膜外血肿清除术 12 例;液体管路数量(3.68±0.71)条。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手术方式、液体管路数量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给药时定位管路的正确率、正确定位管路的速度、医护人员满意度比较
在给药时定位管路的正确率方面,干预组为 96.0%(正确 48 例,错误 2 例,其中 2 例错误的原因与护士管路标识位置有关),优于对照组的 44.0%(正确 22 例,错误 28 例);在正确定位管路的速度方面,干预组为(3.94±1.35)s,快于对照组的(30.24±21.25)s;在医护人员满意度方面,干预组为 83%(83/100),优于对照组的 18%(18/10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 1。

3 讨论
3.1 管道标识管理提升护理质量
护理安全是护理工作质量的核心内容,与患者的生命息息相关[2]。手术室护理工作量大,技术性要求高,各种药物的及时应用对手术的效果和成功有重要作用,巡回护士在术中不仅要密切观察手术进程,提供手术所需要的临时物品,与器械护士共同做好手术配合工作,更需要做好术中患者液体的管理,因此管道标识管路有助于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3]。以患者为中心,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优化工作流程,也是实施手术室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一项重要内容[4]。手术室是工作强度大、精神高度集中、要求反应敏捷的一个特殊的工作区域,当工作人员劳累、疲乏、紧张时,注意力不集中,可导致常用操作程序失误[5]。在本研究中两组均未出现给药错误,与护士严格查对的风险预警性增高有关,科学规范的输液流程是减少医疗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的重要保证措施[6],也可能与样本量不足有关。但干预组出现 2 例输液管路定位错误,主要原因为管路标识位置不合适,术中给药的路径除多为三通给药外,还有液体的更换路径,故目前改良了输液管路标识的方法,分别在近三通端及滴壶端分别粘贴标识,这样双重保障,增加了管路定位的准确性。
3.2 管道标识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手术室用药讲究及时、准确、快速。在神经外科的手术过程中,不仅有用药、监测,还有术中的各种冲洗,3 路或以上的通路是一个常态。开颅手术中 1 例患者身上同时安置多种输液通路,有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动脉等多个管路,进行动脉波形、中心静脉压监测等,所以悬挂在输液架上的有数个管路之多,错综复杂,加之术中无菌单遮盖了输液部位,医护人员在临床给药、换液中需要反复牵拉以正确辨别各输液管路。而色彩具有视觉认知、刺激效应及心理反应,用不同颜色的标识条标记液体管路,借助色彩强烈的视觉识别效应引起的直观、明确、快捷视觉效果,可以提高定位管路的正确性,因此规范、醒目的护理标识,能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7],护理警示标识能促进护士对风险的防范[8]。贾艳等[9]研究结果显示,规范多重给药的通道,采用警示标识,增加了特殊药物的使用安全性。所以本研究为了更好地管理输液管路,在管路建立后由巡回护士以不同颜色标识条对不同部位输液管路进行粘贴,并标记管道的名称,以便护士在工作繁忙时快速、准确定位管路,使麻醉用药以及护理用药都更为方便快捷。
3.3 管道标识管理提高工作满意度
美国医学研究所报告中指出美国每年死于给药错误的患者超过 7 000 人[10]。在手术当中患者使用的药物种类繁多,紧张、快速、工作量大的状态容易造成手术室护士用药差错等事件的发生。管道标识管理对护士及麻醉师在繁杂的治疗、抢救情况下起到警示和告知的作用,使其能快速识别不同药物通道准确给药,不必在错综复杂的管路中匆忙寻找给药路径,使工作更加清晰和便捷,有效地规避了给药错误的风险,提高了护士及麻醉师的工作效率,使双方配合更加默契,提升了满意度。
综上所述,管路标识的实施,避免了护理工作的忙乱,提高了管道辨认的准确率,缩短了定位的时间,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与满意度,为手术成功提供了保证,尤其对术中危重抢救患者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