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丁洁, 徐天睿. 高压氧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愈合延迟的疗效观察. 华西医学, 2017, 32(11): 1763-1765. doi: 10.7507/1002-0179.201608139 复制
骨折愈合延迟,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骨折端愈合机能缓慢或停滞,以至 6 个月或者更久仍不能达到骨性连接,有些甚至出现骨不连。其临床发生率大约为 5%~7%,胫骨中下段由于解剖位置特殊,更易发生由于血供不良引起的愈合延迟,影响患肢功能恢复[1]。高压氧治疗通过在高压环境下呼吸高浓度氧气,可以有效纠正组织缺血缺氧,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各类外周缺血缺氧性疾病。本研究通过选取近年我院骨科收集的 46 例胫骨中下段骨折愈合延迟患者作为样本,观察高压氧治疗对于胫骨中下段骨折愈合延迟的临床疗效,探讨高压氧在骨折愈合中的作用机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3 年 3 月—2015 年 7 月我院骨科收治的胫骨中下段骨折不愈合患者 46 例,其中男 25 例,女 21 例;年龄 11~67 岁,平均(39.4±6.2)岁;病程 6~11 个月,平均(8.1±1.7)个月。入选患者全部为胫骨中下段骨折延迟愈合,判断标准:骨折术后 6 个月复查 X 线片提示骨折线仍可见。并排除病理性骨折及使用髓内钉固定患者。46 例患者按抽签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每组各 23 例。对照组男 13 例,女 10 例,年龄(38.4±7.2)岁,病程(8.3±1.9)个月;试验组男 12 例,女 11 例,年龄(39.2±6.4)岁,病程(7.9±2.0)个月。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七四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所有研究对象均知情同意。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骨科常规处理(补充钙剂 600 mg/d、维生素 D 400 U/d),治疗前行 X 线检查,对骨折复位失败,骨折端瘢痕、硬化或骨缺损严重等保守治疗无意义患者行谨慎手术翻修,术中尽量减少血供组织及骨膜剥脱。在骨科常规处理基础上,试验组采用烟台冰轮厂生产的 YC3600J-X 型医用空气加压氧舱,治疗压力 2.5 个绝对大气压,于稳压阶段吸纯氧 60 min,20 min/次,中间间隔 2 次,每次休息 5 min(吸舱内空气),1 次/d,5 次/周,累计 10 次计为 1 个疗程,共治疗 5 个疗程。两组均在 8、16、32 周时通过正侧位 X 线片了解骨折愈合情况并进行骨痂评分。
1.3 疗效判断
1.3.1 骨痂影像评定
根据放射骨痂评定方法[2]:于治疗前及治疗后 8、16、32 周时,由同一人通过在同等条件下拍摄的骨折部位正侧位片进行打分:无明显骨痂生成,骨折断端边缘清楚,评为 0 分;少许骨痂生成但密度低,骨折断端边缘模糊且不齐,评为 1 分;骨痂明显增多,骨折断端边缘仍可见但接近消失,评为 2 分;骨痂填满骨折间隙,断端边缘完全消失,且与骨皮质密度相同,评为 3 分。
1.3.2 疗效评定标准
患者治疗后均于门诊定期复查随访 1 年,并于治疗 1 年后进行疗效评定。依据骨折的临床愈合标准评定[1]:① 骨折局部组织无压痛、无叩击痛;② X 线片骨痂填满骨折间隙,且与骨皮质密度相同;③ 断端无病理性活动;④ 解除一切固定器(包括不用拐杖),可步行≥3 min,且≥30 步;⑤ 连续观察 2 周上述情况不改变。第 ②、④ 两项的检查要慎重进行,以防止愈合不良处再次骨折。以上 ①~⑤ 全部满足为痊愈,部分满足为有效,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为无效。痊愈率=痊愈病例数/该组总病例数×100%,治疗总有效率=(痊愈病例数+有效病例数)/该组总病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 SPSS 21. 0 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和组内比较行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行 χ2 检验。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治疗前及治疗后 8 周两组患者的骨痂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8、16、32 周时两组骨痂评分均优于治疗前,且治疗后 16、32 周试验组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治疗 1 年后对患者进行疗效评定,试验组中无效 2 例(8.7%),有效 8 例(34.8%),痊愈 13 例(56.5%),治疗总有效率为 91.3%;对照组中无效 8 例(34.8%),有效 9 例(39.1%),痊愈 6 例(26.1%),治疗总有效率为 65.2%。试验组的痊愈率和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394,P=0.036;χ2=4.600,P=0.032)。
3 讨论
3.1 胫骨中下段骨折愈合延迟的影响因素
骨折的愈合受力学和生物学等一系列问题的影响,除全身因素外,还与骨折部位血运状况、骨折断端稳定情况、是否有感染等因素有关。骨科现有手段对于处理胫骨中下段骨折延迟愈合方面一直比较棘手。归纳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 胫骨中下段解剖因素特殊,营养血管为单一血供,骨折后易因缺乏血供导致组织低氧,从而抑制成骨细胞生长、分化及新骨形成能力导致骨折延迟愈合概率增加[3]。② 骨折本身及手术创伤再次损伤了原有软组织、血管及骨膜[4]。③ 术后创伤性炎症和骨愈合过程中耗氧也增多,血氧的供应不足,导致胫骨中下段骨折断端极易出现缺血缺氧性生长不良、水肿及坏死,从而出现骨缺损及骨折延迟愈合[5]。由此可见,充足供氧对骨形成及维持骨组织的正常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3.2 高压氧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机制
高压氧条件下组织内氧分压可达 250 mm Hg(1 mm Hg=0.133 kPa),可以迅速纠正和解决组织缺血缺氧,增加血氧弥散量和弥散距离,促进了新血管的生成及机体血供[6]。高压氧处理后,血液中存在的大量物理溶解氧,刺激了成骨细胞增殖,及骨膜细胞的存活[7],为骨痂生长及成骨创造了有利条件。谭嘉等[8]发现,高压氧治疗可使体内胶原蛋白、钙、镁、磷、锌等元素增多,从而加速骨痂生长促进骨质愈合。除此以外,高压氧还可增强人体白细胞的杀菌能力,促进水肿吸收及坏死组织的清除,抗炎消肿[9]。
在治疗中我们发现,高压氧治疗胫骨中下段愈合延迟应在规范的骨科处理基础上进行[10],如有固定失败、骨折端软组织嵌入或骨缺损严重等严重不良愈合,应先行相应外科处理,再行高压氧治疗,治疗压力可选择安全治疗范围内偏高的压力,本研究试验组在骨折常规处理基础上采用 2.5 个绝对大气压高压氧辅助治疗,无患者出现氧中毒等不适,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骨科常规处理的对照组。
综上所述,高压氧治疗具有改善血供,促进抗炎消肿、促进新骨再生的特点,辅助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延迟愈合安全有效,是一种较好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骨折愈合延迟,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骨折端愈合机能缓慢或停滞,以至 6 个月或者更久仍不能达到骨性连接,有些甚至出现骨不连。其临床发生率大约为 5%~7%,胫骨中下段由于解剖位置特殊,更易发生由于血供不良引起的愈合延迟,影响患肢功能恢复[1]。高压氧治疗通过在高压环境下呼吸高浓度氧气,可以有效纠正组织缺血缺氧,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各类外周缺血缺氧性疾病。本研究通过选取近年我院骨科收集的 46 例胫骨中下段骨折愈合延迟患者作为样本,观察高压氧治疗对于胫骨中下段骨折愈合延迟的临床疗效,探讨高压氧在骨折愈合中的作用机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3 年 3 月—2015 年 7 月我院骨科收治的胫骨中下段骨折不愈合患者 46 例,其中男 25 例,女 21 例;年龄 11~67 岁,平均(39.4±6.2)岁;病程 6~11 个月,平均(8.1±1.7)个月。入选患者全部为胫骨中下段骨折延迟愈合,判断标准:骨折术后 6 个月复查 X 线片提示骨折线仍可见。并排除病理性骨折及使用髓内钉固定患者。46 例患者按抽签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每组各 23 例。对照组男 13 例,女 10 例,年龄(38.4±7.2)岁,病程(8.3±1.9)个月;试验组男 12 例,女 11 例,年龄(39.2±6.4)岁,病程(7.9±2.0)个月。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七四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所有研究对象均知情同意。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骨科常规处理(补充钙剂 600 mg/d、维生素 D 400 U/d),治疗前行 X 线检查,对骨折复位失败,骨折端瘢痕、硬化或骨缺损严重等保守治疗无意义患者行谨慎手术翻修,术中尽量减少血供组织及骨膜剥脱。在骨科常规处理基础上,试验组采用烟台冰轮厂生产的 YC3600J-X 型医用空气加压氧舱,治疗压力 2.5 个绝对大气压,于稳压阶段吸纯氧 60 min,20 min/次,中间间隔 2 次,每次休息 5 min(吸舱内空气),1 次/d,5 次/周,累计 10 次计为 1 个疗程,共治疗 5 个疗程。两组均在 8、16、32 周时通过正侧位 X 线片了解骨折愈合情况并进行骨痂评分。
1.3 疗效判断
1.3.1 骨痂影像评定
根据放射骨痂评定方法[2]:于治疗前及治疗后 8、16、32 周时,由同一人通过在同等条件下拍摄的骨折部位正侧位片进行打分:无明显骨痂生成,骨折断端边缘清楚,评为 0 分;少许骨痂生成但密度低,骨折断端边缘模糊且不齐,评为 1 分;骨痂明显增多,骨折断端边缘仍可见但接近消失,评为 2 分;骨痂填满骨折间隙,断端边缘完全消失,且与骨皮质密度相同,评为 3 分。
1.3.2 疗效评定标准
患者治疗后均于门诊定期复查随访 1 年,并于治疗 1 年后进行疗效评定。依据骨折的临床愈合标准评定[1]:① 骨折局部组织无压痛、无叩击痛;② X 线片骨痂填满骨折间隙,且与骨皮质密度相同;③ 断端无病理性活动;④ 解除一切固定器(包括不用拐杖),可步行≥3 min,且≥30 步;⑤ 连续观察 2 周上述情况不改变。第 ②、④ 两项的检查要慎重进行,以防止愈合不良处再次骨折。以上 ①~⑤ 全部满足为痊愈,部分满足为有效,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为无效。痊愈率=痊愈病例数/该组总病例数×100%,治疗总有效率=(痊愈病例数+有效病例数)/该组总病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 SPSS 21. 0 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和组内比较行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行 χ2 检验。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治疗前及治疗后 8 周两组患者的骨痂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8、16、32 周时两组骨痂评分均优于治疗前,且治疗后 16、32 周试验组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治疗 1 年后对患者进行疗效评定,试验组中无效 2 例(8.7%),有效 8 例(34.8%),痊愈 13 例(56.5%),治疗总有效率为 91.3%;对照组中无效 8 例(34.8%),有效 9 例(39.1%),痊愈 6 例(26.1%),治疗总有效率为 65.2%。试验组的痊愈率和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394,P=0.036;χ2=4.600,P=0.032)。
3 讨论
3.1 胫骨中下段骨折愈合延迟的影响因素
骨折的愈合受力学和生物学等一系列问题的影响,除全身因素外,还与骨折部位血运状况、骨折断端稳定情况、是否有感染等因素有关。骨科现有手段对于处理胫骨中下段骨折延迟愈合方面一直比较棘手。归纳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 胫骨中下段解剖因素特殊,营养血管为单一血供,骨折后易因缺乏血供导致组织低氧,从而抑制成骨细胞生长、分化及新骨形成能力导致骨折延迟愈合概率增加[3]。② 骨折本身及手术创伤再次损伤了原有软组织、血管及骨膜[4]。③ 术后创伤性炎症和骨愈合过程中耗氧也增多,血氧的供应不足,导致胫骨中下段骨折断端极易出现缺血缺氧性生长不良、水肿及坏死,从而出现骨缺损及骨折延迟愈合[5]。由此可见,充足供氧对骨形成及维持骨组织的正常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3.2 高压氧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机制
高压氧条件下组织内氧分压可达 250 mm Hg(1 mm Hg=0.133 kPa),可以迅速纠正和解决组织缺血缺氧,增加血氧弥散量和弥散距离,促进了新血管的生成及机体血供[6]。高压氧处理后,血液中存在的大量物理溶解氧,刺激了成骨细胞增殖,及骨膜细胞的存活[7],为骨痂生长及成骨创造了有利条件。谭嘉等[8]发现,高压氧治疗可使体内胶原蛋白、钙、镁、磷、锌等元素增多,从而加速骨痂生长促进骨质愈合。除此以外,高压氧还可增强人体白细胞的杀菌能力,促进水肿吸收及坏死组织的清除,抗炎消肿[9]。
在治疗中我们发现,高压氧治疗胫骨中下段愈合延迟应在规范的骨科处理基础上进行[10],如有固定失败、骨折端软组织嵌入或骨缺损严重等严重不良愈合,应先行相应外科处理,再行高压氧治疗,治疗压力可选择安全治疗范围内偏高的压力,本研究试验组在骨折常规处理基础上采用 2.5 个绝对大气压高压氧辅助治疗,无患者出现氧中毒等不适,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骨科常规处理的对照组。
综上所述,高压氧治疗具有改善血供,促进抗炎消肿、促进新骨再生的特点,辅助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延迟愈合安全有效,是一种较好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