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李娜, 鲁丁瑜, 李志平. EB 病毒阳性肝内胆管淋巴上皮瘤样胆管癌二例. 华西医学, 2017, 32(12): 1997-1999. doi: 10.7507/1002-0179.201610133 复制
病例介绍 患者 1,女,53 岁。因“体检发现腹部包块 2 个月,卵巢肿瘤切除术后 1+ 个月”于 2014 年 3 月 7 日入住我院。2014 年 1 月 8 日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体检行腹部 CT 检查示:肝左叶边缘占位病变,考虑可能为血管瘤;脾脏前上方腹腔内占位病变。同时伴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增高,遂作进一步检查发现左卵巢包块。遂于 2014 年 1 月 26 日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行“腹腔镜下探查术,经腹双侧附件切除术”,术中腹腔探查:胃贲门处扪及 4 cm 大小肿块,脾脏上级可扪及一大小约 3~4 cm 质硬肿物。术中冰冻结果示:(左卵巢)成熟性畸胎瘤,合并转移性腺癌;(左输卵管)黏膜多灶非典型增生及灶性原位癌。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示:(左卵巢)成熟性畸胎瘤,合并转移性腺癌,重点追查消化道方面肿瘤。患者为求进一步诊治于 2014 年 3 月 7 日入住我院胃肠外科。入院后体格检查(查体):体温 36.5℃,脉搏 80 次/min,呼吸 20 次/min,血压 120/80 mm Hg(1 mm Hg=0.133 kPa)。患者慢性病容,皮肤巩膜无黄染,无肝掌及蜘蛛痣,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腹平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无肝区叩击痛,无移动性浊音。血常规检查示:红细胞 4.83×1012/L,血红蛋白 148 g/L,血小板计数 181×109/L;生物化学(生化)检查示: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 118 U/L,总胆红素 14.3 μmol/L,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 104 U/L,白蛋白 48.5 g/L;凝血常规检查示:凝血酶原时间 13.2 s;肿瘤标志物示: AFP 86.40 ng/mL,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 1.41 ng/mL,糖类抗原(carbo-hydrate antigen,CA)199 0.94 U/mL,乙肝两对半检查示:乙肝表面抗体(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HBsAb)(+),其余阴性。2014 年 3 月 4 日行腹部 CT 检查示:① 左上腹胃脾韧带区见肿块影,大小约为 4.9 cm×3.6 cm,增强扫描病变不均匀强化。肝胃韧带区淋巴结增多,部分增大。肿瘤性病变可能,或其他?② 右侧附件区囊状低密度影,大小约为 2.1 cm×1.6 cm。③ 肝右后下段见明显强化结节影,直径约为 0.4 cm,可能为动脉瘤。④ 盆腔少量积液,腹膜及盆底筋膜略增厚,前腹壁呈术后改变(图 1a)。胸部 CT 检查示:未见明显异常。2014 年 3 月 7 日在我院全身麻醉下行“转移性胃癌根治术+转移性肝癌根治术+膈肌肿瘤切除术+肠粘连松解术”。术中见:胃贲门近小弯处有一肿瘤,大小约 6 cm×5 cm,质硬,边界清楚,位于浆膜面,外生性生长,周围可见多枚直径约 1.0 cm 肿大淋巴结;快速冰冻结果示:转移性腺癌。肝脏左外叶边缘有一肿瘤,侵犯膈肌,位于脾脏右侧,大小约 7 cm ×6 cm,质硬,白色结节样改变;快速冰冻结果示:腺癌,非肝细胞性。完整切除侵犯膈肌肿瘤后,探查膈肌内未见异常。此外,肝脏左外叶前缘可见一大小为 2 cm 白色结节,旁边可见一大小 1 cm 囊性结节,完整切除后快速冰冻结果示:腺癌。盆腹腔少量腹水。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示:胃贲门浆膜面肿块淋巴结转移性腺癌,周围软组织中腺癌浸润伴管饭神经浸润。病理科室会诊意见为:① 肝左外叶包块。腺癌伴 EB 病毒,以中分化腺癌为主。有部分低分化腺癌成分,间质内有较多淋巴细胞及一些浆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示:肿瘤细胞呈细胞角蛋白(cell keratin,CK)7 (–)、CK18(–)、CK19(+)、CK20(少数+)、人肝细胞特异性抗原(hepatocyt,Hepa)(–)、CA199(–)、CA125(–)、p53 基因(–)、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Her)-2(1+);细胞增殖相关抗原 Ki-67 阳性率约为 20%~30%,EB 病毒编码的 RNA 1 或 2 原位杂交(+)。根据肿瘤形态学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不排除存在 EB 病毒阳性肝内胆管淋巴上皮瘤样胆管癌(hepaticlymphoe-pithelioma-like cholangiocarcinoma,LELCC)的可能。② 肝左外叶包块。腺癌结节,最大直径 0.8 cm。为求进一步诊治入住于我院腹部肿瘤科,2014 年 4 月 21 日胸部 CT 检查示:左侧胸腔少量积液,左下肺部分压迫性不张;右肺下叶外基底段胸膜下小结节,心包少量积液。腹部 CT 检查示:卵巢转移性腺癌术后,原双侧附件区未见肿块影及异常强化灶;右侧髂外血管旁淋巴结显示,未见肿大;肝胃隐窝少量积液,局部腹膜稍增厚,转移?初步诊断为:“盆腹腔转移性腺癌伴 EB 病毒阳性LELCC术后,肝转移性腺癌术后,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左肾囊肿,肝脏多发囊肿,肝右后下段动脉瘤,双肾及双侧输尿管扩张”。经全科讨论后确诊患者为腺癌,有化学治疗(化疗)指征。从 2014 年 4 月 23 日起给予 GS 方案(吉西他滨剂量为 1 400 mg/d,静脉滴注,第 1 天和第 8 天;替吉奥,剂量为 50 mg/次,口服,2 次/d,第 1 天至第 14 天)进行 6 个周期的化疗,分别在第 2、4、6 周期后复查胸腹增强 CT,疗效评价均为疾病稳定,未见肿瘤复发转移征象。患者定期随访,目前患者生存。

a. 患者 1 肝左外叶边缘见一小结节,增强扫描为低密度影;b. 患者 2 肝脏形态大小正常,左外叶见大小约 3.0 cm×2.8 cm 的低密度影,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增强可见不均匀边缘强化
患者 2,男,41 岁。于 2015 年 6 月 22 日因“体检发现左肝占位半年”入住我院。2015 年 1 月患者外院体检时发现左肝占位,考虑可能为“血管瘤”,未进行特殊治疗。2015 年 6 月 7 日于我院行上下腹部 CT 检查示:肝脏形态大小正常,左外叶见大小约 3.0 cm×2.8 cm 的低密度影,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增强可见不均匀边缘强化;门静脉不粗;肝内外胆管未见扩张;腹腔及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图 1b)。2015 年 6 月 12 日患者来我院复查,行超声造影检查示“左肝实性占位,考虑可能为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不排除其他可能;脂肪肝”。门诊以“左肝占位:血管瘤?”收入我院肝脏外科。入院查体: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心肺查体无特殊。入院血常规检查示:红细胞 4.92×1012/L,血红蛋白 155 g/L,血小板计数 179×109/L;生化检查示:总胆红素 15.9 μmol/L,ALT 56 U/L,AST 28 U/L,白蛋白 48.9 g/L;凝血常规检查示:凝血酶原时间 11.4 s;肿瘤标志物检查示:AFP 3.10 ng/mL,CEA 0.64 ng/mL,CA199 51.95 U/mL,CA125 8.38 U/mL。乙肝两对半检测示: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乙型肝炎 e 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乙肝核心抗原(hepatitis b core antigen,HBcAg)(+)。于 2015 年 6 月 24 日行“左肝癌局部切除术+胆囊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左肝外叶,部分露于肝脏表面,直径约 3 cm,术中彩超证实上述发现。台下剖视肿瘤切面呈鱼肉样,周边未见子灶。术后病理检查示(2015.7.1): <左肝>中分化腺癌,间质内有较多淋巴细胞及一些浆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示:肿瘤细胞 CK7(+)、CK19(+)、尾侧同源盒转录因子(caudal related homeobox,CDX)-2(–)、甲状腺转录因子(thyroid transcription facto r,TTF)-1(–)、CK20(–);原位杂交 EB 病毒编码的 RNA1 或 2(epstein-barr viru-encoded RNA 1/2,EBER1/2))(+);考虑为 EB 病毒阳性LELCC。为求进一步诊治在我院肿瘤二科入院。于 2015 年 8 月 5 日查 EB 病毒 DNA 实时荧光检测扩增阴性。EB 病毒壳抗原 IgA 抗体阴性,EB 病毒早期抗原 IgG 抗体阴性。乙肝两对半检查示:HBsAG(+),HBeAG(+),HBcAG(+)。复查腹部增强 CT(2015.8.7)示:肝脏左外叶缺如,残肝边缘见金属吻合线,增强后未见异常强化,左侧肾上腺见稍低密度结节影,大小约 1.0 cm×0.7 cm,增强时可见强化。腹腔无积液,腹腔及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最终确诊为:“LELCC”。从 2015 年 8 月 7 日起给予患者 GS 方案(吉西他滨,剂量为 1 600 mg,静脉滴注,第 1 天和第 8 天给药;替吉奥,剂量为 50 mg,口服,2 次/d,第 1 天至第 14 天给药)进行 6 个周期的辅助化疗,分别在第 2、4 周期后复查胸腹部 CT 未见肿瘤复发转移征象。第 6 周期后(2016年4月18日)入院复查 EB 病毒 DNA 实时荧光检测扩增阴性;EB 病毒抗体阴性;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检查示:全身未见肿瘤复发征象;部分肝左叶及胆囊术后缺如,残余肝脏脂肪变;左侧肾上腺结节,多系良性病变,腺瘤?双侧上颌窦炎。定期随访,目前患者生存。
讨论 LELCC是一种很少见的胆管癌的亚型,目前有报道较少[1-3],起源于上皮的恶性肿瘤,是一种分化较差的癌,其典型的组织形态为多形性肿瘤细胞伴有大量成熟的小淋巴细胞浸润。LELCC 原发部位多位于鼻咽部,其他器官出现有丰富淋巴间质的恶性肿瘤生长,亦称为LELCC;可见于多种器官,包括唾液腺、胸腺、气管、肺、食管、胃、膀胱、宫颈及阴道等部位[4-12],但原发于肝脏者罕见。通常 EB 病毒表达阳性,发生于鼻咽部、唾液腺、肺、胸腺及胃的肿瘤 EB 病毒几乎均阳性表达,而发生于口腔、膀胱及子宫颈的肿瘤 EB 病毒多阴性表达。LELCC EB 病毒多表达阳性,上述结果显示 EB 病毒的表达与原发肿瘤的部位相关。然而,EB 病毒表达阴性与阳性的 LELCC 在组织病理学上并无差异。
LELCC 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标记确诊。本文2例患者均与 EB 病毒感染有关,患者 1 免疫组化示:CK19(+)、EBER1/2 原位杂交(+);患者 2 免疫组化示:CK7(+)、CK19(+),EBEV 原位杂交阳性。2例患者均有 CK19(+),表明疾病起源为胆管源性。该病主要需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① 转移性淋巴上皮瘤样癌;② 单纯的胆管细胞性淋巴上皮瘤样癌或者肝细胞性淋巴上皮瘤样癌;③ 伴有淋巴细胞反应的普通型肝癌;④ 淋巴瘤。
LELCC 的预后比普通胆管癌的预后好,与一般的肝内胆管癌相比,LELCC 术后复发率更低且生存期更长[2]。发生于胃和肺的 LEC 的预后比非淋巴上皮瘤样癌的预后好,而 EB 病毒表达是否对预后有影响,至今还无结论[13-14]。本文 2 例患者术后给予全身 GS 方案进行6个周期的化疗,并密切随访至今,患者情况良好,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
总之,LELCC 是一种很少见的胆管癌的亚型,EB 病毒多表达阳性,但其表达与否对预后的影响并不清楚。LELCC 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依靠病理诊断,且仍无标准治疗方法,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之一,术后可加用化疗、靶向治疗、或介入治疗。相对于传统胆管癌,LELCC 患者的肿瘤细胞及肿瘤免疫细胞有细胞程式死亡-配体 1(programmed cell death 1 ligand 1,PD-L1)表达[15]。因此,PD-L1 有可能成为治疗 EB 病毒阳性的 LELCC 患者潜在的靶向治疗药物。但研究均处于早期研究阶段,只有早发现、早手术、术后联合放射治疗和化疗才有望提高其疗效。因此,需要更多个案报道来阐明其临床病理学特征。
病例介绍 患者 1,女,53 岁。因“体检发现腹部包块 2 个月,卵巢肿瘤切除术后 1+ 个月”于 2014 年 3 月 7 日入住我院。2014 年 1 月 8 日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体检行腹部 CT 检查示:肝左叶边缘占位病变,考虑可能为血管瘤;脾脏前上方腹腔内占位病变。同时伴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增高,遂作进一步检查发现左卵巢包块。遂于 2014 年 1 月 26 日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行“腹腔镜下探查术,经腹双侧附件切除术”,术中腹腔探查:胃贲门处扪及 4 cm 大小肿块,脾脏上级可扪及一大小约 3~4 cm 质硬肿物。术中冰冻结果示:(左卵巢)成熟性畸胎瘤,合并转移性腺癌;(左输卵管)黏膜多灶非典型增生及灶性原位癌。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示:(左卵巢)成熟性畸胎瘤,合并转移性腺癌,重点追查消化道方面肿瘤。患者为求进一步诊治于 2014 年 3 月 7 日入住我院胃肠外科。入院后体格检查(查体):体温 36.5℃,脉搏 80 次/min,呼吸 20 次/min,血压 120/80 mm Hg(1 mm Hg=0.133 kPa)。患者慢性病容,皮肤巩膜无黄染,无肝掌及蜘蛛痣,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腹平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无肝区叩击痛,无移动性浊音。血常规检查示:红细胞 4.83×1012/L,血红蛋白 148 g/L,血小板计数 181×109/L;生物化学(生化)检查示: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 118 U/L,总胆红素 14.3 μmol/L,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 104 U/L,白蛋白 48.5 g/L;凝血常规检查示:凝血酶原时间 13.2 s;肿瘤标志物示: AFP 86.40 ng/mL,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 1.41 ng/mL,糖类抗原(carbo-hydrate antigen,CA)199 0.94 U/mL,乙肝两对半检查示:乙肝表面抗体(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HBsAb)(+),其余阴性。2014 年 3 月 4 日行腹部 CT 检查示:① 左上腹胃脾韧带区见肿块影,大小约为 4.9 cm×3.6 cm,增强扫描病变不均匀强化。肝胃韧带区淋巴结增多,部分增大。肿瘤性病变可能,或其他?② 右侧附件区囊状低密度影,大小约为 2.1 cm×1.6 cm。③ 肝右后下段见明显强化结节影,直径约为 0.4 cm,可能为动脉瘤。④ 盆腔少量积液,腹膜及盆底筋膜略增厚,前腹壁呈术后改变(图 1a)。胸部 CT 检查示:未见明显异常。2014 年 3 月 7 日在我院全身麻醉下行“转移性胃癌根治术+转移性肝癌根治术+膈肌肿瘤切除术+肠粘连松解术”。术中见:胃贲门近小弯处有一肿瘤,大小约 6 cm×5 cm,质硬,边界清楚,位于浆膜面,外生性生长,周围可见多枚直径约 1.0 cm 肿大淋巴结;快速冰冻结果示:转移性腺癌。肝脏左外叶边缘有一肿瘤,侵犯膈肌,位于脾脏右侧,大小约 7 cm ×6 cm,质硬,白色结节样改变;快速冰冻结果示:腺癌,非肝细胞性。完整切除侵犯膈肌肿瘤后,探查膈肌内未见异常。此外,肝脏左外叶前缘可见一大小为 2 cm 白色结节,旁边可见一大小 1 cm 囊性结节,完整切除后快速冰冻结果示:腺癌。盆腹腔少量腹水。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示:胃贲门浆膜面肿块淋巴结转移性腺癌,周围软组织中腺癌浸润伴管饭神经浸润。病理科室会诊意见为:① 肝左外叶包块。腺癌伴 EB 病毒,以中分化腺癌为主。有部分低分化腺癌成分,间质内有较多淋巴细胞及一些浆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示:肿瘤细胞呈细胞角蛋白(cell keratin,CK)7 (–)、CK18(–)、CK19(+)、CK20(少数+)、人肝细胞特异性抗原(hepatocyt,Hepa)(–)、CA199(–)、CA125(–)、p53 基因(–)、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Her)-2(1+);细胞增殖相关抗原 Ki-67 阳性率约为 20%~30%,EB 病毒编码的 RNA 1 或 2 原位杂交(+)。根据肿瘤形态学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不排除存在 EB 病毒阳性肝内胆管淋巴上皮瘤样胆管癌(hepaticlymphoe-pithelioma-like cholangiocarcinoma,LELCC)的可能。② 肝左外叶包块。腺癌结节,最大直径 0.8 cm。为求进一步诊治入住于我院腹部肿瘤科,2014 年 4 月 21 日胸部 CT 检查示:左侧胸腔少量积液,左下肺部分压迫性不张;右肺下叶外基底段胸膜下小结节,心包少量积液。腹部 CT 检查示:卵巢转移性腺癌术后,原双侧附件区未见肿块影及异常强化灶;右侧髂外血管旁淋巴结显示,未见肿大;肝胃隐窝少量积液,局部腹膜稍增厚,转移?初步诊断为:“盆腹腔转移性腺癌伴 EB 病毒阳性LELCC术后,肝转移性腺癌术后,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左肾囊肿,肝脏多发囊肿,肝右后下段动脉瘤,双肾及双侧输尿管扩张”。经全科讨论后确诊患者为腺癌,有化学治疗(化疗)指征。从 2014 年 4 月 23 日起给予 GS 方案(吉西他滨剂量为 1 400 mg/d,静脉滴注,第 1 天和第 8 天;替吉奥,剂量为 50 mg/次,口服,2 次/d,第 1 天至第 14 天)进行 6 个周期的化疗,分别在第 2、4、6 周期后复查胸腹增强 CT,疗效评价均为疾病稳定,未见肿瘤复发转移征象。患者定期随访,目前患者生存。

a. 患者 1 肝左外叶边缘见一小结节,增强扫描为低密度影;b. 患者 2 肝脏形态大小正常,左外叶见大小约 3.0 cm×2.8 cm 的低密度影,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增强可见不均匀边缘强化
患者 2,男,41 岁。于 2015 年 6 月 22 日因“体检发现左肝占位半年”入住我院。2015 年 1 月患者外院体检时发现左肝占位,考虑可能为“血管瘤”,未进行特殊治疗。2015 年 6 月 7 日于我院行上下腹部 CT 检查示:肝脏形态大小正常,左外叶见大小约 3.0 cm×2.8 cm 的低密度影,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增强可见不均匀边缘强化;门静脉不粗;肝内外胆管未见扩张;腹腔及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图 1b)。2015 年 6 月 12 日患者来我院复查,行超声造影检查示“左肝实性占位,考虑可能为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不排除其他可能;脂肪肝”。门诊以“左肝占位:血管瘤?”收入我院肝脏外科。入院查体: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心肺查体无特殊。入院血常规检查示:红细胞 4.92×1012/L,血红蛋白 155 g/L,血小板计数 179×109/L;生化检查示:总胆红素 15.9 μmol/L,ALT 56 U/L,AST 28 U/L,白蛋白 48.9 g/L;凝血常规检查示:凝血酶原时间 11.4 s;肿瘤标志物检查示:AFP 3.10 ng/mL,CEA 0.64 ng/mL,CA199 51.95 U/mL,CA125 8.38 U/mL。乙肝两对半检测示: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乙型肝炎 e 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乙肝核心抗原(hepatitis b core antigen,HBcAg)(+)。于 2015 年 6 月 24 日行“左肝癌局部切除术+胆囊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左肝外叶,部分露于肝脏表面,直径约 3 cm,术中彩超证实上述发现。台下剖视肿瘤切面呈鱼肉样,周边未见子灶。术后病理检查示(2015.7.1): <左肝>中分化腺癌,间质内有较多淋巴细胞及一些浆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示:肿瘤细胞 CK7(+)、CK19(+)、尾侧同源盒转录因子(caudal related homeobox,CDX)-2(–)、甲状腺转录因子(thyroid transcription facto r,TTF)-1(–)、CK20(–);原位杂交 EB 病毒编码的 RNA1 或 2(epstein-barr viru-encoded RNA 1/2,EBER1/2))(+);考虑为 EB 病毒阳性LELCC。为求进一步诊治在我院肿瘤二科入院。于 2015 年 8 月 5 日查 EB 病毒 DNA 实时荧光检测扩增阴性。EB 病毒壳抗原 IgA 抗体阴性,EB 病毒早期抗原 IgG 抗体阴性。乙肝两对半检查示:HBsAG(+),HBeAG(+),HBcAG(+)。复查腹部增强 CT(2015.8.7)示:肝脏左外叶缺如,残肝边缘见金属吻合线,增强后未见异常强化,左侧肾上腺见稍低密度结节影,大小约 1.0 cm×0.7 cm,增强时可见强化。腹腔无积液,腹腔及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最终确诊为:“LELCC”。从 2015 年 8 月 7 日起给予患者 GS 方案(吉西他滨,剂量为 1 600 mg,静脉滴注,第 1 天和第 8 天给药;替吉奥,剂量为 50 mg,口服,2 次/d,第 1 天至第 14 天给药)进行 6 个周期的辅助化疗,分别在第 2、4 周期后复查胸腹部 CT 未见肿瘤复发转移征象。第 6 周期后(2016年4月18日)入院复查 EB 病毒 DNA 实时荧光检测扩增阴性;EB 病毒抗体阴性;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检查示:全身未见肿瘤复发征象;部分肝左叶及胆囊术后缺如,残余肝脏脂肪变;左侧肾上腺结节,多系良性病变,腺瘤?双侧上颌窦炎。定期随访,目前患者生存。
讨论 LELCC是一种很少见的胆管癌的亚型,目前有报道较少[1-3],起源于上皮的恶性肿瘤,是一种分化较差的癌,其典型的组织形态为多形性肿瘤细胞伴有大量成熟的小淋巴细胞浸润。LELCC 原发部位多位于鼻咽部,其他器官出现有丰富淋巴间质的恶性肿瘤生长,亦称为LELCC;可见于多种器官,包括唾液腺、胸腺、气管、肺、食管、胃、膀胱、宫颈及阴道等部位[4-12],但原发于肝脏者罕见。通常 EB 病毒表达阳性,发生于鼻咽部、唾液腺、肺、胸腺及胃的肿瘤 EB 病毒几乎均阳性表达,而发生于口腔、膀胱及子宫颈的肿瘤 EB 病毒多阴性表达。LELCC EB 病毒多表达阳性,上述结果显示 EB 病毒的表达与原发肿瘤的部位相关。然而,EB 病毒表达阴性与阳性的 LELCC 在组织病理学上并无差异。
LELCC 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标记确诊。本文2例患者均与 EB 病毒感染有关,患者 1 免疫组化示:CK19(+)、EBER1/2 原位杂交(+);患者 2 免疫组化示:CK7(+)、CK19(+),EBEV 原位杂交阳性。2例患者均有 CK19(+),表明疾病起源为胆管源性。该病主要需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① 转移性淋巴上皮瘤样癌;② 单纯的胆管细胞性淋巴上皮瘤样癌或者肝细胞性淋巴上皮瘤样癌;③ 伴有淋巴细胞反应的普通型肝癌;④ 淋巴瘤。
LELCC 的预后比普通胆管癌的预后好,与一般的肝内胆管癌相比,LELCC 术后复发率更低且生存期更长[2]。发生于胃和肺的 LEC 的预后比非淋巴上皮瘤样癌的预后好,而 EB 病毒表达是否对预后有影响,至今还无结论[13-14]。本文 2 例患者术后给予全身 GS 方案进行6个周期的化疗,并密切随访至今,患者情况良好,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
总之,LELCC 是一种很少见的胆管癌的亚型,EB 病毒多表达阳性,但其表达与否对预后的影响并不清楚。LELCC 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依靠病理诊断,且仍无标准治疗方法,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之一,术后可加用化疗、靶向治疗、或介入治疗。相对于传统胆管癌,LELCC 患者的肿瘤细胞及肿瘤免疫细胞有细胞程式死亡-配体 1(programmed cell death 1 ligand 1,PD-L1)表达[15]。因此,PD-L1 有可能成为治疗 EB 病毒阳性的 LELCC 患者潜在的靶向治疗药物。但研究均处于早期研究阶段,只有早发现、早手术、术后联合放射治疗和化疗才有望提高其疗效。因此,需要更多个案报道来阐明其临床病理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