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曾莉萍, 郑娟, 廖雪梅, 李秋诗. 优质护理服务在儿童眼底血管荧光素造影检查中的应用. 华西医学, 2017, 32(7): 1072-1074. doi: 10.7507/1002-0179.201701007 复制
眼底血管荧光素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是眼科常用的眼底疾病检查的重要方法。它通过蓝光的激发后产生的黄绿色荧光,记录下眼底血管循环的动态过程[1]。FFA 对了解眼底疾病发病机制、明确外伤对眼底各层组织造成的损伤均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儿童遗传性眼底病、眼外伤发病率的明显上升及对其重视[2],FFA 在儿童中的运用日渐广泛。其常见不良反应以局部与胃肠道反应为主,其国内外发生率为 1%~20%[3]。
作为侵入性操作,FFA 多因学龄前患儿的特殊心理状态及其家属对检查步骤的缺乏了解,检查的不顺利多有发生。如患儿的哭闹影响护理人员的注射;患儿眼球转动配合差,接受光源等刺激后配合程度更差[4]。因此,针对学龄前儿童更需要医护人员、患儿及家长密切配合,尤其需要取得患儿的主动配合,而护士对患儿及家长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5-6]。为保证学龄前儿童 FFA 检查顺利而安全的进行,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可靠有效的检查证据,我科对门诊进行 FFA 检查的学龄前儿童实施了优质护理服务。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5 年 4 月—2016 年 3 月在我院门诊进行 FFA 检查的儿童患者 132 例,其中男 83 例(占 62.9%),女 49 例(占 37.1%);年龄 4~7 岁,平均(5.47±1.09)岁。病种以儿童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为主,其中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1 例,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64 例,卵黄样黄斑变性 12 例,外伤性脉络膜破裂 13 例,外层渗出性视网膜病变 17 例,青少年型黄斑变性 14 例,视网膜色素上皮变性 7 例,弓蛔虫病 4 例。
1.2 FFA 检查设备与器材
采用 HYA spectrlis 眼底造影机(德国海德堡公司);10% 荧光素钠注射液 500 mg/5 mL(美国 Alcon 公司);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 1 mL,含托吡卡胺 5 mg/mL;盐酸去氧肾上腺素 5 mg(沈阳兴齐眼药股份有限公司)。
1.3 护理方法
1.3.1 检查前护理 ① 器械准备。FFA 检查室的个体化护理配合要求:A. 备好各类抢救器械及药物:氧气枕、抢救车、抗过敏药物等;B. 具有临床经验的高年资护士进行操作穿刺;C. 检查荧光素钠注射液生产日期及有效期。② 询问病史及过敏史。详细询问病史、过敏史,严格进行常规体格检查,测量体质量以确定荧光素钠的用量。对于可疑过敏的患儿可在注射荧光素钠前半小时予以抗组胺药物或甲氧氯普胺,以防其出现荨麻疹、恶心、呕吐等过敏反应。③ 饮食准备。一般安排患儿在进食 1 h 后进行检查,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4]。④ 健康教育。检查开始前半小时,护士向患儿及家属讲明 FFA 检查的配合,并指导训练患儿注视及眼球转动,即保持眼球不动及眼球向前方、正上、正下、左上、左下、左方、右方、右上、右下 9 个方位转动,直至患儿明白并可以明确配合指令为止,以保证患儿在造影检查中的配合准确性。⑤ 散瞳准备。FFA 检查前常规测量眼压,>21 mm Hg(1 mm Hg=0.133 kPa)及闭角型青光眼患儿一般不宜散瞳造影。造影前用复方托比卡胺滴眼液充分散瞳,每 5~10 分钟 1 次,连续 4 次,直至瞳孔直径达到摄片要求( 7~8 mm),以防遗漏眼底病变区域,并随时注意观察有无恶心、头痛、眼胀痛、虹视等不适。
1.3.2 检查中护理 FFA 检查时,利用头带将患儿头部固定于支架,调节适当高度,对于矮小的儿童,可在脚下放置板凳,以利于固定。尽量选择患儿肘部较粗大富有弹性的血管进行穿刺,充分暴露穿刺部位,避免衣袖过紧。建立静脉通路,静脉推注 0.1% 荧光素钠稀释液 5 mL,观察如无不良反应,再将 10% 荧光素钠注射液按体质量 7.7 mg/kg 快速注入静脉,3~5 s 内全量推注完毕,然后接静脉通路,同时启动计时器,连续拍摄图片,并观察患儿用药后反应及脉率。指导患儿按医生指令转动眼球,配合医生检查。
1.3.3 检查后护理 造影结束后休息,观察 30 min 后无不适方可离开。可佩戴遮光眼镜以避免强光刺激。散瞳后 4~6 h 内患儿视物模糊,应注意安全,其后视物模糊可逐渐恢复。
1.3.4 心理护理 首先与患儿及家长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让患儿对护士有信赖感,让其熟悉环境,使用小儿易懂、容易理解的语言讲解操作流程和意义。护士要表现出语言大方得体、举止端庄沉稳,态度和蔼可亲。最好避免隔代陪同,要求造影当天由患儿母亲或父亲陪同以放松和消减患儿恐惧不适,同时必要时需家长给予帮助。耐心倾听患儿的要求和期盼,让患儿表达其内心的焦虑,护士表示理解和同情以消除其孤独感,让患儿体会到并不是他一个人在承担痛苦。
尽量安排儿童集中造影。掌握患儿的心理特点,尤其是争强好胜的心理,安排多个患儿集中造影,并从中选择稍年长、配合度高的患儿给予鼓励和奖励,为其他患儿做出表率。并可以安排第 1 位做 FFA 检查的患儿观看成人造影步骤,以提高其适应性。
1.4 评价指标
1.4.1 短期不良反应 对接受 FFA 检查的患儿统计其短期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及比例,接受 FFA 的患儿可能出现的短期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头痛、眼胀、虹视、皮疹等。
1.4.2 患儿配合程度 将患儿配合程度划分为 3 个等级,分别为:完全配合,20 min 内完成检查,全程无障碍;基本配合,30 min 内完成检查,检查途中有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不配合。
2 结果
接受 FFA 检查的 132 例患儿,在检查过程中出现的短期不良反应主要为恶心呕吐,共发生 26 例,占总人数的 19.7%;无患儿发生头痛、眼胀、虹视及皮疹不良反应。
接受 FFA 检查的患儿进行优质护理后均能配合检查,其中 106 例(80.3%)为完全配合,能在 20 min 内完成检查;26 例(19.7%)为基本配合,由于患儿出现恶心呕吐不良反应有所延时,但均能在 30 min 内完成检查。所有检查结果均满足临床诊断要求,质量全部合格。
3 讨论
本研究实施的优质护理服务的重点在于对患儿及家长的心理护理。造影过程中通过安排患儿集中造影,根据其心理特点,给予鼓励,检查过程中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和通俗易懂的语言针对不同性格的患儿予以心理护理,对于较为主动配合的患儿,可以通过不断交谈告诉其如何配合和检查的意义,并予以赞扬鼓励,将其安排在紧张畏惧性患儿的前面进行检查,起到树立榜样的作用;对于紧张畏惧不愿合作的患儿,可以安排其观看主动配合型患儿的检查,以减轻或消除他们的紧张、恐惧心理,增加其敢于面对、主动配合的勇气,从而提高其合作程度;对于大哭大闹、强烈拒绝配合的患儿,在进行心理干预平复患儿情绪后,应取得家长的配合支持,教会家长正确的固定方法,在确保临床操作安全的前提下,稳、准、快地完成造影检查,便于造影检查的顺利完成。造影过程中出现的恶心、呕吐多为一过性,通过安慰患儿,消除紧张情绪后,症状可以自行缓解。造影当天由患儿母亲或父亲陪同,以放松和消减患儿恐惧不适,必要时家长可给予协助。护士在操作时动作应该轻柔,选择有经验的护士操作。若患儿哭闹、情绪不安等,要给予安慰、抚触、鼓励,且由一家长(父亲或母亲)陪伴一旁,给予患儿一种温馨、安全的感觉,降低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感[7-9]。
此外,针对我院眼科门诊就诊患者数量多的情况,我科采用预约分时检查的方式,这一方式一方面可以保证医护人员工作有序,特别是使护理人员能更有效率节约劳动力,使得患儿及家长在检查前有了充分的时间对检查进行了解;另一方面使护理人员对检查室药物器械等物资做好充分的准备,以缩短检查准备时间及迅速处理不良反应,对检查流程的优化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选择有经验的护士操作,这样可以确保造影前患儿充分散瞳,保证观察范围,尽可能减少遗漏病变部位,降低造影漏诊率。
综上所述,本研究对接受 FFA 检查的患儿予以着重心理护理的优质护理服务,能够有效提高患儿的配合程度,减轻不良反应,缩短检查时间,获得满意检查结果,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但由于本研究纳入的患儿数量不多,且只在一家医院进行实施,故还需进一步进行研究,以验证其有效性。
眼底血管荧光素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是眼科常用的眼底疾病检查的重要方法。它通过蓝光的激发后产生的黄绿色荧光,记录下眼底血管循环的动态过程[1]。FFA 对了解眼底疾病发病机制、明确外伤对眼底各层组织造成的损伤均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儿童遗传性眼底病、眼外伤发病率的明显上升及对其重视[2],FFA 在儿童中的运用日渐广泛。其常见不良反应以局部与胃肠道反应为主,其国内外发生率为 1%~20%[3]。
作为侵入性操作,FFA 多因学龄前患儿的特殊心理状态及其家属对检查步骤的缺乏了解,检查的不顺利多有发生。如患儿的哭闹影响护理人员的注射;患儿眼球转动配合差,接受光源等刺激后配合程度更差[4]。因此,针对学龄前儿童更需要医护人员、患儿及家长密切配合,尤其需要取得患儿的主动配合,而护士对患儿及家长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5-6]。为保证学龄前儿童 FFA 检查顺利而安全的进行,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可靠有效的检查证据,我科对门诊进行 FFA 检查的学龄前儿童实施了优质护理服务。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5 年 4 月—2016 年 3 月在我院门诊进行 FFA 检查的儿童患者 132 例,其中男 83 例(占 62.9%),女 49 例(占 37.1%);年龄 4~7 岁,平均(5.47±1.09)岁。病种以儿童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为主,其中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1 例,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64 例,卵黄样黄斑变性 12 例,外伤性脉络膜破裂 13 例,外层渗出性视网膜病变 17 例,青少年型黄斑变性 14 例,视网膜色素上皮变性 7 例,弓蛔虫病 4 例。
1.2 FFA 检查设备与器材
采用 HYA spectrlis 眼底造影机(德国海德堡公司);10% 荧光素钠注射液 500 mg/5 mL(美国 Alcon 公司);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 1 mL,含托吡卡胺 5 mg/mL;盐酸去氧肾上腺素 5 mg(沈阳兴齐眼药股份有限公司)。
1.3 护理方法
1.3.1 检查前护理 ① 器械准备。FFA 检查室的个体化护理配合要求:A. 备好各类抢救器械及药物:氧气枕、抢救车、抗过敏药物等;B. 具有临床经验的高年资护士进行操作穿刺;C. 检查荧光素钠注射液生产日期及有效期。② 询问病史及过敏史。详细询问病史、过敏史,严格进行常规体格检查,测量体质量以确定荧光素钠的用量。对于可疑过敏的患儿可在注射荧光素钠前半小时予以抗组胺药物或甲氧氯普胺,以防其出现荨麻疹、恶心、呕吐等过敏反应。③ 饮食准备。一般安排患儿在进食 1 h 后进行检查,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4]。④ 健康教育。检查开始前半小时,护士向患儿及家属讲明 FFA 检查的配合,并指导训练患儿注视及眼球转动,即保持眼球不动及眼球向前方、正上、正下、左上、左下、左方、右方、右上、右下 9 个方位转动,直至患儿明白并可以明确配合指令为止,以保证患儿在造影检查中的配合准确性。⑤ 散瞳准备。FFA 检查前常规测量眼压,>21 mm Hg(1 mm Hg=0.133 kPa)及闭角型青光眼患儿一般不宜散瞳造影。造影前用复方托比卡胺滴眼液充分散瞳,每 5~10 分钟 1 次,连续 4 次,直至瞳孔直径达到摄片要求( 7~8 mm),以防遗漏眼底病变区域,并随时注意观察有无恶心、头痛、眼胀痛、虹视等不适。
1.3.2 检查中护理 FFA 检查时,利用头带将患儿头部固定于支架,调节适当高度,对于矮小的儿童,可在脚下放置板凳,以利于固定。尽量选择患儿肘部较粗大富有弹性的血管进行穿刺,充分暴露穿刺部位,避免衣袖过紧。建立静脉通路,静脉推注 0.1% 荧光素钠稀释液 5 mL,观察如无不良反应,再将 10% 荧光素钠注射液按体质量 7.7 mg/kg 快速注入静脉,3~5 s 内全量推注完毕,然后接静脉通路,同时启动计时器,连续拍摄图片,并观察患儿用药后反应及脉率。指导患儿按医生指令转动眼球,配合医生检查。
1.3.3 检查后护理 造影结束后休息,观察 30 min 后无不适方可离开。可佩戴遮光眼镜以避免强光刺激。散瞳后 4~6 h 内患儿视物模糊,应注意安全,其后视物模糊可逐渐恢复。
1.3.4 心理护理 首先与患儿及家长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让患儿对护士有信赖感,让其熟悉环境,使用小儿易懂、容易理解的语言讲解操作流程和意义。护士要表现出语言大方得体、举止端庄沉稳,态度和蔼可亲。最好避免隔代陪同,要求造影当天由患儿母亲或父亲陪同以放松和消减患儿恐惧不适,同时必要时需家长给予帮助。耐心倾听患儿的要求和期盼,让患儿表达其内心的焦虑,护士表示理解和同情以消除其孤独感,让患儿体会到并不是他一个人在承担痛苦。
尽量安排儿童集中造影。掌握患儿的心理特点,尤其是争强好胜的心理,安排多个患儿集中造影,并从中选择稍年长、配合度高的患儿给予鼓励和奖励,为其他患儿做出表率。并可以安排第 1 位做 FFA 检查的患儿观看成人造影步骤,以提高其适应性。
1.4 评价指标
1.4.1 短期不良反应 对接受 FFA 检查的患儿统计其短期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及比例,接受 FFA 的患儿可能出现的短期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头痛、眼胀、虹视、皮疹等。
1.4.2 患儿配合程度 将患儿配合程度划分为 3 个等级,分别为:完全配合,20 min 内完成检查,全程无障碍;基本配合,30 min 内完成检查,检查途中有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不配合。
2 结果
接受 FFA 检查的 132 例患儿,在检查过程中出现的短期不良反应主要为恶心呕吐,共发生 26 例,占总人数的 19.7%;无患儿发生头痛、眼胀、虹视及皮疹不良反应。
接受 FFA 检查的患儿进行优质护理后均能配合检查,其中 106 例(80.3%)为完全配合,能在 20 min 内完成检查;26 例(19.7%)为基本配合,由于患儿出现恶心呕吐不良反应有所延时,但均能在 30 min 内完成检查。所有检查结果均满足临床诊断要求,质量全部合格。
3 讨论
本研究实施的优质护理服务的重点在于对患儿及家长的心理护理。造影过程中通过安排患儿集中造影,根据其心理特点,给予鼓励,检查过程中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和通俗易懂的语言针对不同性格的患儿予以心理护理,对于较为主动配合的患儿,可以通过不断交谈告诉其如何配合和检查的意义,并予以赞扬鼓励,将其安排在紧张畏惧性患儿的前面进行检查,起到树立榜样的作用;对于紧张畏惧不愿合作的患儿,可以安排其观看主动配合型患儿的检查,以减轻或消除他们的紧张、恐惧心理,增加其敢于面对、主动配合的勇气,从而提高其合作程度;对于大哭大闹、强烈拒绝配合的患儿,在进行心理干预平复患儿情绪后,应取得家长的配合支持,教会家长正确的固定方法,在确保临床操作安全的前提下,稳、准、快地完成造影检查,便于造影检查的顺利完成。造影过程中出现的恶心、呕吐多为一过性,通过安慰患儿,消除紧张情绪后,症状可以自行缓解。造影当天由患儿母亲或父亲陪同,以放松和消减患儿恐惧不适,必要时家长可给予协助。护士在操作时动作应该轻柔,选择有经验的护士操作。若患儿哭闹、情绪不安等,要给予安慰、抚触、鼓励,且由一家长(父亲或母亲)陪伴一旁,给予患儿一种温馨、安全的感觉,降低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感[7-9]。
此外,针对我院眼科门诊就诊患者数量多的情况,我科采用预约分时检查的方式,这一方式一方面可以保证医护人员工作有序,特别是使护理人员能更有效率节约劳动力,使得患儿及家长在检查前有了充分的时间对检查进行了解;另一方面使护理人员对检查室药物器械等物资做好充分的准备,以缩短检查准备时间及迅速处理不良反应,对检查流程的优化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选择有经验的护士操作,这样可以确保造影前患儿充分散瞳,保证观察范围,尽可能减少遗漏病变部位,降低造影漏诊率。
综上所述,本研究对接受 FFA 检查的患儿予以着重心理护理的优质护理服务,能够有效提高患儿的配合程度,减轻不良反应,缩短检查时间,获得满意检查结果,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但由于本研究纳入的患儿数量不多,且只在一家医院进行实施,故还需进一步进行研究,以验证其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