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何莉, 吕宇, 徐丽萍, 赖长征. 各种干预措施对基层综合医院多重耐药菌控制效果研究. 华西医学, 2017, 32(3): 329-333. doi: 10.7507/1002-0179.201701045 复制
近年来,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MDRO)已成为临床难题和公共卫生威胁,MDRO 防控是当今感染控制工作最大的挑战之一[1]。2011 年原卫生部颁布的《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中明确指出,MDRO 是指对临床使用的 3 类或 3 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2]。2011 年欧洲疾病控制中心和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发起制定了关于多重耐药(multidrug resistant,MDR)、广泛耐药(extensively drug resistant,XDR)和泛耐药(pandrug resistant,PDR)的专家共识,对 MDR、XDR 和 PDR 做出了更为清晰的界定[3]。我院通过加强 MDRO 的目标性监测并采取一系列防控措施,探讨采取各项干预措施对 MDRO 感染的防控方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 2013 年 1 月—2015 年 12 月入住本院的所有患者共 51 612 例,其中男 23 735 例,女 27 877 例,平均年龄(45.5±25.6)岁。
1.2 研究方法
1.2.1 监测指标 全院共监测 6 种 MDRO,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产超广谱 β-内酰胺酶细菌、耐碳青霉烯肠杆菌科细菌、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
1.2.2 监测方法 医院感染管理部(院感部)专职人员使用同一监测方法和调查表进行主动监测,每日到检验科收集 MDRO 检验报告单,然后现场查看病历及相关检查结果,与医务人员探讨病历以明确诊断。临床科室对所有检出 MDRO(包括医院感染、社区感染、定植菌和污染菌)的患者实施防控措施,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根据每组的 MDRO 防控措施到临床科室进行依从性观察。
2013 年 1 月—2014 年 6 月(干预前)为干预前调查阶段,仅收集基本情况。2014 年 7 月—2015 年 12 月(干预后)为实施干预防控措施阶段,本阶段除收集以上数据外,还对干预防控措施和全院各科室进行了分组。干预 1 组实行手卫生,干预 2 组实行隔离医嘱、隔离标识,干预 3 组实行培训教育,干预 4 组实行物品专用、转科告知,干预 5 组实行环境物表清洁消毒,干预 6 组实行全部干预措施;全院科室分为重症监护病房组、综合内科组、呼吸科组、外科组、妇产科组、儿科新生儿科组。并将 6 组干预措施与 6 组科室通过简单随机抽签方式一一对应(呼吸内科组对应干预 1 组,妇产科组对应干预 2 组,外科组对应干预 3 组,儿科新生儿科组对应干预 4 组,重症监护病房组对应干预 5 组,综合内科组对应干预 6 组),积极实施各项干预防控措施,并将其纳入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考核。
1.2.3 干预措施 ① 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制定 MDRO 防控操作流程和监测流程,防控措施调查表等;② 对医院医护人员、保洁人员、护工进行培训和教育;③ 院感部专职人员实时反馈 MDRO 患者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并要求限期整改;④ 实行隔离医嘱:主管医师对检出的 MDRO 患者下“接触隔离”的长期医嘱,根据医院实际情况,进行床旁隔离;⑤ 隔离标识:在患者床旁悬挂蓝色接触隔离标识、病历牌粘贴白色隔离标识、患者腕带佩戴蓝色隔离标识等;⑥ 手卫生:要求患者床旁配备速干手消毒剂,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4],提高接触患者的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⑦ 陪护人员知晓率:医务人员对陪护人员进行 MDRO 相关知识教育,院感部专职人员对陪护人员进行现场调查和统计;⑧ 环境物表清洁消毒:严格进行物体表面与地面消毒(2 次/d)等;⑨ 物品专用:听诊器、体温计等诊疗物品实行专人专用;⑩ 转科告知:患者发生转科或者到检查科室就诊时,告知相关科室做好防控措施。MDRO 检出率=MDRO 检出株数/住院患者例数×100%;医院感染例次率=MDRO 医院感染例次数/住院患者例数×100%;防控措施依从率=各防控措施实际执行例次/应执行例次×100%;陪护人员(医护人员)知晓率=提问回答正确数/应回答提问数×100%。
1.2.4 感染诊断 MDRO 的检出诊断由微生物室人员按照《MDR、XDR、PDR 多重耐药菌暂行标准定义——国际专家建议》[5]和《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6]规定进行。MDRO 医院感染诊断依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7]确定医院感染和社区感染,由临床医生做出判断,院感部专职人员审核。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18.0 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进行统计描述,计算干预前后 MDRO 检出率、医院感染例次率,得出比值比(odds ratio,OR)值及其 95% 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CI),干预前后防控措施依从性比较采用χ2 检验或 Fisher 确切概率法。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MDRO 检出情况
2013 年 1 月—2015 年 12 月 51 612 例住院患者共检出 MDRO 611 株(非重复株),总体检出率为 1.18%;其中,2013 年 1 月—2014 年 6 月共收治住院患者 24 688 例,排除同一患者的重复株,共检出 MDRO 337 株,检出率为 1.37%;2014 年 7 月—2015 年 12 月共收治住院患者 27 272 例,排除同一患者的重复株,共检出 MDRO 274 株,检出率为 1.01%;干预前后 MDRO 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组别中,干预后 1、5、6 组的检出率均低于干预前(P<0.05);2、3、4 组的检出率干预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MDRO 医院感染干预效果
MDRO 医院感染例次率由干预前的 0.28% 降到干预后的 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组别中,干预后 1、5、6 组的 MDRO 医院感染例次率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4 组的 MDRO 医院感染例次率干预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 2 组在干预前未检出 MDRO,无可比性。见表 2。

2.3 干预前后防控措施依从性分析
干预后隔离医嘱、悬挂床旁隔离标识、患者腕带隔离标识、病历牌隔离标识、手卫生依从性、环境物表清洁消毒依从性、手卫生正确率、物品专用均较干预前提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医护人员及陪护人员知晓率(78.76%、66.34%)较干预前(52.97%、20.00%)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0.670,38.604;P<0.05)。患者床旁手消毒剂配置依从率、转科告知依从率干预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3 讨论
近数十年来,MDRO 在医疗机构中日益增多,革兰阴性菌对现有抗菌药物耐药的比率也在增加,克雷伯菌、不动杆菌和假单胞菌中 MDRO 显著增加。2014 年 CHINET 中国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率为 44.6%,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肺炎克雷伯菌和产酸克雷伯菌)和奇异变形杆菌中产超广谱 β-内酰胺酶者平均分别为 55.8%、29.9%和24.0%,与 2013 年相比,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中广泛耐药株的检出率有所上升[8]。综合分析,MDRO 检出率居高不下与院内感染控制措施不当有相当大的关系。
手卫生和环境物表清洁消毒是医院感染控制的两大基石,通过本研究发现,干预后 1、5、6 组 MDRO 检出率和医院感染例次率较干预前均有明显下降。可见,手卫生依从性、环境物表清洁消毒,在 MDRO 感染控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单独实施其他干预措施,对 MDRO 的检出率和医院感染例次率的影响不大,但是各项干预措施之间却是相辅相成的,所有干预措施的综合使用能有效降低 MDRO 检出率和感染例次率。
本研究中值得提出的是:① 此种研究方法仍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本研究系基层医院单中心研究,相比大型综合性医院,因为患者数量偏少,收治疾病种类较为单一,疾病严重程度不高等原因,均可能导致研究组中 MDRO 医院感染例数较少、样本量不足,从而导致检验效能降低,要进一步检验此方法有效性,宜开展多中心研究。② 手卫生依从性的提高。本项目中手卫生依从性调查采取的是直接观察法,该方法容易受到霍桑效应的影响。研究认为,霍桑效应是提升手卫生依从性的有效手段[9-10]。所以,该项目可能通过产生霍桑效应,进而影响医务人员的行为和习惯,导致得到的手卫生依从性比真实的手卫生依从性高。③ 加强环境物表的清洁和消毒。要求保洁人员每日对 MDRO 患者的床单元清洁消毒 2 次。2015 年 7 月起,我院为进一步提高环境物表的清洁消毒的依从率,实行荧光笔标记检查方法。因此,MDRO 患者的环境物表的清洁消毒依从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结果显示,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和多部门协作能有效降低 MDRO 检出率、医院感染例次率[11-15]。
综上所述,在基层综合医院有限的人力和财力的情况下,集中优势资源,重点加强医院手卫生和环境物表清洁消毒,能最大程度地降低 MDRO 检出率、医院感染例次率,同时综合强化 MDRO 各项干预措施的依从性,能有效控制 MDRO 在医院的传播流行,从而保障医疗安全。
近年来,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MDRO)已成为临床难题和公共卫生威胁,MDRO 防控是当今感染控制工作最大的挑战之一[1]。2011 年原卫生部颁布的《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中明确指出,MDRO 是指对临床使用的 3 类或 3 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2]。2011 年欧洲疾病控制中心和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发起制定了关于多重耐药(multidrug resistant,MDR)、广泛耐药(extensively drug resistant,XDR)和泛耐药(pandrug resistant,PDR)的专家共识,对 MDR、XDR 和 PDR 做出了更为清晰的界定[3]。我院通过加强 MDRO 的目标性监测并采取一系列防控措施,探讨采取各项干预措施对 MDRO 感染的防控方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 2013 年 1 月—2015 年 12 月入住本院的所有患者共 51 612 例,其中男 23 735 例,女 27 877 例,平均年龄(45.5±25.6)岁。
1.2 研究方法
1.2.1 监测指标 全院共监测 6 种 MDRO,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产超广谱 β-内酰胺酶细菌、耐碳青霉烯肠杆菌科细菌、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
1.2.2 监测方法 医院感染管理部(院感部)专职人员使用同一监测方法和调查表进行主动监测,每日到检验科收集 MDRO 检验报告单,然后现场查看病历及相关检查结果,与医务人员探讨病历以明确诊断。临床科室对所有检出 MDRO(包括医院感染、社区感染、定植菌和污染菌)的患者实施防控措施,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根据每组的 MDRO 防控措施到临床科室进行依从性观察。
2013 年 1 月—2014 年 6 月(干预前)为干预前调查阶段,仅收集基本情况。2014 年 7 月—2015 年 12 月(干预后)为实施干预防控措施阶段,本阶段除收集以上数据外,还对干预防控措施和全院各科室进行了分组。干预 1 组实行手卫生,干预 2 组实行隔离医嘱、隔离标识,干预 3 组实行培训教育,干预 4 组实行物品专用、转科告知,干预 5 组实行环境物表清洁消毒,干预 6 组实行全部干预措施;全院科室分为重症监护病房组、综合内科组、呼吸科组、外科组、妇产科组、儿科新生儿科组。并将 6 组干预措施与 6 组科室通过简单随机抽签方式一一对应(呼吸内科组对应干预 1 组,妇产科组对应干预 2 组,外科组对应干预 3 组,儿科新生儿科组对应干预 4 组,重症监护病房组对应干预 5 组,综合内科组对应干预 6 组),积极实施各项干预防控措施,并将其纳入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考核。
1.2.3 干预措施 ① 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制定 MDRO 防控操作流程和监测流程,防控措施调查表等;② 对医院医护人员、保洁人员、护工进行培训和教育;③ 院感部专职人员实时反馈 MDRO 患者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并要求限期整改;④ 实行隔离医嘱:主管医师对检出的 MDRO 患者下“接触隔离”的长期医嘱,根据医院实际情况,进行床旁隔离;⑤ 隔离标识:在患者床旁悬挂蓝色接触隔离标识、病历牌粘贴白色隔离标识、患者腕带佩戴蓝色隔离标识等;⑥ 手卫生:要求患者床旁配备速干手消毒剂,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4],提高接触患者的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⑦ 陪护人员知晓率:医务人员对陪护人员进行 MDRO 相关知识教育,院感部专职人员对陪护人员进行现场调查和统计;⑧ 环境物表清洁消毒:严格进行物体表面与地面消毒(2 次/d)等;⑨ 物品专用:听诊器、体温计等诊疗物品实行专人专用;⑩ 转科告知:患者发生转科或者到检查科室就诊时,告知相关科室做好防控措施。MDRO 检出率=MDRO 检出株数/住院患者例数×100%;医院感染例次率=MDRO 医院感染例次数/住院患者例数×100%;防控措施依从率=各防控措施实际执行例次/应执行例次×100%;陪护人员(医护人员)知晓率=提问回答正确数/应回答提问数×100%。
1.2.4 感染诊断 MDRO 的检出诊断由微生物室人员按照《MDR、XDR、PDR 多重耐药菌暂行标准定义——国际专家建议》[5]和《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6]规定进行。MDRO 医院感染诊断依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7]确定医院感染和社区感染,由临床医生做出判断,院感部专职人员审核。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18.0 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进行统计描述,计算干预前后 MDRO 检出率、医院感染例次率,得出比值比(odds ratio,OR)值及其 95% 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CI),干预前后防控措施依从性比较采用χ2 检验或 Fisher 确切概率法。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MDRO 检出情况
2013 年 1 月—2015 年 12 月 51 612 例住院患者共检出 MDRO 611 株(非重复株),总体检出率为 1.18%;其中,2013 年 1 月—2014 年 6 月共收治住院患者 24 688 例,排除同一患者的重复株,共检出 MDRO 337 株,检出率为 1.37%;2014 年 7 月—2015 年 12 月共收治住院患者 27 272 例,排除同一患者的重复株,共检出 MDRO 274 株,检出率为 1.01%;干预前后 MDRO 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组别中,干预后 1、5、6 组的检出率均低于干预前(P<0.05);2、3、4 组的检出率干预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MDRO 医院感染干预效果
MDRO 医院感染例次率由干预前的 0.28% 降到干预后的 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组别中,干预后 1、5、6 组的 MDRO 医院感染例次率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4 组的 MDRO 医院感染例次率干预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 2 组在干预前未检出 MDRO,无可比性。见表 2。

2.3 干预前后防控措施依从性分析
干预后隔离医嘱、悬挂床旁隔离标识、患者腕带隔离标识、病历牌隔离标识、手卫生依从性、环境物表清洁消毒依从性、手卫生正确率、物品专用均较干预前提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医护人员及陪护人员知晓率(78.76%、66.34%)较干预前(52.97%、20.00%)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0.670,38.604;P<0.05)。患者床旁手消毒剂配置依从率、转科告知依从率干预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3 讨论
近数十年来,MDRO 在医疗机构中日益增多,革兰阴性菌对现有抗菌药物耐药的比率也在增加,克雷伯菌、不动杆菌和假单胞菌中 MDRO 显著增加。2014 年 CHINET 中国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率为 44.6%,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肺炎克雷伯菌和产酸克雷伯菌)和奇异变形杆菌中产超广谱 β-内酰胺酶者平均分别为 55.8%、29.9%和24.0%,与 2013 年相比,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中广泛耐药株的检出率有所上升[8]。综合分析,MDRO 检出率居高不下与院内感染控制措施不当有相当大的关系。
手卫生和环境物表清洁消毒是医院感染控制的两大基石,通过本研究发现,干预后 1、5、6 组 MDRO 检出率和医院感染例次率较干预前均有明显下降。可见,手卫生依从性、环境物表清洁消毒,在 MDRO 感染控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单独实施其他干预措施,对 MDRO 的检出率和医院感染例次率的影响不大,但是各项干预措施之间却是相辅相成的,所有干预措施的综合使用能有效降低 MDRO 检出率和感染例次率。
本研究中值得提出的是:① 此种研究方法仍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本研究系基层医院单中心研究,相比大型综合性医院,因为患者数量偏少,收治疾病种类较为单一,疾病严重程度不高等原因,均可能导致研究组中 MDRO 医院感染例数较少、样本量不足,从而导致检验效能降低,要进一步检验此方法有效性,宜开展多中心研究。② 手卫生依从性的提高。本项目中手卫生依从性调查采取的是直接观察法,该方法容易受到霍桑效应的影响。研究认为,霍桑效应是提升手卫生依从性的有效手段[9-10]。所以,该项目可能通过产生霍桑效应,进而影响医务人员的行为和习惯,导致得到的手卫生依从性比真实的手卫生依从性高。③ 加强环境物表的清洁和消毒。要求保洁人员每日对 MDRO 患者的床单元清洁消毒 2 次。2015 年 7 月起,我院为进一步提高环境物表的清洁消毒的依从率,实行荧光笔标记检查方法。因此,MDRO 患者的环境物表的清洁消毒依从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结果显示,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和多部门协作能有效降低 MDRO 检出率、医院感染例次率[11-15]。
综上所述,在基层综合医院有限的人力和财力的情况下,集中优势资源,重点加强医院手卫生和环境物表清洁消毒,能最大程度地降低 MDRO 检出率、医院感染例次率,同时综合强化 MDRO 各项干预措施的依从性,能有效控制 MDRO 在医院的传播流行,从而保障医疗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