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李谋, 郑兴菊, 黄子星, 宋彬.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评价大鼠肝细胞癌的微血管生成. 华西医学, 2018, 33(4): 411-416. doi: 10.7507/1002-0179.201701065 复制
肝癌是全球第五大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原发性肝癌中最主要的类型[1-2]。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是运用特异性抗体标记肿瘤组织血管内皮细胞,在显微镜下计数单位面积中的微血管数目,是目前被认为最能反映肿瘤新生血管增生情况的直观方法[3]。HCC 的肿瘤血管生成在实体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转移各阶段均有重要作用,肿瘤内微血管越多,MVD 越高,其生物学行为越恶性。同时,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也能够反映 HCC 的恶性潜能,发生 MVI 的 HCC 转移可能性更大,是影响肿瘤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4]。抗血管治疗已成为 HCC 治疗的重要策略之一[5-7]。因此术前评估 HCC 的 MVD 及 MVI 对其治疗方案的选取、预后评价等具有重要意义[8-10]。由于病理学检查为有创检查,一定程度上应用受限[11-12],因此术前应用影像学方法无创评估肿瘤微血管生成具有重要意义。
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通过反映组织内水分子的布朗运动,间接反映组织的微观结构特点[13-15]。但由于 DWI 计算得出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受到微循环毛细血管灌注的影响,因此 Le Bihan 等[16]提出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IVIM)理论,以消除病灶内血流灌注对弥散测量的影响。目前关于 IVIM 涉及 HCC MVD 及 MVI 的研究较少且结论不一[17]。本研究旨在通过判断 IVIM 参数预测 HCC MVD、MVI 的能力,评估目前已有的研究结果,并提供一种无创评估 HCC 微血管生成的方法。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材料与设备
100 只 6 周龄、体质量 100~150 g 的健康雄性清洁级 Wistar 大鼠,购自四川达硕动物中心。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DEN),购自美国 Sigma 公司。MRI 扫描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 Skyra 3.0 T 磁共振扫描仪。
1.2 建立大鼠 HCC 模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 100 只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90 只)和空白组(10 只)。实验组大鼠自由饮用浓度为 0.1 mg/mL 的 DEN 溶液,而空白组大鼠仅给予蒸馏水,两组大鼠均自由食用饲料,喂养 12 周。所有操作遵守四川大学动物保护方针。
1.3 扫描及图像分析
用 2% 异氟烷对大鼠进行呼吸麻醉后,从膈顶扫描至肝下缘,扫描序列包括 T1 加权像(T1 weighted image,T1WI)、IVIM,以及轴位、冠状位和矢状位 T2 加权像(T2 weighted image,T2WI)。经预实验测试后,序列扫描参数如下:① T1WI:重复时间(repetition time,TR) 201 ms,回波时间(echo time,TE) 4.59 ms,视野 90 mm×100 mm,矩阵 225×250,层厚 1.5 mm,间隔 0.1 mm,带宽 300 Hz,扫描时间 253 s。② T2WI:TR 3 000 ms,TE 62 ms,视野 90 mm×100 mm,矩阵 225×250,层厚 1.5 mm,间隔 0.1 mm,带宽 300 Hz,扫描时间 203 s。③ IVIM:TR 3 300 ms,TE 68 ms,视野 110 mm×100 mm,矩阵 157×143,层厚 1.5 mm,b 值 0、25、50、80、150、300、500、800,扫描时间 4 min 42 s。IVIM 测值:在图像上采用圆形感兴趣区对病灶测值。测量时尽量避免边缘噪声和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同时避开病灶内出血、液化坏死区域。每个参数取 3 次测量的平均值。结合 T1、T2 平扫,在 ADC 图像上选择病灶的最大径平面,将感兴趣区置于病灶的实质部分,记为 ADCLes。将上述 HCC 病灶 ADC 图像的感兴趣区复制到相同层面的 IVIM 参数图(D、D*、f)上,分别记为 DLes、D*Les、fLes。由 2 名腹部影像诊断医师利用工作站(Version VB 35 A)独立分析、测量图像,意见不同则协商达成一致。
1.4 病理学检测
采用颈椎脱臼法处死大鼠,结合轴位、矢状位和冠状位 T2WI 选取目标病灶后用石蜡包埋,行苏木精-伊红(ematoxylin-eosin,HE)染色,并采用 Envision 法行 CD31 染色。由 2 名年资 5 年以上的病理医生分别对病灶的 HE 切片结果进行分析,若病灶为 HCC,进一步计数 MVD 及判断有无 MVI,意见不同则协商达成一致。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统计分析采用 SPSS 20.0 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比较 MVI(+)和 MVI(–)组 HCC 的 ADC 值、IVIM 相关参数值有无差异。采用 Spearman 相关性分析评估 IVIM 相关参数值与 MVD 有无相关性,r 为正值代表正相关,负值代表负相关;0≤|r|<0.25,无相关性或相关性弱;0.25≤|r|<0.5,相关性一般;0.5≤|r|<0.75,相关性良好;|r|≥0.75,相关性非常好[18]。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2.1 大鼠肝癌模型
喂养 12 周期间,实验组死亡 26 只,解剖后发现死因可能为肺炎、肝硬化导致的并发症、肿瘤破裂出血等。空白组 10 只均存活。对剩余 64 只实验组大鼠进行 MRI 扫描,因过度麻醉死亡 3 只,因 IVIM 图像病灶区域出现信号缺失排除 4 只,最终对 57 只实验组大鼠进行病理取材。
2.2 病理结果及统计结果
共纳入 50 个 HCC 病灶,包含 MVI(+)组 27 个,MVI(–)组 23 个。50 个 HCC 病灶 MVD 为(18.2±11.4)个/视野,ADC、D 及 D*分别为(0.85±0.14)、(0.75±0.14)、(28.5±7.39)× 10–3 mm2/s,f 值为(16.0±7.54)%,各 IVIM 参数与 MVD 的相关系数见表 1,散点图见图 1。HCC 的 ADC 值、D 值与 MVD 呈负相关(r=–0.406,P=0.003;r=–0.468,P=0.001);D*值、f 值与 MVD 无统计学相关性(P=0.172、0.074);MVI(+)组和 MVI(–)组的 IVIM 相关参数、ADC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93、0.395、0.221、0.550),见表 2 及图 2、3。




a. T1 图像,病灶呈稍长 T1 信号;b. T2 图像,病灶呈长 T2 信号;c. DWI 呈高信号;d. ADC 图像呈稍低信号;c、d 示病灶弥散稍受限;e~g. 分别为其 D、D*、

a. T1 图像,病灶呈稍长 T1 信号;b. T2 图像,病灶呈稍长 T2 信号;c. DWI 呈高信号;d. ADC 图像呈低信号;c、d 示病灶弥散明显受限;e~g. 分别为其 D、D*、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 ADC 及 IVIM 参数 D 与 HCC MVD 具有相关性,但 MVI(+)组和 MVI(–)组的 IVIM 相关参数、ADC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 ADC、D 一定程度上可用于无创评估 HCC 的 MVD,但评估 MVI 的能力受限。
DWI 通过梯度回波技术来反映组织内水分子的布朗运动,进而间接反映感兴趣区组织内微观结构的特点,但在活体组织内,不仅有水分子的扩散,还有微循环毛细血管灌注的影响。因此 Le Bihan 等[16]在 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 IVIM 理论,即 Sb/S0=(1–f)×exp(–bD)+f×exp[(–b(D+D*)],其中,S 代表感兴趣区内信号强度;D 代表感兴趣区内纯水分子扩散,为真性扩散系数;D*代表感兴趣区内微循环灌注,为假性扩散系数;f为灌注分数,代表感兴趣区内微循环灌注效应占总体扩散效应的容积率。IVIM 能够将灌注导致的弥散与真实弥散分离,更准确地评估弥散及灌注。
HCC 在血管生成因子的刺激下,已存在的微血管内皮细胞重新进入细胞增殖周期,形成新生毛细血管,与 HCC 的生成、生长及预后有密切关系[19]。研究表明,MVD 是一个独立而重要的预后因素,高 MVD 提示肿瘤易发生转移,预后不良[20]。本研究发现,HCC 的 ADC 值、D 值与 MVD 有一定的负相关关系。肿瘤的病理分级越高,肿瘤组织内水分子扩散受限越严重[18],同时肿瘤病理分级越高,肿瘤内微血管越多,亦会加大对肿瘤组织内水分子扩散运动的抑制作用,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最终导致反映纯水分子扩散的 D 值与 MVD 具有一定的负相关性,而包含肿瘤组织内纯水分子扩散和微循环血流灌注两方面信息的 ADC 值,亦与 MVD 呈现出一定的负相关关系。
Lee 等[21]将人结直肠癌细胞种植于裸鼠腹侧皮下,建立肿瘤模型后进行 IVIM 成像,结果示:D*值和 f 值分别与 MVD 具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r=0.782,P<0.001;r=0.749,P<0.001),能够反映肿瘤的灌注信息。本研究中,D*值、f 值与 MVD 无相关性,与上述报道不一致,推测原因为 D*值和f 值的可重复性差,D 值和 ADC 值的可重复性较好[22-23],与扫描时的呼吸方式、病灶位置等因素有关。
仅有少数研究应用 DWI 的 ADC 值来预测 HCC 的 MVI[24-25]。这些研究认为 ADC 可预测 HCC 的 MVI:当 ADC 值<1.227×10–3 mm2/s(b=0、500 s/mm2)时,可作为小 HCC(肿瘤直径≤2 cm)MVI 的预测因子。ADC 值<1.11×10–3 mm2/s 有利于术前预测 HCC 的 MVI。对于本研究,应用单变量分析 MVI(+)组和 MVI(–)组的 ADC 值、IVIM 相关参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目前尚需更多、更大样本含量的研究进一步验证。
本研究存在一些不足。第一,不能完全确保病理取材标本与 MRI 图像参数测量层面相一致。研究中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使二者尽量保持一致:结合 T1、T2 轴位、冠状位、矢状位图像,对参数测量层面准确定位;扫描体位和取材体位保持一致,均取仰卧位,取材时,找到 MRI 参数测量平面。但所取标本厚度与 MRI 扫描层厚有一定差距,难免导致病理标本与参数测量层面之间存在一定的误差。第二,本研究的样本量相对较小,主要是受到建模周期较长的限制。第三,IVIM-DWI 的扫描参数,目前并无统一标准,因此本研究在进行预实验后,选取了相比之下能获得最佳图像质量的参数进行扫描,与别的研究所选扫描参数有差异,是造成与之结果不一致的原因之一。
肝癌是全球第五大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原发性肝癌中最主要的类型[1-2]。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是运用特异性抗体标记肿瘤组织血管内皮细胞,在显微镜下计数单位面积中的微血管数目,是目前被认为最能反映肿瘤新生血管增生情况的直观方法[3]。HCC 的肿瘤血管生成在实体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转移各阶段均有重要作用,肿瘤内微血管越多,MVD 越高,其生物学行为越恶性。同时,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也能够反映 HCC 的恶性潜能,发生 MVI 的 HCC 转移可能性更大,是影响肿瘤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4]。抗血管治疗已成为 HCC 治疗的重要策略之一[5-7]。因此术前评估 HCC 的 MVD 及 MVI 对其治疗方案的选取、预后评价等具有重要意义[8-10]。由于病理学检查为有创检查,一定程度上应用受限[11-12],因此术前应用影像学方法无创评估肿瘤微血管生成具有重要意义。
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通过反映组织内水分子的布朗运动,间接反映组织的微观结构特点[13-15]。但由于 DWI 计算得出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受到微循环毛细血管灌注的影响,因此 Le Bihan 等[16]提出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IVIM)理论,以消除病灶内血流灌注对弥散测量的影响。目前关于 IVIM 涉及 HCC MVD 及 MVI 的研究较少且结论不一[17]。本研究旨在通过判断 IVIM 参数预测 HCC MVD、MVI 的能力,评估目前已有的研究结果,并提供一种无创评估 HCC 微血管生成的方法。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材料与设备
100 只 6 周龄、体质量 100~150 g 的健康雄性清洁级 Wistar 大鼠,购自四川达硕动物中心。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DEN),购自美国 Sigma 公司。MRI 扫描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 Skyra 3.0 T 磁共振扫描仪。
1.2 建立大鼠 HCC 模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 100 只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90 只)和空白组(10 只)。实验组大鼠自由饮用浓度为 0.1 mg/mL 的 DEN 溶液,而空白组大鼠仅给予蒸馏水,两组大鼠均自由食用饲料,喂养 12 周。所有操作遵守四川大学动物保护方针。
1.3 扫描及图像分析
用 2% 异氟烷对大鼠进行呼吸麻醉后,从膈顶扫描至肝下缘,扫描序列包括 T1 加权像(T1 weighted image,T1WI)、IVIM,以及轴位、冠状位和矢状位 T2 加权像(T2 weighted image,T2WI)。经预实验测试后,序列扫描参数如下:① T1WI:重复时间(repetition time,TR) 201 ms,回波时间(echo time,TE) 4.59 ms,视野 90 mm×100 mm,矩阵 225×250,层厚 1.5 mm,间隔 0.1 mm,带宽 300 Hz,扫描时间 253 s。② T2WI:TR 3 000 ms,TE 62 ms,视野 90 mm×100 mm,矩阵 225×250,层厚 1.5 mm,间隔 0.1 mm,带宽 300 Hz,扫描时间 203 s。③ IVIM:TR 3 300 ms,TE 68 ms,视野 110 mm×100 mm,矩阵 157×143,层厚 1.5 mm,b 值 0、25、50、80、150、300、500、800,扫描时间 4 min 42 s。IVIM 测值:在图像上采用圆形感兴趣区对病灶测值。测量时尽量避免边缘噪声和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同时避开病灶内出血、液化坏死区域。每个参数取 3 次测量的平均值。结合 T1、T2 平扫,在 ADC 图像上选择病灶的最大径平面,将感兴趣区置于病灶的实质部分,记为 ADCLes。将上述 HCC 病灶 ADC 图像的感兴趣区复制到相同层面的 IVIM 参数图(D、D*、f)上,分别记为 DLes、D*Les、fLes。由 2 名腹部影像诊断医师利用工作站(Version VB 35 A)独立分析、测量图像,意见不同则协商达成一致。
1.4 病理学检测
采用颈椎脱臼法处死大鼠,结合轴位、矢状位和冠状位 T2WI 选取目标病灶后用石蜡包埋,行苏木精-伊红(ematoxylin-eosin,HE)染色,并采用 Envision 法行 CD31 染色。由 2 名年资 5 年以上的病理医生分别对病灶的 HE 切片结果进行分析,若病灶为 HCC,进一步计数 MVD 及判断有无 MVI,意见不同则协商达成一致。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统计分析采用 SPSS 20.0 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比较 MVI(+)和 MVI(–)组 HCC 的 ADC 值、IVIM 相关参数值有无差异。采用 Spearman 相关性分析评估 IVIM 相关参数值与 MVD 有无相关性,r 为正值代表正相关,负值代表负相关;0≤|r|<0.25,无相关性或相关性弱;0.25≤|r|<0.5,相关性一般;0.5≤|r|<0.75,相关性良好;|r|≥0.75,相关性非常好[18]。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2.1 大鼠肝癌模型
喂养 12 周期间,实验组死亡 26 只,解剖后发现死因可能为肺炎、肝硬化导致的并发症、肿瘤破裂出血等。空白组 10 只均存活。对剩余 64 只实验组大鼠进行 MRI 扫描,因过度麻醉死亡 3 只,因 IVIM 图像病灶区域出现信号缺失排除 4 只,最终对 57 只实验组大鼠进行病理取材。
2.2 病理结果及统计结果
共纳入 50 个 HCC 病灶,包含 MVI(+)组 27 个,MVI(–)组 23 个。50 个 HCC 病灶 MVD 为(18.2±11.4)个/视野,ADC、D 及 D*分别为(0.85±0.14)、(0.75±0.14)、(28.5±7.39)× 10–3 mm2/s,f 值为(16.0±7.54)%,各 IVIM 参数与 MVD 的相关系数见表 1,散点图见图 1。HCC 的 ADC 值、D 值与 MVD 呈负相关(r=–0.406,P=0.003;r=–0.468,P=0.001);D*值、f 值与 MVD 无统计学相关性(P=0.172、0.074);MVI(+)组和 MVI(–)组的 IVIM 相关参数、ADC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93、0.395、0.221、0.550),见表 2 及图 2、3。




a. T1 图像,病灶呈稍长 T1 信号;b. T2 图像,病灶呈长 T2 信号;c. DWI 呈高信号;d. ADC 图像呈稍低信号;c、d 示病灶弥散稍受限;e~g. 分别为其 D、D*、

a. T1 图像,病灶呈稍长 T1 信号;b. T2 图像,病灶呈稍长 T2 信号;c. DWI 呈高信号;d. ADC 图像呈低信号;c、d 示病灶弥散明显受限;e~g. 分别为其 D、D*、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 ADC 及 IVIM 参数 D 与 HCC MVD 具有相关性,但 MVI(+)组和 MVI(–)组的 IVIM 相关参数、ADC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 ADC、D 一定程度上可用于无创评估 HCC 的 MVD,但评估 MVI 的能力受限。
DWI 通过梯度回波技术来反映组织内水分子的布朗运动,进而间接反映感兴趣区组织内微观结构的特点,但在活体组织内,不仅有水分子的扩散,还有微循环毛细血管灌注的影响。因此 Le Bihan 等[16]在 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 IVIM 理论,即 Sb/S0=(1–f)×exp(–bD)+f×exp[(–b(D+D*)],其中,S 代表感兴趣区内信号强度;D 代表感兴趣区内纯水分子扩散,为真性扩散系数;D*代表感兴趣区内微循环灌注,为假性扩散系数;f为灌注分数,代表感兴趣区内微循环灌注效应占总体扩散效应的容积率。IVIM 能够将灌注导致的弥散与真实弥散分离,更准确地评估弥散及灌注。
HCC 在血管生成因子的刺激下,已存在的微血管内皮细胞重新进入细胞增殖周期,形成新生毛细血管,与 HCC 的生成、生长及预后有密切关系[19]。研究表明,MVD 是一个独立而重要的预后因素,高 MVD 提示肿瘤易发生转移,预后不良[20]。本研究发现,HCC 的 ADC 值、D 值与 MVD 有一定的负相关关系。肿瘤的病理分级越高,肿瘤组织内水分子扩散受限越严重[18],同时肿瘤病理分级越高,肿瘤内微血管越多,亦会加大对肿瘤组织内水分子扩散运动的抑制作用,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最终导致反映纯水分子扩散的 D 值与 MVD 具有一定的负相关性,而包含肿瘤组织内纯水分子扩散和微循环血流灌注两方面信息的 ADC 值,亦与 MVD 呈现出一定的负相关关系。
Lee 等[21]将人结直肠癌细胞种植于裸鼠腹侧皮下,建立肿瘤模型后进行 IVIM 成像,结果示:D*值和 f 值分别与 MVD 具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r=0.782,P<0.001;r=0.749,P<0.001),能够反映肿瘤的灌注信息。本研究中,D*值、f 值与 MVD 无相关性,与上述报道不一致,推测原因为 D*值和f 值的可重复性差,D 值和 ADC 值的可重复性较好[22-23],与扫描时的呼吸方式、病灶位置等因素有关。
仅有少数研究应用 DWI 的 ADC 值来预测 HCC 的 MVI[24-25]。这些研究认为 ADC 可预测 HCC 的 MVI:当 ADC 值<1.227×10–3 mm2/s(b=0、500 s/mm2)时,可作为小 HCC(肿瘤直径≤2 cm)MVI 的预测因子。ADC 值<1.11×10–3 mm2/s 有利于术前预测 HCC 的 MVI。对于本研究,应用单变量分析 MVI(+)组和 MVI(–)组的 ADC 值、IVIM 相关参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目前尚需更多、更大样本含量的研究进一步验证。
本研究存在一些不足。第一,不能完全确保病理取材标本与 MRI 图像参数测量层面相一致。研究中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使二者尽量保持一致:结合 T1、T2 轴位、冠状位、矢状位图像,对参数测量层面准确定位;扫描体位和取材体位保持一致,均取仰卧位,取材时,找到 MRI 参数测量平面。但所取标本厚度与 MRI 扫描层厚有一定差距,难免导致病理标本与参数测量层面之间存在一定的误差。第二,本研究的样本量相对较小,主要是受到建模周期较长的限制。第三,IVIM-DWI 的扫描参数,目前并无统一标准,因此本研究在进行预实验后,选取了相比之下能获得最佳图像质量的参数进行扫描,与别的研究所选扫描参数有差异,是造成与之结果不一致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