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柴丹, 周丽. 宫颈扩张球囊在瘢痕子宫阴道试产中的应用探讨. 华西医学, 2017, 32(12): 1886-1889. doi: 10.7507/1002-0179.201701073 复制
近年来随着重复剖宫产弊端认知的普及和国内二孩政策的放开,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已成为产科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宫颈成熟是提高阴道试产成功率、降低剖宫产率的关键[1]。目前国内外大量文献表明宫颈扩张球囊用于足月妊娠促宫颈成熟具有安全性及有效性[2-4],但其在瘢痕子宫足月妊娠中的应用却鲜有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宫颈扩张球囊在剖宫产术后阴道试产(trial of labor after cesarean delivery,TOLAC)过程中促宫颈成熟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为提高瘢痕子宫足月妊娠阴道试产成功率、降低重复剖宫产率提供一定的临床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回顾性收集资料的方法,随机选取 2015 年 7 月—2016 年 3 月入住深圳市南山区妇幼保健院有引产指征且具备阴道试产意愿及条件的 50 例瘢痕子宫足月妊娠孕妇为观察组,随机选取同等条件下的 50 例非瘢痕子宫孕妇为对照组。引产指征包括孕周≥41 周、羊水减少、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轻度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和胎儿生长受限等。观察组纳入标准:① 既往只有 1 次子宫手术史,且为子宫下段剖宫产;② 此次分娩距上次剖宫产时间≥2 年;③ 首次剖宫产术后无感染,子宫瘢痕愈合良好;④ 前次剖宫产指征不存在,未出现新的剖宫产指征;⑤ 胎膜完整;⑥ 白带常规无异常,B 族链球菌检测阴性;⑦ 单胎头位;⑧ 放置宫颈扩张球囊前经 2 名有经验的医师行骨盆内外测量核实无头盆不称,软产道无异常;⑨ 未临产,宫颈 Bishop 评分<6 分,放置宫颈扩张球囊前胎监无应激试验(non-stress test,NST)反应性或缩宫素激惹试验阴性。对照组纳入标准:既往无剖宫产术、子宫肌瘤剔除术、子宫穿孔或破裂修复术、子宫成形术等子宫手术史,其余以观察组中第 5~9 项内容为准。两组排除标准:① 前置胎盘、前置血管、胎盘早剥;② 胎位异常,如臀位、横位等;③ 双胎及多胎妊娠;④ 严重内外科合并症导致对阴道分娩不耐受必须及时实施剖宫产以确保母儿安全者;⑤ 宫颈癌患者。观察组孕妇年龄 23~41 岁,平均 31.9 岁;孕周 37+2~41+2 周,平均 39.9 周;其中 20 例(40%)曾有过≥28 孕周阴道试产经历。对照组孕妇年龄 22~42 岁,平均 31.1 岁;孕周 37+1 周~41+3周,平均 39.8 周;其中 28 例(56%)曾有过≥28 孕周阴道试产经历。两组孕妇在年龄、孕周、既往阴道试产经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引产方法
对所有瘢痕子宫试产者,放置扩张球囊前均需做好皮试、备皮、备血等术前准备。促宫颈成熟双球囊导管(型号为 J-CRB-184000)由美国库克(COOK)公司生产,放置时间为 20:00–21:00。放置方法:孕妇排空膀胱后取膀胱截石位,会阴常规消毒铺巾,窥阴器暴露宫颈,再次消毒宫颈及阴道,宫颈钳钳夹固定宫颈前唇或后唇,卵圆钳夹住 COOK 球囊远端将 2 个球囊沿宫颈侧壁缓慢送入宫腔内,向子宫球囊导管(红色标有“U”)内注入 40 mL 生理盐水,回拉导管至阴道球囊位于宫颈外口,向阴道球囊导管(绿色标有“V”)注入 40 mL 生理盐水,再次核实宫腔球囊及阴道球囊位置无误,取出窥阴器,分别向 2 个球囊导管注入生理盐水至总量分别达 80 mL,用胶布将导管固定在孕妇大腿内侧。放置球囊后 30 min 行胎心监测示 NST 反应型,孕妇返回病房,无需限制其活动,如发生胎膜早破或过强、过频宫缩,则随时取出球囊,如球囊未自行脱出或未发生胎膜早破,则于放置球囊后 12 h 取出,并再次进行宫颈 Bishop 评分。取出球囊后如宫颈评分≥6 分,则行人工破膜,观察羊水性状,进行胎心监护并观察 1 h,如未临产,无论破膜与否均给予 0.5% 小剂量缩宫素(缩宫素 2.5 U 加入生理盐水 500 mL)诱发宫缩,未破膜成功者次日再次行宫颈评分决定是否人工破膜,如缩宫素静脉滴注引产 48~72 h 后仍未临产则视为引产失败并以剖宫产术终止妊娠。两组孕妇使用缩宫素进行催产的过程由专人观察,同时行持续胎心监测。
1.3 促宫颈成熟评价标准
放置宫颈扩张球囊 12 h 后行宫颈 Bishop 评分,有效:宫颈 Bishop 评分提高≥2 分,无效:宫颈 Bishop 评分提高<2 分。Bishop 评分≥6 分提示宫颈成熟。
1.4 观察指标
观察放置扩张球囊前后宫颈 Bishop 评分、总产程时间、分娩方式、新生儿出生即刻 Apgar 评分、产后 24 h 出血量、母儿不良结局(如急性绒毛膜羊膜炎、宫颈裂伤、产后出血和新生儿窒息)。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2.0 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正态分布)或秩和检验(非正态分布);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 检验、连续矫正 χ2 检验及 Fisher 确切概率法。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2.1 促宫颈成熟及引产情况对比
观察组和对照组使用扩张球囊前宫颈 Bishop 评分分别为(4.00±0.83)、(3.96±0.8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30,P=0.742);观察组和对照组使用扩张球囊后宫颈 Bishop 评分为(6.20±0.99)、(6.04±0.98)分,其中放置球囊后宫颈评分≥6 分者分别为 33 例(66%)和 38 例(7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860,P=0.392;χ2=1.214,P=0.271)。在放置球囊 12 h 观察窗内,两组对象均无胎膜早破、宫缩过频及胎盘早剥等情况发生,观察组有 2 例孕妇发生球囊自行脱落,对照组中有 3 例孕妇发生球囊自行脱落,脱落后行宫颈评分均≥6 分,提示宫颈成熟。
观察组有 20 例孕妇人工破膜后直接进入产程,13 例经人工破膜+缩宫素静脉滴注后进入产程,5 例取出扩张球囊后当天人工破膜失败,给予静脉滴注缩宫素引产,次日再次评估并给予人工破膜+缩宫素静脉滴注后进入产程,其余 12 例孕妇经缩宫素引产 48~72 h 后仍未临产,考虑引产失败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终止妊娠,引产成功率为 76%;对照组中 18 例孕妇人工破膜后直接进入产程,21 例经人工破膜+缩宫素静脉滴注后进入产程,3 例孕妇取出扩张球囊后当天人工破膜失败,给予静脉滴注缩宫素引产,次日再次评估并给予人工破膜+缩宫素静脉滴注后进入产程,其余 8 例孕妇亦考虑引产失败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终止妊娠,引产成功率为 84%。两组孕妇引产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00,P=0.317)。
2.2 两组孕妇妊娠结局的对比
观察组引产成功孕妇中有 29 例最终经阴道分娩,该组经阴道分娩率为 58%。9 例引产成功的孕妇中转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其中 1 例因下腹瘢痕处压痛明显伴血尿,怀疑先兆子宫破裂急诊行剖宫产术,术中见子宫下段菲薄;3 例因产时发热,血象及 C 反应蛋白增高行急诊剖宫产术,术后经胎盘及胎膜病理检查证实为急性绒毛膜羊膜炎;2 例因分娩过程中出现胎心异常行剖宫产术;2 例因产程停滞行剖宫产术;1 例因产妇不能耐受宫缩痛放弃阴道试产改行剖宫产术。对照组引产成功孕妇中有 37 例最终经阴道分娩(1 例因胎心异常于第二产程末行产钳助产术),该组经阴道分娩率为 74%。5 例引产成功的孕妇中转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其中 2 例因产时发热,血象及 C 反应蛋白增高行急诊剖宫产术,术后经胎盘及胎膜病理检查证实为急性绒毛膜羊膜炎;1 例因产程早期出现羊水粪染及胎心异常行剖宫产术;2 例因产程停滞行剖宫产术。两组产妇的阴道分娩率、产程时间、产后 24 h 出血量、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及新生儿出生即刻 Apgar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3 两组母儿不良结局发生率对比
两组产妇在急性绒毛膜羊膜炎、宫颈裂伤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 1 例新生儿发生轻度窒息,观察组中无新生儿轻度窒息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均无产后大出血发生。见表 2。

3 讨论
合理的剖宫产对于改善围产儿结局、降低孕产妇死亡率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作为一种干预手段,其所带来的一系列近远期并发症势必会给母儿带来诸多危害。中国是剖宫产手术的大国,2010 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剖宫产率高达 46.2%[5]。随着二孩政策的放开,如何指导剖宫产术后的再次分娩已成为产科面临的突出问题。
近来随着对重复剖宫产近远期并发症如产后大出血、膀胱及输尿管等盆腹腔脏器损伤、术后感染、下肢静脉栓塞等[6-8]的深入认识,以及高质量研究对剖宫产术后再次阴道分娩安全性及有效性的证实[9-11],有 TOLAC 意愿的孕妇逐渐增多。资料显示,对于有引产指征孕妇来讲,剖宫产后阴道分娩成功率与宫颈 Bishop 评分显著相关,Bishop 评分≥6 分使剖宫产后阴道分娩成功率增加[12]。目前常用促宫颈成熟方法有机械性方法(刺激乳头、水囊扩张宫颈)和药物治疗(前列腺素 E2 和米索前列醇)[13]。2005 年加拿大妇产科学会《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临床指南》(第 2 版)[14]指出缩宫素、前列腺素有导致子宫破裂的风险,使用前应仔细评估(证据水平Ⅱ-2B),Foley 尿管等机械性方法促宫颈成熟是相对安全的(证据水平Ⅱ-2A)。
宫颈扩张球囊是通过对宫颈内外口持续、机械的压迫促进宫颈扩张,机制同 Foley 尿管。Lalitkumar 等[15]研究表明瘢痕子宫孕妇使用球囊促宫颈成熟后再次阴道分娩成功率为 53.7%。本研究结果显示瘢痕子宫孕妇的阴道分娩成功率为 58%,接近并略高于上述研究结果;且与对照组(74%)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妇在产程时间、产后 24 h 出血量、新生儿出生即刻 Apgar 评分、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扩张球囊在瘢痕子宫足月妊娠阴道试产过程中促宫颈成熟是有效、可行的。此外,两组产妇在急性绒毛膜羊膜炎、宫颈裂伤、产后大出血等母儿不良结局方面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扩张球囊放置风险并不会因存在瘢痕子宫而增加。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放置宫颈扩张球囊前已对白带异常及 B 族链球菌阳性孕妇进行排除或治疗,但两组产妇中仍有产妇发生急性绒毛膜羊膜炎,这提示在放置扩张球囊及人工破膜过程中应严格无菌操作,注意彻底消毒阴道和宫颈,人工破膜后应根据破膜时间适时给予抗菌药物预防感染。
综上,在严格把握适应证,遵循无菌操作前提下,宫颈扩张球囊可用于瘢痕子宫足月妊娠阴道试产的促宫颈成熟,提高瘢痕子宫阴道试产成功率,降低重复剖宫产率,且不增加母儿不良结局发生率。但由于样本数量有限,此结论尚需大样本、多中心研究进一步证实。
近年来随着重复剖宫产弊端认知的普及和国内二孩政策的放开,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已成为产科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宫颈成熟是提高阴道试产成功率、降低剖宫产率的关键[1]。目前国内外大量文献表明宫颈扩张球囊用于足月妊娠促宫颈成熟具有安全性及有效性[2-4],但其在瘢痕子宫足月妊娠中的应用却鲜有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宫颈扩张球囊在剖宫产术后阴道试产(trial of labor after cesarean delivery,TOLAC)过程中促宫颈成熟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为提高瘢痕子宫足月妊娠阴道试产成功率、降低重复剖宫产率提供一定的临床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回顾性收集资料的方法,随机选取 2015 年 7 月—2016 年 3 月入住深圳市南山区妇幼保健院有引产指征且具备阴道试产意愿及条件的 50 例瘢痕子宫足月妊娠孕妇为观察组,随机选取同等条件下的 50 例非瘢痕子宫孕妇为对照组。引产指征包括孕周≥41 周、羊水减少、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轻度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和胎儿生长受限等。观察组纳入标准:① 既往只有 1 次子宫手术史,且为子宫下段剖宫产;② 此次分娩距上次剖宫产时间≥2 年;③ 首次剖宫产术后无感染,子宫瘢痕愈合良好;④ 前次剖宫产指征不存在,未出现新的剖宫产指征;⑤ 胎膜完整;⑥ 白带常规无异常,B 族链球菌检测阴性;⑦ 单胎头位;⑧ 放置宫颈扩张球囊前经 2 名有经验的医师行骨盆内外测量核实无头盆不称,软产道无异常;⑨ 未临产,宫颈 Bishop 评分<6 分,放置宫颈扩张球囊前胎监无应激试验(non-stress test,NST)反应性或缩宫素激惹试验阴性。对照组纳入标准:既往无剖宫产术、子宫肌瘤剔除术、子宫穿孔或破裂修复术、子宫成形术等子宫手术史,其余以观察组中第 5~9 项内容为准。两组排除标准:① 前置胎盘、前置血管、胎盘早剥;② 胎位异常,如臀位、横位等;③ 双胎及多胎妊娠;④ 严重内外科合并症导致对阴道分娩不耐受必须及时实施剖宫产以确保母儿安全者;⑤ 宫颈癌患者。观察组孕妇年龄 23~41 岁,平均 31.9 岁;孕周 37+2~41+2 周,平均 39.9 周;其中 20 例(40%)曾有过≥28 孕周阴道试产经历。对照组孕妇年龄 22~42 岁,平均 31.1 岁;孕周 37+1 周~41+3周,平均 39.8 周;其中 28 例(56%)曾有过≥28 孕周阴道试产经历。两组孕妇在年龄、孕周、既往阴道试产经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引产方法
对所有瘢痕子宫试产者,放置扩张球囊前均需做好皮试、备皮、备血等术前准备。促宫颈成熟双球囊导管(型号为 J-CRB-184000)由美国库克(COOK)公司生产,放置时间为 20:00–21:00。放置方法:孕妇排空膀胱后取膀胱截石位,会阴常规消毒铺巾,窥阴器暴露宫颈,再次消毒宫颈及阴道,宫颈钳钳夹固定宫颈前唇或后唇,卵圆钳夹住 COOK 球囊远端将 2 个球囊沿宫颈侧壁缓慢送入宫腔内,向子宫球囊导管(红色标有“U”)内注入 40 mL 生理盐水,回拉导管至阴道球囊位于宫颈外口,向阴道球囊导管(绿色标有“V”)注入 40 mL 生理盐水,再次核实宫腔球囊及阴道球囊位置无误,取出窥阴器,分别向 2 个球囊导管注入生理盐水至总量分别达 80 mL,用胶布将导管固定在孕妇大腿内侧。放置球囊后 30 min 行胎心监测示 NST 反应型,孕妇返回病房,无需限制其活动,如发生胎膜早破或过强、过频宫缩,则随时取出球囊,如球囊未自行脱出或未发生胎膜早破,则于放置球囊后 12 h 取出,并再次进行宫颈 Bishop 评分。取出球囊后如宫颈评分≥6 分,则行人工破膜,观察羊水性状,进行胎心监护并观察 1 h,如未临产,无论破膜与否均给予 0.5% 小剂量缩宫素(缩宫素 2.5 U 加入生理盐水 500 mL)诱发宫缩,未破膜成功者次日再次行宫颈评分决定是否人工破膜,如缩宫素静脉滴注引产 48~72 h 后仍未临产则视为引产失败并以剖宫产术终止妊娠。两组孕妇使用缩宫素进行催产的过程由专人观察,同时行持续胎心监测。
1.3 促宫颈成熟评价标准
放置宫颈扩张球囊 12 h 后行宫颈 Bishop 评分,有效:宫颈 Bishop 评分提高≥2 分,无效:宫颈 Bishop 评分提高<2 分。Bishop 评分≥6 分提示宫颈成熟。
1.4 观察指标
观察放置扩张球囊前后宫颈 Bishop 评分、总产程时间、分娩方式、新生儿出生即刻 Apgar 评分、产后 24 h 出血量、母儿不良结局(如急性绒毛膜羊膜炎、宫颈裂伤、产后出血和新生儿窒息)。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2.0 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正态分布)或秩和检验(非正态分布);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 检验、连续矫正 χ2 检验及 Fisher 确切概率法。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2.1 促宫颈成熟及引产情况对比
观察组和对照组使用扩张球囊前宫颈 Bishop 评分分别为(4.00±0.83)、(3.96±0.8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30,P=0.742);观察组和对照组使用扩张球囊后宫颈 Bishop 评分为(6.20±0.99)、(6.04±0.98)分,其中放置球囊后宫颈评分≥6 分者分别为 33 例(66%)和 38 例(7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860,P=0.392;χ2=1.214,P=0.271)。在放置球囊 12 h 观察窗内,两组对象均无胎膜早破、宫缩过频及胎盘早剥等情况发生,观察组有 2 例孕妇发生球囊自行脱落,对照组中有 3 例孕妇发生球囊自行脱落,脱落后行宫颈评分均≥6 分,提示宫颈成熟。
观察组有 20 例孕妇人工破膜后直接进入产程,13 例经人工破膜+缩宫素静脉滴注后进入产程,5 例取出扩张球囊后当天人工破膜失败,给予静脉滴注缩宫素引产,次日再次评估并给予人工破膜+缩宫素静脉滴注后进入产程,其余 12 例孕妇经缩宫素引产 48~72 h 后仍未临产,考虑引产失败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终止妊娠,引产成功率为 76%;对照组中 18 例孕妇人工破膜后直接进入产程,21 例经人工破膜+缩宫素静脉滴注后进入产程,3 例孕妇取出扩张球囊后当天人工破膜失败,给予静脉滴注缩宫素引产,次日再次评估并给予人工破膜+缩宫素静脉滴注后进入产程,其余 8 例孕妇亦考虑引产失败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终止妊娠,引产成功率为 84%。两组孕妇引产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00,P=0.317)。
2.2 两组孕妇妊娠结局的对比
观察组引产成功孕妇中有 29 例最终经阴道分娩,该组经阴道分娩率为 58%。9 例引产成功的孕妇中转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其中 1 例因下腹瘢痕处压痛明显伴血尿,怀疑先兆子宫破裂急诊行剖宫产术,术中见子宫下段菲薄;3 例因产时发热,血象及 C 反应蛋白增高行急诊剖宫产术,术后经胎盘及胎膜病理检查证实为急性绒毛膜羊膜炎;2 例因分娩过程中出现胎心异常行剖宫产术;2 例因产程停滞行剖宫产术;1 例因产妇不能耐受宫缩痛放弃阴道试产改行剖宫产术。对照组引产成功孕妇中有 37 例最终经阴道分娩(1 例因胎心异常于第二产程末行产钳助产术),该组经阴道分娩率为 74%。5 例引产成功的孕妇中转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其中 2 例因产时发热,血象及 C 反应蛋白增高行急诊剖宫产术,术后经胎盘及胎膜病理检查证实为急性绒毛膜羊膜炎;1 例因产程早期出现羊水粪染及胎心异常行剖宫产术;2 例因产程停滞行剖宫产术。两组产妇的阴道分娩率、产程时间、产后 24 h 出血量、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及新生儿出生即刻 Apgar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3 两组母儿不良结局发生率对比
两组产妇在急性绒毛膜羊膜炎、宫颈裂伤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 1 例新生儿发生轻度窒息,观察组中无新生儿轻度窒息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均无产后大出血发生。见表 2。

3 讨论
合理的剖宫产对于改善围产儿结局、降低孕产妇死亡率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作为一种干预手段,其所带来的一系列近远期并发症势必会给母儿带来诸多危害。中国是剖宫产手术的大国,2010 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剖宫产率高达 46.2%[5]。随着二孩政策的放开,如何指导剖宫产术后的再次分娩已成为产科面临的突出问题。
近来随着对重复剖宫产近远期并发症如产后大出血、膀胱及输尿管等盆腹腔脏器损伤、术后感染、下肢静脉栓塞等[6-8]的深入认识,以及高质量研究对剖宫产术后再次阴道分娩安全性及有效性的证实[9-11],有 TOLAC 意愿的孕妇逐渐增多。资料显示,对于有引产指征孕妇来讲,剖宫产后阴道分娩成功率与宫颈 Bishop 评分显著相关,Bishop 评分≥6 分使剖宫产后阴道分娩成功率增加[12]。目前常用促宫颈成熟方法有机械性方法(刺激乳头、水囊扩张宫颈)和药物治疗(前列腺素 E2 和米索前列醇)[13]。2005 年加拿大妇产科学会《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临床指南》(第 2 版)[14]指出缩宫素、前列腺素有导致子宫破裂的风险,使用前应仔细评估(证据水平Ⅱ-2B),Foley 尿管等机械性方法促宫颈成熟是相对安全的(证据水平Ⅱ-2A)。
宫颈扩张球囊是通过对宫颈内外口持续、机械的压迫促进宫颈扩张,机制同 Foley 尿管。Lalitkumar 等[15]研究表明瘢痕子宫孕妇使用球囊促宫颈成熟后再次阴道分娩成功率为 53.7%。本研究结果显示瘢痕子宫孕妇的阴道分娩成功率为 58%,接近并略高于上述研究结果;且与对照组(74%)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妇在产程时间、产后 24 h 出血量、新生儿出生即刻 Apgar 评分、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扩张球囊在瘢痕子宫足月妊娠阴道试产过程中促宫颈成熟是有效、可行的。此外,两组产妇在急性绒毛膜羊膜炎、宫颈裂伤、产后大出血等母儿不良结局方面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扩张球囊放置风险并不会因存在瘢痕子宫而增加。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放置宫颈扩张球囊前已对白带异常及 B 族链球菌阳性孕妇进行排除或治疗,但两组产妇中仍有产妇发生急性绒毛膜羊膜炎,这提示在放置扩张球囊及人工破膜过程中应严格无菌操作,注意彻底消毒阴道和宫颈,人工破膜后应根据破膜时间适时给予抗菌药物预防感染。
综上,在严格把握适应证,遵循无菌操作前提下,宫颈扩张球囊可用于瘢痕子宫足月妊娠阴道试产的促宫颈成熟,提高瘢痕子宫阴道试产成功率,降低重复剖宫产率,且不增加母儿不良结局发生率。但由于样本数量有限,此结论尚需大样本、多中心研究进一步证实。